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敢写这样的茶书,也不怕被中医黑的口水淹死


喝茶这件事上,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历来让人争论不休,有的人说它是子虚乌有,有的人却能真切感受到它的存在。


这股神秘力量通常潜藏在好茶之中,人称“茶气”。


敢写这样的茶书,也不怕被中医黑的口水淹死


移动互联网时代,公开讨论神秘的东西,是很容易招黑、挨骂的,“茶气”亦然,因此,喝茶的人一般只在茶桌上交流分享,网络上写的不多,为它著书立传的人就更少了。


不过,有位台湾茶人却很勇敢,刚接触茶4年,就敢在他的第一本茶书中,大篇幅讨论“茶气”。


如果是半年前看到这本书,我可能也会在豆瓣上打个1星,骂它故弄玄虚。


敢写这样的茶书,也不怕被中医黑的口水淹死


事实上,这本书的大陆版在豆瓣仅有3条的短评中,就有一条直呼“上当……喝茶成了玄学”。而首发台版书的19条评论中,也有8条是说他讲的玄乎。


但是,这半年,在跟着师傅学喝茶的过程中,边喝着师傅的好茶边接受他的点拨,可以负责任的说“茶气”,或者说喝好茶时,被称为“茶气”的东西所引发身体不同感官的反馈,是真实存在的。


敢写这样的茶书,也不怕被中医黑的口水淹死

敢写这样的茶书,也不怕被中医黑的口水淹死


这并不是现代人弄虚作假的新概念,古人对“茶气”其实早有感悟。


与茶圣陆羽齐名,被奉为“茶仙”的唐朝人卢仝

,他的诗作《七碗茶歌》1000多年来,堪称历代爱之茶人品茶真经。


在他的诗中,其实就有“茶气”的体现。


敢写这样的茶书,也不怕被中医黑的口水淹死

▲茶仙卢仝经常出现在 后世文人的画作中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他写的可不是连喝六碗茶后,他自己的反应。<strong>他写的既是好茶本身可以达到的境界,也是喝茶人可能达到的品茶境界。


敢写这样的茶书,也不怕被中医黑的口水淹死


茶汤顺喉,能让人“喉吻润”,这是好茶的门槛,能满足这一条的茶,才能称之为“好茶”。这是好茶的第一层境界。


再好一点的茶,仿佛能让人破除胸中孤闷,茶的美妙似乎让人搜肠刮肚,都无法找到合适的词语去形容。


而“四碗发轻汗”可以说是“茶气”的体现了。在喝过的极好的茶中,像刮风寨茶王、陈放12年的老班章、凤凰单丛宋种、近40年的老单丛等,都有个共通点,那就是会让上背部、颈部、头部微微发热,发轻汗,感觉通体舒泰。


这是茶有茶气的其中一种体现。


敢写这样的茶书,也不怕被中医黑的口水淹死


书中提到手心、脚底发热、不易感到饥饿等茶气表现,自己也亲身感受过。


麻烦在于,茶气这东东,即便几个人同时喝一款好茶,也经常有人能感受到、有人完全没感觉;能感受到的,强弱、影响的部位又可能不同。很多读者也无法接触到品质足够好的茶,没有好茶的触发,光看文字确实无法体验。


加上书中有许多中医、禅修、瑜伽、呼吸法的内容,又讲到能喝出农药超标、产地水土等,也就不难理解,这本书在大陆不多的读者中,近一半打分在1~3星,说作者讲得玄乎。


敢写这样的茶书,也不怕被中医黑的口水淹死

敢写这样的茶书,也不怕被中医黑的口水淹死


读完全书,我甚至有点佩服他的勇气,像中医理念、气功这些内容,如今在网上一不小心就要被口水淹死。其实,这本书我自己也有很多未经验证、未能感受,从而未能理解的内容,但我依然觉得这本书可以打4星。


作为理科生,平时看书,我喜欢实践书里面说的内容,以检验真假。这本书谈品茶的4章里,很多内容经过这半年喝茶的实践和听我师傅对茶和水的感受力,我知道他不是瞎吹的。


敢写这样的茶书,也不怕被中医黑的口水淹死


比如说第一章“以口品茶”提到的4个辨别茶叶品质的参考:1.苦能化开回甘;2.生津;3.有胶质感,有喝老火汤的浓稠感;4.涩在短时间内化开。一般过得去的茶,至少都要有上述4个特征之一。


比如说第二章谈茶的香气,说到一些好茶,香气好像会在舌面、上颚、两腮内侧形成一层薄膜,让你开口说话都好像满口芬芳。


实际上,初学者刚接触传统中国茶,能按第一二章的内容去体会,就挺好的。


至于自己不大理解的茶气作用原理、“内观呼吸法与品尝”等,我倾向保持开放心态,往后继续尝试体验就好,半年前没有师傅指导,我也不信有茶气这回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