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什么是心无所住?如何才能心无所住?

愚夫问道


心无所住,简单的理解就是放下执念。所谓执念,就是一个欲字。虽然理解的可能有点肤浅,但是本人自认为还不能真正的做到。因为常常被人的善良感动,也会为人的劣根愤怒。都说一颗平常心,难道好的不该发扬,坏的任其发展?!所以你说的如何做到,给不了你意见。只能和你说,尽量做个好人吧。如果惩恶扬善做到极致,也许你就是怒目金刚。



浴吙鳳凰1


什么是心无所住?

“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的重要思想。住,是世人烦恼的根源,人能心无所住,方能解脱烦恼。那么,什么是“无所住”呢?要理解“无所住”,则先要理解什么是“住”。

  • 什么是“住”?

住,就是停留,将自己的心停留在某时某事某人某物上,引而申之,停留在一切色、声、香、味、触、法之上,也就是宇宙人生,世事万物上。

这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

例如,今天被上司批评了,你闷闷不乐,心情很坏,那么你的心就住在了上司批评这件事上。

今天手机遗失了,你很懊恼,恨自己粗心大意,一整天都不开心,那么,你的心就住在遗失手机这件事上。

你失恋了,心情很痛苦,夜夜把自己灌醉,也没心情上班,这就是住在失恋上。

因为你的心总是想着这些不如意的事,所以烦恼就一直缠着你了。所以说,人的烦恼,来自于心的“住”。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执着”、“放不下”。

  • 什么是“无所住”?

无所住,当然就是不要让自己的心停留在这些不如意的事情上。

上司批评就批评了,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批评,是自己工作没做好还是上司冤枉你了,别老想着那些言语对你的伤害。手机遗失就遗失了,懊恼也不会让手机回到你手上,就当吸取个教训。失恋了,不要老是想着那个已经过去的恋人、那段已经逝去的感情,想也回不去了,何必去想。

当然能够做到这样,是非常困难的。

前面说过,住的范围包括了色、声、香、味、触、法这宇宙人生的一切事物,所以,无所住的意思,不但不要停留在不如意的事情上,就算是开心的事情,也不要停留。

例如你今天买了一辆新车,或者今天彩票中奖了,或者加薪了,很开心。这一开心,就住在这些开心的事上了。这就跟“无所住”的思想相背了。

所谓“宠辱不惊”,无论得失,均要淡然处之。

为什么要“心无所住”?

显然,要想摆脱烦恼,心就不要住在这些事物上。

有些人生病了,心里担忧得不行,整天提心吊胆,结果小病变大病。据医生统计,有好些癌症病人,是不病死的,而是吓死的。反而是那些不把病情放在心上,像往常一样该吃吃、该玩玩的病人,能多活几年。

已经发生的了事情,心总是想着,于事无补。所以要“无所住”。

  • 诸行无常,世事总是在变化的。

变化,是宇宙人生世事万物的基本规律,这一刻的状态,下一刻已经变了。虽然某些事物的这种变化极微小,小到你不能察觉,但它确实在变。

失恋是失恋那一刻的状态,过后双方的心都在变,感情也在变,只是这种变化有些人快有些人慢。双方有新的生活,可能比以前更幸福,或者更不幸,所以住在失恋那一刻的状态是很不智的。悟佛的人,是有智慧的人。

很多人烦恼的根源,就在于没有看清这种规律,把变化当作永恒,把性空当作实有。

如何才能心无所住?

做到心无所住,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很困难的。

首先,要彻底悟透诸行无常的道理,接受世事无常的规律。其次,要做到心无所住,则离不开对“缘起性空”的参悟。

“诸行无常”和“性空”的道理紧密联系,都是关于变化的。那些你以为“有”的东西,其实只是“缘起”的一个产物而已,并不是本来就存在,所以叫“性空”。

关于“缘起性空”,可参考笔者之前的文章,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便展开。

苏轼有一首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鸿偶然在雪地上留下爪印,鸿飞走后,它心里不会想着那个爪印,留了就留了,那个爪印,可能跟着被新雪覆没,或者雪融掉,爪印也就没有了。不管爪印怎样变化,鸿不会记着它。

过去的东西就让它过去。

就像风来竹面、雁过长空,风掠过竹叶,竹叶动一下,风跟着走了,不会想着竹叶会怎样。雁飞过天空,留下曾经的身影,飞过后,身影也没有了,天空仍然是天空,什么都没有留下。

这就是“无住”。

洒脱的人,自当有这样的旷达胸襟。


大晟府小书僮


“心”者无形无相,灵明不昧,本觉本明,本自俱足一切;我们要明白,“心”成就了一切,但是“心”的本体是“真空”心体,真“心”之体同时离一切,即一切;即一切,离一切;非真非妄,即真即妄;以真显妄,以妄显真;真妄一体,知妄即真!

佛陀在《楞严经》卷一中,开示我们『万法因心有体』,佛陀又在《法华经》方便品讲到,『十如是』: “如”是『相、体、用、力、作、因、缘、果、报、本未究竟』!

“如”就是“心”,“如”就是十八界,“如”就三千大千世界,“如”就是整个宇宙,“如”就是一切的一切,所有的所有………!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悟到,佛陀的本意是告诉世间的世人 : “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颗“心”,就是一尊“佛”,就是一个“人”,就是当下的一切……,我们与当下的一切万法万相、万事万物、血脉相连、息息相通,本自一体,就是一个“我”,就是一颗“心”。

所以说,“心”无所住,无所不住。我们不能把“心” 定义成任何一种事物,任何一种形式,任何一种状态;否则,就落入了是有为法,有漏法;都是不真实,不彻底,不全面的知见!

如果,我们认识到了以上所述,就会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彻底的转变了凡夫知见,也叫“转凡成圣”,“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自然就不会再说“心”是什么,“心”住哪里,这也就是佛陀的第一义法的重要思想,也就“知妄即真”!





今令我见


心无所住,由“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衍化而来,在《金刚经》庄严净土第十有这句话。它到底是何意呢?比如说,我们烦恼,我们痛苦,我们忧伤,这是我们看不破,放不下,想不开,才产生的心有所住。又比如说,当我们烦恼、当我们痛苦、当我们忧伤之时,我们什么感觉也没有,既体会不到痛苦,又感受不到忧伤以及烦恼。为什么呢?因为你放下了,想开了,看破了,你就清净了、自在了,心里什么也没装下,这就是心无所住。只有心中无佛的人,才能成佛。为什么呢?心无所住,即得自在。自性清净,自然成佛。

所谓“心无所住”,是说我们身在红尘之中,又能跳出红尘之外,不受红尘束缚,不受红尘困扰。怎样才能做到心无所住呢?我认为一切外在现像,比如说什么荣华富贵,什么恩怨事非,什么功名利禄,什么爱恨情仇,什么等等一切,这些都是如梦如幻,如露如电,不过昙花一现。我们不要执着,不要贪婪,不要迷恋这身外之物。只有心无挂碍,才能自性清净。只有自性清净,才能心无所住。只有心无所住,才能法喜充满。只有法喜充满,才能四时吉祥。


悟0001


什么是心无所住?如何才能心无所住?

什么是“心无所住”?我的理解就是让心“清空”。

现在许多人喜欢说:“心有多大,宇宙就有多大。”再加上一些“心灵鸡汤”的灌溉,把他们的心撑得大大的。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如意事常八九,有多少人是弥勒佛,“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所以“心大”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好事,直接后果就是——“心太累”。

正因为“心累”不好受,很难过,所以聪明人就倡导“心无所住”,把心“清零”、“清空”。

如何才能“心无所住”?我的理解就是“放下”。

“放下”,便得自在。人日食不过三餐,夜眠仅需六尺,其他的东西都是多余的。

权力要放下,金钱要放下,面子要放下,怨恨要放下,压力要放下,过去要放下,美色要放下……,一切一切与当下无关的都要放下。禅师追求的境界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境界普通人达不到;不过,“饥来吃饭倦来眠”,我们人人都能做到。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饥来吃饭倦来眠”,那我们就是真正“放下”了。到时,必定“心花怒放”。



蓝色杨宗海


先谈什么是心有所住。例如有人羞辱了你,这件事过去好久了,你一直耿耿于怀,这是心有所住。又如在某天,你因为某方面的成功,而让领导表扬,观众欢呼,过好久了,你只要一想到这件事你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这也是心住于这个成功了。

反过来,对羞辱你的第一件事,也许你一直记的,但就好象天空刮过一阵风一样,你并不在意,并不耿耿于怀。对第二个成功,你也觉的象看一场电影,象做了一场梦一样,也没啥喜悦的,这就是无住生心。生心是明明白白知道这件事,而不是呆头呆脑。还有一点把情绪压住不让发作不叫无住,只要心里有情绪就不叫无住。这不是阿Q精神,阿Q精神是一种对现实无耐的自我欺骗与自我安慰。心底不是无执着无牵挂无情绪的。无住生心是明明白白看清事情,又能把任何事情看的如一场电影,一个肥皂泡,一场梦境,这是大海的胸怀,这是大地的胸怀,一切事情在他心里都轻如鸿毛,有啥值的计较呢,心里计较不起来呀。果真这样,这就已达圣人无为境界,这就是佛教的空。但无为又无不为,空不碍有,空即是色。这就是你已在道中了。


承古吐新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 无所住心,无所住即不滞住于善,恶,是,非,空,有,断常,迷悟等对等的两边,亦连`中道'也亦不住。
  • 世间的一切相,如执着舍取,“心”必会处处被幻相所惑。“心"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不住离相,才能识破幻相非相,才能外尘不入,真性才会显现。无所住“心”,即离一切戏论而自“心”清静自显。“心”无所住“离相"才能透彻`不生`不落`不疑`不惊`不怖`不畏`不邪见`而生般若智慧,"心"无所住,即是`心`无可取,无可说,不可得,“心"离相`不可得`才能究竟诸法的“本性(空)”。

“心”无所住,才能离我`法执`,生忍,法忍,生无生忍能发`大心`,行广大难行,度无边众生。"心"无所住,才能受得苦难,看得彻底,站得稳当,生无限慈悲心,与般若智慧相应,能不因种种而生烦恼。“心”无所住,才可以契会无实无虚。"心"无所住于一切"法“而行布施,就如阳光朗照,能见种种,能明了种种,能于般若智慧相应,能利众生,能证佛果。"心"无所住,能生大智慧眼,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都能完全明确知道,见到,能得无量无边功德。"心"无所住,才能通达非相非众生,而`无我`大悲,大忍,利益众生。

心如虚空,虚空如心,心如万物,万物如心,“心"无所住。


用户61721938548


大家可以先静静的“想”一下,譬如咱们都能活100岁。

在我们出生之前,往前看,那段时间是无限的。我们100年以后,往后看,那段时间依然是无限的。我们这100年和前后无限的时间相比,是极其短暂的。

让我们把视角再放高一点:宇宙。

我们的宇宙也是有寿命的。宇宙已经诞生了100多亿年,未来,哪怕它还要再经历1万亿亿年,也终究会死亡。宇宙的1万亿亿年寿命,跟它诞生前的无限时间相比,和它死亡以后的无限时间相比,其实也是极其短暂的。

我们的人生乃至于宇宙的寿命都是:有限。

跟无限相比,我们的100岁,宇宙的1万亿亿岁和1秒钟根本就没有差别,都是无限的接近于:零。

人生和宇宙叫:有为法!

这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金钱、名誉、地位、情爱、欲望、房子、车子,哪怕是生死轮回......这些都是有为法。转瞬即逝,根本不值得追求。

所以:不能把心安放在这些有为法上。因为这些有为法是靠不住的。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爱一个人,心就安放在了她的身上,这是:心有所住,然后你就不自由。她不爱你,你就很痛苦。即便在一起了,最终也是要分开,不是生离就是死别。最后还是一场空,这是:即为非住。

钱也好、房子也罢,都是一回事。最后什么都不是你的。我见过这样的人,辛辛苦苦赚了钱,买了新房子,费心装修,然后死了......

有为法是短暂的,是有限的。

如果心没安放在有为法上,那是安放在哪里?无为法。

有为法是短暂的、有限的。无为法就是:永恒的、无限的。

有人以为信佛的是混吃等死,消极懈怠,那是误会。信佛的野心大的很。信佛修行追求的是永恒无限的东西。

不要把心安放到有为法上,不去执着,就是:心无所住。

有人学了几天佛就四处指导甚至是指责别人:你说的不对,我说的对。然后他背一段台词。实际上你认为你的对,别人必须跟你的一样,这就是有为法。太执着了,执着的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你要是心无所住的修行,我也心无所住的修行,咱俩都没有立脚点,那咱俩的佛法肯定是不一样的。你我都在一个无尽的虚空里,能碰到一起的可能几乎是没有,这就是: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我偶尔的写一篇,你偶尔的看到了,然后你随便的点个赞,这事也就过去了。缘法!

其实每写这类的文章我就想起白发魔女传里的一段对话。卓一航在山洞里遇见练霓裳,两人聊完之后卓一航要走,练霓裳嘱咐他说:你出去以后不要跟别人说见过我。卓一航笑道:你我萍水相逢,别了便算,我又怎么会跟别人说呢......

萍水相逢,别了便算。就是:心无所住。我觉得这是人与人最高级的交流方式。

如何才能做到心无所住?

其实佛法并不难理解,只要你静心去了解一下,自己查查资料看看讲座,都能懂。但是,说如何才能做到,这是千难万难。

金刚经里有个词叫:信解受持。信是相信,解是解答、了解、解释经义。受,是感受,体会,接受。持,是执行。

持是最难的。执行、实施心无所住,是最难的。

功德,金刚经里一再提起这两个字。

德是通假字,相当于“得”,获得的得。功德,就是练功而得。福德就是修福而得。

放生、施舍、行善,这些是修福。修福你能获得什么呢?福报。你以后会过上好日子,会健康。你现在对他好,未来他对你好。

禅定,不起妄念,不执着,心无所住,这些是练功。练功你能获得什么呢?清净解脱。

怎样才能心无所住呢?答案是:你得练!

练功才能获得心无所住的解脱。

不练,不得。

前一阵有个朋友和我聊天说他想剃光头,穿上袈裟,然后就什么都不想了,什么烦恼都没了。这是不可能的!剃光头只是开始,之后你得练功,每天每夜,每时每刻的练功,才能慢慢的做到烦恼越来越少。

清净自在,幸福快乐,是自己练出来的。

练心无所住,不执着,这样获得的快乐是稳固的,是可靠的。谈恋爱获得的快乐,那是相当不靠谱。我也见过很多的有钱人,有地位的人,车、房子更是不在话下,女人也不缺,但:不快乐。一天到晚忙的脸露青气,家里家外都是乱糟糟的。照样闹离婚,照样吃速效救心丸。

快乐,绝对是靠练功才能获得的。金刚经的全称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但这本经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就是前面加上“能断”两个字: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想快乐,想解脱,你得能断,你断的越多,你就会获得越多的自由解脱。因为断的都是:有为法。

把酒色断了,把乱七八糟的朋友、七大姑八大姨都断了,把网上这些负能量都断了,把工作中的垃圾人断了,面子排场,断了......肯定会越活越舒服。而能断掉这些,也是需要“做功德”,靠慢慢练功来一点点的断掉。

就像我在网上发帖子,难免会遇到喷子。你说地球是圆的,他也骂你。以前一旦有人骂我,我就失控。他骂我一句,我要是不还20句,这个气就消不掉。现在有喷子骂我,我也会生气,但我会在心里查数:1,2,3。3秒钟之内,我必须把他断掉。跟喷子生气超过3秒,我就输了。人生这么短暂,我拿出超过3秒钟的宝贵时间跟他生气,赔的太多。

不生气,不生气,不生气......就是在练功,就是在练习断。你一生气,一骂他,就又纠缠到一起去了。

生气是最典型的心有所住。当然练习不生气也是心有所住,因为这是把心住到了“清净”上去。但在这里咱就不搞的太玄了,实在点,争取对大家:有用。

背一堆高级教程,这也空,那也无的,然后还和人较劲,这就叫:没用。

修行还是要以有用,能解决问题为主。咱就不探讨生气为什么是有为法了,大家先把不生气练起来......简单的讲,水是有为法,水引起的波浪也是有为法。火是有为法,火带来的热度也是有为法。人是有为法,人的喜怒哀乐也都是有为法。

我们不自由,不快乐,就是因为心有所住,心都拴在这些有为法上面。而这些有为法又都是短暂的,都是会最终消失的,为了这些东西消耗掉一生的心力,是非常的不划算。要想获得解脱,快乐,我们就得通过练习、练功,一点点的把自己的心和这些有为法的联系断开。心和有为法断开了,也就是无所住了。和短暂有限的有为法断开,就找到了永恒无限......

心无所住,就是不纠缠、不较劲。不跟人纠缠,不和物较劲。生气就是在和人纠缠。


锐度何老师


心能住吗?心是住不了的。我们的心无时不在动摇之中,从来没有安住过,如果你去观察自己的心,就像飞流瀑布一样,瞬间生出无数分别念来,从来也不会停止妄想分别。

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工作也很忙,所以说就没有去时间关心了,不能关心就不可能有对心的一种感悟。《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又是什么意思呢?

在这个世界上,能感受痛苦的一切因缘,不外乎是我执所产生的。所以说我们不应该耽着外在的事物,把自己的心束缚其中;所以才提倡不要因外在事物,而生起自己操劳之心,束缚之心,妄念之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藍天日月星河


“心无所住”是金刚经中的语言,心不住于过去,不住于将来,不住于现在,故称心无所住。

然而,这个“心”,包含的内容过于广泛。心包含了“意识”、“思维”、“愿望”、“记忆”、“感觉”(它又包括快乐、悲伤、愤怒、忧思、期盼……),这么多的“心”,怎么能做到“无所住”?那么,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无感觉”、“无思想”、“无意识”。达到“呆若木鸡”。呆若木鸡就会悟空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