02.26 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悠然见圆山


翁同龢并不算奸臣,毕竟他能做到清流派的领袖,甚至是帝师,说明他的学问和品行都不算差。

但是,翁同龢绝对是个伪君子,因为他实在是记仇。起因是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因为平叛不力被曾国藩弹劾,弹劾的奏折由李鸿章代笔。所以翁同书被判处大辟之刑,后改为流放,后翁同书病死于流放之地,翁同龢父亲也因此病死。

这对翁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从此翁同龢就恨上了李鸿章。但是翁李二人既然同朝为官,应该放下私人恩怨,就好比潘鼎新和张之洞就有私仇,但是中法战争两人都能放下成见,张之洞派冯子材支援潘鼎新,并嘱咐冯子材服从潘鼎新的调遣;潘鼎新也没有为难冯子材,粮草、饷银都没亏过冯子材,而且冯子材能成为镇南关之役的前敌总指挥也是潘鼎新协调各个山头才促成的。

但是翁同龢罔读圣贤书,不仅处处跟李鸿章作对,还搞出一个《停购船械案》来卡北洋海军的脖子,导致北洋海军在装备上迅速落后于假想敌日本。当然不仅装备上落后,海军连日常维护保养都做不到,战舰基本上都快报废。

另外翁同龢作为清流,往往在道德上指责别人,现代话叫道德婊,虽然他就不怎么道德。就好比光绪和慈禧之间的帝后之争,翁同龢作为帝师,自然是帝党的领袖,所以他就视慈禧比较重视并大力支持的李鸿章为后党的干将。因为在翁同龢看来,光绪是皇帝,那么什么事都得听光绪的,但是怎么可能。光绪充其量是个热血青年,先不说没有康熙、乾隆两位大帝那份沉稳和隐忍,政治阅历就不如慈禧,所以慈禧给光绪把把关也没什么了不得,毕竟老妈吃过的盐比儿子吃的大米饭还多,老祖宗说的并没有错。

另外如果从李鸿章的角度来说,他是干实事的,所以他必须要找一个支持他干实事的靠山才行,那么慈禧支持他,慈禧就是靠山。其实不仅是慈禧,恭亲王奕䜣和醇亲王奕譞这两位皇叔也是李鸿章的靠山,因为这两位都是洋务派的大腿。光绪这个热血青年还是算了,只不过面子上要过得去。

《醇王阅师图卷》,飞桥上穿黄马褂三人中间是奕譞,两边分别是李鸿章和善庆。而且这次校阅南北洋水师给了奕譞极大的刺激,他不仅观看水师演习,还跑到旅顺机器局参观,并和工人一块吃饭。从此奕譞就大力支持海军建设,成了李鸿章的铁杆后台,奕譞逝世之后李鸿章还命海军给他降半旗致哀。

只不过翁同龢不这么看,慈禧支持洋务,洋务派领袖是李鸿章,李鸿章又依靠慈禧,那么李鸿章就是后党大将。所以私仇再加上翁同龢所谓的政见不同,就导致翁同龢处处给李鸿章下绊子,上眼药。其实这并不是李鸿章的悲哀,因为中国历史一直都是这样,能办实事的斗不过会耍嘴皮子的。

更可恨的是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把甲午战争作为扳倒李鸿章的手段,因为甲午战争陆军先不说可,山头众多,淮军、湘军、镇边军等多个山头,海军最起码是李鸿章一手组建的吧,所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是比日本人更希望海军失败的。

而且海军的最后时刻,清流想的不是如何去救援海军,而是变着法的污蔑海军以及海军将领,比如说丁汝昌搂着妓女喝酒,海军官兵在甲板上打露天炮,刘公岛遍地烟管窑子等谣言都是从清流这出去的。而且海军最后荣誉投降,其实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看来都没什么了不起,因为海军官兵已经通过他们的战斗证明了他们的英勇和忠诚,但是在海军还没有覆灭的时候,污蔑海军、借机扳倒李鸿章得命题作文已经写好并且掌握了话语权,因为清流有舆论优势,而且这个话语权流毒至今。

几乎全部战死的海军陆战队将士,伤员不愿被俘受辱,用刺刀切腹自尽,而且他们被日军称为开战以来最嚣张的中国军人。

所以,翁同龢的所作所为绝不是君子,所以说他罔读圣贤书是没错的,因为圣贤从没教导过政治斗争可以不顾国家大义,这一点张之洞和潘鼎新就做的不错,因为两人能为了国家放下私仇。翁同龢就没有,他在国战面前的表现绝不是圣贤教诲的,虽然他满嘴仁义道德、忠君爱国,但是他终归是一个被私仇占据了所有思维的伪君子。只不过他并不是奸臣,虽然他是个道德婊、伪君子,但是他终归还是忠于光绪,忠于大清的,这一点不能否定。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说翁同龢是奸臣,未免也太高估了他。充其量,翁同龢也就是个书呆子。

常有人说,甲午战败,败在北洋舰队;而北洋舰队,又败了翁同龢之手。

此话怎讲呢?早在清朝还没灭亡时,就有个段子是这样说的:

大东沟海战失败后,慈禧太后令翁同龢赴天津面见李鸿章询问对策,后者李鸿章见了死对头后怒目相视,半晌才质问道:

“翁师傅总理度支,平时请款动辄驳回,现在事急才问兵舰之事,试问兵舰果可恃乎?”

翁同龢只好陪着笑说:“我等主管户部,总节约为尽职,如事诚急,何不复请?”

李鸿章恨恨地说:“尔等平日疑我跋扈,那些清流们又动辄参我贪婪,我若是再哓哓不已,还能活到今天吗?”



从这个意义上说,户部下达的禁止外购军械令对北洋舰队大概是最为致命的。

从1889年开始,北洋舰队即停止购买新军舰,而日本却以每年至少增加一条新军舰的速度快速扩张,至甲午年时,日本舰队已经全面超越了北洋舰队,胜败已分矣。

也有人说,翁同龢阻扰北洋舰队的发展其实是与李鸿章有着私人恩怨有关。

原来,在剿灭太平军时,翁同龢长兄、安徽巡抚翁同书被曾国藩弹劾“纵贼、失城”等大罪,结果翁同书褫职戍边,其父翁心存一气身亡。

事实上,曾国藩的这一弹章,不是别人,而正出自李鸿章的手笔。

由此,无论李鸿章搞海军还是修铁路,处处都受到翁同龢的掣肘,“李公困疆畿二十年,疑谤纷纷,终不获行其志。”



当然,仅以甲午之事评价翁同龢当然并不公道,毕竟翁同龢为两朝帝师,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翁同龢的毛病在于,他这辈子没有经历过事,尤其致命的缺陷是:

他没有在基层做过官(哪怕做上两年知县),而是一直浮于上层,对民风政情实无亲身经历,所以其认知、眼界、实务都有很大的缺陷。

如此,在他的影响下,光绪皇帝亲政之后,在甲午和戊戌问题上一错再错,这不能不说和他有莫大的关系。

老实说,翁同龢学问人品尚可,如果做个太平宰相倒也马马虎虎,但碰到晚清这种时期,他这样的书呆子可就要栽跟斗了。


坑爹史册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是晚清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自咸丰六年(1856年)中进士起,翁同龢的仕途一直都走的很顺利,曾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到光绪八年(1882年),又担任军机大臣,成为名副其实的朝廷重臣。

而关于翁同龢最广为人知的事迹,却并非什么光彩之事,而是翁同龢因与李鸿章有隙,故借机克扣北洋水师军费,不断拖延军费事宜,导致本该购入的快船被日本买去,才有了甲午海战大清的败局。翁、李二人的矛盾起因在何处,有人认为是由于翁同龢之父翁心存的去世与李鸿章有关,故而翁同龢因公徇私,刻意打击报复李鸿章及其所主持的水师。这当然不能算作问题的全部原因,学界观点大多认为翁李二人的矛盾不仅仅是因公徇私这么简单,而也与翁李二人派别不同有关,翁同龢为晚清请流派代表,主张厉以风节,揭露弊政,在对日战争上一般采取强硬态度,与李鸿章前期主和的主张相对立,这种政见上的差异应当是二人矛盾更主要的原因。

至于翁同龢是否是奸臣,笔者认为,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是立体且丰满的,不能简单用忠奸这两字把历史人物归类。正如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的绪论中阐述的那样,过度放大对人物的褒贬、把某一历史事件的成败完全归因到某一人物身上是忽视历史真相的行为,翁同龢对于洋务派的刁难的确可能影响到了甲午海战,但却没有作用大到改变战争最后的成败,甲午海战的失败,是中国在经济、政治乃至军事等多个维度落后于世界的结果,不能也不应该完全归咎到一个“奸臣”身上。


国家人文历史


误国


自由行145234008


这问题问得好。

笔者自诩对历史比较了解,对晚清政局也略知一二,但对这位常熟的翁师傅如何定位,还是再三思索。

说翁师傅是贤臣,那叫吹牛;

说翁师傅是奸臣,那良心过不去;

平心而论,翁师傅是一个人品道德高尚,政治操守低下的庸臣。

翁同龢自幼禀性好学,通读四书五经。咸丰六年(1856年),他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授修撰,任实录馆协修。因其学识过人,故成为同治和光绪两代皇帝的老师。

翁同龢为官清廉,不贪财,不好色,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算是一个比较另类的奇葩。因此,刚才说他是一个人品道德高尚的人。当时的英国驻华大使窦纳乐评价翁说:翁同龢喜欢以不变应万变。他的思想略显保守和落伍,但是在个人修养方面,颇有学者风度,令人尊敬,是一位守旧的中国政治家的最完美典型。

个人私德上不错,但在政治舞台上,翁师傅就不那么完美了。当年剿灭太平军时,李鸿章身为曾国藩的幕僚,曾为曾国藩写奏章,弹劾翁同书,导致后者被罢官免职。翁同书是谁?翁同龢的哥哥。哥哥被人撂倒,当弟弟的总要找机会为老哥出气。此后,翁同龢一直与李鸿章作对,甚至在国家的大是大非上,依然执迷不悟。所以,翁同龢把个人恩怨置于国家利益至上,政治操守可以说非常低下。

翁同龢主管户部(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主管钱袋子、李鸿章因为北洋水师的军费问题,曾和翁同龢有过几次谈话。李鸿章为了要到军费,不惜低三下四讨好翁同龢,希望翁可以拨付足够的军费给北洋水师。

翁:你们已经花了那么多钱了,就不能省点吗?

李:只有保持足够多的军舰,才能以猛虎之势,威慑住日本,形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优势。

翁:猛虎既然不战,那还要什么钱,给老虎省点饭钱不是很好吗?

于是,北洋舰队10年未添一舰。

大东沟海战后,北洋舰队惨败。慈禧派翁同龢去质问李鸿章,结果一见面,李鸿章先质问翁同龢:翁师傅平时管着户部,我来要钱都被你驳回,现在弄成这个局面你才来问我军舰的事,早干嘛去了。

很明显,翁同龢理亏,但他当然不会承认,会如何回应呢?

“我管钱,当然要事事节俭,如果真的很要紧的拨款,你可以多上报几次。”

李鸿章被翁同龢的厚脸皮气到了,愤愤道:平时,你们都说我跋扈,说我贪婪,如果我继续要钱,还能活到今天吗?”

甲午战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有朝廷的原因,有李鸿章的原因,有太后和皇帝的原因,但两朝帝师翁同龢私心太重,损公济私也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综上所述,笔者给翁师傅的评价是——“个人品德高尚,政治操守低下”的庸臣。也许翁同龢与李鸿章都没想到,两门斗了一辈子,若干年以后被编成了一幅对联打包一块儿骂了: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鸿章是合肥人),司农常熟世间荒。(户部尚书在以前,就是大司农,管钱粮的,翁师傅也正好是常熟人)。两个人吵了半天,最后被后人一起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梁启超:《李鸿章传》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笔


脑洞大开的历史




翁同龢肯定不是奸臣,这算是抬举他了,更不是能臣,“庸臣”也许是既适合、又不适合他的评价。

奸臣是什么?秦桧在靖康之难中被俘虏到金国,秦桧周转于宋金之间,献媚讨好金国,并且在金国谋职,后来回到宋朝,在宋高宗那里溜须拍马,赵构竟然让他当了宰相,在岳飞北上收复失地的时候,忽悠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让岳飞死于莫须有的罪名之下,秦桧在宋朝翻云覆雨二三十年,秦桧,是奸臣。严嵩官至内阁首辅,可谓是权倾朝野了,结党羽,除异己,却又深得嘉靖宠信,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更被时人称作“小阁老”,严嵩,是奸臣。因此,奸臣可不是谁都可以当的!奸臣的首要条件便是,要有优秀的政治智慧与说话艺术。



可是翁同龢呢?

翁同龢的履历看上去是很漂亮的,咸丰六年的进士头名,更是同治、光绪两代皇帝的帝师。你说翁同龢是奸臣罢,他又曾劝同治“开直臣忠谏之路,杜小人幸进之门”,当然这可能是场面话。在甲午战争时期,翁同龢是主战的,在议和的时候,翁同龢又说宁愿增加赔款,也不能割地。这似乎不符合我们印象中的奸臣形象吧?

在光绪即位以后,翁同龢仍然稳居帝师的位置,并且得到光绪的赏识与重用。我们看看翁同龢在这段时期的官路:光绪元年,任刑部右侍郎;光绪二年,皇帝讲官,很快又迁户部,当经筵讲官,然后又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后来,又升为刑部尚书,可是很快又调到工部;光绪八年,任军机大臣,后来被撤,光绪二十年又被任命为军机大臣,等等。翁同龢的官路看上去是很顺畅的,可是如果深究起来的话,你会发现是因为皇帝不知道要将他摆在什么位置更为合适,翁同龢毕竟是皇帝的老师,因此不管怎么样,皇帝肯定会重用。



光绪开始亲政的时候,是“每事必问同龢”,可是当康忽悠光绪发动变法的时候,虽然有过短时期的权力膨胀,可是光绪竟然很快便对翁同龢彻底失望了,说翁同龢“断难胜任枢机之任”。等到变法失败后,因为当时康跑路了,翁同龢又被推出来当替罪羊,说他辅导无方,然后被革职,并且永不叙用。翁同龢还没来得及高兴,便重重地摔下来了,也没机会翻云覆雨,更没闹得朝纲震荡,你说他怎么算得上是奸臣?

翁同龢既然不是奸臣,那么是什么呢?翁同龢是很自视甚高的,因此得势后确实很傲慢,也得罪了很多人,经常被弹劾。可是,他的“得势”并不是真的得势,不然谁敢参奏他?翁同龢本想当中兴清朝的忠臣与能臣,偏偏又忍不住偏向“奸”,当我们以为他会成为奸臣的时候,偏偏他又没那本事,又偏向了“庸臣”。

可是,你说他是庸臣罢,他又当了两代的帝师,身居高位。因此我说,庸臣这个评价是既适合、又不适合翁同龢,翁同龢可谓是不像庸臣的庸臣。


宁糊涂


借用恭亲王奕訢评价翁同龢一句话:此人居心叵测,怙势弄权,聚九州之铁,难铸此大错!此人虽有正气,满腹经纶,不贪不贿,但过于迂腐,两任帝师结果如何,是文人误国的典型,根本无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李鸿章再不济,也能弄点洋务,建个北洋水师,出事了能擦屁股,而翁同龢满,嘴大义说漂亮话谁都会,但真正做了什么实事?

图为常熟翁同龢故居,綵衣堂。

举几个例子,光绪13年,李鸿章倡议修建从天津到通州的铁路,醇亲王奕譞支持,以翁同龢为首的大臣反对,理由是李鸿章有资敌扰民之嫌,其实真正理由是户部钱款紧张,不可再兴事,同年郑州黄河决口,礼部尚书李鸿藻督办河务要钱,翁同龢不给,结果李鸿藻因日久无功被革职,翁同龢把钱揣着干嘛呢,给光绪大婚,给老佛爷修园子,当时的光绪大婚仅预算达400万。

戊戌政变后,翁同龢被慈禧革职,并不叙用,图为翁同龢蜡像。

清廷本就入不敷出,翁同龢跟李鸿章的私仇直接上升到国家层面,处处克扣北洋水师的军费,装备更新换代的钱硬是被拿去修了园子,丁汝昌申请换几个炮,翁同龢都不批。甲午一战,李鸿章非常清楚根本不堪一击,只能主和,而海军经费移修颐和园的慈禧和翁同龢,不想留下昆明湖换了渤海的诟病,坚持主战,结果全军覆没,北洋军打到日本吉野号上的都是空炮,大清不亡谁亡。

1904年翁同龢死了,活75岁,图为翁同龢墓。

再说戊戌变法,维新是他支持的,康有为那货是他推荐的,《明定国是诏》是他草拟的,但是空变法实保守是他,反对康有为是他,满腹猜忌的是他,变法开始就被罢免的官员也是他。翁同龢一生在皇帝边上虽兢兢业业,但空有其位,碌碌而无为,是文人误国的典型。


图文绘历史


毫无疑问,奸臣。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显而易见的坏人,坏的流脓的那种。比如逮着美女就流涎的,碰到孩子就抢棒棒糖的,不扶老太太过马路的。这种坏人其实不可怕,只不过看起来咋咋呼呼罢了。

可怕的是那种以正道示人的“君子”。

这种正人君子害人,害国,其祸害之烈,远胜小人为霍。

翁同龢正是这样的君子,也是为祸最烈的奸臣之一,足可与秦桧并肩。

其实你说秦桧私德就很糟糕?就和京剧、戏曲里面庞太师之类的白鼻子奸臣一样,坏得彻底?不。秦桧私德其实蛮过得去,而且非常有才。比如,你今天用的最多的字体,“宋体”,其实就是秦桧所创。他治国十九年,虽然党同伐异,但总体而言,南宋政局稳定下来了,要不南宋能撑150余年呢?南明只撑了二十多年。这其中,不能说秦桧无功。

但秦桧还是奸臣,而且是千古奸臣的代表。奸臣不奸臣,绝不仅仅是私德。而是看你所为符不符合国之大义,民之生计。

秦桧的罪是在南宋局面并不坏,甚至开始占上风的时候,他生生将之扼杀。绍兴十年,当时南宋的局面非常好:

《宋史》:(六月)时张俊克亳州,王胜克海州,岳飞克郾城,几获兀术。张浚战胜于长安,韩世忠胜于泇口镇,诸将所向皆奏捷,而桧力主班师

绍兴十一年十月,杀岳飞。

至此,南宋的反攻势头戛然而止,惟有偏安一隅,混吃等死了。但南宋好歹平安度过了一百多年。

而翁同龢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直接葬送了清朝。

尽管甲午战争的后果不能全归咎于翁同龢,但他的责任绝不在小。

因为个人私怨(其兄翁同书守土不力,参翁同书的奏折是李鸿章所拟,就此与李鸿章结下深仇)而对李鸿章百般刁难。这个也许还可以理解,毕竟其兄虽然不是李鸿章所杀,但间接丧于李鸿章之手。

囿于狭隘的权力之争,掐死了北洋水师的军费供应,由此,从1888年,这一大吉大利的年份开始,7年之久,北洋海军的军费是能扣则扣,导致北洋水师7年未更新任何一艘舰只,而本应该为北洋还是所有的高速先进舰艇,吉野号,倒头来葬送了北洋水师。

这一切,只为了替帝党夺回后党手中的军权。

所以,才有了翁同龢龌龊的想法,败则废掉北洋水师,废掉李鸿章的军权,以此为契机重建大清海军;胜则顺势抢班夺权,占据要津,同样可以废掉后党的军权。

这些,我本来想多说一点,但事实上是没有必要了。因为其他答案已经说的够多了。

我想说的是什么呢?

所谓的正人君子,做起恶来,害人更甚。为什么?因为他们占据着道德制高点。秦桧是要保半壁江山的和平;而翁同龢是要救济天下百姓,要让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维持皇家体面。这些都是他们完美的借口。

既然他们打着这么崇高的旗号,你是不能指责他们的。指责他们,你就是与道德为敌,与公俗为敌。

恰恰在这方面,翁清李贪,翁同龢本人是清末有名的状元、清流。所以他可以打着道德的旗帜去干那些龌龊的事情,即所谓的阳谋。

只不过现在满清名声不好,否则,翁同龢的罪过比秦桧大多了。秦桧至少真的帮助完颜构保住了半壁江山,而且延续了150余年;而翁同龢同样是葬送清的罪魁祸首之一。如果他能放下私怨,帮助李鸿章提升北洋水师实力,干掉日本海军,那也许就没有马光条约、辛丑条约,也许就没有九一八,没有日军侵华。

纵使你不愿帮助李鸿章,你能不能再建一支朝廷直属海军?这样既能保障国家安全,同样也能协助帝党从后党那里夺权。

但翁同龢都没做。他能做的,就是斗,为私欲斗,为权力斗。 最终就是葬送了一个国家。

大家看看,他是不是还不如秦桧?华夏之后五十年的痛苦,你说没有翁同龢的责任?

你再清官,又有何用处?


江上一峰青


如果翁不是有帝师身份护体,妥妥的奸臣一枚。


芋头170900173


翁同龢掩盖性比较强,是一个大奸臣。只是俗话说,大奸似忠,他奸的高度很高,很难看出来,很隐秘。

什么叫奸臣,第一个条件是弄权营私,误国误民。

翁同龢借帝师之权,全力迎合慈禧,将巨额资金用于迎合慈禧需要,完全没有大局观。做的想的只是保住自己的权利核心的地位不动摇,全力迎合皇帝。

因为李鸿章是另一派,权利不可能有多个核心,厚此必然薄彼,他全力打压洋务运动,严格控制另一派势力出头,以免影响他的权利势力。

翁同龢个人看起来洁身自好,是儒学代表。实则,他是一个隐蔽性很强的伪君子。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人对钱的贪欲是很直接,让人一目了然。大多人把这一项作为衡量是否奸臣的一个主要依据。

实则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有人贪财,有人好色,有人要名,有人爱权。

而儒学人士对名的追求是远超过钱的。

翁同龢以儒学人士自称,他对名望及权利的追求掩盖了他的奸臣的本质。

对于翁同龢,上面已经说了,他对权利如饥似渴,贪得无厌,而且有了权利以后,出于保护权利的需要大肆弄权,利用慈禧光绪之名,打压不同政见者。

同时他又是一个假道义。甲午海战,李鸿章希望根据实际军力议和为主,他却站在道德高地,不管不顾长时间军力荒废,全力主张同日本开战,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操得到皇帝及大家的认可。实际上战与和是一个中性词,并不存在战一定好,和就不好。战有很大的掩盖性,容易为人利用转嫁矛盾,战与和关键看实机,合适的时机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才能成功。

甲午海战失败后,他又一次站在道德高地,反对割地赔款,所有的责任推的一干二净,卖国的责任推给李鸿章。

实际上人有三六九等,有些人除了钱以外,对名的渴望,对权利的渴望不会亚于对钱的渴望。部分人甚至超过对钱的渴望,(当然名利双收是普通人的渴望)。这就是翁同龢,历史上这样的人很多。

根据他弄权误国造成的整个国家第一次陷于万劫不复的严重后果来说,说他是大奸臣名副其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