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贫困大爷为武汉的第二笔捐款:互惠、责任、人格与利他行为


贫困大爷为武汉的第二笔捐款:互惠、责任、人格与利他行为

“我老了,没法给咱村值勤了,这100块钱,书记你拿着吧,帮我再捐给武汉!”一边说着,吴大爷把钱递给了正在村口防疫检查站值守的村支书王书记。

“你不是已经捐过了吗?就在村里几天集体捐款的时候!”王书记半推半就。

“这是两码事,大家在这儿守着村口,不也捐了吗?我不能把守村里的口子了,这样我心安一点!”

王书记最终收下了这钱,望着颤颤巍巍走远的吴大爷,全身都被暖热了。

贫困大爷为武汉的第二笔捐款:互惠、责任、人格与利他行为

之所以不想拿吴大爷这100块钱,一方面是因为吴大爷前两天已经捐了200块钱;另一方面,还在于他是个国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老伴两个人几乎没有劳动能力,就靠着国家补助和简单的劳动收入生活。

在感动之余,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吴大爷还为我们提供了一面社会之镜:这面镜子,映照出危难之际利他性行为中所包含的互惠意识、社会责任和人格特质,也让我们理解是什么样的人为武汉、为湖北、为中国带来了希望的光。

01 互惠意识:相信“善有善报”,是对人性的信任

贫困大爷为武汉的第二笔捐款:互惠、责任、人格与利他行为

对于那些曾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应当施以帮助,而不是伤害。——社会学家阿尔文·古尔纳德

这句名言里包含着的互惠意识是被普遍接受的,否则,“善有善报”怎么会成为我们中国人的口头禅呢?

在一项模拟日常生活情境的心理学研究中,与对自己常接触的人相比,人们对第一次碰到而且以后不会再见面的人表现出了更多的自私行为。换言之,人们会对日后与自己有接触的人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

参加此项研究的人,也许当时没有清晰地想着“接受了自己‘好处’的人在以后的生活里会给予自己什么样的回报”,但“对熟悉的人有更多的利他行为”这一结果,说明互惠意识已经成为了我们内心深处自然的条件反射。

贫困大爷为武汉的第二笔捐款:互惠、责任、人格与利他行为

可能是由于感恩国家和社会平日里对自己贫困生活的救济,对于遭遇困难的武汉同胞,吴大爷有着更强的冲动和意愿尽到自己的一份力。在这种情况下,他潜意识里已经把全社会(当然包括武汉人)和自己的关系当做是互惠同盟,虽然说不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也可以说秉持互惠意识的吴大爷有着回报社会的美德。

用这样类似“成本—收益”的模式分析吴大爷对武汉的二次义捐看起来有失体面,看起来过于功利,然而,这是有一定道理的。难道“善有善报”不正是对人性的一种信任吗?难道我们不正要鼓励这种良性的社会关系吗?

贫困大爷为武汉的第二笔捐款:互惠、责任、人格与利他行为

“2003年,全中国守护着90后;2020年,90后守护着全中国!”

这是可爱的90后们喊出的震撼人心的口号,正是从互惠意识的角度出发,我们才更能理解其中的力量。

02 社会责任:有一份光和热,就另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贫困大爷为武汉的第二笔捐款:互惠、责任、人格与利他行为

互惠意识理论提醒我们人要保持社会关系中的予取平衡。然而,如果利他行为只单纯地用这一种理论来解释的话,那么我们又怎么理解人们很习惯于帮助那些难以有所回报行为的弱者呢?

在这里,我们意识到我们有帮助他人的“社会责任”,我们可以把这叫做“社会责任规范”。

社会责任规范,就是人们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要考虑互惠的交换关系。

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并不是针对于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的。我们会有意识地只帮助那些有需要,但不是由于自己的疏忽或其他主观原因才产生这种需要的人。比如一位慈善家,更愿意帮助遭遇天灾的家庭,而不是流浪街头的懒汉。

贫困大爷为武汉的第二笔捐款:互惠、责任、人格与利他行为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可能就是一座山”,从作家方方的感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武汉以及全国新冠肺炎感染者的无辜和无助。

吴大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把帮助武汉人、把参与疫情防控当做自己沉甸甸的责任,他也努力用自己老迈且不再结实的肩膀扛起这份责任!

“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另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待火炬。”——鲁迅《热风》

这,不正是社会责任的生动描述吗?

03 人格特质:世界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贫困大爷为武汉的第二笔捐款:互惠、责任、人格与利他行为

“圣母特蕾莎”,出生在一个富裕的马其顿家庭,放弃优越的生活去加尔各答的贫民窟为贫困无助和濒临死亡的人服务,她认为应该让穷人死得像天使一样。她所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在100多个国家设立了500多家慈善机构和场所,数以百万计的人从中得到了帮助。1979年,她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我们可以隐约地感受到,特蕾莎修女具有着一些独特的人格品质,而这些品质,不是所有人都有的。就像有的人更愿意帮助他人,而有的人却更习惯于忽略别人的困境一样。

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情绪积极、共情能力和高自我效能感强的人更关心人,也更容易表现出帮助行为;而那些自尊心强的人在接受了他人的帮助后,如果不能回以帮助行为,那么他的自尊心就会受到打击。

贫困大爷为武汉的第二笔捐款:互惠、责任、人格与利他行为

与利他行为有着更强联系的一个人格特质,就是集体主义观念,即集体主义观念的人有更多的利他行为。例如,科学家巴隆和米勒的大数据调查就表明:在印度这一相对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度里,人们比个人主义的西方人有更强烈的支持社会责任规范。

吴大爷就是这么一位有着强烈集体主义观念的人,因为他从小生活在我们这个同样有着浓厚集体主义氛围的国家,而已经年逾古稀的他早年亲身经历的集体生活,无疑让他比其他年轻的后人有着更强的集体主义观念。面对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吴大爷怎能袖手旁观?

“世界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这一刻,是人性的关辉在闪耀。

04 如何增加利他行为

  • 一是减少模糊性,提升责任感


贫困大爷为武汉的第二笔捐款:互惠、责任、人格与利他行为

请反思一下,我们有多少次是因为“有很多人看见他有困难了,别人会去帮助”的想法,而打消了帮助人的冲动?

当我们想到我们只是人群中的一份子而且不起决定性的作用时,就会把助人的责任分散给其他所有人,从而不去帮助弱者。而这样做的后果,常常是所有人都不采取利他行为导致需要帮助的人被忽视和冷落。

所以通过积极展示自己、提升自我意识、降低模糊性,可以提升责任感、增加利他行为。

  • 二是采取个人化的方式求助

心理学教授杰森的调查表明,对于献血来说,来自朋友的个人恳求比海报和媒体宣传要有效得多。

这其中的原理在于,个人化的求助激发了被求助者内心的互惠意识和想在他人心里留下好印象的欲望。

  • 三是树立利他主义榜样
贫困大爷为武汉的第二笔捐款:互惠、责任、人格与利他行为

钟南山院士就是一个典型的利他主义榜样,他的事迹被媒体频繁报道和曝光后,感动了无数国人。

相信有很多志愿前往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正是由于对钟南山“医者仁心”的认同而挺身而出的。

甚至,也许还有很多父母在对他们的孩子说:“成为钟南山那样的人,是读书的终极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