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中,趙軍多次拚命衝鋒,可爲何還是沖不破白起的包圍圈?

前度再見


長平之戰很多人都比較關注兩點,四十幾萬趙國軍隊怎麼就會被輕而易舉的包圍,長達46天的圍困戰,趙軍又是如何度過的?比較遺憾的是,歷史上並沒有做過多介紹,至今歷史專家在研究長平之戰時,也只能結合殘存的資料和長平古戰場的地理地勢,來推斷這場圍困戰的進程。



毫不誇張的說,長平之戰可以說的上是那一時期,在世界範圍內發生的最大規模圍困戰,這個記錄直到在近現代歷史時期才得以打破,之所以長時間無法打破這個記錄,原因就在於想將40萬趙軍圍困,需要動用的資源實在太多,但很值得注意的是,從現有的歷史資料上來看,秦國在這場戰役中動用的兵力沒有超過60萬,秦國在兵力對比上沒有佔到太大的優勢,這樣的局面下居然能將趙國軍隊長期圍困,恐怕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利用了特殊的地理。



因此,趙軍很有可能被圍困在四周遍佈山地的險要地段,突圍的出口很少,造成趙軍企圖殺出重圍時,無法展開兵力,史料中也曾經記錄趙括將趙軍分成四隊輪番展開突圍,可能也與此情況有關,因為主力部隊無法展開。

當然,除了可能的地形原因之外,統帥的駕馭力和軍隊士氣也都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史料中沒有記載趙括統領趙國軍隊的時候,趙軍內部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但從趙括一死,趙軍就集體投降來著,在長平之戰的最後階段,趙軍的士氣已經接近崩潰,趙括唯一能做的就是利用統帥的身份暫時保證軍隊不亂,但他一心,趙軍就完了!



其實相信很多人還有這樣的一個疑問,秦軍抄襲趙軍後路的時候,趙括為何沒有給予重視?由於趙括接手軍隊的時候,大背景因素已經形成,上層的決策註定了他必須率領軍隊與秦軍展開決戰,因此他的重心任務只有一個,率軍出擊與秦軍開戰,贏了大功告成,輸了率軍敗走把上黨徹底讓給秦國,可偏偏秦國反其道而行之,趙軍出擊之後一直擔任主攻任務的秦軍反倒退縮防守,讓趙軍以為勝利有望,可當趙軍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前線的時候,殊不知,秦國最精銳的部隊已經在趙軍的身後出現了。。。。


遼寧資深球迷


當時趙軍犯下兩個錯誤,一個是忽略秦國騎兵的作用,犯下輕敵的錯誤;二是忽略一種全新的戰術,戰壕戰,這種戰術完全剋制了騎兵的突擊能力。

在當時,白起只派了五千騎兵去切斷趙軍的退路。這讓趙括根本不把這支軍隊當一回事,因為覺得秦軍兵少,這點騎兵不夠趙軍打。可是白起並不是派這支軍隊去截擊趙軍的,而是去當運輸隊。每個騎兵載著一名步兵去然後放下步兵又立馬撤退去運送下一波步兵。如此反覆的運送了六次,這使得截擊的兵力達到了三萬人。趙軍這時候才察覺到被包圍了。

其次,秦軍在當時發明了新戰法,那就是戰壕戰。這是一種專門用步兵剋制騎兵的戰法。打仗以前先挖好陣地。然後再伏兵於陣地之中,這樣騎兵的突擊作用就發揮不出來,因為戰馬會陷到坑道里去。戰士會被摔下馬來跟步兵肉搏。而步兵肉搏戰恰恰是秦軍的強項。不過雖然趙軍沒能突破秦軍防守,可是也給秦軍帶來大量傷亡。


優己


因為趙軍已經被餓了四十天。

長平之戰,趙軍被秦軍包圍之後,並沒有立即突圍。而是就地組織防禦。這就犯了兵家大忌。因為此時趙軍的糧道已經被切斷,而且趙國全部主力都在包圍圈裡,趙國已經沒有援兵可以來增援了。

趙軍就這樣錯失了突圍的最佳時機。硬是在包圍圈裡面呆了46天。46天裡沒有糧草供應,趙軍人人相食,不戰自亂。已經喪失了戰鬥力,瀕臨崩潰。趙括沒辦法了,只好拼死一搏,結果不言而喻。

第二,秦軍人多勢眾。

長平之戰,趙軍45萬人,秦軍最初有50萬,切斷趙軍糧道後,秦王立即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趙國的援軍和糧運。秦軍兵力更是遠遠超過趙軍。

第三,秦軍是誘敵深入,提前構築了堅固的營壘。

秦軍得知趙括擔任趙軍主帥後,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主動退卻,將趙軍引誘到自己提前構築的堅固營壘前。趙軍發動數次進攻,都不能攻克。四十六天後,趙軍都快餓死了,怎麼可能突圍成功。


上將噯福斯


按照《史記》中的記載,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長平之戰爆發後,廉頗一看打不過,就修築長壘抵禦秦軍,而秦軍久攻不下之後也修築長壘與趙軍對峙。

趙括接任廉頗後,率趙軍主力攻打秦軍,秦軍詳敗,趙括一看秦軍敗了,率領主力不顧一切的追趕,等殺到秦軍壁壘的時候。趙括打算一鼓作氣將壁壘打下來,但是秦軍防守嚴密,趙軍久攻不下,“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

就在趙括攻打秦軍壁壘的時候,白起在趙軍背後放出了兩支奇兵。一支兩萬五千人,切斷了趙括的退路,一支五千人前往趙軍壁壘,阻止趙國援軍。

就這樣趙軍被一分為二,趙括一看上當了,想撤。白起迅速指揮秦軍出壁壘攻擊趙軍,看到秦軍攻勢迅猛,趙括只能停止撤退修建壁壘防守,等待救兵。“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

就在趙括固守待援的時候,秦軍已經在趙軍背後建好了另外一個長壘,成功將趙括軍困住。為了徹底殲滅趙軍,秦王動員河內所有15歲以上的男子前往支援白起。“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所以,此時趙括身後可不止兩萬五千秦軍,還要加上河內所有15歲以上的男子。

糧道被斷絕,援兵也遲遲不到,趙括於是將軍隊分成4隊輪番攻擊秦軍壁壘(趙卒。。。來攻秦壘,欲出),可惜在秦軍的嚴密防守下難以衝出包圍圈。最後,趙括在衝鋒中被秦弩射殺,導致全軍投降。

以上的戰鬥過程可以看出,阻止趙軍突圍的因素有三個:

  1. 秦軍壁壘。當時趙軍被秦軍壁壘團團圍住圍住,需要突圍,就要自下而上進行仰攻,增加了攻擊難度!

  2. 數量優勢。在長平對峙的時候,秦軍就比趙軍強大,為了消滅趙括,秦王又徵發了河內所有青壯年男子,在數量上比趙軍多得多。

  3. 秦弩。趙括在衝鋒的時候被秦弩射殺,這說明當時秦弩殺傷力大,並且應用極廣。趙軍每一次衝鋒都會首先承受秦弩的射擊。等殺到壁壘前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以上三個因素,成功阻止了趙軍突圍。最後,40萬大軍投降並被白起坑殺,趙國失去了和秦國爭霸的資本!


歷史風暴


兵書上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長平之戰各種史書上都只是記載秦軍投入大概60萬的兵力,趙軍則是45萬左右。當時長平之戰秦趙對峙三年之後,由趙括代替廉頗之後,趙軍一開始在趙括的帶領下,加上白起的計謀趙軍是取得很多勝利的,那麼三年下來,加上趙括一開始的追擊站下來,趙軍損失一部分肯定是有的。所以當時被圍的肯定沒有四十五萬,但是也不會太少,廉頗一直的堅守戰,加上趙括一開始是追擊站,所以趙軍損失不會很大,大概35萬到40萬之間是有的。秦軍總得加起來是60萬,但是三年下來肯定也是有很多損失的50萬以上怎能是有的,那麼就當是來說趙軍全部被圍,不得不說白起確實是一個天才軍事家。那麼既然趙軍在人數上沒有佔太多的劣勢,加上趙軍一直與北地胡人作戰,經過趙武靈王的改革,所以趙軍的戰鬥力也不至於比秦軍太差。那麼趙軍為什麼沒有突圍成功呢?


首先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地勢原因。上黨這個地方,本來就是多山地,只有中間一塊小盆地,長平就在最中間,所以廉頗堅守在長平是沒有錯的,上黨適合防守,不適合進攻。而且當時趙軍被圍困在很多狹小地帶,所有趙軍也不可能及時的得到趙括中央部隊的信息。

加上秦軍最厲害的弓弩,只要秦軍的弓弩兵,佔領高地,就可以控制一大片區域。

其次就是秦軍是圍困一方,趙軍是被圍困的一方,首先從心理上秦軍就佔據了太多的優勢。“一鼓作氣,再而衰”,所以士兵的心理上,士氣是非常重要的。


然後還有就是秦軍的糧草問題沒有趙軍的那麼嚴重,白起當時派出了一小股騎兵切斷了趙軍的糧草供應,當時趙軍已經是人困馬乏,糧草奇缺。而且趙軍在被圍46天之後,趙括戰死,趙軍群龍無首,突圍更沒有可能了,只有投降了。

我覺得應該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廉頗。廉頗當時來說在趙軍的影響力,絕對是大哥大。趙軍很多的將軍統領都是廉頗提拔帶出來的,那麼廉頗被撤下,這些人不可能在後面沒有小動作。剛開始被圍的時候,說不定這些人也有怠慢的情況。


所以五十多萬圍困四十萬左右是很有可能的。


小伍講歷史


有網友問:長平之戰中,趙軍多次拼命衝鋒,可為何還是衝不破白起的包圍圈?我們知道在趙括為將以後,曾經發動過進攻,但是,秦軍主動後撤,吸引趙括前進離開自己堅固的營盤。

結果趙括頓兵與秦軍防禦工事面前,秦軍已經在戰場修建起了堅固的牆壁式防禦工事。而此時,秦軍利用機動力優勢以5000騎兵佔據了趙軍的糧庫,以25000騎兵阻斷了趙軍的退路。

也就是說,趙軍現在已經被合圍了,想回到軍營就必須突破秦軍騎兵的阻攔,而且,秦軍攔截的位置是險峻無比的山口,難以突破。想要前進,可以一時半會又無法完全摧毀秦軍堅固的牆壁式防禦體系。

這其實就是趙括缺乏經驗的一個具體表現,從來沒有在基層幹過,一下子就指揮40萬大軍。結果在自己的軍營沒留下多少人,在進攻路上,又沒有分兵據守隘口要道,並且進攻正面還非常狹窄。

否則秦軍的牆壁式工事也不可能堵住趙軍40萬大軍。如果正常佈陣,秦軍要修多長的壕溝牆壁,才可以封堵住40萬大軍?這時候秦王知道,戰機來了,立刻命令河內15歲以上男子全部上戰場,去遮絕趙救兵及糧食。

結果,趙軍就在荒野上宿營,吃一頓餓一頓的堅持了46天,趙軍的援兵和糧食也沒有送到。這個時候,趙軍已經接近了最後的崩潰。要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在二戰,基輔戰役,在9月10日,德軍坦克第1集群會同第17集團軍形成了整個包圍圈的最後封閉。

德軍的兩個坦克集群在激烈的戰鬥中粉碎了蘇軍從東面為被圍軍隊解圍的企圖,並以重兵楔入蘇軍各被圍集團軍,將其割裂。9月26日,交戰結束。德軍最高統帥部戰報宣佈俘敵665,000人。

也就是說數十萬蘇軍只在包圍圈裡面16天就徹底崩潰了。而趙軍在野外被秦軍合圍46天,還沒有崩潰,也說明了,趙軍確實不愧是戰國時代唯一在武力上可以與秦軍匹敵的精銳部隊。

但是,此時的趙軍已經接近崩潰了,長時間的缺乏飲用水,長時間的飢餓,都讓趙軍瀕臨崩潰。就是在這個時候,趙括決定突圍了。趙括兵分幾路向秦軍的重重壕溝和牆壁土壘衝鋒,進攻幾次衝鋒都不錯成功,最後趙括親自披甲衝鋒,被秦軍射殺。

其實秦軍參戰最多也只有50萬,趙軍也有40多萬,但是為什麼趙軍如此慘敗呢?就是因為,秦軍的壕溝長牆是一片山上,而通往這些山上的道路卻並不寬。也就是說秦軍是在一片縱向的山上設防,從山下進攻,只有幾塊,並不寬闊的小平原。

最後就是趙軍無法展開兵力,只能分散兵力,從幾個位置發動進攻,而秦軍卻可以輕易的擺開所有部隊。這就形成了近代海軍非常推崇的T字陣,秦軍在上頭那個橫,趙軍在下面一豎。

最後的結果就是秦軍全部以強弩射擊,展開了所有火力,而趙軍卻無法展開,在火力線上秦軍佔據了絕對的人員和火力優勢。最後趙軍主將戰死,全軍投降以後被集體坑殺。


深度軍事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長平之戰可以說是秦趙兩國的戰略決戰,它的結果直接導致戰國再也沒有軍事能力參與秦趙的爭霸。首先明確一點,長平之戰後期,趙軍是有組織突圍的,而且不只一次,至於突圍不了,個人認為有5個原因:



一是此時趙軍鬥志已喪。不管是什麼軍隊,知道自己上當了,被圍了,第一反應肯定是心慌,再加上此時知道秦軍的總指揮換成了白起,估計最後一點戰勝的希望都沒了,再厲害的思想鼓動都沒用;

二是趙軍總指揮威信不足。此時,如果趙軍的總指揮是宿將廉頗或者李牧,突圍肯定不成問題,至於

公子哥加戰場初哥的趙括肯定沒這個威望讓心慌的趙軍冷靜下來;

三是秦軍弓箭厲害。戰國時期,秦國軍隊的戰鬥力能夠高出別國軍隊,成建制編配弓箭手發揮了很大作用。連趙括突圍時都被弓箭射死了;



四是秦國決戰決心比趙國強。估計趙國就沒要想過在長平決戰,因為長平所在的上黨郡原是韓國送給戰國的,趙軍只是去接收禮物罷了,根本沒想到秦國搞傾國之戰;

五是後期秦國軍力遠超趙軍。聽說趙軍被圍了,連秦國國君都靠近戰場,更是發動全國15歲以上男子全部趕赴戰場堵截趙軍,趙軍能突圍出去才怪呢!


三多學歷史


打仗最忌諱的就是斷糧,很不湊巧的就是趙國斷糧了。沒有吃的了,這個仗還怎麼打?

長平之戰,剛開始打的時候其實趙國是佔優勢的,因為當時趙國的將領是名將廉頗。廉頗最擅長打的仗就是防守戰役。

因為廉頗指揮的得當,作為攻擊一方的秦軍攻打長平這個地方,打了三年是一無所獲。這樣長期耗下去,對於秦國來說肯定是沒有好處的。

因為長平是趙國的領土,廉頗在這裡鎮守,秦國就得不到一點點好處,相反的是他們的糧食補給比起趙國來要難的多,因為他們要長度跋涉從秦國把口糧給運過來。就這一點對於秦軍來說是極其不利的。

當時秦軍面臨著兩種選擇,一種就是撤軍,不打了。另一種就是使用反間計,迫使趙國換掉主將。秦軍商議了一下,三年都打了,不能就這麼撤了。於是,他們開始大量的花費金錢,買通趙國的大臣,讓他們散佈謠言去換掉主將。

謠言都是說廉頗不行,像個縮頭烏龜,不敢和秦國打仗,他們還故意說其實秦國最怕的人是趙奢的兒子趙括,就這樣趙括被推了上來,一時之間,他好像真的成了名將。

當時的趙孝文王對廉頗的不主動攻擊秦軍,也是很不滿意,所以,在他聽信了讒言之後,他就開始考慮換將領了。

趙孝文王很推崇趙括,想讓他做主將。

可是,這時候趙括的母親出來阻止這件事了。趙括的母親告訴趙孝文王,我夫君(趙奢)生前曾經囑咐過我,千萬不能讓我的兒子趙括帶兵打仗,否則趙國就會滅在他的手中。


趙孝文王不信,說老太太,這你就不用管了。你的兒子我是用定了。

老太太嚇哭了,說道,你用他可以,但是,你一定要給我寫個保證書,萬一我的兒子打了敗仗,連累到我,你不能殺我。

趙孝文王就答應了,就是這個事前的保證書,救了老太太一命,趙括兵敗後,老太太沒有被殺。

廉頗被換了下來,趙括開始擔任趙國主將,他上前線打仗去了。

這時候秦國已經得到了趙括為主將的消息,他們偷偷的把原來的將領換成了名將白起,而且這件事還是保密的,趙軍並不知道,秦國換了主將了。

秦國的國君秦昭襄王很重視這一戰,他把長平之戰當成了趙和秦的生死之戰。

為了補足兵員,秦昭襄王特意下了詔書,秦國凡是年滿十五歲的男子都到戰場上去殺敵。


白起率領秦軍和趙軍打仗的時候,他先是把趙括率領的軍隊給截成了兩半,讓趙軍首尾不能相呼應。

同時白起還派了另一支軍隊去斷趙國的軍糧。

趙國四十萬大軍被分成了兩半,這就大大削弱了趙國士兵作戰的效果,再加上斷糧了,趙軍的軍心就不穩了。

斷糧三個月後,趙國把能吃的戰馬全部吃光了。

糧食得不到供應,士兵得不到補充趙國士兵全部有了投降的想法。

趙括在忍無何忍的情況下,想帶領士兵殺出突圍,可惜的是他並沒有突圍出去,而是被亂軍殺害了。

趙括一死,四十萬士兵都向白起繳械投降了。

可是,這些投降的士兵也沒有得到倖免,他們都被白起給坑殺了。四十多萬人在這一戰中全部死亡了。


史學達人


趙軍衝不破秦軍包圍,可以從內外兩個方面來解釋原因:內因是趙軍虛弱,強弩之末不能穿縞素,何況是鋼鐵一般的秦軍;外因是秦軍戰鬥力和戰鬥意志皆屬一流,鼎盛時的趙軍也難討到便宜,何況衰弱至極的趙軍。最後一點就是秦軍佔據了地理優勢,居高臨下,四面合圍,地勢給秦軍增加了一倍的兵力,才能使秦軍以六十萬圍困五十萬趙軍。


趙括意氣風發,銳意進取,主動攻擊秦軍,秦軍則一潰百里,死傷數十萬。趙括大喜,下令全軍出擊,結果被秦軍引入預設的包圍圈。趙軍多次突擊,希望衝出包圍圈,雙方血戰十場,死傷三十萬左右。趙括見衝不出秦軍包圍圈,於是築起車城大陣固守待援;白起則圍而不攻,消耗趙軍糧食士氣。兩軍固守不攻四十六天,趙軍糧草斷絕,戰馬吃盡,人們相互殺食,趙軍虛弱到了極點!

秦軍則每日大酒大肉,好吃好喝,養得腰肥膀圓,嗷嗷待戰。趙括不能再坐等全軍餓死,於是最後組織全軍衝擊,被秦軍亂箭射殺。趙軍二十餘萬士兵投降秦軍,吃了頓飽飯後,被秦軍全數坑殺,只有四百餘未成年士兵得已倖免。



大秦鐵鷹劍士


俺二點納悶,其一,趙括為什麼會讓四十五萬大軍全部鑽進包圍圈?他勘察過地形嗎或者派人勘察過地形嗎?再則,打仗總有偵查部隊偵查,前鋒部隊打先鋒,中軍壓陣,後軍支援,就算被敵包圍也只是一部分吧!把四十五萬大軍帶進敵人的包圍圈,這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才能做到,趙括做到了。其二,六十萬人包圍四十五萬人,包圍了也很難全殲,即便是現代戰爭也很難做到這點。四十五萬人朝一個方向,或同時朝多個方向一起突圍,總會衝開一些突破口吧!可趙軍居然也沒有做到,敵人太多了也能理解,問題秦軍只比他們多四分之一,不得不說趙括創造了一個軍事奇蹟。總結長平之戰,最簡單方法,就是古人所說的,天時地利人和,秦軍國富民強主動進攻趙國,秦軍佔有天時。趙軍本土作戰佔據有利地勢,趙軍佔有地利。秦國君臣一心,趙國本土守衛,全民動員,應該說人和方面,秦國佔百分之六十,趙國佔百分之四十,秦國佔點優勢,但也不能佔太多優勢,因此雙方能在長平相持三年。趙王年青耐不住謠言,用趙括還掉老道的廉頗,秦軍主帥換成了白起,人和方面倒向了秦國。趙括放棄有利地形,帶領大軍鑽進白起佔據有利地形的口袋裡,地利又全面倒向了秦國,再加上秦國原就佔據的天時,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全在秦國這邊,趙國豈能不敗。如果說趙王撤換廉頗,已經失一招,趙括放棄有利地形把部隊帶進白起所佔據的有利地形包圍圈裡,更是對趙國致命打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