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有个成语叫秀色可餐,中国人为什么能把美和吃的联系到一起?

同志们吃啊


食色

美食与美人,缺一不可。自古以来,不管是春风得意的达官,还是秋风落魄的骚客,都热衷于美食美人双美齐具。

商纣王的酒池肉林,汉灵帝的裸游馆,美人美酒,为长夜之饮,骄奢淫逸。罗马帝国史上最荒淫的皇帝尼禄,其荒唐酒宴上的变态淫乱,实在是荒唐之极。无论中西,古时帝王对美食与美人的极度拥有和肆意挥霍,是常态。

公卿百官,士夫土豪,也坚决追随帝王的生活精神。比如著名的唐代大官杨国忠,每举办酒宴招待会,大备旨酒珍馐,广邀贵客嘉宾,却不设几案。问题来了,没有桌案,那些好酒好菜往哪儿摆呢?客人怎么吃喝?杨国忠的方法是,让家养妓女们出来伺候,每位宾客前配备一两个美人,各执一器,以放置美食。这种操作,称为“肉台盘”,可比那张破木桌子高雅多了。

美食还须美人,嘴巴与眼晴都不能亏待。讲论美食,总的原则是色、香、味俱全,那个“色”,不单是酒肉的颜色,更是美人的美色、秀色。

唐代牛僧孺出镇扬州,用杜牧掌书记。杜牧养不起家妓,就混青楼,宴饮冶游无虚夕,乐在其中如神仙。牛长官担心杜牧出事,密派兵卒着便衣暗中保护。后来杜牧要到朝中做官,牛僧孺为其饯行,劝诫杜牧节制风情,修养身体。杜牧说,我很检点的呀。牛僧孺命人取来一个书箧,里面有上千条密报,都是“某夕杜牧过某家,无恙”、“某夕宴某家,亦如之”之类。杜牧拜谢。并作诗自嘲: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晋代陆机作诗曰: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美人环伺,秀色包围,杜牧这种风流文人才吃得下饭,或根本不用吃饭,秀色若可餐,美人的鲜肤嫩肌,光滑细润,看都看饱了。

民国时期,无论多显赫的人物,养家妓是不行的了。于是,都往青楼挤。京师的八大胡同里,最高级的青楼叫“清吟小班”,最多的时侯达七十余家,一色的苏州美人,色艺俱佳。达高贵人、参众两院议员、进京的军头等等,是“清吟小班”的常客。实在说,那时京师最好的美食,不在所谓的“八大楼”,也不是什么谭家菜,“清吟小班”的菜品,才是最上等的。“清吟小班”中的翘楚,是一家叫庆余堂的老牌子,班主做过传奇大人物盛宣怀的大厨。最美之食与最美之色的完美组合,才有最大的吸引力。

深得段祺瑞总统信任的徐树铮,权大势大,为掌控第二届国会选举,徐树铮组织了一个“安福俱乐部”,这帮人在“清吟小班”吃喝玩乐,谋划政事,逍遥自在得很。庆余堂的头牌清倌人,徐树铮看中了。他还娶了三个“清吟小班”的当红美人做姨太太。人生得意须尽欢,美人美食两不误!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话大约是不错的。饮食,获取生命的能量,是基本需求。男女,繁衍的方式,是基本任务。为了使人乐于做这两件大事,自然赋予这两件事一种愉悦感。但人在具有高资大力后,往往会将饮食男女的基本欲望放大,再放大。

吃东西,是最平常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事。语言文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近取譬。毕竟,扯得太远,脱离了人的生活经验,谁知道你在说什么。

“秀色可餐”,说美色的鲜润,好像可以吃,恨不得上去咬一口,这能引起大家伙共鸣,是极好的比拟。

人们每天都在吃。除美色外,其他许多情景,都用吃来加以说明。比如:

通吃:犀利!通街都被你吃了。

吃亏、吃败仗:这个不好吃。

吃了熊心豹子胆:胆子忒大。

黑吃黑、吃干饭的、不是吃素的、吃不准、没吃透、虎口夺食、食言而肥、食古不化、……

我们那地方,说话不分前鼻韵和后鼻韵,上小学时,老师念词,我们听写,老师念“大吃一惊”,我写成“大吃一斤”,自以为很对,吃一斤,当然是大吃了。谁知得了老师一把❌。当时,我是很不服气的:“一惊”,怎么能“吃”呢?

现在,我知道了,吃,能和任何东西发生联系,什么都可以吃,美色,当然也不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