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古代打仗前是否真的存在“斗将”这种现象?

迷彩小兵哥


  问题:古代打仗前是否真的存在“斗将”这种现象?

  何为“斗将”?即两军对阵时,各出一员战将进行搏杀。

  三眼君个人认为“斗将”是存在,但这种现象多半在战国以前,战国之后的所谓“斗将”的描述大多都是人们为了凸显某个战将的勇猛。

  为什么这么说呢?战国以前,虽说诸侯间最喜尔虞我诈,但行事多半遵循礼纲,也就是“迂腐”的意思。

  要不然宋襄公又怎么会闹出“仁义之师”那样的洋相。

  估计也正因宋襄公“仁义之师”的失败,人们开始意识到战争不能按部就班。

  在春秋末,兵圣孙武就在自己的著作《孙子兵法》中提出“兵者,诡道也”,其后韩非子也首次写下了“兵不厌诈”的典故,人们对战争战法有了重新的思考。

  像“斗将”这种近乎脑残的方式自然没有人会用了,即便用了也多半自取其辱。

  《汉书》曾记载,刘邦与项羽在广武交战,项羽欲亲身与刘邦交战,刘邦自知不敌,以“吾宁斗智,不能斗力”拒绝。项羽又派出手下勇士与刘邦斗将,哪知刘邦无信,命楼烦神射手在城墙之上射杀了项羽的勇士,足以可见“斗将”行为的“无知”。

  随着历史的发展,战争形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注重兵法的使用,像单打独斗的“斗将”行为近乎被人们视为不理智行为,也很少有武将愿意以身试险去“斗将”了。

  

  





桃桃是爱历史的女孩子


古代打仗怎么打?是千军万马一拥而上,还是靠英雄人物单枪匹马闯入敌阵直取敌将首级?还是像小说中那样,两军将领纵马决战,以此二人的胜负来决定整个战局?

传闻,明朝永历年间,入侵朝鲜的日本人丰臣秀吉,正面遭遇了明朝李如松的辽东铁骑。当时日军有一个痴迷于《三国演义》的将领,竟只身一人走出阵列,大喊“谁和我'一骑打’?”所谓“一骑打”,就是单挑决斗的意思,明军只当他是个神经病,一顿子弹招呼过去,该将领瞬间被打成了筛子。

充满演义色彩的单挑

只要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必定对“武将单挑”这一概念印象深刻。但逢两军交战之际,双方人马列队相峙,一方的将领持长刀长枪,纵马出阵,高声喝问对方是否有人敢与其交战,而对方此时不可对其下手,反而同样有一名应战将领冲出阵列,与其交战于两军之间的空地。最终,二人过招或几合,或十数合,或数十合,终有一方将领被挑下马来,此时该方士兵也不作反抗,而是立刻拱手认输,或直接作鸟兽散。

如此作战方式如今看来让人忍俊不禁,古人注重礼仪、形式竟到了如此地步,仿佛整个战争中,关键获胜因素仅仅是那几位将领,谁的武艺高超,则谁带的部队从一开始就赢了,而那几万、几十万大军却只是摆设,并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然而真是这样吗?既然如此,古代各国为何还要花巨资养士兵?

对此,早已有人提出怀疑,普遍的观点是:从古至今根本就没有武将单挑这一现象存在过,因为它并不符合战争的基本规律,完全是演绎小说作者为了使作品内容引人入胜而一厢情愿添加的。

真的有武将单挑现象吗?

事实上,这一说法也是片面的,因为不管你信不信,历史上的战争中,武将单挑的情况确实存在过,只是它并非像小说中那样频繁地出现,且其出现的条件一般都具有特殊性,而不是一种普遍现象。

早在宋朝之前,武将单挑颇为寻常,因为唐朝及更早时期的“军人”很多并非真正被训练过的军人,而是被抓来充军的壮丁。这些壮丁中,武装牧民尚有骑马射箭这样的战斗能力,但农民却根本不会使用武器,只会打扫战场。大敌当前,他们能老老实实站着别转头就跑已经很不错了,战斗拼杀怎能指望他们?既然士兵并没有什么用,那么一场仗打下来,效率最高的方式便是双方主将单挑决斗定胜负。而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著名武将单挑案例也数不胜数,譬如吕布大战郭汜、孙策单挑太史慈。

而且武将单挑不仅在我国古代战争中发生过,日本古代也有过逢战必先单挑的传统。两军相会之时,先是队前出一武力超群之部将,和对方的先锋单挑,一般武士都以在主公马前一战为荣。

事关胜败的“战车”

武将单挑这一现象既然真实存在过,那么它又是何时出现的呢?事实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武将单挑的雏形便出现了。在大规模集团军作战中,主将是不能够亲临第一线杀敌作战的。所以但凡出现主将亲自冲锋杀敌的战争,往往都是小规模战争,而当时有些国家的战斗人员并不多,所以为了在战争中获得优势,便发明了“战车”。

春秋时期出现的战车,由四匹马拉着,车上一般载三个人。主将持长戈居左,副将持长戈或其他辅助武器居右,而中间则是负责驾车的驾驶员。三个人和四匹马,都要裹上皮革,罩上铠甲,一应护具到位,全副武装,这样在冲锋陷阵时,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将领所持的长戈有多长呢?一般是人体的三倍,大概至少是五米开外,戈头既像矛、又像镰刀,可以刺、可以割、可以勾,这样的兵器横扫敌阵,敌人根本难以近身。

作战时,无论对方召集了多少人,单见战车驾驶员熟练地赶着马专往敌阵中人最多、最密集的区域猛烈地冲击。而战车上的两名身材壮硕、臂力过人的将领,一左一右,同时挥舞着超长的戈,狂刺乱扫,就像在乱茅草堆里割草一样,敌方士兵如同草芥,瞬间大批被搠翻在地。而在战车后方,紧紧跟随着众多的自家士兵,他们手持刀枪剑戟,快速地赶上前来,将那些被搠翻在地的受伤敌兵,一个个就地处决。

如此强大的作战威力,完全取决于战车及两个操戈的将领。而紧跟战车的士兵们,只能起到配合作用。战车胜,士兵们杀敌立功;战车败,他们就作鸟兽散。因此,在古老的车战时代,作战的主力是将,而不是兵。当双方都有战车的时候,比的就是谁的驾驶技术更高,谁的将领武艺更强,于是整个战争就变成了战车与战车的较量,将领与将领的过招。如果某方的战车被搠翻了,或将领战死,那么,胜败立见,战局立定,这大概就是武将单挑的雏形。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武器越来越先逬的时候,将整个战争的胜负系于主将一人之身的做法,就变得危险而愚蠢。因此,武将单挑现象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指挥官们的作战位置也开始逐渐后移,从最前线移到最后方,口号也从热血澎湃的“跟我上!”,变成了冷酷的“给我上!”。


王先生侃古今


古代确实有在两军阵前让武将进行单挑这种现象存在。当然这种单挑很少像演义那样会对战斗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主要还是为了鼓舞一下士气。

在《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历史演义小说里,经常有两军对垒时主将出马进行单挑,单挑胜利的一方就取得胜利,追杀战败的一方。在历史上两军对战当然不可能这么简单的进行,但是单挑也是有悠久历史的。

在春秋时期,那时候打仗前交战双方常常会派出地位相当的人进行单挑,而且双方会约定单挑的方式,比如说比箭术还是比驾车,偶尔无厘头一些的还有人会要求比肉搏。比较鲁国和莒国之战。双方主将季友和公子拿就进行了一次徒手格斗。

在春秋以后,战争日益残酷化,单挑的次数就少的多了。不过为了鼓舞士气,或者说是活跃气氛,有时候两军主帅也会派出手下猛将进行单挑。

像安史之乱的河阳之战,史思明就派出了手下的猛将刘龙仙向唐军挑战。仆固怀恩向李光弼请战,李光弼认为这不是大将要做的事,最后众将都推选裨将白孝德出战。白孝德不负众望,果然杀死了刘龙仙。唐军趁势发起进攻,史思明败了一战。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大将此时已经不轻易上阵单挑了,都是派出手下出马。而单挑虽然不具备决定意义,但是一旦单挑战败,士气受挫,还是会有一定影响的。


不沉的经远


当然存在,三国志就记载过吕布与董卓部将郭汜阵前单挑的事。《三国志》注引英雄记曰: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

斗将能够鼓舞士气,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对胜负很有影响。但如果双方实力相差较大,就没有太大作用了,就像吕布能单挑打败郭汜,但他的人马远不及西凉军,所以最后还是被李傕郭汜赶出长安,惶惶然做丧家之犬去了。



真正鳄鱼不哭


在古代实战中的确是有斗将的打法,古代打仗都是先列好阵势,然后各自派出一名将军进行单挑,这是真正的比试武功,没有什么花架子都是直取要害,招招夺命,没有那种打得难解难分,十几个甚至是几百个回合都不分胜负的,那是不真实的。

实际上都是一两个回合就决出胜负了,基本上没有超过三个回合的,这说明古代的武将的确是有很高的武功造诣的。我国古代的斗将从春秋时期就有了,公子友对莒挐的战斗就是一场斗将,双方有仇,于是在阵前公子友说咱俩的仇咱俩了结,与士卒没有关系,于是有了第一次斗将。

此后历代都有,斗将除了短平快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箭法好的胜算大,古代是冷兵器战斗的时代,大家都用长矛大刀,需要到较近的距离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有一个神箭手来斗将,那就比较容易获胜了。

古代的铠甲只是保护将士的身体和头部,面部不受保护,所以只要射得准,面部这个要害就很容易遭到攻击,《三国演义》里的孙策就是被射中面部,才导致最后箭疮迸裂而死的。

古代实战中用箭射死对手的比例比较高,《三国志》记载樊城之战中,关羽被庞德一箭射中面额,这是很危险的,大挫关羽威风。

南北朝时期的斗将最为频繁和激烈,衡阳内史王应之起兵攻打长沙,长沙守将何慧文与之展开搏斗,何慧文八处负伤,但是还是砍掉了王应之的一只脚,最后将王应之杀死,何慧文也奄奄一息了,可见战斗的惨烈。

隋唐时期国家还有很强的尚武精神,隋朝大将窦荣定出征突厥可汗双方约定派猛将决斗,隋将史万岁出战,旗开得胜斩将而回。

李唐王朝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南征北战,和各路好汉都交过手,单雄信和尉迟敬德大战的故事是真实的,后来被评书艺人给演绎的神乎其神,不过当时单雄信和尉迟敬德的战斗也是很激烈的。

到了五代十国斗将依然很流行,后周大将周德威和后梁大将绰号夜叉的陈章决斗的故事很精彩,陈章给别人说要生擒周德威,这件事影响很大,连后周皇帝都听说了,嘱咐周德威小心,周德威不以为然,双方交战,周德威穿的很一般,这是个计策,让对方产生骄傲心里,然后又假装不敌,逃跑,陈章纵马追赶,不料周德威回身一铁杵将陈章打落马下生擒。

宋代开国皇帝是个军汉,所以宋朝的历史上也有斗将的做法,宋朝有个叫王君万的将军在两军阵前,只见敌军中一人突然跃起持长矛直刺王君万,就在长矛即将刺中之时,王君万微微躲闪手起刀落砍死对手,大家一看这个偷袭者是羌军首领药厮逋,王君万临危不乱,巧妙应对,杀敌立功,的确厉害。

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也有过斗将的经历,和一个叫元震的猛将对敌,结果双方那个打成平手,这在古代斗将的历史上还不多见。

在斗将的过程中,像周德威那样生擒对手的也不少,古代的斗将的确可以振奋士气,培养军队的战斗精神,这是真实的历史,并不是小说家凭空捏造的故事。


小小嬴政


最早的斗将,应该是产生与春秋时期。那时候的战争是贵族之间的战争,平民没有资格参战的,斗将在那个时候是“贵族礼仪”中的一部分。他们会约定单挑方式,大约有:射箭、驾车、肉搏这几种,比如当时鲁国和莒国之战,季友和公子拿就进行了一次徒手格斗。

在春秋之后,战争的规模扩大,大量的平民参战,这种战争礼仪发生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少。

安史判乱河阳之战的时候,史思明曾经派出手下第一猛将刘龙仙向大唐军队挑战。仆固怀恩向李光弼请战,李光弼认为这不是大将应该做的事情,这样的做法也不足以真正战胜敌人,最后让裨将白孝德出战,两人在阵前单挑,刘龙仙被唐军的军阵惊吓,不足以完全发挥武力,被白孝德斩落马下,唐军趁着士气高昂,迅速向史思明军队发起进攻,最终大胜。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在春秋之后大将上阵单挑是非常罕见的事情了,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一般都只是会派出手下出战。另外,单挑确实不足以影响战争的大局,最多是在士气上会有所影响。

不过这样的话其实也可以反过来说,真实战争中的将领其实也是普通人,就如刘龙仙被吹嘘的如何勇猛也无用,他在阵前看到唐军的士气,首先自己就矮了一截被裨将斩杀。

在《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历史小说里面,通过一个武将单挑决定一方胜败的事情,在真实历史上绝不可能发生。我在之前一篇关于《孙子兵法》的文章里讲过,孙武认为的“计”其实是统计与数学的计算,能够统筹完备的一方能够胜,另外一方则不能胜,其实在真实战争中,两军还未动胜负就已经分出来了,人为因素能够干预的也很小。

您的问题回答完毕,“王庶文讲坛”致力于文化领域的创作,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愿意去了解、学习和阐述,如果您感兴趣,欢迎关注。


王庶文讲坛


古代斗将是确实存在的事情,并不是子虚乌有之事。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这个人可比一些演义的里面的人物强的多。

《资治通鉴》记载了晋朝时期的将领陈安的事情,陈安在当时割据一方,前赵的刘曜派兵征讨陈安,陈安率领军队突围的时候就发生了历史上的著名斗将事件。按照史书的记载,陈安突围时仿佛《演义》中的猛将附体,他左手挥舞七尺长的大刀,右手挥舞丈八蛇矛,一旦敌人逼近自己,陈安就大刀和长矛一起向前格杀,一下就能够杀死五六个人,远方的敌人,陈安就拿起弓箭射杀,但是刘曜军队里的平先也不甘示弱,他上前前去和陈安单挑,两人交手三次,陈安的蛇矛就被平先夺取。最后到了傍晚,陈安带着部队藏在山上,最后被赵军抓住被杀。此后又有隋朝的史万岁,史万岁此人也是勇猛无比,在隋文帝杨坚命秦州总管窦荣定率九总管征讨突厥的战争里就单挑获胜。当时隋军和突厥军队在沙漠里相遇,干旱无水,两军多次征战,都没有取得大的成果。最后窦荣定和突厥阿波可汗约定武将单挑,窦荣定选择了史万岁,结果交战的时候,史万岁一下子冲到突厥骑将的面前将其斩杀。突厥人士气下降,最后双方约定议和之后退兵。

而唐朝到五代之间,是当时军事战斗模式发生了变化,导致大批武将阵前单挑成为一种当时的战斗模式,当然这不像演义中双方单挑,一方将领取胜之后,趁势掩杀,在真实的战斗中,这只是打击敌方士气的一种行为。安史之乱中史思明派手下刘龙仙率领五千铁骑前去河阳城下挑战,当时河阳城驻扎的是李光弼的军队,刘龙仙仗着自己武艺高强在马上痛骂李光弼,李光弼问手下谁敢出战,仆固怀恩想出战,被李光弼以大将不适合上战场为由拒绝,最后是白孝德出战,白孝德单枪匹马渡河来到刘龙仙的面前,但是故意不前进,刘龙仙有点疑虑,最后城上和阵前擂鼓呐喊,喊声震天动地,刘龙仙慌张逃窜,最后被白孝德斩杀。唐朝末年五代时期的武将张归霸,他是朱温手下的一个武将,在朱温围攻秦宗权的时候,当时的秦宗权派手下张郅前来抵御朱温,双方在赤堈交战,双方就开始这种单挑,张郅手下的骑兵将领和张归霸单挑,当然这种单挑不是拿着武器互殴,而是有弓箭存在的,张归霸在单挑的时候就被对面的飞箭所中,但是张归霸骑着马往回走,向后设了一箭,敌方将领直接脖子被射穿最后坠落马下,张归霸把对方的马匹给带了回来。

这种武将单挑到了后期在大规模减少,因为大将不会以身犯险,只有次级将领为了功名利禄额才会如此拼命,单挑是一种很危险的行为。


人者仁义也


在民间的评书、演义小说之中,古代战场上最流行的打法不是千军万马一拥而上,而是两军将领中马决战,以此来决定战争胜负,这种打法被称之为“斗将”。如果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对于打仗前“斗将”这一现象绝对印象深刻。因为每逢两军交战之际,总会有一名身披金盔银甲的将军,纵马出征与敌军将领交手,打上数十个来回,将士们则岿然不动,站在一边观看将领单挑。那么在真实的历史战争中,“斗将”这种现象真的存在吗?

古代战争

事实上,虽然许多人并不相信,但是,“斗将”,也就是武将单挑这一情况确确实实存在,并非小说家凭空杜撰。只是与小说、电视剧中相比,武将单挑所出现的情况并不频繁,更没有像小说中所写的那样充满戏剧化,尤其是在正史战争中所记载的武将单挑事例可谓是少之又少。不过在宋朝之前,确实发生过许多武将单挑的故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在军中服役的军人,大多都是被抓来充人数的壮丁,而非真正接受过训练的军人。许多人上了战场,也不会拿起武器战斗,有些人甚至会在大敌来临之前丢下武器逃跑。

武将单挑

由于双方的军队都是如此,为了以最高的效率决定战争胜负,双方便会派出一名主将进行单挑决斗,以此来决定输赢。只是这种武将单挑的情况,并不会在大规模的集团军作战中出现,往往只有一些小规模的局部战斗中,才会出现武将与敌军将领决一死战的画面。由此可见,小说、评书中酣畅淋漓、惊心动魄的将军单打独斗的画面,其实并不常见。更何况,这种武将单挑厮杀的场面,历来多出现在各类稗官野史之中,正史的记载只有寥寥数笔。

武将单挑剧照

这是因为,在古代那样一个冷兵器作战时代,战争的输赢与主将的指挥才能和士兵的作战能力息息相关。如果一个将军只是一个好勇斗狠,有着匹夫之勇的统帅,那么他就无法成为《孙子兵法》中具备“智、信、仁、勇、严”这五项基本素质的好将军,又何谈带兵打仗,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将呢?

古代武将

再回到能够代表中国古代军事战争最高水平时期的秦汉三国时期,在这几个阶段的正史之中,“打仗斗将”事例与其他战争时期相比又要少的多。这是因为秦汉时期所发生的大规模战争更多,比如秦灭六国、汉击匈奴这样的大战,可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完成的。想要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战役中取得胜利,集团性的作战方式,以及将军的战略战术,才是作战制胜的重要因素。

如此一来,将军个人的武力值就难以凸显,自然不会出现战前单挑这样的现象。毕竟将军可是军中之宝,是战争的指挥首脑,古人常云“主将一失,三军尽墨”,所以古代的将军也不会愚蠢到去以身犯险,由此来看,古代打仗之前确实有“斗将”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根本不可能战场上流行起来。


鸢飞九天2018


古代大将单挑不是普遍现象,但也不是说完全就没有。比如《三国志·孙策传》、东汉文人王粲所著的《英雄记》以及《宋史·太祖本纪》中就分别记载了孙策与太史慈,吕布与郭汜,赵匡胤与皇甫晖,单挑的故事。



一、孙策单挑太史慈

《三国志》中对孙策与太史慈的这场单挑记载基本上与《三国演义》里面的描写没有太大的差异。缺乏想象力的同学可以去看央视版《三国演义》第九集的内容。

(太史慈)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三国志.卷四十九 吴书四》

二、吕布单挑郭汜

吕布杀董卓后,李傕、郭汜攻打长安城,吕布看见西凉军来了,就让手下们先撤,他在城门口单挑郭汜。等到吕、郭对垒时,吕布一矛刺中郭汜,差点要了他的命。幸亏郭汜的保镖拼死营救,郭汜才捡了条命。

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英雄记》

三、赵匡胤单挑皇甫晖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春天,赵匡胤奉周世宗柴荣命令攻打南唐的清流关。南唐军不敌后周军,南唐军大将皇甫晖便于阵前对赵匡胤说:“我们各为其主,希望你给个机会,等我把阵型摆开了再一决胜负。”赵匡胤笑笑答应了他。待皇甫晖整队出城后,赵匡胤单人单骑抱着马脖子径直上前,一刀砍中皇甫晖的脑袋,将他活捉。

南唐节度皇甫晖、姚凤众号十五万,塞清流关,击走之。追至城下,晖曰:“人各为其主,愿,成列以决胜负。”太祖笑而许之。晖整阵出,太祖拥马项直入,手刃晖中脑,并姚凤禽之。——《宋史·太祖本纪》


除了以上单挑外,其它的典籍中,也有一些关于武将阵前单挑的记载。比如宋朝人周南撰所著的《山房集》中,就详细描述了一场宋军武将与金军武将单挑的故事。

一日,敌(金军)出骁将,垂青丝鞯,握马槊,策马戟手詈玠,求独斗,麾下两将辈出皆歼焉。诟益甚,曰:“此犬彘何以辱我?”,玠未以对。有曹武者,位甚下,未尝以勇闻,请行。玠难之曰:“两将犹不当,子毋重辱我。”武曰:“得公所常自乘马,则无不济矣!”问其故,曰:“敌诚骁果,然吾视其马于回挽间微疵,此成擒易尓."玠解以付之,武骑而出,与之两道驱驰,若无意于格斗者。忽跃身赴之,敌马力猛骤前,急回不能如人意,迟一二步,为武所碎,持其首以归,三军大噪,敌怅解而出。——《山房集》

公元1131年,宋军与金军于陕西宝鸡的和尚原对峙。由于当时宋军仗着易守难攻的地形死守关隘,令金军的多次攻击都没效果,金军统帅就急眼了,派出了一位铠甲鲜明的将领到关口向宋军挑战,说你们躲在关内算什么本事?是大丈夫就出来单挑!

宋军当时听了这话也冒火了,便有两个将军先后出关接受挑战,但结果都被打败。金军一看是这个情况,士气大振,就在阵前直呼宋军统帅吴玠的姓名,逼他出来决斗。众所周知,吴阶也是个暴脾气,他当年跟金国大将完颜娄室还在阵前单挑过。这种憋屈他怎么能忍受?被骂了一阵后,吴阶就撩膀子准备去应战。这时候,宋军中的一员叫曹武的小将站了出来,主动对吴大帅请战,说杀鸡焉用牛刀啊?我去就行了。

吴玠认为对手太厉害,曹武名不见经传,恐怕难以取胜,就不让他去。不过曹武的一席分析让吴阶改变了心意。他说敌将虽然很勇猛,但是那家伙的马在转弯有点问题,是一个很大的缺点,如果吴大帅能给自己一匹好马,他有很大把握能砍了对方!吴阶认为曹武说的对,便让曹武骑着自己的好马出战。

待双方开打之后,金将直冲曹武而来,曹武依计划行事,不做应战,转身就往回跑,金将以为曹武怕了,就催马加速急追,曹武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当金将与曹武并身驱驰,贴得很近的时候,曹武抓住机会,突然一个转身,绕到了金将侧翼,而金将的马因为有转身不灵的缺点,没来的及转身,果然就被曹武抓到机会,一榔头敲到了脑袋,将其临阵打死。

金将的死给双方士气带来了很大影响,宋军士气大振,而金军则士气低迷。和尚原之战最终也以宋军胜利告终。



前面说了四个例子,其实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古代确实存在“斗将”,古人在进行战争时,也确实有阵前单挑的现象。单挑这个行为“其来有自”,而并非全是文艺工作者的凭空虚构。

当然,阵前单挑虽然并非是凭空想象,但还是实事求是的说,单挑在古代仍然是属于非主流现象。大规模的战役,几乎不可能出现阵前单挑,如果有阵前单挑发生,大概率的一定是小规模,且低水平的战斗。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这是由古代战争的特点决定的必然结果。

古代军队中,职业官兵比较少,像世袭武将和老兵油子虽然是古代军队战斗力的核心和中坚力量,但他们数量太少。当时真正在军队中占绝对数量的其实就是临时投军,或者临时通过拉壮丁的方式,吸纳到部队的非职业军人。

这类人因为都是临时拉来凑人数的,没有所谓的军人荣誉,也几乎没有战斗力。如果大部队打了胜仗,这类人能添砖加瓦,如果大部队打了败仗,这类人肯定是逃之夭夭,扰乱军心。

↓你以为古代打仗都是这样的?



↓实际上当时绝大多数小规模战斗,都是这样的。真打的人少,看热闹人的居多。


所以,古代小规模作战时,武将很有必要在阵来一场单挑。因为一旦挑赢了,会极大的动摇对方非职业军人信心,鼓舞本方非职业军人的士气。

这是非常有效果,也很有效率的一种战术。


不过前文也说了,单挑仅限于小打小闹,真的大规模团战时,单挑还是很稀罕的。

至于原因,不用说你也懂。大规模的军队能成型,这说明这支部队已经有相当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了。不需要再通过单挑这种低劣手段鼓舞本方、动摇对方的士气。这类高素质军队打仗靠的是阵法、军纪。

其实在古代通俗小说中,也是如此。比如著名的《三国演义》中,军阀们前期之间小打小闹时,武将单挑的描写很多。但后来魏蜀吴三足鼎立,大家都开始玩大战役后,单挑的描写就很少了。像“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都是靠的智商取胜,而不是像早期章节那样靠武将单挑就能分胜负。


Mer86


在许多野史,演义,小说中都有关于斗将的记载,所谓斗将,也就是常见的,小说中两军交战以前,将军身先士卒,出阵叫骂,与敌将在开战之前先来一波你追我赶的惊险一对一单挑,获胜的一方士气大振,而失败的一方则极其容易失败。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斗将这种行为虽然精美绝伦,但却不值得相信,两军交战,哪里会先派出大将交战的?数万人的战役,不可能仅仅由两个将军对阵决定胜负,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斗将这一行为其实是虚假的呢?

既然小说演义里对斗将这一行为有些广泛的描述那么斗将的存在自然具备一定的真实性,只不过在正史中,斗将也只不过是被一笔带过的而已,不会像演义里描述的那般生动形象,而且正史中提到的斗将行为也是少之又少。

为何要斗将?说白了就是搓敌士气,斗将行为只存在于小规模的局部战役之中,而且斗将得前提也是两军都是未经训练的流民士兵,不具备足够的战斗力,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会有类似于斗将的行为。

斗将在作者的笔下极其生动形象,足以突显某些将军个人的勇武形象,而实际上,真正强悍的将军,绝不可能单纯的拥有武力。


众所周知的,三军将领个人的能力可是关系到全军的胜败,数万人的战役,将领不可能仅仅依靠个人武力取胜,个人的能力始终是有限的,两军对战,将领的安危也是全军的重中之重,将领也不可能拿自身安危以身犯险。

将军当然需要武力超绝,但在拥有超绝武力的情况下,将军还需要智计无双,一个优秀的将领,往往需要能够洞察战场形势,判断敌军走向,最重要的,是需要能够及时对全军动向进行紧密的指挥。

就像曾经的长平之战,赵括因为这一战遗臭万年,但事实上,赵括只不过是因为熟读兵法,却没有亲临战场,初出茅庐就指挥百万大军交战,也正因为没有实战经验,赵括全军溃败,赵括本人也死于乱军之中。

将领本身就是军队的大脑,斗将,说白了也是让将领身处危险之中,两军交战的时候,将领更是不能露头,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斗将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古代打仗虽然也有斗将,但一般都很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