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親生父母,卻對孩子做著陌生人都看不慣的事,可能自己都沒意識到

家教領域"是個大雜燴,什麼樣的家長都有, 什麼樣的家教方式都存在,但是家長的教育目的,一般都只有一種——那就是

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長的更為優秀,變成一個擁有成功人生的楷模。

而親情,是家長這個目的的根本原因,親情是很偉大的一種感情,沒有哪個家長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更為出色的,幾乎每個家長都會孩子照顧的非常體貼,想方設法的給予孩子"最好"的條件。但是,同樣享受著父母的關愛,孩子們的發展卻各不相同,為何會產生這種現象呢?

親生父母,卻對孩子做著陌生人都看不慣的事,可能自己都沒意識到

我們再來看一下基本條件:

  1. 家長愛孩子,希望孩子出色。
  2. 給予孩子自認為"最好"的成長條件。

我們再來看一下結果:不同家庭的孩子,成長方向差異很大,有些孩子按照家長的期望成長,變得很優秀,但是有些孩子,卻與家長的期望背道而馳。

那麼,變數就出在"最好的條件"上了,因為每個做家長的,自身的價值觀與對家教觀念是不同的,所以對孩子所付出的,都是自己認為最好的資源,卻可能並不是對孩子最好的,其中甚至有些資源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不利的作用。

親生父母,卻對孩子做著陌生人都看不慣的事,可能自己都沒意識到

大家都看不慣的家長

這裡,我有必要提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我在一家教育機構做助教,每天接觸著不同的家長,其實家長們雖說教育理念有些許差異,但是大體上還是比較趨於正確的,但是,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一個"五毒俱全"的媽媽,簡直刷新了我的認識。

用我們同事的話說,這位媽媽就是"是親生母親,卻對孩子做著連我們這些陌生人都看不慣的事情"。

其實,這位媽媽並沒有對孩子實施家暴,也沒有故意給孩子製造惡劣環境,只不過,幾乎所有的家教弊端,都顯現在她的身上。

她來我們教育機構,諮詢的其實就是孩子的學習問題,鑑於職業道德,我們必須將孩子的情況以及家庭環境瞭解一下,以便具有針對性的進行改善和輔導,但是聽聞孩子在家裡的概況之後,我們覺得,有必要對這位媽媽進行一下家教知識普及,而不是直接對孩子進行輔導。

這位媽媽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以致於我們機構的大家都認為,有必要給她普及一些家教知識?

這位媽媽自認為對孩子很好,期望孩子能夠成為一個棟樑之才,正所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媽媽就承包了孩子的所有工作,不讓孩子勞累,讓孩子能一心學習,並且一有時間就陪伴在孩子身邊,還為孩子設計了一套輕鬆的成長計劃。

親生父母,卻對孩子做著陌生人都看不慣的事,可能自己都沒意識到

看似母愛如山,又有什麼問題呢?

媽媽承辦孩子的一切事務,也就是說,剝奪了孩子的自理能力、生活技能、獨立性甚至是隱私等等,是不是很恐怖?不覺得嗎?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從早上開始,為孩子拿衣服、穿衣服,為孩子打好水洗臉刷牙,為孩子做好早飯端到孩子面前,為孩子收拾書包,為孩子整理物品,為孩子削鉛筆等等等等,把孩子當作嬰兒一般的對待,孩子談何成長?

別認為這是為孩子節省學習時間,這會讓孩子喪失很多必要的能力,並且如果有一天,不能夠為孩子繼續"代勞"了,孩子還可能會產生怨恨心理。現在偶爾新聞上會出現的那些"啃老"青年以及不肖子孫,幾乎全是因為父母的長期"代勞"而造成的。

親生父母,卻對孩子做著陌生人都看不慣的事,可能自己都沒意識到

"替孩子做事不對,那麼陪孩子還不對嗎?"

陪孩子,是對的,是好的,但是要真的陪伴,而不是"在一起"。這位媽媽就是這樣,經常"陪"在孩子身邊,比方說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媽媽不但看著孩子寫作業,還經常"關心"的提醒孩子"這裡做錯了"、"來吃個水果"、"喝水嗎?"、"鉛筆需要削嗎?"等等,這是陪伴嗎?不是,這是干擾學習。

而當孩子空閒的時候,這位媽媽是怎麼陪伴的呢?靜靜的坐在孩子身邊,看看手機,聊聊微信,打打電話……這算什麼陪伴?

陪伴孩子,不是讓你坐在孩子身邊,是讓你溝通,溝通什麼?溝通"行為、感受和影響",家長和孩子在一起,可以互動,可以談心,可以解惑等等,但是別"形同陌路"。

親生父母,卻對孩子做著陌生人都看不慣的事,可能自己都沒意識到

至於這位媽媽為孩子設定的"成長計劃",估計大家都能夠猜出來,就是"剝奪孩子的自由",讓孩子以自己的目標為目標"成長"下去。這種情況很普遍,不少家長都喜歡給孩子"定性",卻忽視了這樣做會給孩子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因為這樣做,不但侷限了孩子的發展方向,還會限制孩子的發展潛力,同時孩子也無法凸顯自身的天賦優勢。

So,如果你和這位媽媽一樣,可要警惕了,你很可能已經變成了別人眼中的敗兒慈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