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隔离近一个月,陆续开工的各类企业该如何步入正轨?

作者 :李嘉琳


2020年,变化已经开始!

这几天,随着疫情趋于稳定,各地逐渐开始复工复产。但不可否认,这次疫情对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的快消企业,影响是巨大的。

部分企业于2020年2月10日开始陆续恢复生产,但生产何时全面恢复,或者接下来可能出现怎样的混乱,没人说得清楚。

新危机需要触动新思考,新思考需要采取新行动。

对于企业来说,在努力让公司“活下去”的同时,如何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在下一次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时,能不要这么被动,才是每一个企业家应该思考的问题!

虽然国家商务部早在2月5日就发布了《关于组织商贸企业复工营业的通知》,但碍于各地政府根据当地的疫情情况,陆续批准恢复开工距今已过去十几天的时间。

从目前网络了解来看,目前仍有大批企业在这场复工复产战“疫”中,面临外来务工人员难到岗、物资保证难就位、产品物流渠道难打通等难题。

同时,不止企业复工难,员工想要上岗也难。要知道,上班也是一个上班链,先出村,其次需要乘城乡公交到城里,然后乘城市公交到火车站,最后乘火车到指定城市,下火车的城市得有城市公交到所在的厂或者住处。所以有不少人大呼:复工难不难我不知道,但出村儿是真难!

那么,对于当下有机会复工的企业,该如何快速进入正常运营阶段?

隔离近一个月,陆续开工的各类企业该如何步入正轨?

一、零售业


疫情之下消费者的认知发生了巨大转变,普遍提高对健康的关注并乐意选择绿色有机类健康产品,而消费者认知变化也影响到了日后的市场消费趋势,大健康类产品将迎来全新的机会。

经过此次疫情事件,消费者虽然仍会去线下实体终端如商场、超市、夫妻店等进行消费,但用手机APP购物等将成为大多数人消费习惯,线上消费不再专属于90后,更多60、70、80后也会加入。

不过,就目前看来,零售业面临着三大挑战:

1.销售大幅下降:线下90%以上店铺闭店,基本无销售,线上电商也有50-70%的订单下滑。

2.现金流压力:销售无流入,人工与租金成本则天天流出,造成负现金流,小型企业压力尤其大。

3.复工困难:零售店铺、工厂、物流、办公室很难现场复工。

与2003年非典很大的不同,零售的商业模式创新已然进入稀缺性阶段,企业全渠道成为标配,走通的道路已通,不通的大体也因缺乏商业逻辑继续期待商业变革。从三维(到店、到端与到家)空间讲,到家业务会有增加,企业在线要求会更高,服务的业态结构长期看并不会有质的变化,但更多是企业内生质量导致的变化。

据专家预测,疫情结束后爆发消费狂潮的概率是:大概率不会。

原因如下:

(1)从过往消费复苏曲线看,2003年非典过后的消费市场,只是反弹,并没有报复性爆发;

(2)2020年的疫情节点已经把2019年的大部分消费动能消耗了;

(3)从消费行业的细分情况来看,消费方向会被分散;

(4)从消费心理来说,疫情结束后很难有报复消费的欲望。我们只见过各种购物狂欢节,疫情反而会让人们都冷静下来。

因此,面对当下严峻的挑战和不大会大规模爆发的消费狂潮,零售企业如何生存?

隔离近一个月,陆续开工的各类企业该如何步入正轨?

1.控制现金流

具体可以停止春夏还没生产的货品,降低秋冬采购目标,减少新采购的货款支出。后期再根据疫情控制情况,快速反应增加补货比例,与供应商协商,延迟分批付款。

同时可以增加融资渠道,补充现金流。通过银行借贷、股东融资、民间借贷、员工入股等各种方式,增加现金存量。

2.减少不能产出收入的广告费与营销推广费,能直接促进销售的保留

细分项目,品牌广告、店铺形象、陈列、网络传播、包装、营销活动等,根据重要紧急的程度取消、延后、减额、保留或增加。

实施中要注意判断好,有些营销费用既是成本也能开源,切忌一刀切。

3.调整年度经营计划,复盘优化未来3-5年战略规划

2月份基本没多少收入了,一季度销售直接受创,二季度销售可能惨淡,三季度销售有望回升;主要预测疫情对3-6月的直接影响,7-12月的间接影响。

根据2月份的实际影响结果趋势推算,预估3、4、5、6月疫情影响下的销售收入,再预测全年收入影响。

乐观预测,疫情直接影响3个月;悲观预测,疫情直接影响5个月,间接影响下半年。


二、餐饮业


此次疫情,对于餐饮业来说影响更是首当其冲。

从受影响的餐饮行业看,人力成本是排在原材料成本后的第二大费用支出。

海底捞2019年上半年报截止6月30日,营业收入116.9亿元,员工人事成本36.5亿元,占收入比31%,月均要支出高达6.1亿元,如果没有收入,能支撑几个月呢?

紧接着,2月15日,海底捞外送官方微信发布消息称,即日起,海底捞外送中国内地部分门店将陆续恢复营业,其中北京部分门店2月15日恢复营业,上海部分门店在2月16日,西安、深圳、南京部分门店为2月17日。

海底捞只是众多餐饮企业的缩影。中国烹饪协会(以下称中烹协)2月12日发布的调研数据显示,疫情期间,78%的餐饮企业营业收入损失达100%以上;9%的企业营收损失达九成以上;7%的企业营收损失在七成到九成之间;营收损失在七成以下的仅为5%。

同时,中烹协指出,目前餐饮企业主要面临储备物资过期损失、房租人工成本等固定支出、疫情防治物资采购成本,同时,外卖业务难以为继、现金流捉襟见肘、融资贷款较难等困难。此外,根据恒大研究院数据,仅在春节7天内,疫情已对餐饮行业零售额造成了5000亿元左右的损失。

在这样的形势下,日前刚复工的餐饮企业该采取些什么措施自救?

1.增外卖,摆菜摊,懂得取舍

为了消化提前准备的春节期间食材储备,餐饮企业可以将库存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向市民出售。同时,也可以增开窗口销售,增加主食、半成品等产品品种,提供点餐打包带走服务。

此外,对刚复工的部分餐饮企业来说,为尽量控制损失,尽最大可能回笼资金,这个时候可以放弃年前制定的扩张发展计划,甚至关闭一些非主要门店,或者暂停非主要业务,尽力保证主营业务稳定发展。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隔离近一个月,陆续开工的各类企业该如何步入正轨?

2.多依靠国家政策扶持

早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起“保价格、保质量、保供应”系列行动。中国烹饪协会积极响应,号召会员单位共同向社会做出行动承诺,目前已有355家品牌企业及所属27655门店率先向全国消费者郑重承诺“三保”。

此外,国家税务总局下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将2月份纳税申报期限延长至2月24日;对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可视情况再适当延长;对受疫情影响办理申报仍有困难的纳税人可在此基础上依法申请进一步延期。

建议餐饮企业时刻关注国家政策,从中找到适合自己脱困的办法。


三、快消厂家


本来,2019年很多快消企业就不好过,经济下行,又加上疫情冲击,未来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更大。不少企业年前还大幅度增员、增加广告投入,在不确定危机下,要调整为更谨慎型的策略。

前几天,北方刚刚迎来了一场漫天大雪,我们都知道,下雪时并不冷,雪后化冰期才是最冷的时候。

所以当恐慌停摆期结束之后,员工慢慢到岗,便会迎来疫后消化期。

这时候,快消厂家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

1.确保人员身体状况和到位情况

人员是否到位是最重要的,对自己员工目前的身体情况要全部掌握,有没有感冒发烧、是否被感染,能不能按时复工,需要每天和员工保持紧密沟通一次,了解实时情况(也可以让员工每天汇报一次身体情况),如果部分岗位出现异常,必须要保证关键岗位有人(如仓库发货、送货、开单人员),确保人员到位。

2.开始新渠道拓展

企业要用最短的时间将原有的二批商、门店的产品补货完成,随后马上进入新渠道的拓展,一定要抢前一步。之后,再对原来的弱势渠道进行开发,如社区团购、外卖、及中小型商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新渠道拓展,来弥补我们第一季度的损失。

赢销力咨询王冠群老师说过:

“渠道是在不断演化的,你跟不上渠道演化的趋势,其实就是在慢慢被淘汰。从单一渠道,到多渠道,到渠道碎片化,这就是渠道的演化过程。2019年线上快消品零售额占总零售额达到25.8%,这过去就是线下的销售额,生生被线上抢走的铁证”。

其实从过去一周看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企业复工率并不高。据统计,全国平均线下复工率指数约42%,且值得一提的是,全国各地的的复工企业多为国企。疫情相对严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中东部地区,复工率更低。

隔离近一个月,陆续开工的各类企业该如何步入正轨?

总的来说,这次疫情,对企业和个人必定是加速淘汰和加速升级的过程。

希望有幸可以开工的各类企业一定要抓住机会,先复苏,先行动!

这不仅考验着一个企业对黑天鹅事情的抗风险能力,也是在检验着一个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应急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