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科技向善展現協同力量

<table> 科技向善展現協同力量

/<table><table> 科技向善展現協同力量
/<table><table> 科技向善展現協同力量 /<table><table> 科技向善展現協同力量
/<table><table> 科技向善展現協同力量 /<table>

“您好,我是越秀區政府智能客服,向您做一個簡單的……”最近,廣州市越秀區多個社區居民陸續接到了這樣的電話,到晚上8點,一份當日的防疫情結果分析,就已經傳送到了抗疫基層幹部的手上,智能客服2個小時就可以完成居委會一天的工作量。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中,科技企業大顯身手,在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已經發揮科技戰“疫”作用;在疫情結束後,也將推動實體經濟朝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降低疫情帶來的影響,用科技力量助力經濟和社會進一步向前發展。

這場依託於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發起的雲端科技戰“疫”,讓外界深刻感受到“科技向善”的效能與力量。

AI、雲計算等首次直面集體“大考”

和2003年“非典”不同的是,在這一次疫情防控中,以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為代表的前沿科技,第一次直面如此大型、緊迫的“大考”。疫情面前,科技企業紛紛小試牛刀,在基因分析、疫情分析預測、疫情防控等領域發揮著快速反應。

雲計算助力疫苗研發與藥物篩選,為基因測序、醫療工程提供穩定高效的算力支持,從而降低創新藥物前期研發的成本與週期。騰訊雲方面就宣佈,向研究機構開放超級算力,免費提供超算能力、運算集群支持和雲計算能力。而阿里雲方面也表示,向全球公共科研機構免費開放一切AI算力,同時阿里雲將與合作機構向全球科學共同體免費開放相關藥物研發資源,共同加速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研發。還有商湯、海康威視、雲從科技、中國聯通等也加入戰“疫”中。

人工智能技術能夠精準識別用戶信息,在公共場合精準篩選發熱人員、阻斷傳播源以及傳播途徑等。包括雲天勵飛、高新興、佳都科技等企業紛紛推出遠程測溫等技術,大大減輕了人力投入。

“您是本街道居民嗎?請問您或您的家人目前體溫是否正常……”在疫情當中,不少市民或許已接到此類問詢電話,事實上,電話那頭是機器人。疫情期間,包括京東數科、廣東移動、思必馳等企業,上線了智能外呼產品,為抗疫一線的社區工作者分憂解難。

就連普通人不太能明白的區塊鏈技術,也在慈善捐贈追蹤、疫情追蹤以及醫療數據管理、醫療用品和藥品溯源方面有所應用,而且有利於在社區疫情防控過程中實現社區人員流動的精準管理和動態監測。

在此次戰“疫”中,科技企業不只是捐款捐物,還敢於面向更多突發事件迎難而上,用實際行動展現出“科技向善”的責任與擔當。

利益相關方聯動更深入推動戰“疫”

此次戰“疫”中,科技企業運用利益相關方視角來分析現狀時,往往能夠從影響對象、影響時限以及緊迫性等方面對疫情影響有全面分析,並據此提供影響力更為廣泛的行動和措施。

所謂利益相關者,不僅包括股東,還包括公司員工、供應商、產品銷售商、企業所在社區居民,乃至整個社會在內的其他利益相關者;公司不但要對股東負責,還要對其他利益相關者負責。許多企業的願景由實現股東價值的最大化向實現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價值最大化轉變。

面對業務系統的紛繁複雜,科技公司的業務與各方緊密互動,也由此建立起多主體參與的協同治理機制,注重多渠道與各利益相關方交流、合作,共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例如,針對最緊缺的物資,1月24日除夕夜,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宣佈捐贈3億元,騰訊全球採買體系被迅速啟動,為了籌集醫護物資,日本、韓國、美國、歐洲、南亞等地都有騰訊人奔波的身影。

用戶缺乏最新信息?騰訊醫典、騰訊健康等團隊在1月21日便集結起一支包括專家在內的100多人隊伍進行“遠程協作”,推出了“肺炎疫情實時查”功能,同時,聯合數萬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持證醫生,提供在線諮詢服務,助力緩解線下醫院壓力。

另一大巨頭阿里同樣動作迅速,從醫護人員、研發人員、合作伙伴、中小企業、志願者、社區、民眾等利益相關方的需求考慮,在馳援抗“疫”一線、推動藥物研發、穩定社區生活、助力經濟發展等領域開展行動。

不難看出,科技企業圍繞相關利益者,分別投入在物資支援、技術支援、人員關懷、科研與醫療事業等領域,形成抗擊當下疫情和防範未來疫情的一攬子救援和保障計劃。

“最後一公里”防疫助推社會治理改善

在戰“疫”中,後方也是戰場。社區防控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關鍵環節,技術支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司司長陳越良在2月10日的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上號召,希望互聯網企業積極參與社區防控應用開發。

與這一號召相契合的是,為了切實解決社區防疫工作的痛點,在技術上支持社區工作者,各大互聯網企業也都在利用技術的力量來助力社區防疫攻堅戰。

目前,全國多個省市出臺相關措施對居住社區實施封閉管理,對居民出行的次數、頻率進行嚴格控制。如騰訊海納團隊就加急研發上線小區電子通行證,阿里上線“健康碼”,打破過去健康登記表、出行證明、臨時出入證等效率較低的做法。

總部位於廣州的中海達旗下時空大數據服務公司都市圈,也推出疫情網格化智能平臺,用手機對疫情數據進行採集,這些數聚匯聚後將在後臺進行可視化研判分析,有助於把握宏觀態勢、精準防疫。

在業內人士看來,雖然疫情以來全國各地都進入了一級響應狀態,為社會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在科技加持下,市民不僅能夠有序居家抗疫,而且還可以通過科技的力量配合全國有效的疫情防控,進一步體現了科技戰“疫”的巨大力量。

在“科技向善”中開拓新動能

此次病毒的關鍵特點則是人傳人, “隔離”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防控手段。在這種情況下,各大機器人產品的應用體現出了其實用性。

無需口罩、不用防護服,晝夜不停地工作在抗“疫”一線,以深圳普渡科技為代表的配送機器人,原本穿梭在酒店、商場、寫字樓的機器人成為醫護工作人員們的貼心助手。

企業在短時間內為機器人配備消毒管理軟件,能夠自動根據空間面積計算消毒時間,並自主圍繞消毒目標進行360度無死角消毒,實現消毒工作全程智能操作,人機分離。

此次疫情帶給產業的變革不只是線下消費線上化。全民宅家之下,快遞、外賣配送服務的需求量明顯增高,人們開始期待無人化的生活,“無接觸配送”成為剛需。於是,深耕無人配送領域的服務機器人,又承擔起解決即時配送的“最後一公里”問題。

在此之前,機器人的發展並不平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加持讓機器人在社會服務領域的應用範圍進一步被擴大,語音技術也令人機交互更加自然,開始逐漸脫離“人工智障”。但另一方面,政策限令、市場習慣、產品創新,並沒有發生質的革新,機器人始終停留在小眾極客、營銷噱頭的範疇。

在這場疫情防控的攻堅戰中,則成為機器人一次集體落地的實踐,各大科技公司各展所長,將自己的技術積累與現實需求相結合,深度參與防控各環節。

不僅如此,科技企業紛紛針對在線辦公、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等推出免費服務,新模式大放光彩,基於互聯網移動終端的線上商業模式變得十分活躍,如房地產、汽車、大家居等依賴線下的行業,AR直播、線上營銷、社群營銷輪番上陣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新業態厚積薄發,不少新的工作模式、組織合作形式被推到了前臺,企業也在反思企業數字化程度,如何才能藉助在線工具提升辦公、組織效率。

“科技向善”帶動企業集體行動

在疫情面前,科技力量成為整個社會責任擔當的一個折射。一方面,這次疫情對科技互聯網企業來說也是一場“大考”,企業在社會應急事件中的貢獻和影響力越大,說明其社會價值越大;另一方面,這不僅僅是企業自身能力的展示,同時也是對公共基礎設施的服務能力的比拼,擁有高社會價值的產品不僅平時是必需品,危難時刻更是剛需。

這一次,很多科技企業頭部平臺第一時間調集防控疫情急需物資,騰訊、京東、阿里、美團、滴滴、百度、字節跳動等扮演著雪中送炭的“急先鋒”。比如從全球購買物資,同時調集整個鏈條上的企業一起參與,展示科技向善的力量。

例如,在1月24日除夕夜當晚,滴滴在武漢組建的“醫護保障車隊”和“社區保障車隊”開始為武漢一線醫務工作者以及社區居民提供免費的出行服務,武漢53家租賃公司參與滴滴保障車隊。

春節期間,僅騰訊醫療團隊已有數百人參與疫情相關工作,早在1月27日,騰訊就面向全公司緊急發佈第一批技術志願者緊急招募計劃。在外部,騰訊等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聯合數萬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持證醫生,提供在線諮詢服務,助力緩解線下醫院壓力。

在疫情期間,科技公司幫助農業、中小微製造業等企業完成採購、組織生產、交付等難題,這也是一個推動企業數字化的契機,疫情過後,對科技公司來說也是一個機會。

對一座城市來說,正是因為各大科技企業的參與,在大數據運用,數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設,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上下游企業和科研機構的聯合攻關,在疫情發現、預警、防治等方面,展現了科技防疫的“硬核”和力量。

“科技向善”不是單兵作戰,而是集體行動。糾偏行業失範、推動行業向上,還需要包括政府、行業、受眾在內的多元社會主體共同參與、協同努力,多主體聯動整合資源、共同搭建解決問題的閉環。

“科技向善”是一種主觀的選擇,反映的是一家公司對待科技力量的價值觀。但科技向善不僅僅是一個願景、理念,不是少數人、少數企業的話題,而更是一種實踐,理應成為大多數甚至所有人與企業的所為。

隨著更多力量的協同參與,讓更多人得到科普、加快社會運轉效率,早一天攻破新型冠狀病毒,就能夠挽救更多的生命,這是科技的責任,也是科技公司集體努力的方向。

觀察

“科技向善”

成科技公司新競爭力

過去,將“科技”與“向善”組合時,更多讓人聯想到捐款等較為直接的公益形式。近年來,藉助企業的技術,從更大範圍推動“科技向善”的“打開方式”。

BAT成為“科技向善”排頭兵

通過一張3歲的泛黃照片,騰訊優圖利用AI技術突破“跨年齡人臉識別”,助力警方尋回被拐十年兒童。2019年5月,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在微信朋友圈轉發該故事的文章時,配以文字表示,“科技向善,我們新的願景與使命。”

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將科技向善比喻為未來數字社會找到的第一條安全帶。“安全帶是人類運用科技的一個縮影。從少數人覺醒,到行業形成共識,再到穿透大眾成為剛需。我們今天討論科技向善,不是要定義‘善’,而是推動‘向’,是在數字社會進程中探索確保科技不脫軌的具體方法。因此科技向善不是自縛手腳,而是駕駛汽車必須繫上‘安全帶’”。

BAT企業自然要成為“科技向善”的排頭兵。阿里巴巴的馬雲提出,要用科技來對抗疾病、環境汙染和貧窮,“科技公司要用向善的心態、商業的手法做好事,為世界帶來好的改變。”百度的李彥宏也提出,只有加強人工智能倫理研究,處理好機器與人的新關係,我們才能更多地獲得人工智能紅利。

事實上,“科技向善”並不僅僅是BAT所追求的目標,這是一個時代命題,是數字社會的共同目標,這對於企業自身凝聚力與影響力將會帶來積極向上循序漸進的提升。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段偉文說,科技向善應該成為企業最基本的原則和要求,也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

科技向善既可以看作是科技公司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也是未來新的機會與優勢。畢竟在面對數字社會帶來的種種挑戰時,只有那些積極主動尋找創新性解決方案、嚴格恪守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公司,才能在下一輪競爭中獲得更大的優勢與長遠發展。

科技公司必須更為審慎、周全地使用技術與開發產品,擁有更高的倫理標準,在自己的產品和服務中,要兼顧公共價值與社會視角,要從更廣泛的人類福祉的視角來審視提供的服務和產品,讓科技散發出人性的光輝。

激活戰“疫”槓桿效應

與此同時,戰“疫”的勝利,不僅僅是要靠科技企業,最重要的還是靠專業的科研機構和全社會的共同參與。科技企業不僅自身垂範科技向善,而且動用資金和資源發揮很好的槓桿效應。

科技企業雖然自身並無法參與到疫苗的研發,也無法全面覆蓋所有的疫情防護場景,但是在科技企業的積極參與和能力開放的推動下,也激活和帶動了全社會運用科技抵抗疫情的趨勢,背後所呈現的效果和力量,顯然不是捐幾個億就能夠達到的。

在騰訊設立“戰疫開發者公益聯盟”後,截至2月8日共收到開發機構報名信息1395條,在疫情期間,各地政府部門就上線了數十款疫情服務小程序,目前,國務院客戶端小程序“疫情防控知識指南專區”已有超過3500萬用戶,廣州“穗康”小程序上線當天訪問量突破了1.7億,累計訪問量破3.7億。

而據支付寶官方披露,自2月6日為社會疫情相關緊缺服務發佈開發者“英雄帖”以來,兩週時間已有超過4000名開發者和ISV報名開發疫情相關小程序,解決用戶便民生活需求,也為政府、事業單位和企業疫情期提供服務和恢復生產經營提供助力。

科技企業能有效引導基金髮揮槓桿放大效應,小部分資金撬動大量社會資本,小部分投入引發社會更大關注。

大事記

◎1月底至2月初 央視頻聯手中國電信合作推出5G實時直播“疫情24小時”,對火神山、雷神山兩座醫院的建設進行全程高清直播,同時在線觀看網友超過8500萬。這是5G商用以來,國人第一次大範圍感受到5G+多種最新技術所帶來的影響。

◎1月27日 支付寶“疫情服務直通車”,超6億人次進行疫情信息查詢、在線問診、買菜送藥上門、健康申報、改簽行程、愛心捐贈、同行程查詢等10大類、48項服務。

◎2月3日 “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線“新型肺炎疫情防控專題”,專題提供包括實時動態、提供預防、自查以及提供就醫指引等服務,加強群眾科學防疫。

◎2月3日 阿里釘釘、企業微信、華為雲WeLink等在線辦公軟件一度遭遇“罷工”。據統計,有21家企業免費開放產品來搶奪用戶市場。

◎截至2月10日 騰訊已經設立了三項戰疫基金,包括首期3億元疫情防控基金、2億元戰疫開發者公益聯盟資金池,以及追加的10億元基金,組成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綜合保障基金。

◎2月15日 支付寶、微信推出全國一體化中政務服務平臺疫情防控健康碼,居民不需要重複填報健康表格。

南方日報記者 郜小平 葉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