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達爾文的進化論,適用於人類社會嗎

達爾文的進化論確實對人類有著傑出的貢獻,恩格斯曾將其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其他兩個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恆轉化定律)。但請大家注意的是,恩格斯所說的是,進化論是一門自然科學,而非社會科學。換而言之,進化論根本就不是討論和人相關的事情的。

然而,西方的一些學者卻生搬硬套的用達爾文的生存競爭與自然選擇的觀點,來解釋社會的發展規律和人類之間的關係,認為優勝劣汰的現象同樣存在於人類社會。因此,只有強者才能生存,弱者只能遭受滅亡的命運。其代表人物赫伯特·斯賓塞認為,人類的生存競爭構成了社會進化的基本動因。

其實,他們完全曲解了進化論原本的觀點!

第一,進化論原本講的並非“進化”而是“演化”。最早傳入中國的進化論著作是赫胥黎的《天演論》,有“中國翻譯第一人”之稱的嚴復先生,將Evolution一詞譯為“演化”,這才是最準確的譯文。而“進化”一詞其實源自於日本,由於曾旅居東京的魯迅先生在其著作中頻繁使用這一表達,才讓“進化”的說法,成了當今中國人習以為常的語言。

“演化”只有隨著時間推移發生變化的意思,僅僅客觀說明了物種前後出現的順序,並沒有強調等級的高低;而“進化”的表達方式,則是明確了越後出現的物種越高級,生物的變化是一個單向發展的過程,而且有一層隱含的意思:這種變化是由生物內在的主觀意願所推動的。

魯迅喜歡用這個詞恰恰是因為它包含的“革新性”和“主動性”,在那個年代,“進化”的口號無疑是在倡導革命,有利於號召青年主動推翻腐朽的舊社會。然而,放在當代來考察,“進化”的說法,在邏輯上就不夠嚴密了。

例如,如果真的是“越後出現的物種越高級”,最新出現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豈非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級的物種?這顯然是荒謬的。同樣的,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物種,都不是主動想要出現在這個地球上的,而是自然演化的結果。所以,“天演”才是達爾文的原意。

第二,進化論原本講的並非是“強”者生存,而是“適”者生存。達爾文並沒有在說,生物是在經過一番你死我活的爭鬥之後,才決定了誰能活下來。也沒有說,活下來的物種,就比滅絕的物種更“強”。他表達的觀點是,最能適應環境變化的物種,遺傳基因獲得了更多的保存機會。

選擇的標準,並非“強大”,而是“適應”。選擇的過程,並非“戰鬥”,而是“淘汰”。所以,物種之間的競爭並非爾虞我詐、弱肉強食,而是百花齊發,各自芬芳。誰能夠適應外部環境,尤其是適應環境的變化,誰就能獲得更大的生存權。一定要說“強”,那應該是“自強”,一定要說“戰鬥”,也是在和環境戰鬥。

說句俏皮話,陽澄湖大閘蟹和盱眙小龍蝦這兩個活得很滋潤的新物種,肯定不如已經滅絕了的霸王龍和翼手龍更為強大,也未必更為高級。

事實上,當代的科學研究表明,從真正的進化論的觀點而言,我們是先學會了友善,然後才成為人的。正是因為“社交腦”上的基因突變,一群“猴子”變得更樂於、也更擅於彼此合作,從而戰勝了其他所有的種群,進化成了現在的人類。

暢銷書《猴子有猴子的生活》(It Is Every Monkey for Themselves)的作者萬內薩·伍茲曾與科學家共同撰寫過一篇學術論文,討論為什麼我們的“猿人”祖先能從樹上下來,而其他動物卻不跟著學。文中記載了一個有趣的實驗,讓兩種不同的“猴子”進行了一場“物競天擇”,一種“猴子”是和人類基因最接近的倭黑猩猩,另一種“猴子”是既不如對方聰明,又不如對方強壯的一群人類 -- 不滿三週歲的幼兒,結果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獲勝方是人類的幼兒。

事實上,只有人類才具備的天生友善的社交基因是獲勝的關鍵。科學家們已經發現,在人類明顯比猿猴更為凸起的前額內,隱藏著我們最重要的基因突變的成果,被形象的稱為“社交腦”的前額葉皮質。與我們大家從前想象的不一樣,並非最強壯、或者最聰明的類人猿,而是最擅於社交的類人猿,獲得了更強的適應力,取得了物競天擇戰爭的最終勝利,成為了現在的人類。

我們這種“猴子”贏了,只是因為我們更擅長體會彼此的感受。人類變得更聰明,只是因為我們首先變得更友善。如果我們反過來按照斯賓塞的觀點,向獅子和老虎們去學習“優勝劣汰”的強者生存之道,那麼事實上,這並非是“進化”,反而是在“退化”了。難道動物反而比人更先進嗎?

所以說,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本質是一種“向後看”的退行性思想,所提倡的所謂“弱肉強食”的原則,並非是人類物種的進步,而恰恰是一種退步。事實上,奉行這種“自然進化”理論的人,必然感到世間處處皆荊棘,人生時時生干戈。

2019年的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影片《馬丁·伊登》,改編自美國著名作家傑克·倫敦的半自傳體同名小說。影片中,水手馬丁邂逅了上流社會的小姐伊琳娜,伊琳娜借給他了斯賓塞的著作。為了贏得愛情的勝利,馬丁在“強者生存”精神的鼓舞下努力寫作,最後成為知名作家。然而登上精英社會的頂峰之後,他忽然發現一切都空虛無助,歸來的昔日愛人也讓他感到形同陌路。影片的最後,馬丁孤獨地遊向大海的無盡深處。


達爾文的進化論,適用於人類社會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