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關羽和顏良正常打誰更勝一籌?

鈺面小生


很多人不服關羽秒顏良,認為關羽是偷襲。這倒也不能怪他們,畢竟演義裡顏良本想問問關羽是不是劉備的二弟,結果還沒問出口就被騎著赤兔馬的關羽斬了。這也導致演義的觀眾們一致認為關羽斬顏良靠的是偷襲。就演義來看,關羽的這一刀確實有偷襲之嫌。然而,把關雲長萬軍之中取顏良首及這事放到三國志來看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軍事將領中的先鋒將領事關重大,是先鋒軍的總指揮。總指揮不可能像演義那樣站在大軍前面跟敵將玩單挑的。要知道,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就算一個武將武力再高,也很難躲過弓箭暗算。先鋒將是先鋒軍的核心,將軍死,則先鋒潰。作為先鋒主帥,顏良怎麼可能在陣前待著?實際上,顏良的位置肯定是先鋒軍的中軍位置,以便在安全區域內指揮部隊。關羽在歷史上斬的正是這個在萬軍中央的顏良。這種直衝萬軍的手段,怎麼都不可能是偷襲能完成的吧?顏良軍又不是紮營準備睡覺了,怎麼都不可能因為襲擊而產生混亂,只能是強攻突破。萬人軍陣,想要貫通,可不是立即能完成的事情,前軍混亂,顏良不可能沒準備。即使如此,結果還是被關羽刺死,並被割了首及。只能說是關羽實在是太強了。

有萬軍保護尚不能走一回合,顏良如果是跟關羽單挑,怎麼可能有機會?


金晶林


正常交戰的話應該不相上下!這兩個人都使用大刀,歷史上關羽的武器並不是82斤青龍刀,而是19斤長柄大刀,在這方面顏良的大刀也一樣;戰馬等裝備上也差不多,關羽赤兔馬雖然有優勢但是年紀偏大了些,顏良的戰馬雖然不如赤兔馬有名,卻也是西域大宛良馬。顏良曾與呂布交過手,坐騎並沒有吃虧太多。

實際上歷史上曾有一個小插曲,那就是顏良曾領兵追殺過呂布,顏良不敗!呂布逃走袞州以前曾是袁紹舊將,呂布曾帶領袁紹的部隊討伐張燕並取勝,但是呂布卻侍功驕縱,不服袁紹管束,還殺了袁紹多名手下,最終激怒袁紹下令顏良帶領2000騎兵去追捕呂布,呂布害怕逃走,顏良則沿路追殺。

顏良曾與呂布交戰3次,前兩次都打了50多回合,顏良兵多呂布逃走,最後一次兩人打了一百多回合,張邈派兵支援呂布,顏良撤軍。雖然前兩次仗著兵多取勝呂布,但是最後一仗硬挺一百多回合不敗足以證明顏良並沒有那麼的弱,換成關羽來說他是打不過呂布的。

終上所述,顏良未必能戰勝關羽,但是關羽應該也勝不了顏良,最終的結局很可能是像顏良戰平呂布那樣不分勝負。


優己


關羽勝過顏良這其實是毫無疑問的,然而現代有太多羽黑因為關羽沒有像斬顏良洙文丑那樣擊敗黃忠龐德等人,外加顏良二十回合敗徐晃的戰績看上去很豪華,所以根本不加分析,想當然地就抱著關羽偷襲才殺了顏良,實際上關羽不如顏良的觀點!

顏良是在無防備的情況下,被關羽斬殺,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嘉靖版裡有顏良的原文嘆詩:只因玄德臨行語,致使英雄束手亡!那麼如果兩人正常交鋒,關羽能否擊敗顏良呢?事實上這個問題很簡單,你只需要得出關羽能否在二十合內擊敗徐晃就OK了!那麼關羽能否二十合內擊敗徐晃呢?答案是能!

有人要說你又吹!關羽和徐晃打過,八十回合還疑似下風!怎麼二十回合敗徐晃?不就是右臂受了傷嗎?問題就在這裡!原文交代了關羽右臂少力!那麼這個右臂少力到底影響了關羽多少實力呢?我們可以估算一下關羽刮骨療毒到跟徐晃交戰中間隔了多長時間,演義中關羽是在水淹七軍之後去樊城勸降曹仁時中的毒箭,而緊接著徐晃援軍就到達了,按照正史時間,關羽219年8月水淹七軍,10月徐晃跟關羽交戰!也就是說關羽從中毒箭到跟徐晃交戰,時間不超過兩個月,我們通常所說傷筋動骨一百天,一般人受了傷及筋骨的傷時,一個月內是無法活動的,兩個月能活動了但根本不敢發力,而關羽已經60(毛本演義裡是58),他受傷的恢復速度要遠慢於年輕人,演義中說關羽右臂少力,其實關羽當時的胳膊能抬起青龍偃月刀已經算不錯了,還要輪著青龍刀跟徐晃這樣的大將大戰八十回合,我想除了天神,真的凡人難以做到!說白了,關羽當時的右臂實際上也只能起到一個支撐點的作用,想發力那是絕無可能的,說關羽讓了徐晃一隻右手根本毫不為過!如此情況下其能與徐晃交戰八十回合還只是疑似下風,如若雙手健全,我認為其在二十回合內擊敗徐晃並不難!

還有一點,關羽在跟徐晃交戰前曾與關平說:我與徐晃有舊,深知其能,彼若不退,吾則斬之!關羽跟徐晃交情很好,其雖然自傲,但對跟他關係好的人他還是實事求是的,就好比當年他在張飛跟前評價張遼一樣,也就是說,關羽並不存在故意貶低徐晃的可能,其言語間如此瞧不上徐晃,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徐晃的武藝在關羽眼裡真的跟渣渣一樣!何況徐晃曾經多蒙關羽教誨,如今武藝比跟顏良交戰時大有進步也是很可能的!

最後一點,關羽曾經一人在劣勢兵力下擊退了許褚加徐晃兩個人,雖然也有點客觀原因在其中,但是徐晃武藝跟關羽武藝的差距也可見一斑!

其實說到底,無非就是想告訴諸位,顏良二十回合敗徐晃的戰績並沒有看上去那麼華麗,關羽要二十回合擊敗徐晃也並非難事!

哦對了,還要一提,關羽的實力是明顯強過許褚的!原文贊詩也說得明白:平欺許褚勝張遼!而許褚跟馬超大戰二百多回合不分勝負,也就是說關羽的實力實際上也要強過馬超!而馬超二十回合敗張頜(嘉靖版中是三合),這戰績恐怕不比顏良二十回合敗徐晃差,而關羽尚在馬超之上,要勝過顏良自然也是情理之中


姚小貳


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確是歷史還是演義,歷史來說關羽被陳壽稱為萬人敵,是三國超一流的猛將,極其驍勇,三國中有這般評價的只有張飛和關羽。而事實上白馬之戰,顏良也確實被關羽所殺,這是正史中為數不多的斬將記錄,所以無論從聲望、統帥還是武藝上關羽都完勝顏良一籌,但是換做演義呢?


演義中的關雲長義薄雲天,武藝高強,死後顯聖。某些程度來講已經被神化了,而個人戰績更是精彩: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是仔細分析卻可以發展關羽的戰績水分很大,特別是對陣顏良一戰,書中明確提到,關公側坐赤兔馬、倒提青龍刀。這樣的架勢並不像去打仗的,顏良剛要問,關公馬快,已經馬到刀到。等軍士反應過來,關羽已經割了人頭回去了。羅本三國中更是明確有劉備交代顏良要是遇見關羽要讓他去找自己的情節。還有了一句‘‘只因玄德臨行語,致使英雄束手亡’’。所以可以看出這一戰並不是公平的對決。而顏良在之前二十回合完勝徐晃已經說明了自己的實力,要知道曹營第一戰將許褚當初和徐晃打了五十餘合不分勝負。這個戰績只有呂布獨戰關、張三十合不敗可以媲美。而關羽一百五六十合平黃忠,上百回合平龐德已經是拿的出的最佳戰績。所以單論戰績無疑是顏良更勝一籌。我之前的排名回答中顏良的排位就在關羽之上。


不過如果真的給二人來一個單挑,我相信結果一定是不分勝負。因為同為一流上將在最佳狀態的情況下很難分出上下,也許差距一千回合體現的出來,不過那也不可能發生,人受得了,馬也受不了。

所以我最後的結論是兩人正史中關羽壓顏良一頭。演義中,顏良略勝一線,實際結果不分勝負。


燭影斧聲


顏良乃河北四庭柱之首,關羽是五虎上將之首,雖然河北四庭柱名氣不如五虎上將,但實力應該相差無幾,何以顏良竟然一招未施,就被關羽一刀斃命了呢?



說起來,你們可能不信,關羽輕鬆斬顏良,還得感謝劉備,沒有劉備幫忙,哪會如此容易斬顏良。

劉備徐州慘敗後,就成了光桿司令,獨自一騎逃到了袁紹那;而關羽被曹操圍困之後,約了三件事,就暫時投降了曹操,但他身在曹營心在漢,時時刻刻想念著大哥劉備。



曹操一心想收買關羽,對他千般好萬般好,送來了許多金錢美女綾羅綢緞,關羽一概不受,後來又送來了赤兔馬,這次關羽要了,還說“赤兔馬快,知道大哥去處後,可以快點找到大哥”,聽到這話之後,曹操白臉都變綠臉了。關羽是個有恩必報的人,不想欠曹操人情,一直尋找機會報答曹操,苦無良機。

這邊劉備派也人四處打聽關羽去處,後來聽人說關羽在曹操那。於是在顏良帶兵攻打曹操之時,再三叮囑顏良,我二弟關羽身在曹營,如果看到面若重棗,手持青龍偃月刀,胯下赤兔馬的人,這人一定是二弟關羽無疑,如果他知道我劉玄德在袁紹這,定會來投降的。

後來兩軍陣前,顏良果然看見敵方陣前,有個面若重棗手持青龍偃月刀的人,容貌特徵與劉備敘述完全一致,於是就讓士兵讓出一條通道來,他好當面詢問一二。



這時關羽心中納悶,搞什麼鬼,於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仗著馬快刀快,瞬間來到顏良面前,不等他說出一個字,手起刀落,顏良人頭落地!

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公徑奔顏良。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衝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面前;顏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刺於馬下。

可憐一代武將顏良,死的時候還一臉懵逼,“劉備這傢伙,我做鬼都不會放過你的!”

其實關羽和顏良單挑,如果都是正常發揮的話,三百個回合應該不在話下!


一半秋色


誰更勝一籌?先看看《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對關羽斬顏良的描述。

《三國志》: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三國演義》:關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土山來;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衝彼陣。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公徑奔顏良。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衝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面前。顏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刺於馬下。忽地下馬,割了顏良首級,拴於馬項之下。飛身上馬,提刀出陣,如入無人之境。

可見,正史《三國志》沒有偷襲一說。關羽秒勝。

其實,關羽本來就是正史的第一高手,但是到了演義,關羽被羅貫中搞的灰頭土臉的,非常窩囊,先是三兄弟群毆呂布,勝之不武,然後是偷襲顏良文丑,總之跟一流高手過招,除了平手,還是平手,連馬超的“馬仔”龐德也跟關羽打成平手…也不知羅老爺子寫書的時候是不是酒喝多了。

但不管怎麼說,就演義說演義吧!顏良也非關羽對手。馬再快,快不過汽車吧?普通人面對一輛疾衝而來的汽車都會本能避一避吧?何況一個武藝高強的將軍。再說偷襲,古城會張飛也偷襲過赤手空拳的關羽,關羽為什麼能躲過?所以一句話,還是能力的問題……


HX海翔造型


這個問題,我從兩個角度為大家說明。

1,從歷史角度來看,《三國志》中只說關羽刺死了顏良,並沒有二人打鬥多少回合的記錄,但兩軍對壘誰也沒工夫開小差,成王敗寇所以關羽勝於顏良這無懸念。

2,在《三國演義》中關羽在被孫權殺害後,由於怨氣太深魂魄飄蕩在人間久久不能安息,至玉泉山下時偶遇普淨,普淨見關羽,關平,周倉,赤兔馬皆留戀人間,於是就以輪迴之說開導關羽,這期間普淨說了一句很直接的話:

向日白馬隘口,顏良並不待與公相鬥,忽然刺之,此人於九泉之下,安得而不恨呼?

也就是說,就連普淨也知道,當年顏良之所以被秒殺完全是因為劉備曾囑咐他說他二弟好像在曹操那裡,你要是看見他趕快幫我報個平安,我們兄弟好相聚,所以當顏良看見關羽飛馬趕來時,一眼就認出了他,還天真的以為他定是來投奔,所以壓根就沒準備迎戰,等到刀架在脖子上才反應過來,但為時已晚。關羽殺顏良後瞬間封神,但顏良真的比關羽差很多嗎,我想有點扯淡。從顏良之前的表現來看,顏良的實力定不在關羽之下,顏良曾二十餘回合就迅速的殺退徐晃,徐晃可是能和許褚打平之人,許褚又和典韋旗鼓相當,所以在當時曹營中論單挑沒有一個能打過顏良的。在曹操焦頭爛額的時候程昱保舉關羽,說只有關公能戰顏良,程昱的話我想並不是代表關羽有著完爆顏良的實力,一方面指的是曹營中確實沒有能和顏良掰手腕的人了,另一方面關羽有著秒殺華雄的表現,袁紹當時也感慨那是因為顏良文丑不在,不然不能讓這個馬弓手出風頭,當然程昱也有讓關羽送命的嫌疑在裡面,畢竟當時曹操對關羽已經是痴迷的態度,關羽此戰是生是死對曹操來說都不是壞事。後來關羽秒了顏良徹底觸怒了袁紹,虧得劉備舌燦蓮花為自己開脫才保住性命,小說中顏良死後羅貫中還頗為惋惜的寫了這麼一句詩:

只因玄德臨行語,致使英雄束手亡。

所以顏良還是能和關羽打一打的。而與顏良其名的文丑是數戰之後遇到以逸待勞的關羽心怯被殺的,關羽馬快刀重的優勢顯露無疑。


邏輯文史游


關羽斬顏良,誅文丑在《三國演義》皆輕描淡寫只說關羽馬快突然襲擊而斬殺二將。這是不可能的,您想,顏良,文丑是河北名將,張頜,高順都不如他倆名聲大,久經沙場,在戰場上豈有不準備之理,關羽策馬衝殺,到陣前就能一刀斬一上將?要知道古代佈陣有攻守策略的,有防騎兵衝擊的設施的,兩邊有強弓硬弩壓陣腳的,主將身邊有各將排列防護,不打開鹿茬,拒馬樁,是不敢隨意衝擊的,再說再快的馬,名將起一刀招架是來的及的。這就可知顏良打開陣門要攻擊曹方的,不防關羽先衝來,關羽名聲遠播,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等戰績,讓顏良有怯意,先自弱了三分,自古有相剋之說,各有各剋星,已有預兆在前,關羽人高馬大,(關羽身高九尺,合現在2米左右,威風凜凜,長髯飄飄,力大刀重,顏一見,又弱了兩分,還有心問關羽什麼呢,說明內怯。馬戰一個照面只要一分心,力用不對,刀劈下來必死。文丑與關羽交戰知顏良被斬,也卻陣,只戰三合被關羽斬殺,取了首級,落同樣下場。

如關羽顏良單挑,正式交鋒還得輸。先看顏良戰力,當袁紹用計得了冀州,公孫瓚派弟弟去討要分得地盤,袁紹不給,派兵伏擊殺了公孫瓚弟弟,公孫瓚起兵攻袁紹,他大將嚴鋼先行,被袁將麴義殺死,而麴義與趙雲戰不數合被趙雲一槍挑於馬下。而文丑被公孫瓚四大將圍住,被文丑逐一挑於馬下,而文丑只三合即六個照面被關羽斬殺,文丑與顏良齊名相當。當時三國戰將排名"一呂二趙三典韋,關四張五六馬超"顏良,文丑在十名之後。而且趙雲救公孫瓚與顏良文丑大戰五十餘回合,公孫瓚援兵到袁軍退去。由此看關羽戰力遠超顏良,殺文丑用三合,那斬顏良費點勁,我看不過十個回合便斬顏良。

不知見解,答的如何,望指導!


多彩人生1250382763


關羽的形象因為《三國演義》得到了極大提升,從一個普通的勇猛將軍到達了武聖的境界,成為人人膜拜的存在,其實看的出來,在整部演義裡面,關羽不僅有武力值的提升,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提升。關羽在三國演義的描述裡,有一種不怒自威的氣勢,有一股凜然不可欺的氣魄,尋常將領見他都要抖三抖。

在《三國演義》裡如果說外在表現最嚇人的非張飛莫屬,大吼大叫之下就嚇死了夏侯傑,然而這跟關羽關二爺比起來還是有差距的。關羽那是不怒自威,不動聲色就可以嚇到一片人。誅殺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關羽可以說一半靠武力,一半靠他自帶的威勢。都說主角光環,關羽無疑就是擁有主角光環的人物,不能按照一般人物對待,所以說顏良跟他比始終就差了一籌。

先說說顏良這人,官渡之戰之前,袁紹無疑是最大的一股勢力,顏良又是袁紹手下最厲害的一個大將,表現得也十分惹眼,那是何等的聲威。想想看顏良什麼心態,他就算不自認為老子天下第一那也差不多了。就算是在別人眼裡,最大的集團裡面最厲害的一個人,還不都得紛紛仰望於他,可以說顏良是全天下將領敬畏的偶像級人物。

然而,顏良的厲害是真的,顏良生前的風光也是實實在在的,但他偏偏不是主角,缺乏了那股子震懾天下的氣勢。反觀關羽,那時候關羽初露頭角,聲名不顯,真正賞識他的除了兩個兄弟就是曹操了,但關羽這人吧,天生主角光環濃厚,自信自負,天不怕地不怕,他才不管你是什麼第一集團的第一將領也好,還是說你之前誅殺了多少英雄名將也罷。在關二爺眼裡,顏良就是一個可以被擊殺的對象罷了,管你之前秒天秒地,到我這打得過算你狠,打不過你之前所有的榮耀就煙消雲散了。

關於關羽秒殺顏良這段,初看是有不少不合理的地方,你羅貫中要給關羽造神,為何不把這斬殺第一集團第一將領的故事寫的轟轟烈烈一些呢。兩人對戰,先是互相凝視,散發氣場,再互相對罵,蓋住對方氣勢,最後大戰幾十甚至幾百回合,最後斬顏良於馬下,關羽用實實在在的武力打敗顏良,也省得後世讀者猜疑他的實力。


這段是我臆想的,但是作者卻採用了另外一種寫法。也許是他寫關羽的時候氣血上湧,心潮澎湃,為了突出關羽的勇猛,直接把天下第一集團軍的第一猛將來了一個大大的忽視,連三下五除二都不用,直接一刀咔嚓了。

這樣的描述,我們後來人可以去考慮各種原因,比如說關羽是騎著赤兔寶馬,拿著青龍偃月刀,重刀快馬,而那顏良呢,沒有絲毫準備還想著給關羽打個招呼呢,關羽完全是出其不意的突襲。可是這事一旦發生,當時的人們怎麼看呢,顏良之前所有戰績全部被抹殺,管你二十合敗徐晃還是袁紹第一猛將,大家都會忘記,大家記住的就是人家關羽一刀就把你咔嚓了。這就導致了後來與顏良齊名的文丑見了關羽都哆嗦,直接幾下就被關羽乾死了。至於後面關羽的武力值出現偏差,出現了一堆武力值比肩甚至超越關羽的武將,羅貫中那就無暇顧及了。

當然了,關羽殺顏良在《三國志》裡也有描述,這個大的主線到沒有變,《三國演義》只是把關羽的戲份大大增加了。


一覽眾河小


討論三國,老規矩,得分正史和演義兩塊說。

正史

正史裡面,三國志很少記載將領的個人武力。關於這二位的武力,我們只知道關羽有一項輝煌戰績,是“匹馬在萬眾之中刺殺顏良”。

關羽再能打,也不能靠一個人對抗整支軍隊。所以合理的解釋是,這是一次突襲戰,關羽在亂軍之中抓住了機會,幹掉了顏良。

那麼我們可以合理推測:

1.關羽善於抓住戰機——但這和本問題沒什麼關係;

2.由於是突襲,無法證明關羽個人武力比顏良強;

3.但能做出衝陣斬將這種行為,關羽的武力水平一定很高。反過來顏良能不能打,倒沒有記載。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應該還是關羽比顏良強。

演義

三國演義裡頭,武將的單挑是重頭戲之一,討論起來就方便多了。

先要說明,關羽斬顏良文丑確實靠了馬快的幫助。但很多人就此以為兩次戰鬥都是靠突襲,那就錯了。

就事論事,來看看兩次戰鬥的經過都是怎樣的。

關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山來,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衝彼陣。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公徑奔顏良。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衝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面前;顏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刺於馬下。

關羽殺顏良完全是靠突襲。但兩軍對陣,看見有來人不加防備,這可不是大將所為。而且所謂“河北軍如波開浪裂”,可見顏良當時不是在陣前,而是在軍陣之中。這種情況下看見來人,還“方欲問”,這純粹是顏良自己作死……

對文丑的戰鬥則是這樣的。文丑當時正在追趕徐晃。

忽見十餘騎馬,旗號翩翻,一將當頭提刀飛馬而來,乃關雲長也,大喝:“賊將休走!”與文丑交馬,戰不三合,文丑心怯,撥馬繞河而走。

這裡是實打實的正面交鋒,三個回合之後,文丑就自認不敵了。雖然“不敵”跟“被殺”之間,還有一段差距,但關羽要殺文丑,恐怕也是十合之內的事情。

這裡面沒有“馬快”什麼事。赤兔馬發揮作用,是在文丑逃走之後:

關公馬快,趕上文丑,腦後一刀,將文丑斬下馬來。

總結:在三國演義中,關羽完勝文丑,和顏良的武力無法對比。但顏良文丑齊名,假設二人武力相當是合理的。則關羽正常打要勝過顏良。

————題外話的分割線————

其一

關羽對顏良文丑的戰鬥,一向是三國演義論武中的“邏輯摧毀器”。因為顏良文丑高出曹軍諸將一個檔次,關羽又高出二人一個檔次,那麼關羽比曹軍諸將至少高兩個檔次,關張同檔,張飛也要高出眾人至少兩個檔次。這和小說中其他情節就對不上了。

為了解釋這點,網友們想出了一些理論,比較有名的是“偷襲說”(顧名思義)或“速勝說”(關羽的頭幾招比較威猛,一般人擋不住。但如果能擋住,就轉變成較長時間的纏鬥了)。

其實不用這麼麻煩,重點是小說要突出主要人物,所以在某個人的“主場”時,就會刻意渲染他的本事,突出他的光輝形象,有時候為了對比,甚至會壓低一下其他人來反襯。

原因是很簡單的,這麼寫更有利於凸顯人物形象,你看三國演義裡關羽斬顏良這段寫得很精彩,就知道這麼做的好處了。只不過演義在武力邏輯上玩脫了……

拿金庸小說舉個例子,神鵰俠侶裡第一反派金輪法王,在設定上是和五絕同一檔次的存在,結果全書下來,就沒幹成多少壞事。打楊過打小龍女的時候,一點高手風範也沒有。這都是為了襯托主角而已。

其二

網上有種說法,說是顏良之所以被殺,是因為劉備之前曾經託他打聽二弟關羽的下落。他看到一個紅臉長鬚大漢衝過來,心裡嘀咕:“這傢伙莫非就是關羽?”正要打個招呼,沒想到關羽不按套路出牌,一刀把他砍了……

這說法也不能全說他不對。事實上,這是羅貫中說的。

我們知道,三國演義原作者是羅貫中,然後到了清朝,毛宗崗父子對其進行了修改和批註。因為毛本比羅本更好,所以後面流傳的都是毛宗崗批註本了。

在羅貫中原著裡,顏良的死法就像上面說的一樣,是沒想到關羽會在他打招呼的時候動手。某種意義上而言,算是被劉備坑了。

然而毛宗崗對此很不忿,這不是有損關老爺的形象嘛。於是大筆一揮,把這段刪掉,改成顏良是措手不及被殺。其實按他這麼寫,反而更符合歷史上的真實。

不過他沒刪乾淨,留了一點痕跡……讀者可能會覺得顏良這人很奇怪,有敵軍將領衝過來,你不第一時間準備開打,還問話幹啥?

其實是因為,羅貫中原本里就是這麼寫的。

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到來,恰欲問之,馬已至近。雲長手起,一刀斬顏良於馬下。……原來顏良辭袁紹時,劉玄德曾暗囑曰:“吾有一弟,乃關雲長也,身長九尺五寸,須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丹鳳眼,臥蠶眉,喜穿綠錦戰袍,騎黃驃馬,使青龍大刀,必在曹操處。如見他,可教急來。”因此顏良見關公來,只道是他來投奔,故不準備迎敵,被關公斬於馬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