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再好的筆,也寫不出人生

今天這篇文章是承接前兩天快手的那條微博的。

2.5億創作者究竟代表了什麼,我展開來說一下

1

大概在前兩天,有個業內非常知名的特稿記者說了這麼一段話,引發很多人爭議。他採訪了武漢方艙醫院半天,全是平平淡淡的正能量故事,痛感無內容可寫。

但實際上,就我這兩天所見,方艙醫院中的故事非常的多。比如我發現,方艙醫院中所有醫生,都把自己的名字和崗位寫在了防護服的前面和後背。

再好的筆,也寫不出人生

為什麼?因為他們一整天全穿著防護服和防護鏡,病人根本看不到他們的臉,也辨認不出他們。大家互相之間也無法辨認,怎麼辦呢,只能把名字職務全寫在防護服上。想象一下,一個醫生冒著生命危險救了你一命,你卻連他的臉都沒有見過。

再好的筆,也寫不出人生

這兩年,國內有很多特稿作者,老喜歡以小見大,從行為寫到精神,硬是希望從一個普通人身上凹出時代的迴響。覺得沒有曲折的悲歡離合,文章都無法寫了。但很多時候,不需要什麼藝術加工,不需要你畫蛇添足的做什麼描述,真實的事實本身,就比所謂的特稿故事更有說服力。就像前段時間李醫生的報道中,最打動我的也並不是那些充滿了讚揚的文章,而是有人去統計了他的微博,發現他其實和我們一樣,愛吃愛笑愛追劇,他是和我們一樣普普通通的平凡人。我不為英雄事蹟而讚歎,但在這樣一個鮮活平凡的普通人面前,我更能理解他作為的意義。真實本身,就是最優質的內容。

2

那麼,我是從哪裡知道方艙醫院這個事呢?我是在快手上看見的,一線有人拍下了這個視頻發到了快手上。實際上,當年用快手去看武漢時,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視角。比如武漢火車站,這個地方的短視頻基本是各種沒有主題沒有主旨連聲音都嘈雜一片的無意識短片。我猜很多人應該都是要離開武漢了,趕緊拿出手機拍一段作為紀念。

再好的筆,也寫不出人生

單個畫面是枯燥的站臺記錄,但無數個故事組在一起,卻彷彿讓你真的走到了武漢火車站的大廳。你會看到看著南來北往的人們,或離開家鄉,或離開學校,或結束一段戀情,或開啟一段人生。未來就像一片迷霧,他們在出發前記錄下了自己在此時此刻的時光。相比網上各種犀利的雞湯和精美的朋友圈,快手裡的武漢火車站,更為真實。類似的是這次疫情,相對來說,微博和知乎等平臺會上有大量的報道,比如財新等特稿內容。你會看見各種記者和大V們搜空心思的去尋找動人的故事,也會看見各種犀利的觀點交鋒。但快手上的內容則接地氣的多,你會看見製衣大媽坐上大巴車趕赴武漢的工廠,沒有哭,沒有笑,沒有壯懷激烈的出征,就是大家平平常常的坐上大巴,招招手就出發了。

再好的筆,也寫不出人生

你也會看見各地的果農把水果送給前線,他們不會搞什麼加班加點連夜收割,也沒有什麼動人的祝福,就默默的摘下水果送赴前線。

再好的筆,也寫不出人生

實際上當你看多了就會發現,在快手視角下的疫情,和微博知乎等平臺上的疫情,畫風區別是挺大的。微博等平臺,會有高度聚焦的觀點湧現,在短時間內聚焦大量關注度,所以這次疫情中,對於救援組織,疫情傳遞起了很大作用。而快手普遍是日常化生活化的記錄信息,記錄普通人在疫情下的生活,這一點在微博上,其實是有點被忽視掉的。這個畫風的差異,背後體現的是大量的用戶在日常創作。

再好的筆,也寫不出人生

前兩天快手的內容報告,最關鍵的信息,我認為是第二行的這個,2.5億創作者。 這個創作者數量,非常的高,它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這個平臺會有極高的真實濃度。

3

什麼是真實濃度?真實濃度,就是這個平臺的內容,和真實世界的相似度。傳統媒體時代,媒體的真實濃度是靠記者們大量的調查保證的。 有節目做正面的報道,也有調查記者們通過匿名採訪,臥底追蹤等形式,將大眾不為人知的一面揭露出來報道出來。很多特稿作者採訪這個調查那個,本質還是為了提升報道的真實濃度。很多人說哪個臺有料哪個臺就好看,料是什麼?是大新聞?你造謠的大新聞有人會看嗎?爆料的本質就是真實世界不為人知的碎片。你有越多的碎片,大家越能在你這裡感受到真實濃度。新媒體時代,變的是什麼?是發文速度,是新聞載體?NO,最本質的區別,是創作者身份。 知乎,頭條,這些新時代內容社區,是大V寫東西大眾看。 記者的身份讓位給了大V們。實際上,不論新聞素養,還是寫作水平,大V們都無法和傳統時代記者相提並論,但前者還是慢慢取代了後者,就是因為數量多了,視角也多了,一萬個大V一萬種說法,許多都是當事人現身說法,真實度反而比你單個記者辛辛苦苦調查來的高了。為什麼當年網易新聞大家愛看評論?就是因為評論是多方位的視角,視角越多,越接近真實世界。微博為什麼能在新媒體時代笑到最後?因為自轉型之後,用戶下沉,創作者也進一步下沉,變成了全民創作全民看。所有人都在發微博所有人都在吃瓜。,真實濃度是最高的。這完全是另一個維度的資訊產品,只是之前大家沒有感覺出來。 這次疫情一出來,微博這個特點特別明顯,幾乎是大家交流,討論,發帖求援,組織援助的核心平臺。所有平臺的內容,全是跟著微博在走。 1000用戶圍觀1個創作者,和1000用戶裡有1000個創作者,是完全不一樣的產品形態。創作者數量越多,平臺的內容越接近真實世界形態,平臺的真實濃度就越高。真實濃度才是內容平臺的生死線。

4

理解了這個理論,你很容易就能解開知乎的困境。知乎為什麼失敗了,很多人吐槽知乎輸在逼格高不接地氣,其實不是的,知乎的贊同排名機制,天生就導致了逼格高的作者,會拿更多的贊排名靠前,迅速做大。於是長期下來,必然是高逼格內容佔主導。真實濃度必然會很低。


快手這兩年逆勢增長,很多人找了各種理由,但我覺得,快手的核心優勢就在於,它一直以來都擁有非常高的真實濃度,他們對於創作者,不論是普通用戶還是頭部用戶,都是一視同仁的。在這次疫情中表現非常明顯,別家需要專門派遣記者去前線,而快手自己就有一線的醫生護士、卡車司機、工廠員工、志願者、武漢市民用戶,用不同的視角記錄了一線抗擊疫情的視頻內容,連採訪都省去了。別的平臺我認為不是沒有這類內容,但因為都是普通用戶,內容被沖淡了。

很多人說短視頻時代,誰先摸5億日活的天花板誰贏 ,我覺得,這是流量時代的思維

在內容時代,應該是誰先湊齊3億創作者,誰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