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華創宏觀·張瑜團隊」“戰疫”費錢,財政的出路在哪裡?——戰疫系列十一

根據《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及配套指引,本資料僅面向華創證券客戶中的金融機構專業投資者,請勿對本資料進行任何形式的轉發。若您不是華創證券客戶中的金融機構專業投資者,請勿訂閱、接收或使用本資料中的信息。

本資料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敬請諒解。感謝您的理解與配合。

執業證號:S0360518090001

聯繫人:張瑜(微信 deany-zhang)高拓(微信 13705969808)

【戰疫系列報告】

戰疫系列一:經濟有近憂,金融無大險,冷春過後自然暖——基於疫情影響的三大評估與展望戰疫系列二:股市異常波動與降息的六點看法戰疫系列三:外資機構如何評估疫情影響?戰疫系列四:怎麼看西貝之憂?——從四大行業的剛性現金支出看疫情的衝擊

戰疫系列五:什麼是復工的“馬蹄釘”?——從口罩的估算講起

戰疫系列六:經濟影響再評估

戰疫系列七:還有多少人需要趕路?

戰疫系列八:對抗疫情要花多少錢?——基於財政視角

戰疫系列九:戰“疫”政策三階段梳理及復工跟蹤

戰疫系列十復工的三個概念辨析

風險提示

疫情反覆,持續時間較長。

限於資料來源限制,所作估算不一定全面準確,僅供參考。

主要觀點

一、針對疫情衝擊,財政有哪五大突破口?

截至2月23日,各級財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資金995億元,根據我們此前估算,各級財政疫情防控補助資金預計最終實際支出可達1800~2500億元,針對疫情的稅費減免空間可達5700億元。面對高達8000億的增支減收衝擊,財政的出路在哪?我們認為主要有五大突破口,分別為菸草稅調整、壓減支出、提升赤字率、動用小金庫(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餘、國企利潤上繳)以及發行特別國債(類特別國債):1.菸草稅與疫情防控關聯度較低且稅額龐大,當下適合調整加徵。2.疫情防控支出的壓力還可通過壓減其他支出緩解,主要為壓減一般性支出。3.若預算赤字率僅提升至3%,相比預期將沒有增量。4.動用小金庫主要包括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餘、國企利潤上繳。其中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餘分為從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入、政府性基金預算調入(專項債計入政府性基金)、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以及地方財政結轉結餘資金四個部分。國企利潤上繳主要來自金融國企利潤上繳。

5.特殊時期不排除發行特別國債(類特別國債),但政策優先級較低。二、財政“明白賬”的增量空間有多少?加徵菸草稅可帶來約2300億增量。加徵菸草稅的月度邊際財政收入增量約為230億。假設本輪菸草稅調整自3月執行,可創造約2300億增量財政空間。壓減一般性支出可帶來873億增量。假設2020年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壓減幅度仍為5%,增量可達873億。若將預算赤字率提至3%,相比2019年可帶來4414億增量。但考慮到疫情發生前,市場已普遍預期2020年預算赤字率將提至3%,相比預期將沒有增量。三、財政“模糊賬”的增量空間有多少?估算2019年底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餘額為1742億元,由於2019年調入中央一般公共預算額已達2800億,今年即便將餘額全部調入使用也沒有增量。動用地方結轉結餘及調入資金可帶來8562~10062億增量。估算地方結轉結餘資金2019年底規模為2781億,即便全部使用也無增量。調入資金主要來源於土地出讓盈餘與專項債收入,若專項債新增發行3.3~3.5萬億,2020年調入資金增量可達2250~3750億。結轉結餘與調入資金合計可達2.62~2.78萬億,若全部使用,相較2019年增量可達8562~10062億。
國企利潤上繳增量主要來自金融國企,上繳比例提升可帶來972億增量。不排除特別國債發行可能,但政策優先級較低。從政策導向看,通過普通國債和地方一般債彌補赤字目前仍為基準情形。從歷史發行看,三種特別國債各有缺陷,並非填補財政缺口首選。如最終仍有必要發行特別國債,更可能是針對本次疫情的新品種,配合專項債發行規模擴大。四、財政的出路在哪?——可能的8000億增量組合應對狹義疫情衝擊,財政的出路主要在於加大動用部分小金庫(增量4000億)與菸草稅調整(增量2300億),可能的增量組合將帶來8145億增量,可基本彌補8000億狹義疫情衝擊缺口。廣義財政要更積極,還需政策性銀行補短板與專項債穩增長。我們預計三大政策性銀行的“戰疫債”後續將加碼,必要時財政可給予貼息配合(類專項建設債),財政部可能針對本次疫情發行不同於以往的新品種特別國債,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規模將由此前市場預期的3萬億擴大至3.3~3.5萬億,並更加強調投向基建比例的提升(此前提前下達專項債約70%投向基建)。

風險提示:疫情發展程度超預期,財政刺激力度超預期,估算僅供參考。

報告目錄

「华创宏观·张瑜团队」“战疫”费钱,财政的出路在哪里?——战疫系列十一

報告正文

一 針對疫情衝擊,財政有哪五大突破口?

截至2月23日,各級財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資金995億元,根據我們此前估算,各級財政疫情防控補助資金預計最終實際支出可達1800~2500億元,針對疫情的稅費減免空間可達5700億元。面對高達8000億的增支減收衝擊,財政的出路在哪?我們認為有五大突破口,分別為菸草稅調整、壓減支出、提升赤字率、動用小金庫(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餘、國企利潤上繳)以及發行特別國債(類特別國債)。其中,前三者為較為清晰的“明白賬”,後兩者為深藏不露的“模糊賬”:

1.經濟持續下行疊加收入端承壓疫情衝擊的背景下,靠財政收入整體增長彌補疫情財政缺口並不現實,有必要適當加徵其他非疫情相關稅種。菸草稅與疫情防控關聯度較低且稅額龐大,當下適合調整加徵。

2.情防控支出的壓力還可通過壓減其他支出緩解。

主要為壓減一般性支出。

3.提升赤字率是財政應對危機的常規手段。但若預算赤字率僅提升至3%,相比預期將沒有增量。

4.除了通過“明白賬”增收減支以外,財政還可動用“小金庫”彌補收支缺口,主要包括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餘、國企利潤上繳。其中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餘分為從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入、政府性基金預算調入(專項債計入政府性基金)、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以及地方財政結轉結餘資金四部分。國企利潤上繳主要來自金融國企利潤上繳。

5.特殊時期不排除發行特別國債(類特別國債),但政策優先級較低。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疫情帶來的短期經濟衝擊難以準確估計,由此估算財政減收的誤差可能較大,我們在本篇報告中僅考慮如何彌補狹義疫情衝擊造成的收支缺口,而不去評估經濟下行壓力加劇產生的內生財政影響。

二 財政“明白賬”的增量空間有多少

(一)菸草稅調整可帶來2300億增量

菸草稅對財政有多重要?2015年以來,菸草業上繳財政總額從未低於1萬億(絕大部分繳入稅收)。今年召開的全國菸草工作會議並未披露去年的具體上繳規模,但明確了“全國菸草行業工商稅利和上繳財政總額創歷史最高水平”,由此判斷2019年菸草業上繳財政總額應至少高於2015年的歷史峰值10950億元,相當於全年財政收入的5.8%。

加徵菸草稅能增收多少?以最近一次菸草稅調整為例,2015 年5 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將捲菸批發環節從價稅稅率由 5%提高至 11%,並按 0.005 元/支加徵從量稅,當年菸草業利潤上繳即實現了 1839 億多增(共實施8個月)。假設本輪菸草稅調整力度不遜於 2015 年,在稅基變化不大的前提下,月度邊際財政收入增量約為230億。假設本輪菸草稅調整自3月執行,可創造約2300億(230*10=2300億)增量財政空間。

「华创宏观·张瑜团队」“战疫”费钱,财政的出路在哪里?——战疫系列十一

(二)壓減一般性支出可帶來873億增量

哪些支出可以壓減?在公共財政支出的二十四個子項目中,目前政策明確壓減的為一般性支出(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其他支出項目中,國防、教育、環保等關乎國計民生與強政策延續性支出難以壓減,而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等疫情相關支出增支壓力較大,唯一存在騰挪空間的基建類支出(城鄉社區事務、農林水事務和交通運輸事務支出)也因穩增長壓力而壓減空間有限。

壓減一般性支出的空間有多大?2019年一般公共服務支出並未公佈,但可結合判斷增速約為-5%,對應支出規模約為17456億:年初中央預算表中,中央一般公共服務支出的預算同比增速為-3.1%;全年財政收支發佈會提及:“2019中央除剛性和重點項目外,其他項目支出平均壓減幅度達到10%”;“各地壓減幅度都超過了5%,不少達到10%以上”。假設2020年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壓減幅度仍為5%,增量可達873億,仍相對有限。

「华创宏观·张瑜团队」“战疫”费钱,财政的出路在哪里?——战疫系列十一

(三)若預算赤字率提至3%,相比預期將沒有增量

假設今年預算赤字率提至3%,能創造多少增量?在2020年名義GDP增速7.7%的假設下,若將預算赤字率提至3%,相比2019年可帶來4414億增量。但考慮到疫情發生前,市場已普遍預期2020年預算赤字率將提至3%,若赤字率不進一步提升至3%以上(每增加0.1%可帶來1067億增量),相比預期將沒有增量。

「华创宏观·张瑜团队」“战疫”费钱,财政的出路在哪里?——战疫系列十一

三 財政“模糊賬”的增量空間有多少?

財政連年超支,為何預算赤字目標總能完成?當實際赤字(財政支出-財政收入)超出預算赤字時(2019年超2萬億),兩者之間的差距可以通過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餘來填補,具體可分為使用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從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以及從地方結轉結餘及調入資金四部分。其中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與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這兩部分近幾年調入規模和波動均較小,增量可忽略不計,我們主要對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和地方結轉結餘及調入資金進行估算:

(一)動用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將沒有增量

在足額調入中央一般公共預算後,當年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規模的增加要麼來自於收入的超收,要麼來自於支出的結餘[1],估算2019年末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餘額僅剩1742億元。由於2019年調入中央一般公共預算額已達2800億,今年即便將2019年底餘額全部調入使用也沒有增量。

「华创宏观·张瑜团队」“战疫”费钱,财政的出路在哪里?——战疫系列十一

(二)動用地方結轉結餘及調入資金可帶來8562~10062億增量

對於地方結轉結餘,以公佈截至2017年年底的結轉結餘資金規模為起點,估算經過2018~2019年兩年使用後,截至2019年底規模為2781億,即便全部使用也沒有增量。對於調入資金,土地出讓盈餘與專項債收入是主要來源。假設2020年土地出讓盈餘保持不變,按地方政府性基金盈餘調入比例75%估算,若專項債新增發行3.3~3.5萬億,2020年調入資金可達2.05~2.2萬億,相較此前市場預期的專項債新增3萬億情形,調入資金增量可達2250~3750億。按盤活存量資金3000億估算[2],結轉結餘與調入資金合計可達2.62~2.78萬億,若全部使用,相較2019年增量可達8562~10062億。

「华创宏观·张瑜团队」“战疫”费钱,财政的出路在哪里?——战疫系列十一

(三)加大金融國企利潤上繳可帶來972億增量

我國國企管理與利潤上繳分為兩條線。非金融國企歸國資委管理,上繳利潤首先進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再調入進入一般公共預算,一次上繳按不同企業類型從免繳到25%分為五檔標準,二次調入比例要求為30%[4],二次上繳/調入機制導致實際上繳公共財政相對有限。金融國企歸財政部管理,上繳利潤通過非稅收入直接進入一般公共預算,上繳標準暫無明確規定,存在一定增量空間。

由於金融國企利潤上繳概念範圍始終不清,數據質量相對有限,以最為接近的非稅收入子項目——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其中仍可能包括部分非金融央企利潤)為代表衡量。假設2013-2017年金融央企歸母淨利潤年複合增長率不變[5],若今年將中央特定金融機構和央企上繳利潤比例由2019年的40.3%提至歷史新高45%,同時地方金融國企上繳水平保持不變,對應增量為972億。

「华创宏观·张瑜团队」“战疫”费钱,财政的出路在哪里?——战疫系列十一

(四)不排除特別國債發行可能,但政策優先級較低

我國主要發行過三種特別國債(類特別國債),分別為長期建設國債、特別國債與專項建設債。

長期建設國債於1998-2008年間由財政部發行超一萬億,用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急需的基礎設施建設。考慮到其發行納入赤字,完全可以通過發行普通國債替代,疊加已有不納入赤字的專項債用於基建,目前重啟長期建設國債的可能性較低

特別國債由財政部發行,歷史上三次累計發行2.42萬億,其中前兩次為新發,發行目的較具針對性。1998年首次發行為緩解金融風險:財政部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注資四大行,使其滿足《巴塞爾協議》8%的銀行資本充足率要求;2007年二次發行目的為抑制流動性過剩:“雙順差”背景下我國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2006年至二次發行特別國債,央行8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4次動用基準利率)為幫助抑制流動性過剩,財政部發行1.55萬億特別國債用於購買外匯、注資中投公司;

2007年發行的特別國債與1998年特別國債有重要區別:前者歸集到央行手中之後,還可成為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資產,而後者不進入二級市場流通。2017年,2007年二次發行的特別國債1期6000億到期,財政部續作。

專項建設債由政策性銀行發行,2015年發行目的為應對經濟下行,拉動投資增速。專項建設債由國開行、農發行向郵儲銀行等定向發行,並由財政貼息90%(後貼息幅度有所降低)。2015-2017上半年發行規模超2萬億後,專項建設債由於穩增長需求降溫,地方政府專項債替代效應增強,以及自身資金沉澱、擠出社會資本等問題逐漸淡出。

特別國債(類特別國債)今年有可能發行嗎?不排除發行可能,但政策優先級較低。首先,2月7日,財政部副部長餘蔚平表示,“今年的赤字安排已經考慮了一些不確定的因素”,可見財政通過普通國債和地方一般債彌補赤字目前仍為基準情形。其次,歷史發行的三種特別國債各有缺陷,並非填補財政缺口首選:

其中,特別國債兩次新發分別針對化解金融風險與緩解流動性過剩,從未針對彌補財政赤字與穩增長髮力,從發行流程來看也存在2-6個月時滯;專項建設債雖針對穩增長髮力、投放效率相對較高,但與地方政府專項債職能高度重合(此前提前下達專項債約70%投向基建),政策優先級需要打折;長期建設國債發行納入赤字,發行普通國債或地方一般債即可替代,發行必要性最低。如最終仍有必要發行特別國債,更可能是針對本次疫情的新品種,配合地方專項債發行規模擴大。

「华创宏观·张瑜团队」“战疫”费钱,财政的出路在哪里?——战疫系列十一

四 財政的出路在哪?——可能的8000億增量組合

應對狹義疫情衝擊,可主要依靠小金庫與菸草稅補缺口。在菸草稅調整、壓減支出、提升赤字率、動用小金庫(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餘、國企利潤上繳)與發行特別國債(類特別國債)五大突破口中,由於後續穩增長需要基建抓手,壓減基建類支出的概率較低,同時一般性支出壓減空間相對有限;赤字率若僅提升至3%,相較此前市場預期將無增量;結合十四五期間重大項目需要支持、經濟降速仍未完成及中美對抗的綜合考慮,小金庫加大動用力度的同時,也需為後續留有餘地;因此,財政的出路主要在於加大動用部分小金庫(增量4000億)與菸草稅調整(增量2300億),可能的增量組合將帶來8145億增量,可基本彌補8000億狹義疫情衝擊缺口。特別國債發行力度仍視後續政策力度而定。

廣義財政要更積極,還需政策性銀行與專項債穩增長。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及“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發揮好政策性金融作用”,2月24日財政部部長助理歐文漢表示“要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規模”,結合此前2月11日財政部已完成今年1.29萬億新增專項債提前下達限額的頂格下達,

我們預計三大政策性銀行的“戰疫債”後續將加碼,必要時財政可給予貼息配合(類專項建設債),財政部可能針對本次疫情發行不同於以往的新品種特別國債,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規模將由此前市場預期的3萬億擴大至3.3~3.5萬億,並更加強調投向基建比例的提升(此前提前下達專項債約70%投向基建)。

「华创宏观·张瑜团队」“战疫”费钱,财政的出路在哪里?——战疫系列十一

【1】按照預算法規定,中央一般公共預算超收收入和支出結餘用於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

【2】李克強在2017年國務院第五次廉政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去年各級財政收回並統籌使用資金近1900億元”,假設2018年盤活財政存量資金約2000億,2019年盤活力度加大至與近年來唯一短收的2015年基本持平(約3000億),2020年盤活力度假設不遜於2019年。

【3】 2019地方使用結轉結餘及調入資金估算=實際赤字-預算赤字-中央預算穩定基金預算調入預算-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預算;2019年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盈餘估算=地方本級政府性基金收入+中央政府性基金轉移支付預算+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收入-地方本級政府性基金支出;2019年地方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盈餘假設為2019年地方國有資本經營收入的30%;2017年前盤活結轉資金均設為平衡項。

【4】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將“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2020年提到百分之三十”,從實際運行情況來看應指二次調入。

5 根據《國務院關於2017年度金融企業國有資產的專項報告》,2013年-2017年,中央國有金融企業營業收入由4.3萬億元增至5.8萬億元;歸屬母公司淨利潤從1.2萬億元增至1.4萬億元,對應年複合增長率為3.93%。

具體內容詳見華創證券研究所2月26日發佈的報告《【華創宏觀】“戰疫”費錢,財政的出路在哪裡?——戰疫系列十一》

【戰“疫”系列】

經濟有近憂,金融無大險,冷春過後自然暖——基於疫情影響的三大評估與兩大展望&戰疫系列一股市異常波動與降息的六大看法——戰疫系列二

外資機構如何評估疫情的影響?——戰疫系列三

怎麼看西貝之憂?——從四大行業的現金剛性支出看疫情的衝擊&戰疫系列四

什麼是復工的“馬蹄釘”?——從口罩的估算講起&戰疫系列五

經濟影響再評估——戰疫系列六

還有多少人需要趕路?——戰疫系列七對抗疫情要花多少錢?——基於財政視角&戰疫系列八戰“疫”政策三階段梳理及復工跟蹤——戰疫系列九復工的三個概念辨析——戰疫系列十

M1拆分框架:一個連接經濟與市場的核心指標--數論經濟系列一

貿易戰下的中美CPI:短長期和分項影響全拆解--數論經濟系列二

匯率升貶之外的思考與指標應用--數論經濟系列三

步隨溪水覓溪源--製造業投資預測框架&數論經濟系列四

功夫在降息之外:美聯儲政策框架的十字路口--數論經濟系列五

五大視角全面回顧中美貿易摩擦--數論經濟系列六

美國經濟全景--“雙時鐘”視角兼論美國經濟領先指數構建&數論經濟系列七

降息概率何時還會再背離?--詳解FedWatch和WIRP計算方法&數論經濟系列八

酒飲微醺,過猶不及--論地產不可承受之重&數論經濟系列九

越來越近的歐元反彈——再論歐美經濟不一樣的“差”&數論經濟系列十

經濟有近憂,金融無大險,冷春過後自然暖——基於疫情的三大評估與兩大展望

關注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的7個重要數據

中央之“念”,部委如何“迴響”?——30部委2020年工作部署梳理

明年1季度還會“開門紅”嗎?

踏邊識界,持盾擊矛——2020年策略報告

【大類資產配置框架系列】

從三因素框架看美債利率--大類資產配置系列一

長纓縛蒼龍--中資美元債年度報告和大類資產配置系列二

2019年外資行一致預期是什麼?--大類資產配置框架系列之三

3萬億外資青睞何處--大類資產配置系列之四

2019年油價:“油”問必答?--大類資產配置框架系列之五

“金”非昔比--大類資產配置框架系列之六

特別的時候,特別的國債--思想匯·第七期

穩增長中“消失”的國開行--思想匯·第六期

國企去槓桿的三問三猜--第五期

宏觀調控從大寫意到工筆畫--第四期&2018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解讀

全球債務的椅子游戲--第三期

全球之錨:美國利率曲線的詛咒--第二期

或許存在的六個預期差--第一期

關於貧富差距和個稅調整的胡思亂想--系列九

券商股東面臨大洗牌?--系列八

匯率的經驗和政策工具都有什麼?--系列七

匯率破7概率極低--系列六

歷史不會簡單重演--系列五

協議簽署後的後續安排有哪些?貿易摩擦緩和十問十答

第二輪反制措施姍姍來遲,中國企業可以從哪些國家進口?

特朗普第二輪關稅威脅,哪些行業首當其衝?

除了出口,關稅戰潛在影響是重構全球產業鏈佈局

中美貿易談判,美國“要價”是什麼?

一文讀懂美國赴華貿易談判團隊

美國頂尖智庫眼中的中美貿易爭端

中美貿易摩擦將走向何方?

中美貿易博弈將如何映射國內政策?

美國精英階層如何看待中美關係--華創宏觀高端午餐會紀要

華創證券釣魚臺會議第10期:中美關係展望

調整匯率風險準備金率的表意與深意--系列一

人民幣匯率的近憂與遠慮--系列二

土耳其貨幣暴跌對中國的“兜圈式”影響

【高頻觀察·每週經濟觀察】

國際組織如何評估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

關注歐美不一樣的“差”——國慶海外回顧

降息之外的功夫:擴表前置守護名義利率空間——評美聯儲重啟擴表

庫存週期上行的阻力在哪?

LPR改革的四個關注要點

當下的美聯儲和1995-1998年有多像?

總量下行,建安回落---下半年地產投資展望

美、德、中未來產業的競合分析

【高頻觀察·中資美元債週報】

一級發行平淡 二級高收益上漲--中資美元債週報20200209

避險情緒再起,投資級上漲,高收益折戟--中資美元債週報20200202

一級發行延續活躍,二級高收益維持上漲--中資美元債週報20200119

一級房地產發行開閘,二級高收益漲勢延續--中資美元債週報20200112

中資美元債迎“開門紅” 高收益領漲市場--中資美元債週報20200105

聖誕節平穩收官,一二級市場平淡--中資美元債週報20191229

投資級小幅下挫,高收益再度領漲--中資美元債週報20191222

貿易戰局勢向好,投資級高收益級指數溫和上漲--中資美元債週報20191215

避險情緒反彈,高收益大幅回調--中資美元債週報20191208

投資級平穩,高收益地產上漲--中資美元債週報20191201

投資級上漲,高收益地產小幅走高--中資美元債週報20191125

【高頻觀察·全球央行雙週志】

全球不確定性提高後,各國經濟會何去何從?--全球央行雙週志第20期

國際機構如何評估全球經濟增長?--第19期

全球迎來人口老齡化挑戰--第18期

2019年央行對風險事件和財政政策如何評估?--第17期

2019年美歐日貨幣政策怎麼走?影響如何?--第16期

金融危機的反思:我們離下一輪危機還有多遠?--第15期

低通脹與攀升的全球債務:只是一個巧合?--第13期

為什麼本輪緊縮週期對金融條件的影響弱化?--第12期

如何理解美國經濟向好但收益率曲線平坦化?--第11期

【高頻觀察·中國信貸官調查】

2018年信貸利率將加速上行--2018年1季度中西部城商行隱現資產荒--2018年2季度信貸需求趨降,利率上行減速--2018年3季度銀行投貸節奏前傾,資產荒預期濃厚--2019年1季度

“資產荒”從總量走向結構--2019年2季度

“資產荒”邊際緩解,四季度信貸向好--2019年4季度

華創證券研究所定位為面向專業投資者的研究團隊,本資料僅適用於經認可的專業投資者,僅供在新媒體背景下研究觀點的及時交流。華創證券不因任何訂閱本資料的行為而將訂閱人視為公司的客戶。普通投資者若使用本資料,有可能因缺乏解讀服務而對報告中的關鍵假設、評級、目標價等內容產生理解上的歧義,進而造成投資損失。

本資料摘編自華創證券研究所已經發布的研究報告,若對報告的摘編產生歧義,應以報告發布當日的完整內容為準。須注意的是,本資料僅代表報告發布當日的判斷,相關的分析意見及推測可能會根據華創證券研究所後續發佈的研究報告在不發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華創證券的其他業務部門或附屬機構可能獨立做出與本資料的意見或建議不一致的投資決策。本資料所指的證券或金融工具的價格、價值及收入可漲可跌,以往的表現不應作為日後表現的顯示及擔保。本資料僅供訂閱人參考之用,不是或不應被視為出售、購買或認購證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約或要約邀請。訂閱人不應單純依靠本資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獨立判斷,應自主作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華創證券不對使用本資料涉及的信息所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或與此有關的其他損失承擔任何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