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先別急著罵,看看引起國人憤怒的“病夫”是咋回事

2月4日,美國著名媒體《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和新冠肺炎有關的評論文章,標題是《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 (https://www.wsj.com/articles/china-is-the-real-sick-man-of-asia-11580773677)。

文章作者是保守派外交學者米德(Walter Russell Mead)。這篇文章引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憤怒,2月6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線上記者會上對他點名批評:“這位叫作沃爾特·盧瑟爾·米德的作者,你應該為自己的言論、你的傲慢、偏見和無知感到羞愧。“


顯然惹禍的是“亞洲病夫”這個說法,但多少人知道這個詞語的由來呢?多少人又看過這篇惹禍的文章呢?


“病夫(sick man)”一詞,最早起源於“歐洲病夫(sick man of Europe)”, 是西方人自19世紀以來對陷入經濟困難或衰落中的歐洲國家的形容,最初即指奧匈帝國,因為昔日曾強大一時的奧斯曼帝國己無法恢復以前強盛的局面,而是持續走向衰落,被喻作“歐洲病夫”,後來西方媒體「Sick Man of ××××」批評很多政府政策失當造成該國陷入困境,如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甚至美國等都曾經被批評是歐洲病夫、美洲病夫,這個詞彙在西方語言中應該屬於使用了一個多世紀的並不新鮮的表達法(cliche), 在西方文化並不存在很強烈的感情色彩,更不存在對該國人民的譏諷或者嘲笑、侮辱的意思。謂予不信,請看下列媒體問題截圖:

先別急著罵,看看引起國人憤怒的“病夫”是咋回事


上圖是美國著名的福克斯新聞網商業頻道2019年10月5日的文章,標題為《德國成為“歐洲病夫”》,認為德國經濟在當年4月到6月增速僅僅為0.4%,為六年來最低,處於經濟衰退的邊緣,文中視頻引用美國駐德國大使的話說,歐洲國家都羨慕美國經濟,洋洋自得之情溢於紙上。這個標題加上大使的言論,構成了對德國的侮辱了嗎?顯然,德國沒有覺得,因為沒有聽說德國人民很受傷,德國外交部也沒有發起抗議。


先別急著罵,看看引起國人憤怒的“病夫”是咋回事


這是美國《國家事務》雜誌(政論性季刊)2005年對俄羅斯經濟的評論,標題為《俄羅斯是歐洲病夫》,指出俄羅斯存在嚴重的人口結構問題,會對其社會、經濟、軍事和國際影響帶來重大影響。俄羅斯和美國一直針尖對麥芒,但也沒有聽說俄國因為被稱為歐洲病夫而抗議美國媒體。

先別急著罵,看看引起國人憤怒的“病夫”是咋回事

這篇文章來自於歐洲網上雜誌《The New Federalist (新聯邦主義者)》標題為《歐洲是地球病夫》,是說整個歐洲都有病!好嘛,一下子把整個歐洲都罵了,看來是自己罵自己,但也沒有引發抗議,沒有其他歐洲人罵編輯是數典忘祖的歐奸。


先別急著罵,看看引起國人憤怒的“病夫”是咋回事


這是著名的《德國之聲》2019年4月29日的文章,標題為《為什麼意大利仍然是歐洲病夫》,認為意大利經濟自從金融危機以來雖然有所增長,但是落後於其他歐洲國家,意國之病始於幾十年前,但變革的希望渺茫。


看看這家德國媒體嘴夠欠的吧,指出這個國家過去和現在的毛病不說,還說人家未來也黑暗,我都想抽它,可是意大利的愛國者竟然一聲不出,沒準意大利人還叫好,罵的好!早該罵這些無能的政客了!


先別急著罵,看看引起國人憤怒的“病夫”是咋回事

西方媒體不僅僅罵別的國家是病夫,連自己的國家也一起罵,上圖是著名的英國《金融時報》2019年4月18日關於英國脫歐的一篇文章,標題為《英國再次成為歐洲病夫》!


先別急著罵,看看引起國人憤怒的“病夫”是咋回事

這是英國著名的《經濟學人》的一篇文章,標題為《20世紀70年代表明英國已經重新淪落為歐洲病夫》!文章說,英國得病可不是一天兩天了!常年臥病,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命不久矣!


先別急著罵,看看引起國人憤怒的“病夫”是咋回事

《外交政策》是美國著名學者亨廷頓創辦,這篇文章的標題是《美帝國是21世紀的病夫》!文章是說美國首都政治精英們的無能將使得美國被出售給出價最高者,使得美國即將分崩離析!文章明目張膽的諷刺挖苦說自己國家是“病夫”不說,還膽大包天的公然對美國的國徽進行了篡改,本來美國禿鷹兩個爪子上抓的是和平之箭和橄欖枝,現在給換成了美元!國徽可是國家的象徵啊,媒體這麼做,這不是踐踏國家尊嚴?這西方媒體也太厚顏無恥了,國徽、國旗也是能拿來侮辱的嗎?可惜美國愛國者和美國政府好像都跟瞎了一樣裝作沒有看到!


先別急著罵,看看引起國人憤怒的“病夫”是咋回事

這是美國著名財經媒體《彭博新聞社》的文章,題目為《美國是發達國家中的病夫》,主要內容是說美國人的生活水平不像他們自以為是的那麼高!


有朋友可能說了,西方媒體以上諷刺的都是發達國家,人家發展的好,有自信,所以不怕罵,但是如果你諷刺落後的第三世界國家,估計就得捱罵,畢竟可能會傷了人家的民族自尊心。好,我們看下圖:


先別急著罵,看看引起國人憤怒的“病夫”是咋回事


CIDOB是一家位於西班牙巴塞羅那的智庫,成立於1973年,主要從事國際政治研究。這篇文章的標題為《突尼斯是北非的病夫》,指出突尼斯的政治經濟發展方面的弊端,突尼斯也是多次被西方國家殖民,後來獲得獨立,應該也是經歷過很多年屈辱的歷史,但似乎它對被稱為北非病夫也不以為意,其外交部和人民均沒有進行抗議。


總結

sick man of XX (即XX病夫)是英語慣用法,經常用來指某個經濟上或者政治上出了問題的國家,一般不涉及對該國人民的侮辱,也就是說這個詞是指國家或者國家的治理者即政府的,最早用於對19世紀不斷衰落的奧匈帝國的描述,後來廣泛被西方媒體經常使用來描述陷入經濟或者政治困境的國家,即你這個國家病了,需要吃藥。作者從互聯網上搜索了一系列文章標題來證明西方媒體特別是美國、英國的媒體稱其他國家甚至自己國家為XX病夫,很少有國家認為這是奇恥大辱而舉國抗議,可能外國人都不那麼自尊或者不那麼脆弱吧。


我們中國人民認為具有侮辱意味的“東亞病夫”一詞何時、由誰先開始稱呼中國的呢?原來最早使用這一詞語的應該還是梁啟超,並非西方人,梁啟超的本意是批評國人精神上的羸弱,激發國人振作。而後來的影視作品比如關於李小龍或者霍元甲的電影,出於藝術創作的需要,則把該詞用作是外國人對中國人的蔑稱,上升為外國人蔑視中國人、辱華的高度,從而賦予了一個英語中常見的慣用法以強烈的感情色彩。今天的中國已經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可以驕傲的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一個崛起中的大國應該有更寬廣的胸襟,更包容的態度,面對來自全世界的如潮讚美而不驕(中國四十年的發展舉世矚目,國際社會讚揚的聲音不絕於耳),聽到別人不友好的批評而不怒(你發展了,自然就會引起世界的注意,被別人評頭論足甚至吹毛求疵也在所難免,誰讓你優秀呢?),以平常心專注於自己的發展,努力讓自己更優秀,以此證明自己絕非病夫,而是精神上和物質上都很健康發達的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