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宝应介绍 扬州 江淮地区

宝应县,隶属于江苏省扬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三角洲北翼、里下河平原西北部,扬州市北缘,属宁镇扬同城化外围圈层,介于东经119°07′43′~119°42′51′、北纬33°02′46′~33°24′55′之间。下辖14个镇、1个开发区管委会,政府驻安宜镇宝应大道88号。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2017年,宝应县人口89.49万人,总面积为1467平方千米。

宝应县秦时建县,始名东阳县、平安县,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境内获“八宝”献于皇帝,唐肃宗视为定国之宝,遂改上元三年为宝应元年,赐安宜县名为“宝应”。宝应县属黄淮冲积平原,以京杭运河为界,分成东西两部分,西高东低;沿运河两岸高亢,东西边缘低洼;运东南北两侧略高,中间偏低。境内多数地区在海拔两米左右,属里下河江苏浅洼平原区。

2018年,宝应县地区生产总值620亿元,同比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6亿元,税收占比8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6%和9%。

宝应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地、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示范县、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国家卫生县城。

春秋战国时期,宝应县先属吴国,后属越国。

秦朝,建东阳县,属东海郡。

汉,改为东阳县、平安县、射阳县地,先后属临淮郡、广陵郡。

隋初,全部改为安宜县。

唐肃宗上元三年(公元762年5月14日),因真如献宝,肃宗传旨:上元三年改为宝应元年,安宜县更名为宝应县。

南宋期间,先后升为宝应州、宝应军,领宝应县、盐城县、山阳县、淮阴县等县。

明朝,隶高邮州。

清朝,改属扬州府。

民国期间,先后属淮扬道、淮阴行政督察区。县境解放时,属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先后属苏北行政公署扬州专区、泰州专区。

1953年1月,宝应隶属江苏省扬州专区。

1960年初,析宝应湖以西置金湖县。

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宝应县隶属扬州市。

宝应县下辖14个镇、1个开发区管委会:安宜镇、氾水镇、夏集镇、柳堡镇、射阳湖镇、广洋湖镇、鲁垛镇、小官庄镇、望直港镇、曹甸镇、西安丰镇、山阳镇、黄塍镇、泾河镇、开发区管委会, 县域东西长55.7千米,南北宽47.4千米,总面积为1467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979平方千米,占66.7%,水域面积488平方千米,占33.3%,宝应县政府驻安宜镇宝应大道88号。

宝应县位于江苏省中部,淮河下游,里下河地区西部,扬州市北缘,介于北纬33°02′46″~33°24′55″,东经119°07′43″~119°42′51″之间。东与建湖县、兴化市、盐城市盐都区交界;南与高邮市接壤;西与金湖县、洪泽县相连;北与淮安市淮安区毗邻。

县城略呈梨形,射阳湖、广洋湖环其东,宝应湖、白马湖绕其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最北缘自西安丰镇崔渡村至南端夏集镇三洋河村,直线距离约47.4千米,东端自广洋湖镇团头荡至西界山阳镇顺河村西白马湖中,直线距离约55.7千米。

宝应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呈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4.4℃。

宝应县地貌类型总体上属于里下河浅洼平原,地势低平。其地貌单元又可细分为三个3个亚地貌类型,各亚地貌单元地质环境背景条件有所差异:

古黄河泛滥决口扇平原:该地貌为堆积类型,分布在宝应县北山阳镇-黄塍镇-西安丰镇一带,海拔3~7米。沉积物多以粉砂质粘土为主,局部还可见灰色淤泥质粘土,工程地质条件一般。

湖沼积平原:该地貌为堆积类型,地形平坦,河网密布,海拔一般在1~3米。地表组成物质为全新世大墩组灰-灰黑色亚粘土、淤泥质粘土,有机质丰富。30m以浅不同程度发育有饱和粉土、粉砂,沿湖圩田区浅部淤泥质软土较发育,超荷载易产生流塑变形,引起地面形变。

泻湖积平原:该地貌为堆积类型,属里下河中部地区的平原区。地势周边高、中间低、西北高和东北低。区内赋存有丰富的深层孔隙地下水,因强烈开采孔隙承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第II、第III承压水最大水位埋深均超过25m,导致地面沉降轻微发生;东部低洼圩田平原浅部淤泥质软土较发育,超荷载易产生流塑变形。

截止2018年,宝应县野生药用植物305种,总蕴量3560吨。

宝应县水域面积4.88万公顷,滩地面积1.76万公顷。水产养殖面积常年保持3万公顷以上,[11] 年水产品总量15万吨,除养殖常规鱼种外,龟、鳖、河 蟹、青虾等特种水产养殖面积占水产 养殖总面积的80%,产量6万吨以上。

宝应县地下矿产资源 主要有泥炭、黏土、铁锰结核、石油和天然气,境域大部分地区钻孔内部钻遇比较完整的第三系地层,是富含油气的远景层位。

宝应县温泉资源丰富,水温高、水质好,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天然矿物质。经国家、省有关专家评估论证,为硅酸医疗热矿水,对皮肤、关节、心血管等疾病有医疗保健作用,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宝应县境内河湖密布,水资源总量共约为1.6亿立方米。主要有潼河、朱马河、宝射河等42条河流,总长约652公里。面积较大的湖荡有白马湖、范光湖、射阳湖、广洋湖、和平荡、獐狮荡、绿草荡、三里荡等,俗称“五湖四荡”,约257.69平方公里。

湖泊多属浅水、封闭型水体,水生物资源丰富,盛产鱼虾螃蟹、龟鳖珍珠,是全国水产品生产重点县。滩地面积约73.4万亩,为里下河地区最多的县份。

2017年末,宝应县户籍人口89.49万人,比上年减少1.76万人(由于公安部对死亡人口、空挂户、重复户进行统一销户,导致户籍人口减少)。按性别分,男性45.37万人、女性44.12万人。全县常住人口数75.96万人,比上年增加0.28万人。常住人口出生率为7.31‰,死亡率为7.79‰,自然增长率-0.48‰,人口城镇化率54.0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