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哪个对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起着决定作用?为什么?

寒江孤影客


看回答问题的都是做父母的,在校大学生来凑凑热闹,从孩子角度聊两句

首先我的观点是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两个侧重方面不同,如果非要比,我认为家庭教育更为重要

家庭教育更多的是价值观层面的,学校教育更多的是方法论层面的

正所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从娘胎生下,父母言行举止都在孩子观察之下,孩子的言举手投足甚至性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都带有父母的烙印。

所以一些名门望族十分重视家庭教育,比如人们熟悉的曾国藩家族等。

而学校教育就是在此基础上教孩子一些学习技能。有的学生学习技能好,但家庭教育残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孩子行为处事和选择,最终高楼千丈地基不牢。

有的孩子在学习上表现一般,到家庭教育到位,勤学上进,性格中正,最终也可以事业稳固,家庭幸福。

当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一定情况下相互独立

但我始终认为,家庭教育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单纯学长


我觉得教育队伍的从业者有些奇怪。

比如说,有的学校和老师认为,我培养出了什么样什么样的有出息的学生,考入清华北大之类名校,我都不好意思说,这些学生真的是你的培养出来的吗?就算说这些学生完全是老师培养出来,那么,也不都是你培养出来的,从幼儿园到高三年,要经历多少个学校才能造就一个像样的学生,要多少的老师才能成就一个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哪怕我看到教学水平非常糟糕的学生也会如此自以为。可是,一说到那些毕业出去的学生中违法乱纪祸害周围人的学生,老师却说,这些学生家庭教育太失败了,我接手的时候就是非常糟糕,就不是好货。

那我就不知道,为什么同样是你的学生,好的学生是你培养出来的,差的学生为什么却是家庭培养的?为什么标准会不一样呢?

从教育学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心理学和荣格的深层心理学的理论来看,一个人的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家庭已经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已经奠定了基础,我平常经常利用学生来倒推学生家庭的沟通模式和父母的个性,一般情况下,推断还是基本上比较正确,说明一个学生他的成长的模式是由家庭决定,后期老师只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虽然能够有所改变,但改变的幅度却是很小。

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幼年的记忆推断出这个学生长大之后的各种行为模式和各种偏好。

所以,你的班级和你的教学生涯中出现一个好的学生,应该说主要还是家长做出了贡献,同样,出一些大的问题主要也是家庭教育出问题。老师最主要的作用是在学生懵懵懂懂的时候,给予点拨,在学生个性可这样塑可那样塑的时候给予引导。

比如说一个崇尚暴力的人,你可以建议他去参军,他去屠宰场工作,去参加体育竞赛等等,成为利国利民的人,而不是坐等他们变成一个街头混混,这对家庭和国家都是损失。


门前海蓝蓝


个人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

1.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在家长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会学习家长的行为做法。儿童对父母的模仿,不光是左立行走上的,甚至还会渗透到学习中。

如果家长喜欢玩手机,打网游。孩子也会受到“鼓励”,对于网络抱有开放的态度。但是,孩子毕竟还小,分辨不出网络上的好坏。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接下来的处理方法,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发展。

如果家长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孩子,或者一棒子打死,严令禁止孩子上网。就会让孩子觉得不公平,无法树立家长的权威。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改变自己生活中的坏习惯。同时,在家里,家长要常常看书学习充实自己,来为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

2.家长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和孩子生活的过程中,家长会对孩子传达自己的感情。要知道,孩子其实是很敏感的。

很多家长都喜欢“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家长是否想过,你的孩子也是他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尤其是中国的家长,总是喜欢打压孩子的自信心。

家长批评孩子,一次两次还好,这种情况多了,就会让孩子变得不自信。严重的还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尤其是心思敏感的女孩,如果家长不予以鼓励,她们甚至会难以和外界沟通。

有时候,家长对孩子一个肯定的眼神,或者是一句“真棒”,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

3.相比于老师,家长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

在家里,家长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忽视孩子的情况。家长朋友们一定要给予孩子空间,来养成孩子独立的人格。

通俗来说就是,在孩子专注于某件事情的时候,家长一定不要打断孩子。比如,周六放假孩子正在家里看课外书,家长一会儿切点水果端来,一会儿热杯牛奶,这些都是在打断孩子。

我能够理解家长对于孩子的关心,但是家长时刻以自我为中心的这种“关心”,往往会让孩子感到烦恼,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对家庭产生怨怼,不听家长的任何建议。

对于孩子各项能力的考察,其实家长做起来比老师更加的便利。

总之,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每个家庭能够为孩子带来的物质条件不同,但是优秀的家长往往能给孩子创造更丰富的精神世界。


莲池微课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目的上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孩子能学有所成,将来为社会做更多有益的事情。

体现:

  1. 学习方向上一致。
  2. 做人方向上一致。
但是可悲的是,我们很多的家长因为不懂教育不会教育,往往是和学校背道而驰的,所以说才有了5+2=0的说法。

如:孩子小的时候,老师给孩子们讲,要爱护昆虫啊,爱护小动物啊等等。但当孩子们发现一只漂亮的蝴蝶趴在橱窗上的时候,兴匆匆的叫,妈妈,妈妈你快来看呀,这只蝴蝶可漂亮了。妈妈跑过来拿着苍蝇拍,啪叽一下就拍死了,孩子哭丧着脸,不知说什么好?

想一想,这位妈妈难道拍死的只是一只蝴蝶吗?你拍死的是孩子幼小的心灵,你拍死的是她对生命的热爱,我们无知的妈妈却浑然不知。

还有的孩子为了探索收音机里边到底有没有人,结果把收音机拆的稀巴烂而遭毒打,从此孩子再也不敢乱损坏东西了。

你说这样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能有探索精神吗?孩子对未知的东西充满好奇、充满兴趣,他的这种探索精神是值得我们去鼓励的、去肯定,然而正因为我们不懂孩子,不了解孩子,才做出这样的傻事。

让孩子从此变得普通。

但是我们没有不希望自己孩子好的,就仅仅是因为不懂教育。才去打压他们的积极性,扼杀他们的求知欲,泯灭他们的天性,导致孩子从此一蹶不振。

所以我认为对孩子起决定性作用的还在于家庭教育。

尤其是在目前倡导家校共建的情况下,家庭教育更尤为重要,孩子往往是,不是看你说了什么,而是看你做了什么,正是人们常说的,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表现:

【1】父母自己一边打麻将,一边嘴里喊着让孩子赶紧去写作业。

【2】自己对父母指手画脚,却让孩子以后有孝心,有爱心,懂尊重。

所以我们想要让孩子成为怎么样的人,首先我们自己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会慢慢的潜移默化地植入到孩子们的心中。

只有这样才能和学校做到相互统一,最终达成我们的目的。


非你莫属20


教育始于家庭,从人的发展序列而言,家庭是个体生命成长最初始的场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第一,家庭教育是个别化的教育,针对孩子个别的关注、指导和教育,必须由家长来完成,学校无法替代;而学校则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教育,提供的只是一个公共的、普遍的教育,需按照统一进度、统一的课程,很难真正关注每一个儿童的差异。第二,家庭教育是终身性、示范性的教育。从生活时空来看,多数时间孩子是在家与父母一块儿度过。学校对于孩子只是人生的一小段,因此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成长的影响比学校要大得多、长得多。第三,从教育内容上看,与学校主要是传授知识不同,家庭教育的任务主要是生活教育、人格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第四,从法律责任和权利义务上看,孩子与家长具有天然血缘关系,这是学校、老师无法替代的。

作为家长对于孩子的培养,重要的不在于孩子能考多少个100分,而在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让孩子对生活和学习充满热情。所以对于将来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家庭教育,当然学校教育也很重要,如果能相辅相成是最好了。


育儿小能手阿毛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很重要,都起决定性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孩子,默默的感化孩子。这里有两个例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是2017年12月7日发生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儿科门诊的事情,3岁军军因为发烧严重,意识模糊,四肢抽搐等送往医院治疗,医生杨慧琴经过半个小时治疗情况好转,12月8号军军父母带军军复查,出诊室后父母要军军快谢谢杨奶奶,于是军军鞠躬致谢,杨医生也鞠躬回礼。而另外一件事情是去年大连发生的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孩事件,此前就有小区业主反应尾随的遭遇,甚至有同一个女性被尾随几次的情况出现,最终还是导致了悲惨的事情发生,得到法律的制裁。而父母更是缺乏了教育和监管的责任。两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家长的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和健康成长。

学校教育,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仅是教书,也要教孩子做人做事,但是教书是主要功能。某某学校培养了某某学生,上了多少清华北大,上了多少重点大学,这些都是学校自豪和攀比的。但是我们就是成绩不好,只要不做违法乱纪,不偷不抢,不道德败坏,仍然是在社会上立足,得到别人的点赞。这个社会上 也有很多成功的人士,并不是学习成绩多好的,甚至没有读过多少书的,比如老干妈陶华碧。当然,一所社会风气很好的学校,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会不一样。

因此,综合考虑,两者都起着作用,我认为家庭教育比学校更重要,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重庆法哥哥


家庭教育对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又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学校教育主要是专业的人员的承担,通过专门的机构,然后进行明确的目的,系统完善,组织严密,其直接的目标是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而一般家庭教育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父母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对孩子施加影响,通常所说的家庭教育包含: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能使孩子受益终生,而这些都是靠家庭培养的。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自主性,自信心,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优秀品质要靠父母言传身教和正确的指导。同样的学生,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更优秀。家庭教育主要是让孩子学会自理,为人处世的道理。通过孩子的言行举止能反映出家长的习惯,树立一个好榜样,我们必须讲文明和礼貌,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家庭教育决定了孩子的性格、人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学习的阶段性来讲,孩子最初学习模仿的对象就是父母。他的为人处世、接人待物就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就是这个意思。父母对孩子施加的影响更多的表现在品性、性格、自信程度等方面。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决定了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蘑菇猫仔仔


家庭教育是从孩子出生开始,贯穿孩子的一生,而学校教育从幼儿园最高到硕士结束,只占据人生一小部分的时间,而且上学期间家庭教育也会辅助配合,所以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铺垫,也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拓展。但是对孩子人生发展的影响,二者同样重要。

家庭教育引导孩子性格养成

对于孩子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父母的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出生到会行走、说话,父母教导孩子如何分辨善恶、判断是非对错,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性格形成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三岁看老,幼儿时期的一些行为举止就可以大致上判断他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告诉孩子道理并为之树立榜样,让其在孩童时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让孩子终生受益。

学校教育培养孩子思维方式、学习知识

学校老师主要是传道授业,在学校孩子学习课本知识、了解生活常识以及培养思想品德,以每一个孩子都品学兼优为目标。更高一点层次,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系统专业知识的学习会决定他以后在社会扮演什么角色、步入何种岗位,对孩子影响深远。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成为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用的人,德和才二者缺一不可,品德性格的培养家庭教育至关重要;知识的获取学校教育更关键。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阅读,更快获取更多信息可以关注账户,评论和点赞👍是不断更新的动力,谢谢!

雅奕vlog


我是均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哪个对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起着决定作用,为什么?

我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起着决定作用,因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

孩子从刚出生开始,就有意无意地接受家庭的教育以及家庭的氛围。从那个时候开始,孩子就开始学习,甚至模仿家庭里面每一个人的语言以及行为。

2、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孩子的老师

孩子从小就在家庭里面长大,这个家庭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孩子的老师。家庭里面充满了欢声笑语,孩子就会宽容大方;家庭里面充满了战火硝烟,孩子就会脾气暴躁;家庭里面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自律,孩子也无意中学会了自律。


3、家庭教育主要是品德的教育,学校教育主要是知识的教育

孩子从生下来到懵懂无知,到长大上学,这段时间都是父母在各方面(品德、挫折、行为、思想)教育孩子,到了孩子上学的年龄阶段,品德、行为都已经定型。

学校教育老师虽然说也有在思想、品德,以及行为上的教育,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在知识上的教育。

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和我女儿就在同一个班上,我女儿自信、阳光、充满朝气、成绩拔尖,但是我朋友的孩子自卑、满嘴谎言、学习不肯吃苦,成绩基本上是垫底。她两从小就一起长大,一起上幼儿园,一起上小学,两个人的差距那么大,就足以说明,只有家庭教育才是最根本的。


综上所述,均姐认为家庭教育是本,学校教育是标。只有家庭教育才对孩子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

你们觉得均姐说的对吗?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在下方留言关注,如果喜欢也可以转发评论。


邻家均姐姐


2015.12.11日:晚饭的间隙,看央视的新闻联播”两年前复旦大学投毒案的林森豪2015.12.11日被执行死刑“,从“药家鑫到林森豪”,再一次拷问中国式的教育对成功的概念的定论,一个孩子的成功,离不开“三教一体”(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一个孩子的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应该是“孩子考上了什么大学?研究生?博士生?而应该"以孩子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为终极目标,以培养孩子梳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荣辱观以及理想信念教育"为成功的标准和终极目标......

节选自《往事如烟:儿女艰辛求学路 酸甜苦辣谁人知》:

......

九. 二十余年我个人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在经历孩子从“优—差—优—差—优”曲折、艰辛、漫长、孤独、坚守的过程中,我体会颇深:从小学升中学升高中到进入大学,每一次学习环境变化的时候,是家校沟通最关键的时候,也是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孩子最容易出问题的时候。如果此时的家校沟通互动有效、成功,将改变孩子的一生,只可惜大多数家长和学校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个孩子,尤其是在小升中升高这两个阶段,他们有共同的天性,渴望得到老师的赞赏,同学的认可。此时老师一句赞赏、褒扬的话可能改变孩子的命运(即使最差的孩子也有值得表扬的地方),从而激励他们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尽可能最大限度的挖掘潜能,及早发现各种问题并正确及时处理,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困难,面对挫折,身心健康的成熟、成长。

做为一个家长,我认为:无论在学习的各个阶段,生活上的过分关心照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行为习惯,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方法去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各种问题,相互理解、信任、尊重,营造一个温馨健康、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氛围,相对宽松自由的成长空间,多鼓励赞赏,少批评、训斥,当然道德品质方面的错误不能迁就,帮助孩子制定长期目标,并适时调整制定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短期目标,通过短期目标的实现来学会建立自己的自信体系,最终达到长期目标的实现。这是我二十余年的一些体会与心得,也是我二十余年的心路历程。

教育应该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教一体。在三教一体中,家庭教育应该占主导地位,而现实令人尴尬的是,家庭教育的功能几尽丧失,将存在问题推向上游“学校教育”和下游“就业市场”……中国式教育功利化,难言而苦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