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二十四节气中,何为节,何为气?

用户3841逍遥


一年有2⃣️4⃣️个节气,这是自然的节,自然的气,人身上也有节,关节,也有气,骨气,心气,也可以指精神方面的,自然有节,有气,人亦有节,亦有气,从而社会也有节,有节省,节约,也有气风气,等等。可见人来自自然与自然相通,因为人而产生社会,社会也可取法自然,取法于人,同时人的变化与自然的24节气也息息相关,身体的冷暖即是,地球上动植物与节气息息相关,可见制节气的人通晓自然,理解人文。


心有清尘


二十四节气中,是十二个节,十二个气,对应于阴历十二个月中,一月一节一气,节在前,气在后,节代表时间季节,气代表气候变化。在干支历里,节是代表月份时间的交接点。如立春既是干支年的交接点,又是月的交接点。具体二十四节气是: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每月前者为节,后者为气。节对应时间季节,气对应气候变化。节气就是具有标识性的时间季节和气候变化的关键节点。节气也反映了太阳对地球照射形成的夹角。如春分秋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用黄经度量是0度,或180度,太阳直射赤道,阴阳昼夜都平分。从0度开始,太阳在黄道上向东移动,每15度为一节或一气。这节气反映时间季节及寒冷暑热变化,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规律特点来确定的,与月亮运动无关。一节一气称为节月。因地球不是按正圆而是照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运行的速度有快有慢,所以每个节气的时间长度并不是一样相等的。在冬至前后,速度快,节气时间就短些,不足15天,而夏至前后,速度慢,节气时间就长些,起于15天。

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运行规律而创制出来的,反映的是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和冷热寒暑气候的变化,以方便于农耕农事,日常生活等等。








树德汉硕


这个问题老师们回答的已经非常好了!在此不再赘述。那么如何区分二十四节气中哪个属于节?哪个属于气?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简单易记的规律。

首先,我们将二十四节气歌熟记: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为节,从立春开始每间隔一位为节,中间的一位为气,即可分出十二节和十二气。此方法简单易记。

至于十二节和十二气所包涵的信息请大家参考庞老师的回答。附庞老师回答内容如下:

十二节有

立春,开始的意思,

惊蛰,开始响雷,冬眠动物复苏。

清明,天气清和明朗,气候温暖。

立夏,夏季开始的意思。

芒种,麦类等芒作物成熟。

小暑,正当初伏前后,天气开始炎热。

立秋,气温逐渐下降。

白露,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气疑成了露水。

寒露,气温明显下降

立冬,冬天开始的意思。

大雪,降雪较大。

小寒,气候已比较寒冷。

十二气的含义。

雨水,降雨开始。

春分春季中间昼夜平分。

谷雨,降雨量增多,对

谷类生长有利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

夏至,夏天到此时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大暑,为一年中最炎热季节。

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

秋分,秋季中间昼夜平分。

霜降,开始降霜。

小雪,开始降雪。

冬至,进人,数九寒天,白天短夜间长。

大寒,为最冷时节。


长安诗弟


二十四节气,是太阳历,按一年365日,等分为24段,首日为“节”,中间一日为“气”,也叫“中气”,月中之气。所以节气的日期对应的公历的日期基本固定。

下面就是二十四节气,前面是“节”,后面是“气”。


月份 地支 12节 12气
正月 (寅) 立春  雨水
二月 (卯) 惊蛰  春分
三月 (辰) 清明  谷雨
四月 (巳) 立夏  小满
五月 (午) 芒种  夏至
六月 (未) 小暑  大暑
七月 (申) 立秋  处暑
八月 (酉) 白露  秋分
九月 (戌) 寒露  霜降
十月 (亥) 立冬 小雪
冬月 (子) 大雪  冬至

腊月 (丑) 小寒  大寒

节气是用来指导农业的,因为太阳历所对应的气候、温度、降水是比较固定的,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什么时候会下雨,能进行预估。如果用太阴历就不行了。所以我们中国的农历是“阴阳历”,月份标定是完全按月亮的朔望而定,气候标定则按太阳历的节气而定。


易就是简单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漫长悠久的农耕文明,并随之创造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农耕文化,如丝绸文化、茶文化,其中最显著的代表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由先秦时期开始订立,到汉代最终确立,可以说完全就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与农耕关系极为密切。鉴于二十四节气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国际气象界将它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春雨惊春清谷雨,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一首二十四节气歌,便是二十四幅美丽的画卷,卷中有杏花春雨江南,有天街小雨润如酥,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有天地无私玉万家。

立春,预示着春天即将来临,四季从此开始;

雨水,象征着降雨开始增多,雨量渐渐增加;

惊蛰,表示阵阵春雷惊醒了大地,也同样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们,万物开始复苏;

春分,即表示昼夜平分,白天与夜晚一样长;

清明,万物清净而明朗,正好时候三月春;

谷雨,雨生百谷,正是种瓜种豆的最佳时候;

立夏,如同立春一样,正是夏天开始的标志;

小满,大麦、小麦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

芒种,即是小麦等有芒农作物成熟的时候,乃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之一;

夏至,太阳直射赤道,同时也预示着炎热的夏天正式来临;

小暑,顾名思义,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开始了,只是还未达到极盛;

大暑,炎热的暑气达到极盛,乃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这里的“处”乃是终止的意思,预示着炎热的酷暑时节即将结束;

白露,反映的是自然气候的变化,天气逐渐转凉,故而白露出现;

秋分,如同春分一样,昼夜也是平分的;

寒露,也是自然气候的变化,只是这时的露水快要凝结成冰了;

霜降,天气变得更加冷了,开始有霜;

立冬,无疑是冬季开始的标志;

小雪,预示着入冬后的第一场雪即将来临;

大雪,即表示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会产生积雪;

冬至,即表示寒冷的冬季开始了;

小寒,严寒来临,甚至可能会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

大寒,多数情况下,都为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

不难看出,我们可以将二十四节气分成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反映季节变化和太阳直射点变化的,其中,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春夏秋冬四季的,而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则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转折。由于我国地域广袤,四季的划分与各地情况并不完全吻合,当西北边疆大雪纷飞时,华南还处在秋高气爽的时节。大体上看,二十四节气的季节转换最符合黄河中下游地区。

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有反映热量状况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有反映温度逐渐下降的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有反映降水现象的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

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其中,小满、芒种反映的是有关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向人们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

那究竟什么是节气呢?这里的节,指的是时节,并非节日;这里的气,指的是气候。

当然,其中有些节气,在古人看来就是节日,如清明、芒种、冬至。


周慕白1988


大部分人不知道节气是怎么来的,甚至有人认为节气来自西方,节气来自中国的历法——太阳历,那时,西方的祖先还不知在哪呢?


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 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历得来,太阳历是根据圭表的一年的影子长短而确定,具体如下:

1、一年分春秋。最早一年只分春秋,按太阳在圭表的投影,最长与最短点,确定冬至与夏至,以前太阳历,冬至就是一年之末。以前的过年指过冬至,现在还有许多地方保持过冬至的习俗;

2、春秋分四季,把春秋的中间点按春分、秋分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3、四季分八节,将四季的中点分别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把一年分为八节;

4、一节分三气,八节分二十四气,每节时间均分为三气,一年共二十四气,称之为节气;

5、一年360天,每5天为一候,气候之说,就是这么来的。


【节】,繁体【節】

《说文》:竹约也。从竹即声,如竹子的特点,一段一段的。

把季分段成节,四季分为八节。


【气】,象天上的云气,象天上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



关于太阳历,可以参考《夏小正》,相传为夏代遗留之物候及农事历也,文极简奥,古老。

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中国人不讲神话,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观察自然,总结出来的。现在所有的阴历,实际是阴阳历,即纪年是太阳历,纪月是太阴历。


通过节气的来源,可以看出,春秋、四季、季节、节气、气候等组词的来源了。



.

.


【专注说文解字、快速识字、K12全语文、海外汉语,汉字创新思维、汉字国学、解字古诗文】

汉字师认证课程,让你成为一名合格的汉字老师、一名汉字启蒙师!

想了解详情,关注本号,私信留言 ”99“ ,

想 了解《人字学习法》,私信留言:“

想了解更多的“汉字研学”详情,关注本号,私信留言 “YY”


汉字谷主


二十四节气分十二节,十二气。

十二节有

立春,开始的意思,

惊蛰,开始响雷,冬眠动物复苏。

清明,天气清和明朗,气候温暖。

立夏,夏季开始的意思。

芒种,麦类等芒作物成熟。

小暑,正当初伏前后,天气开始炎热。

立秋,气温逐渐下降。

白露,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气疑成了露水。

寒露,气温明显下降

立冬,冬天开始的意思。

大雪,降雪较大。

小寒,气候已比较寒冷。

十二气的含义。

雨水,降雨开始。

春分春季中间昼夜平分。

谷雨,降雨量增多,对

谷类生长有利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

夏至,夏天到此时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大暑,为一年中最炎热季节。

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

秋分,秋季中间昼夜平分。

霜降,开始降霜。

小雪,开始降雪。

冬至,进人,数九寒天,白天短夜间长。

大寒,为最冷时节。


庞大头


要了解二十四节气中节气的含义,首先要懂得气的概念。中国先人们认为,气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产生的根本。盘古就诞生在一个形同鸡蛋的混沌之气中,盘古苏醒后开天辟地,清气上升变成了天,浊气下降变成了地。天和地之间又化生出世间万物,所以,天地间是充盈着气的。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气就是载体和象征。

所以,中国人对气这种东西非常着迷,它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体中,它的运行规律是全息统一的,所以,气候也是气的变化所形成的。

司马迁《史记·律书》中记载:“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这就说明一年之中,气是循环流转的,从冬至之日开始,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气是节气的核心概念。

然后,我们就很容易明白,节是什么意思,如果把一年之中气的运动看作一根直线,节就是在这根直线上画出刻度,也就是变成了一把尺子。从此,人们可以用这把尺子来测量气的运行。

这把尺子上的刻度有二十四个,所以称为二十四节气。一年称为一元之气,一分为二,象征阴阳初分,就是春分和秋分,分别是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也就是寒暑交替。这中间又划分为两道,对应两仪生四象,就是夏至和冬至,称为“中气”。

又根据四季,建立启闭节点,四个启的节点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春是春节,春分就是变成春季的中气;立夏是夏节,夏至是夏季的中气;立秋是秋节,秋分是秋季的中气;立冬是冬节,冬至是冬季的中气。

在《吕氏春秋》中,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的准确称谓都已经出现。

在这八个节气刻度中间,又根据十二个月,月初得气之始,月中得气之中的原理以及月相的变化,分别增加了两个节气,把每一个大刻度区间分隔成了三个小刻度区间,最终形成了我们熟悉的二十四节气。


李异寒山道


古代中国人就把一年的365、6天分为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

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

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十二节气(节)与十二中气(气),每月有一“节”与一“气”区分,

“节”为月之始,“气”的最后一日为月之终.

节: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气:

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东北农村节气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鸭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芒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稳,小满鸟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少带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放秋垄,处暑呕麻杆。

白露烟上架,秋分动刀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封了地,小雪关场院。

大雪粮入囤,冬至肥送田。

小寒天更冷,大寒又过年。

节气与农业:

一月:

初一宜黑四边天,大雪调飞是旱年。

但淂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收田。

二月:

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

月中但得逢三卯,处处棉花豆麦实。

三月:

风雨相逢初一头,沿村瘟疫万人愁。

清风若从 南起,定是农家大收丰。

四月:

立夏东风少病魔,晴逢初八果生多。

雷鸣甲子庚长日,蟥虫定然侵庄禾。

五月:

端阳夏至雨丰年,芒种闻雷美心间。

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菜园里受熬煎。

六月:

三伏之日逢酷热,五谷杂粮多不结。

此日若不见灾危,三冬必定多雨雪。

七月:

立秋无雨实堪忧,万物从来只半收。

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无果。

八月:

秋分天气白云多,处处欢歌好晚禾。

只怕此日雷电闪,冬来米价贵得多。

九月:

初一飞雪损农民,重阳雨丰无冬晴。(没雨冬晴)

月中火色人多病,更遇雷声菜价增。

十月:

立冬逢壬来年旱,十五天晴冬暖身。

此日若逢壬子口,灾害疾病损穷民。

十一月:

初一西风盗贼多,更兼大雷有灾魔。

冬至天若无雪色,来年定唱太平歌。

十二月:

初一东风六畜灾,又逢人雪旱年来。

但遇此日晴明好,农家尽管放心怀。

中国的廿四节气已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入在联合国组织(图6)。


创新数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定气法”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

西汉时,“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文献《淮南子·天文训》。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平气法”(即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平气法”用立杆测影确定黄河流域的日短至作为冬至日,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日期等分,称为“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

二十四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变化、温度变化、天气现象、物候现象四种。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根据一年四季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称“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称“二至”;“启”是立春和立夏,“闭”则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这些加起来共为“八节”。民间称为“四时八节”或“时年八节”。

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殷、周之交已分四时,春秋时代已有分至启闭八节。到战国晚期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天文位置已确定)。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十二节气(节)与十二中气(气),每月有一“节”与一“气”区分,“节”为月之始,“气”的最后一日为月之终。

古人称节气为“气”,二十四节气就是24个“气”,有“节气”和“中气”之分:每月第一个即月首的“气”,称为“节气”;第二个即月中的“气”称为“中气”。这样,全年共有12个节气、12个中气,合起来正好是“二十四节气”。

节气简称节,中气简称气。一个月有一个节,一个气,节在上半月,气在下半月。如果没有气的月份,就算是上个月的闰月。闰月不影响节气,节气还是按15天左右依次进行。

除节气外还有一个候的概念。一个节气分三候,即五天一候。

立春: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侯,鱼陟负冰。

雨水:初候,獭祭鱼;二候,候雁北;三候,草木萌动。

惊蛰:初候,桃始华;阳和发生,自此渐盛。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春分:初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清明: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三候,虹始见。

谷雨 ,叁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

谷雨:初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

立夏:初候,蝼蝈鸣;蝼蛄也;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小满:初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葶苈之属;三候,麦秋至。

芒种:初候,螳螂生;二候,鹃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夏至:初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鸣;三候,半夏生。

小暑:初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壁;三侯,鹰始挚。

大暑:初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行时。

立秋: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处暑:初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白露:初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秋分:初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寒露:初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花。

霜降:初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侯,蛰虫咸俯。

立冬:初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侯,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初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将;三侯,闭塞而成冬。

大雪:初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

冬至:初候,蚯蚓结;二候,麇角解;三侯,水泉动。

小寒:初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雊。

大寒:初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从天文来看二十四节气是太阳在天上运行的二十四个节点,而七十二候则是天地之气对于动物植物的影响后的结果。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古人对天气变化以及对动植物生长的经验积累,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所做的贡献。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