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每日一課 丨“美林時鐘”的理論:資產配置的祕訣

美林時鐘(The Investment Clock)由美國美林證券在2004年提出。

它以美國1973年~2004年的歷史數據為研究基礎,將資產輪動、行業運轉與經濟週期聯繫起來,力求回答“在經濟處於某種情況時應該買什麼”的資產配置問題。

美林時鐘主要涉及兩個指標,GDP與CPI。雖然兩個指標本身都是“總量”的概念,但多數情況下,我們重點看的是“增量”,也就是增速。

GDP的增長速度也被視為經濟增長率,而CPI的增速可視為物價上漲的速度。換句話說,依據市場的普遍看法,我們也可以將這兩個指標理解為“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前者每季度公佈一次,後者每個月公佈一次。


1

美林時鐘的四種經濟週期

經濟增長(GDP增速)和通脹速度(CPI增速)始終處於動態變化中,增速有高有低。將增速按照高低劃分,就出現了4種可能,這就是美林時鐘所描述的經濟週期的4種狀態。


  • 復甦期

GDP增速高,CPI增速低,經濟週期為復甦期,這是市場認為的“最好的時光”。公司和民眾都有更多的錢去買 、買 、買,物價自然而然就漲起來了。


  • 過熱期

GDP增速高,CPI增速也高,屬於過熱期,經濟過度繁榮,物價增速明顯加快;


  • 滯脹期

GDP增速低,CPI增速高,屬於滯脹期,這是市場最不願意看到的經濟狀態,也被稱為“經濟的癌症”;


  • 衰退期

GDP增速低,CPI增速也低,屬於衰退期,市場全面進入緊縮的“苦日子”階段,但也意味著百廢待興。


美林時鐘理論認為,以上四種經濟狀態會順序輪動,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樣。

如圖:水平橫軸代表CPI(通貨膨脹),垂直縱軸代表GDP(經濟增長),復甦期、過熱期、滯漲期、衰退期以順時針的方式順序循環,好像一座時鐘。

每日一課 丨“美林時鐘”的理論:資產配置的秘訣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判斷指標是高是低呢?

一般認為,CPI增速超過3%就屬於較高的通脹水平,否則就屬於低通脹。

但是,GDP的判斷並沒有一成之規,比如我國在2010年之前,習慣用8%來做經濟高增長的分水嶺;而在這之後,GDP維持6.5%~7%的增長水平。

目前來看,我們可以6.5%作為經濟增長率的分界線。但隨著經濟體量的進一步增大,再過一兩年,這個標準或許還會繼續下降。


2

美林時鐘對應的資產配置

在不同的美林經濟週期,我們應該做怎樣的資產配置?


每日一課 丨“美林時鐘”的理論:資產配置的秘訣

  • 復甦期

股票投資本質上賺的就是經濟增長的錢,因此在經濟復甦期,依託經濟的持續增長,股票與股票型基金將帶給我們很好的回報,這些大類資產也是我們必要的資產配置。


同時,由於金融環境相對寬鬆,債券的表現也相對不錯,可以配置債券資產以獲得穩定的利息收入。但這時要關注通脹情況,一旦物價(CPI)水平不斷提高,進入高通脹階段,就要考慮適當減倉債券。


  • 過熱期

經濟持續增長之後會進入過熱期,而股市的上漲也會隨著經濟過熱的程度而變得非理性。

從表象來看,股市處於牛市末期,這一階段的上漲往往力度甚大,因此我們仍然可以繼續持有股票或股票型基金。但同時,我們也必須警惕起來,隨時關注熊市拐點信號的到來。

在過熱期,債券是不應配置的大類資產,因為高通脹會導致央行採取加息這類手段,這對債券而言是一種利空。

但另一方面,物價水平的持續上漲會刺激大宗商品(如原油、鋼鐵、農產品等)的價格,也可適當考慮配置此類資產。


  • 滯漲期

一方面是經濟增速開始下滑,另一方面卻是物價水平居高不下,所以滯漲期被稱為“經濟的癌症”也就不難理解了。

在這一時期,股票與基金表現因經濟滯漲而低迷,通脹導致的加息預期也影響了債券的收益,大宗商品價格也整體回落——簡單來說,投什麼都有可能虧。

因此,滯漲期我們做資產配置的首要目標,應該是“本金安全”,策略是“現金為王”。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把大部分資金配置成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的貨幣基金,應該是最為穩妥的選擇。


  • 衰退期

衰退期經濟增長低迷,物價也出現整體回落,公司與個人購買力普遍不佳,股市與基金也沒什麼回報價值。

但從戰略角度來看,衰退期是非常好的佈局證券市場的機會,當大家都不看好股市的時候,更大的機會也在慢慢醞釀。

同時,由於沒有了通脹壓力的干擾,央行為了刺激經濟可能採取降息或降存準的手段,債券迎來利好,因此也可考慮做資產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