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被批评后难受的想哭?巧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积极应对挫败感

“弱者被情绪驱使,强者掌控情绪。”


被批评后难受的想哭?巧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积极应对挫败感

你有没有遇见过这些问题:

在跟老师沟通时,老师就论文的问题责怪你;

在跟领导沟通时,领导动不动就大发脾气;

在跟爱人沟通时,爱人将孩子的问题归咎于你;

在跟父母沟通时,父母不耐烦,指责你多管闲事。

面对以上批评和指责问题时,你的心情如何?是否感到沮丧、内疚、自卑和挫败。该如何应对?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伯恩斯,是心理治疗手段“认知疗法”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他创建的“伯恩斯新情绪疗法”,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焦虑、自卑、内疚和挫败等消极情绪。

他认为,“负面情绪不是来自于不幸事件的本身,而是我们对于事件解读的想法,这些负面情绪都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化解。”

今天,我们就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来分析,如何应对批评之后的挫败感。

我们会了解,

大多数人面对批评的三种心态,探讨批评为什么会带来挫败感?以及如何理性应对挫败感的三种方法


被批评后难受的想哭?巧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积极应对挫败感

01

面对批评: 我们的身体里面有“悲观、愤怒、乐观”三个“小人”,哪个小人更牛,你就表现出哪种情绪

在一家单位的项目部里有三位员工,分别叫小王、小李、小张。有一次,项目部负责人要求他们三人都尽快各自完成一个项目申报方案。

当他们都按时上交申报方案后,负责人并不是很满意,在对方案提出修改意见的同时,也严厉地批评了他们。于是,从办公室出来后,三人表露出了三种不同的状态。

小王回到位子上,愣了一会儿神,满脸失望地向周围的同事抱怨:“我是不是能力有限啊,感觉什么事情都做不好,领导老是对我不满。”

小李则把手里的项目材料扔到办公桌上,气呼呼地说到:“他有本事自己改啊,每次都说我,还嫌我这不好那不好。”

小张呢,跟上面两人都不同,他淡定的回到座位上,把手里的资料仔细看了几遍,并结合刚刚领导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在下班前又将方案跟领导对接了一遍。

以上这个例子分别代表,在面对批评后,不同的“小人”所表现出来的三种情绪:即“悲观”、“愤怒”和“乐观”

代表“悲观”情绪的“小人”,情绪比较敏感,受到批评后,不去想问题的原因,只会自怨自艾,陷入抱怨、悲观、自卑中,甚至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从而产生错误的自卑认知。

代表“愤怒”情绪的“小人”,脾气极度暴躁,在受到否定之后,出于自尊心或面子问题,会表现出愤怒、沮丧的极端情绪,甚至可能会动手解决问题。

代表“乐观”情绪的“小人”,最能得到领导认可。在面对批评后,不去发泄情绪、推卸责任,而是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能够保持理性的情绪,及时解决问题。

与其说是三种状态,不如说,是不同的人在面对批评后,对挫败感情绪的不同解读


被批评后难受的想哭?巧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积极应对挫败感

02

批评的本质:为什么批评会带来挫败感

① 不同的思维方式,解读不一样情绪和感受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两个秀才上京赶考,路逢一家办白事的,正抬着棺材走过。于是,两人对遇见棺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一个秀才大惊失色,认为遇上晦气之事,功名无望。而另一名秀才则喜出望外,认为路遇棺材,升官发财。就这样,两名秀才一个垂头丧气、一个斗志昂扬的走进了考场。结果呢,你们可以想象。

以上这个故事,反映的就是情绪对人的影响,面对批评,也是一样。有的人对批评不当回事,没那么上心,而有的人对批评却是唯恐避之不及,难以接受。

再来看一个例子:

有一对双胞胎姐妹,在一个不幸的家庭中长大,父亲经常好赌、酗酒并殴打她们,然而两姐妹对于这种原生家庭的看法却不一致。姐姐认为,“父亲好赌,还喜欢醉酒后打人,但即使生长在这样的环境,我也要努力奋斗改变处境。”而妹妹却有不同的看法,“生长在这样的家庭,我能有什么办法,这不能怪我,全是父亲的错。”于是,长大以后,姐妹俩拥有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可见,不同的人,由于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同一件事会解读出不一样的情绪和感受,甚至会决定未来的人生。


被批评后难受的想哭?巧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积极应对挫败感

② 由 “臆想”带来的情绪化推理

当你听到对方恶劣的言语,看到对方激动的表情,你的大脑再将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就可能会产生这样推理:“他是不是觉得我做的很差?他认为我的能力有很大问题,不会再信任我?他以为这件事是因我的失误造成的?这让我感到很沮丧和挫败。“

戴维·伯恩斯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一书中,将这种负面思维称之为“情绪化推理”,并将它和“非此即彼思”、“以偏概全”、“心理过滤”、“否定正面思考”等其他类型的思维共称十大负面思维。

这种由大脑“臆想”所带来的情绪化推理,很容易将我们推入各种负面情绪的深渊。

事实上,在面对批评问题时,我们的敌人并不是总是别人的批评,有时恰恰是自己的“臆想”。当我们的大脑受到批评时,总会根据沮丧、愤怒、委屈等各种负面情绪加工出言外之意,而正是这些“臆想”出来的言外之意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挫败感。

因此,无论对方的批评言语多么恶劣、伤人,只要你不被悲观、愤怒的情绪所左右,不再用“臆想”进行情绪化推理,心里便不会受到伤害。


被批评后难受的想哭?巧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积极应对挫败感

③ 期待所有人都喜欢的“完美主义”

你是否有想过,别人的批评就一定是正确的么?如果是正确的批评,那我们无话可说,只能选择欣然接受并改正;而对于错误的批评,我们大可不必理会,以免徒增烦恼。可见,对于批评,我们可以先判断批评是否属实,再根据事实情况选择性看待。

然而,对于一些优秀且自我价值感高的人来说,由于受自我“完美主义”因素的驱使,内心不太愿意接受被批评的事实,毕竟,我们都期待所有人能够喜欢自己。

心理学家阿瑟•帕克特曾说:“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连续统一体上只存在两极,他们无法意识到还有一个中间地带。”

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向来追求的是,目标和结果之间毫无障碍的畅通之道,而不接受,过程中来自别人的质疑、批评和不断的“试错”,这会让他们陷入深度的自我怀疑中。如果一直不接受来自外界的质疑和批评,过于关注别人的言语和情绪,而忽略了对事实的思考和自身的感受,则会陷入“过度希望别人认可”的误区,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只有客观看待自己的想法,才能决定是否烦恼,毕竟,你不能期待所有人都喜欢你


被批评后难受的想哭?巧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积极应对挫败感

03

如何理性应对批评后的挫败感

那么如何才能在面对批评后,还能坚定不移的保持乐观的理性状态?

第一:利用 “ABC法则”找到解释事件与结果之间的合理想法,找到我们产生挫折的“理论诱因”

什么叫“ABC法则”?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与阿伦·贝克在创建认知疗法时提出了“ABC法则”,他们认为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即诱发事件,包括任何负面的事件;B(beliefs)代表信念和认知,即对负面事件的看法与解释;C(consequences)代表后果,即面对不幸事件所产生的感受与行为。

埃利斯认为,“一个特定的结果,并不是由负面事件引起的,而是因为我们对不幸事件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解释这才是造成特定感受与行为的根本原因。”如果信念和认知存在偏差,则会陷入到悲观的消极情绪中。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ABC法则”在实际事例中如何运用。

我们将ABC分别梳理成三个部分,即不好的事,想法和后果,并练习捕捉自己的信念和想法,用纸和笔分别记录下来。

第一部分:不好的事

这部分记录事件发生的详细情形,包括人物、时间、地点和发生的事件。例如,“我今天把项目方案拿给领导看时,他非常不满意,于是责怪了我。”

第二部分:想法

这部分记录对不好事件的解释和看法,但要区别想法与感受。比如,“我不知道领导为什么会发这么大的火,以前也没见过他发那么大的脾气。”

第三部分:结果

这部分记录不好事件的后果,包括对不好事件的任何反应、情绪与感受。例如针对上面事件发生的结果,“领导让我重新再交一份方案,如果还不满意,可能会交给别的同事做,我对于自己的能力有点怀疑,感到内疚和沮丧。”

以上三部分就是一个完整的ABC法则的练习模式,在记录时请确定每一种感受和行为都与自己行为所持的想法相关联,真实的记录你的想法与感受。这样,通过不断重复练习,你就可以找出解释不好事件和行为结果之间的合理想法,从而避免陷入消极情绪之中。


被批评后难受的想哭?巧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积极应对挫败感

第二:利用“反驳自我批评法”来反驳消极想法,真正找到克服消极情绪的“长矛”

戴维·伯恩斯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 一书中说到:“ 尽管我的演讲一般都很受人欢迎,但还是在听众中发现有个人找我的茬。因此,我不得不想出这种“反驳质问法”,这样我就可以用一种不得罪的方式让质问者安静下来,同时也可以让其他的听众也有机会提问。”

当我们需要理性分析自己悲观、沮丧的消极情绪时,可以尝试用“反驳自我批评法”,来找到自己处理问题的状态。

“反驳自我批评法”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即抓住想法,反驳自我,理性回答

那么我们如何进行反驳自我批评呢?来看个例子。

你带孩子出去玩,不料孩子在玩耍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裤子蹭了个大洞,膝盖也蹭破了皮。你的爱人回家看到后很生气,大声责怪你:“你是怎么带孩子的?你怎么这么笨,带个孩子都带不好?”于是,你被指责后,感到十分内疚和自责,觉得自己真的很笨,什么事都做不好。

当你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就要开始注意自己的悲观情绪了,可以这么做。

首先,当你意识到“自己真的很笨,什么事都做不好”时,就要立即抓住并停止这种自我贬低的想法。

接下来,对这个想法进行自我反驳:“我是真的很笨么,连孩子都看护不好?我一直都是这样粗心大意么?”通过对自我反驳式的提问,来消除内疚和自责的情绪,从自我贬低的视角中跳出来。

最后,思考并理性回答自己的问题:“我这次是有点粗心大意,但我并不总是这样,这次孩子受伤是个意外事件,老公他不应该不问原因就直接责备我。”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我们就能清楚地梳理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更加理性的看待问题,保持稳定的情绪。


被批评后难受的想哭?巧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积极应对挫败感

第三:坦然接受别人的质疑,有理有据的回应对方 ,让别人的质疑“自我消亡”

法国作家拉劳士福古曾说:“敌人对我们的看法比我们自己的观点可能更接近事实。”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的作者戴维·伯恩斯说到:“如果受到别人的批评,他们的评论或对或错。如果评论是错的,事实上没什么可烦恼的;就算批评是对的,你仍然没有理由受打击,你并不期望完美,只需要承认错误,采取力所能力的步骤改进就行了。”

在面对批评或质疑时,我们先要判断,批评是针对个人还是事件?批评是对的还是错的?然后才能结合实际情况,有理有据的回应对方。

若批评是针对个人来说,那你可以温和地反问:“为什么会觉得我做的不好?”并提出一个具体问题让对方解答。这样,将批评的角度转移到具体事件上来,也避免了双方因争论个人问题而陷入尴尬的情景之中。

若批评是针对事件来说,你可以就具体问题直接提问:“请问是哪一部分做的不够好呢?”这样,可以尽快抛开情绪的影响,引导双方分析事实,更容易发现其中的问题。

如果批评是有事实依据的,经过双方讨论后,发现确实是由于自己某方面的疏忽,导致做的不好,那么你可以选择欣然接受,并对别人的批评表示肯定,这样,还能显示出你胸怀大度。

如果批评是没有事实依据的,你可以真诚地说出你的想法和感受,并解释清楚问题的原因,希望能得到对方的认同,也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历史上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被称为“最能接受批评的皇帝”。有段时间,唐太宗在朝堂之上十分严肃,大臣们都不敢发表意见,他发现问题后去问魏征,魏征听了后说:“有的人虽心怀正直,但由于懦弱而讲不出来;有的人由于怕你而疏远你,并不敢讲;还有的人觉得讲了对自己不利,就不讲。”

唐太宗听了以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立即召集大臣广开言路,鼓励纳谏,并虚心接受批评,同时也要求大臣都能接受批评,形成了良好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风气,由此开创了国富民强时代。

总之,面对质疑,我们要保持客观理性的情绪,以具体的事实和温和的态度,有理有据的回应对方


被批评后难受的想哭?巧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积极应对挫败感

04

结语

今天我们通过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分析挫败感后,认识到,影响我们情绪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于事件解读的想法。

首先,我们了解到,大多数人面对批评的三种心态,即悲观型、愤怒型和乐观型。然后,探讨了批评带来挫败感的三种原因,即不同的思维方式会解读不一样情绪“臆想”会带来负面的情绪化推理,以及期待所有人都喜欢的“完美主义”。最后,提出了理性应对挫败感的三种方法,分别是:

第一:利用 “ABC法则”找到解释事件与结果之间的合理想法,找到我们产生挫折的“理论诱因”;

第二:利用“反驳自我批评法”来反驳消极想法,真正找到克服消极情绪的“长矛”;

第三:坦然接受别人的质疑,有理有据的回应对方 ,让别人的质疑“自我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