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人為什麼會有焦慮不安的情緒?

頭道局


這是一種正常現象。

首先我希望你能明白一點。就是人的焦慮是正常情況,只要你還活著就會有焦慮的情緒出現,這是不可避免的。

至於所謂的什麼都不在乎,有或者不懼怕一切的這種心態,雖然有,但畢竟是少數人。

1.外物

由於想完全闡述這個問題需要的文字數量太過龐大,我就從宏觀的角度來簡短的回答一下。

首先,人會因為外物而焦慮,即身外之物。

比如你離你心愛的手機的價格還差一點點錢的時候,你就會特別渴望把這一點點錢弄到手。

但更多的時候,人們的焦慮也來自於現實生活的壓力所迫。

比如當你結婚了要買房的時候,你知道如果你買不起房最壞的可能是婚都結不了。一方面你並不甘心你和你伴侶就因為一個房子的問題而分道揚鑣,你們幾年的努力也付諸東流,另一方面,你也很清楚,對於一個家庭來說,能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是很重要的,不僅僅是為了兩個人的生活,更為了以後的孩子考慮。

正是因為你知道他的後果有多嚴重,所以當你無法實現他的時候,你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大,最後也變成所謂的焦慮。

焦慮和壓力也自始至終是分不開的。事實上,如果一個人足夠焦慮的話,甚至是連飯都吃不下。

大部分時候人們對於身外之物的焦慮就來源於生活壓力,還有親朋好友對此的反應。

比如你想買a車,但是你的親朋好友和伴侶都勸你買b,這種情況下,你就會因為擔心你親朋好友和伴侶的態度而感到一定程度上的焦慮。

大部分時候外物其實只是一個引爆點,因為我們人的焦慮是因為我們自己賦予了這些外在之物的各種意義,並且我們也知道他們對於我們生活的重要性。

這就是我接下來想說的。

2.內心焦慮

儘管我們內心的焦慮和外在之物有密不可分的聯繫,但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內心的焦慮,是來自於我們對自我的擔憂。

換言之,說的籠統一點。當你開始考慮自己的前途和自己人生有關的一切的時候,但凡你目前沒有實現的目標,都有可能讓你感到有壓力和焦慮。

比如當你想成為一名出色的畫家,卻不知道從何做起的時候,巨大的迷茫感和生活的慣性,促使你日復一日過一種渾渾噩噩的日子,但心中仍然心心念念著自己的畫家夢。

這種情況下你就會產生巨大的焦慮感,一會到華交才是你真正想要的那種人,是目前過得不是你想要的日子。現實與你預想的不符的時候,通常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焦慮。然而很遺憾,現實不可能完全和每個人預想中的一樣。這就導致了很多時候人的焦慮在日復一日的現實中逐漸增大。

另一種情況則是對於自己的懷疑而產生的焦慮。比如你連續考了三年公務員都沒考上的時候,你不可避免的會的懷疑自己的能力。這種時候你就會想,如果你再考不上要怎麼辦?現實的巨大壓力和對自己的失望組成了一種混合的焦慮產物。

一個人對自己的懷疑是多方面的。比如一個神經敏感內心脆弱的人,聽到他人評論自己便會不斷地產生懷疑,最終產生焦慮感。

總結起來就是,當你開始考慮得失的時候,就必然會有焦慮情緒。

一個人考慮得失沒有什麼,但是當得失過大的時候,他就會開始在乎自己的損失或者得到了多少。

遺憾的是,我們人類永遠對於失去的感覺要比得到強烈。

所以很多時候就算是小小的失去,我們也可能會產生不滿的情緒。這種不滿的情緒並沒有消除。他就和我們過去所生活的記憶要埋在我們腦子裡,可能我們自己都沒有辦法發覺他們,但並不代表他們不存在。

所謂的情緒炸彈——到你遭遇更大的失去之後,所有的不滿會引爆你積累的所有負面情緒,產生巨大的混合式負面能量,而根據現實的情況不同,有的人得到的是憤怒,有的人則是焦慮或者抑鬱

所以這種東西就和所謂的自卑一樣,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自卑,但是你一旦太過在乎,你就會被他控制,那麼你日常生活和一言一行都會去考慮它的存在,自然而然的,你就會陷入這種深深的焦慮之中。

最後想說的一些話

我不知道你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如果你平時是一個知足常樂的人,而恰好你有想探尋這類的問題的話,我還是勸你多讀一些書。

因為一個人如果不進行任何知識補充而光憑自己思考的話,由於本身的思想侷限性,他是不可能得到正確的答案的,就算得出來的結果,最後也會和很多有效的答案偏差十萬八千里,反而平白無故讓自己陷入痛苦的糾結之中走不出來。

而如果一個人光進行讀書卻不願意思考的話,他就無法真正的明白自己在幹什麼,也無法真正獲得有效的提升。畢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各個心理學流派的看法

我之所以把理論放到最後,是因為我覺得在開頭直接說各種各樣的理論和概念其實並沒有辦法很好的來回答這個問題。

所以我結合了很多生活中實際的情況,例子還有一些個人經驗進行了綜合式的闡述。

然後我才來將各種理論放到這裡,希望他能對你有所幫助。

精神分析派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焦慮是內心衝突的產物。精神分析學家認為,人的人格有三個部分組成,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以追求享樂為原則行事,自我遵循現實的原則,而超我是以道德原則來行事的。作為現實的我“自我”,一方面要處理好現實的關係,同時又要協調好本我和超我的關係,可以說是一個僕人在伺候三個苛刻的主人,而當這三個主人 (本我、超我、現實)的要求發生分歧甚至衝突時,常常使夾在中間的自我感到苦不堪言。超我的嚴格與執著是難以滿足的,不論本我或外界給自我出了多大的難題,超我都要求自我按原則行事,否則它就會懲罰自我,讓自我產生自罪感。而本我的任性更難駕馭,它的強大與衝動性,給自我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就這樣,自我受本我的推動,受超我的苛求,受外界的挫折,舉步維艱。為了保護個體不被損害,自我努力調解本我和現實以及超我的關係,力求使本我能以社會所認可、超我所允許的方式獲得滿足。這其中的艱辛,怎不讓自我充滿令人不安的焦灼感?這就是經典精神分析學派的焦慮成因觀。

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學派認為,焦慮是學習中得來的。一種刺激或情境引起焦慮和恐懼體驗後,日後類似刺激或情境出現時將再次激起焦慮和恐懼反應,伴隨相應的生理、生化改變。例如,“一日被蛇咬,十年怕草蠅”,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按行為主義學派的觀點,個體的任何習慣,不論是適應性的還是非適應性的習慣,都是通過學習而獲得的,焦慮也一樣。人不僅通過直接的親身經歷感受到焦慮,也可以通過觀察、模仿別人(社會學習)而學會焦慮。

認知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派認為,情緒與行為的發生,一定要通過認知的中介作用,而不是通過環境刺激直接產生。如一個人在山上遇見老虎,感到恐懼,但在動物園見到籠中之虎,則不會害怕。所以認知心理學家提出焦慮的認知理論,認為人們對事件的認知評價是焦慮發生的中介,同身體或心理社會危險有關的認知評價能自動地激活人的 “焦慮程序”。如果人們對危險作出過度估計,焦慮反應與客觀情境不相稱,則將形成病理性焦慮反應。對焦慮時心身症狀的錯誤理解、警覺過度、重複檢查、迴避行為、應對失敗又能加強危險的認知評價,加劇焦慮程度,形成惡性循環。總之,認知心理治療師認為一個人所以會對某件事產生過度焦慮,是由於他的認知障礙 ——即對事件做了錯誤的認識和判斷。故不是事件引起焦慮,而是人對事件的消極解釋或者看法引起了焦慮。

人本主義

人本主義學派認為,焦慮是缺乏關愛導致的,過度或病態的焦慮情緒,一定與幼時缺乏關愛有關。

人本主義治療觀的代表人物之一羅傑斯提出,一個人在其成長中,如果能從父母那裡得到無條件的、積極的關注與指導,他就能產生自我和諧的積極的“自我關注”,在日後的生活中,他就能較為健康地發展。而那些自幼得不到積極關注或只得到“有條件”積極關注(即只有當孩子不論對錯完全服從父母時才能得到父母的關心)的孩子,漸漸就會產生自我不和諧,即對自己產生懷疑,並用別人的價值觀來評判自我,會變得自卑、膽怯,如果在日後的生活中仍然不順利並遇到什麼事件,就會使他的自我不和諧加劇,使他感受威脅、焦慮、混亂和不適應,嚴重的,就會發展為過度的或病態的焦慮。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馬斯洛,則從人的需要及其滿足的角度談病態焦慮等心理疾病的成因。馬斯洛假設,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它們按照不同層次排列成一個等級,在這個等級層次中,強度與等級恰成反比:層次越低,強度越大,層次越高,強度超弱。一般說來,人是遞次滿足自己的需要的。人的需要從低到高分為以下幾種:

①生理需要:指人對食物、水、空氣、睡眠和性的需要等。它們的滿足對於生存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它們是所有需要中最強有力的。

②安全需要:指人對秩序、常規、安全、穩定以及確定性的需要。

③歸屬與愛的需要:即歸屬於某個群體以及愛與被愛的需要。

④尊嚴的需要:包括別人對自己的尊重和自己對自己的尊重的需要。

⑤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就是一種實現自身潛在能力的內在動力。

馬斯洛把人的前4種需要總稱作缺失性需要,而自我實現需要則是成長需要或者說存在需要。馬斯洛認為,人的缺失性需要得到滿足就可以避免心理疾病;而人的缺失性需要如果長期得不到滿足,就有可能使人產生心理疾病。人因前4種需要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焦慮是正常的。但正常與不正常本是一個連續譜,如果一個人的需要長期得不到滿足,那麼其正常焦慮就有可能過度並進而轉化為病態焦慮。

人的成長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如果得到滿足就能實現健康人格,但如果成長需要受挫,則會使人處於“超病理狀態”即一種無形的不適狀態,使人感覺無聊、消沉、絕望、坐立不安、煩躁,但卻又無法指出使自己不適的具體原因,在此“超病理狀態”中,焦慮是其最典型的症狀。


解析者


首先,焦慮的情緒背後釋放的真實信息是我們的生活可能存在變動,我們對環境的一種不安感,所以我們會產生焦慮。

任何情緒都沒有好壞之分,因為他們都是我們自己的一部分,在向我們傳遞一些信息,適度的焦慮會給我們動力,接受自己焦慮什麼,然後,回到當下,看看現在可以為自己所擔憂所焦慮的事情做些什麼?哪怕是小事情都會讓你感覺到踏實 。

焦慮症的原因,第一是自身的原因,第二是外界的原因。首先外在的原因,比如對學生來說,是升學考試和平時的考試,與同學的關係,受老師的批評等等;對已經工作的人來說,是工作壓力、人際關係,人際關係又分工作中的人際關係和家庭中的人際關係。而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原因。自身原因又分兩點,第一是生理上的原因,比如得病,尤其是癌症,或者身體某些病久拖不愈容易焦慮;第二,更深層的原因是性格原因,或者心理性格方面的原因以及遺傳基因的因素。比如對於工作中的不順心有些人可能會一直耿耿於懷,認為領導太過於苛責,久而久之產生了失眠以及焦慮的情緒;然而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可以正常排解自己的情緒,並不會產生焦慮。所以產生焦慮症真正的原因,首先是內因,其次是外因,其中內因尤其是性格佔主要方面。

過度的焦慮其實反應是我們過度的擔憂,這種是沒必要,一旦我們有過度的憂心其實主要是由於我們的信息差。雖然我們生活在互聯網社會,但是每個人的信息並不一定完全匹配。

所以我們要想恢復內心平靜,擁有適度的焦慮,我們就要改變我們的認知,消除內心焦慮因子,我們就能轉焦慮為安寧。


風中游


我是精神科在職醫生,結合個人臨床經驗,人為什麼會有焦慮不安這種情侶,專業回答如下:

1、看到焦慮背後情緒信息

進化心理學認為,我們之所以會焦慮,這是我們祖先也就是我們基因自動遺留下來給我們的禮物。焦慮的情緒背後釋放的真實信息是生活可能存在變動,我們對環境的一種不安感,所以我們會產生焦慮。

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從我們文化角度上來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其實就是告訴我們焦慮是我們人類想要生存更好情緒之一,當我們焦慮的時候,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我們焦慮背後真實需求是什麼。

比如伴隨人工智能社會的到來,很多人焦慮,是擔心自己的職業存在危機。那麼我們就要思考機器不能做什麼,我們怎樣和機器人共同生活在一個環境中,怎麼利用機器更好的獲取高級質量生活,當我們把焦慮轉換與審視我們內心需求的時候,我們的焦慮就可以有一個路徑可以疏通,我們內心就會變得更為安定。

3、過度的焦慮是沒必要

過度的焦慮其實反應是我們過度的擔憂,這種是沒必要,一旦我們有過度的憂心其實主要是由於我們的信息差。雖然我們生活在互聯網社會,但是每個人的信息並不一定完全匹配。

所以我們要想恢復內心平靜,擁有適度的焦慮,我們就必須加強學習,消除內心焦慮因子,我們就能把焦慮帶給我們價值最大化。



精神心理衛生


其實焦慮在我們生活裡每個人都會面對的問題。焦慮是因為想的太多,做的太少,自己想要的東西太多,想要去做的事情太多,可是自己卻又不知道要做什麼。

理想和現實相差太遠,用一句話來形容:是你的才華配不上你的野心,也撐不起你的夢想。

明明自己什麼事情都想要去做,想要去完成。可是,面對現實又有一種無力感。

焦慮的表現:

1、晚上睡覺想的太多,失眠無法入睡。

2、看到別人什麼事情都能夠成功,看看自己什麼事情都沒成功,感覺很失敗。

3、想要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身體很誠實,懶惰不想動手。

4、上班總想著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想要掙扎卻無能為力。

面對焦慮我們應該要冷靜一些,每個人都會有焦慮不安的表現,有這種焦慮其實也說明自己是不甘於現狀的,說明想要實現自己的夢想的。這也算是對於自己內心的覺醒,因為知道自己必須要更加努力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想要打破焦慮,需要做的是努力提升自己。

1、看書

閱讀是一種提升自我很好的方法,閱讀多了看到的人生多了,閱歷也會有所提升,思想觀念也會跟別人與眾不同。你要相信,閱讀是可以改變人生的。作家三毛曾說過:“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 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所以,閱讀是可以改變自己的。堅持閱讀你會看到不一樣的自己。

2、看電影

有人說看電影看多了,也會看到很多種人生。如果你能看一千部電影,那麼你看到了一千種人生,我相信你的思想也會不斷的在變化。如果可以把電影感悟也寫下來,一天寫300字的電影觀後感,那也是不錯的好習慣,同時也可以鍛鍊自己的文筆。

3、學手機攝影

李菁老師曾說,因為攝影改變了她的生活,她說:“向美而生,向美而行。”生活太多讓人焦慮的事情,你可以學習攝影,手機攝影就可以,現在網上有很多學習手機攝影的公眾號,自己也可以自學成材。你會發現學習攝影后,遇見了生活一切美好的事物,焦慮自然而然不復存在,因為遇見了美,生活也會變得美好。

4、自我投資學習

現在網上很多線上學習課程,比如有些公眾號裡面有很多可以學習的東西,你覺得自己對什麼有興趣,比如自己比較擅長畫畫,寫作,攝影,英語,你可以在網上報名課程學習這些東西,努力提升自己,當然在這個前提下必須要有自己的經濟才行。如果經濟充足,可以考慮學習一下自己喜歡的東西。現在大部分都是線上學習課程悄悄提升自己,相信你也可以做到,同時也可以交到更加優秀的朋友,一起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加油吧,努力提升自己。保羅·柯艾略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裡面曾說過:“”當你想要某種東西時,整個宇宙會合力助你實現願望。”

你要相信,只要努力提升自己,你想要實現的夢想,總有一天它會實現的。




小莫姑涼


一般來說,當我們面對壓力,或者在緊張的情況下,都會有焦慮不安的情緒,這是我們人類比較正常的現象。下面就從心理的角度去分析為什麼我們人會有焦慮不安的情緒?

1、遇到陌生的環境時,我們會有焦慮不安的情緒。這是因為我們人突然離開了自己所熟悉的環境或者熟悉的地方,對周圍的情況會有一種陌生感,內心會因為不熟悉這環境,使得自己會產生害怕的情緒,進而會影響我們的情緒焦慮不安,所以面對這種情況時,需要提升我們的適應能力,強化我們的自我情緒調節能力。

2、當我們做錯事的時候,會有焦慮不安的情緒。人都是喜歡被表揚的,沒有哪個人希望自己受到批評或者指責,但是當我們在做錯事的時候,內心會因為自己的犯錯而感到內疚,從而產生對自己的懊悔,進而出現焦慮不安的情緒,這就需要我們提升自己的能力,減少犯錯的情況,完善自己。

3、當我們很在乎的東西正在處於危險或者失蹤時,我們內心也會有焦慮不安的情緒。比如:當我們得知自己醫生親人,正在前線奮戰搶救病毒感染的病人時,內心肯定會為他們祈禱,會有不安,希望他們和病人都能夠平安歸來。

總的來說,人的焦慮不安主要是基於突發狀況,是自己在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所導致自己的情緒失控,這對於我們自己來說,也是心智不成熟的一種表現。

 





奮鬥中的伢子


身為人,就會有七情六慾。所以當你有焦慮或者不安這種情緒也是一種正常的現象,首先我們不應該評判或者批判自己的所有情緒和感受。不要覺得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人會生氣,焦慮,恐懼,不安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因為自己無法掌控眼前的局面,或者對於即將要發生的事情有擔憂。往深入裡說都是對於自己的一種不相信,因為只有你不相信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了,才會無法掌控人生中目前或者即將要發生的各種事情。當我們對自己不認可的時候,在公眾場合中也非常容易失態,暴躁。也可以說是在後悔過去和擔憂未來中,並沒有活在當下裡。

其次,人的所有情緒都是在向我們訴說,在你的生活中應該是有一些問題出現了,它讓我們試著面對並且找出解決的辦法,所以我們第二個非常重要的點是要學會接受情緒,嘗試和情緒溝通,做朋友。看看它是有什麼信息要告訴你。在情緒來的那一刻,覺知自己,然後問自己,它在告訴你什麼,想讓你學會什麼。

最後,我們要試著改變自己。可以嘗試用各種方法釋放和清理掉淤堵在身體裡的情緒,比如運動、唱歌、冥想、EFT、荷歐波諾波諾等都是非常好的清理方式,當清理結束後記得讓正念迴歸,會有非常棒的體會。

學著認可自己,關愛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兒,說自己想說的話,經常感恩和祝福身邊的一切,拿回本該屬於自己的力量,會讓自己有很大的改變。[微笑]



ACow琳哥哥


不請自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焦慮是人的基本情緒之一

一,為什麼會焦慮

我覺得有好多方面,原因也是多樣的,外界原因可能是生活壓力大,或周圍的環境對你不友好,還有就是擔心某些事情做不好,比學生考試前能會焦慮。內在原因就是對自己狀態不滿,可能同周圍的人有差距讓你產生危機感,但又不知道該怎樣改變。

二,怎樣減少焦慮

想要減少這種情緒,就要自省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太過於在意件個事情或是害怕什麼,如果是這樣那就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把精力放在正在做的事上,想要做什麼事不要猶豫太長時間,立即行動才好,想的越多越容易焦慮。

現在的社會中,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存在焦慮,掙錢,工作,養家餬口,買房,社會競爭壓力等等。感到焦慮也是一種好事,存在焦慮是提醒自己要勇於面對生活挑戰,努力去掙錢,當你的經濟條件改善,說不定焦慮就少了,但也不要忘了享受生活。


灑點陽光


人的一切焦慮,擔憂,恐懼,害怕等等這一切看似負面的情緒,其實這都是常人情緒的常態之一。

人為什麼會有焦慮不安的情緒?

回答此問題得這種情緒是如何來的講起,從遠古人類在自然界中生生存,勢必和其他物種發生爭鬥,有時候甚至會付出生命,所以人類對危險保持警覺,這是生命存在的一種本能反應,後來我們的教育方式也要求我們要隨時思考未來,以便及時應急各種不期望的情況,長此以往,人類大多數的精力都是在關注不希望的或者不好的事情上。對個體而言也如此,很多人賺錢其實遠超過生存所需,而他會講多賺點以備不患。

在後來我們書本上的教育也會這樣教育我們比如人要居安思危、先天下之憂而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理念,無形中更強化了我們的擔憂感。

隨著人類的發展及生存環境的變化,人類有些自我保護程序也在慢慢進化著。其實很多生命的警告程序是可以卸載了,但是有些人依然整天在運行。所以導致自我能量消耗。把有限的精力都用在無謂的擔憂恐懼上,他從不去真正體會自己擁有的美好的東西。比如看到別人換了別墅,換了汽車,心理會失落。等等這些情緒,都是在自我消耗。實則是無用功。

自古以來道家素有內觀、佛家有放下,耶穌家有禱告懺悔之說,本質目的都是教人放下一些沒必要的生命警戒線,迴歸當下,讓自己活得更輕鬆舒坦;別讓那些自我假設的恐懼或總撿起那些過往深沉的回憶來迷惑顛倒自己。


道定領悟


大概是窮吧!深有體會的是,當你沒有錢了,又還欠債,生活不穩定,又要照顧兩個年齡極小的孩子,老公又是那種做事阿斗型的,每天面對他,懶散的狀態,整日裡無所事事,玩遊戲度日,你就會變得焦慮不安,容易憤怒,有時候努力也只是想生活穩定點,孩子跟著自己少受點罪,多接受點教育,儘管那樣,又談何容易呢。男人是自己挑的,又怨不得別人,離婚又怕毀了孩子的一生,不是每一個後媽都大氣,自私自利的大有人在,可能正是如此,現今社會離婚的人才這麼多吧。真的見不少了,即便是那些明星,婚姻生活也不過如此,所有對於普通大眾,可想而知,但為了孩子,為了自己,儘管努力吧,其餘的交給時間定奪吧!學會更多的心平氣和一點,戒掉焦慮,好好生活。



林玉萍


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引起的恐懼,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焦慮心理,有的人會表現出來,有的人則會深藏不露,這取決於當事人經驗的累積,內心的強大。內心藏不住事,很容易表現出焦慮不安的人,常常源於錯誤的自我暗示,而那些心裡有多件事也能應對自如的人,則使用了正確的暗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