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为什么无恶不作的他却给后来王朝缔造了生命之源?

中国有历时3000年的封建王朝,不凡短命的王朝,大一统中短命的就有秦王朝和隋王朝,这两个王朝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大一统的王朝,也都是二世而亡,灭亡之后紧接着是一个很强大的王朝,秦之后就是汉王朝,隋之后就是唐王朝,这两个大一统的王朝还有很多共同之处,在国家建设上都有很多惊天力作,秦有万里长城,秦直道,阿房宫等等,隋王朝有陕西榆林至北京的驰道,还有京杭大运河;政治文化上就更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但是还要顺便说一句,隋炀帝杨广还有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他下令建立“进士科”,也就是创立了科举考试制度,根据科举考试的成绩,来选拔国家公务员和领导干部。这项制度被唐朝继承,之后各朝各代几乎照搬此科举制度。

为什么无恶不作的他却给后来王朝缔造了生命之源?

秦始皇剧照

我们相信古人也有追星的爱好,或者会有向榜样看齐的理想。小编认为隋炀帝杨广的榜样绝对是秦始皇,不然不会什么都向秦始皇看齐,从杨广的身上我们绝对能看嬴政经营天下的影子。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并未故步自封,而是努力把国土扩张到岭南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广东、广西、福建一带。为了运输物资的方便,秦始皇下令在长江的支流一一湘江和珠江的支流一一一漓江之间开凿一条运河,一举沟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这条30多公里长的运河只用了4年时间就建成了,秦军凭借水运的便利,迅速控制了岭南地区,秦王朝疆土又向南大大扩展了。

为什么无恶不作的他却给后来王朝缔造了生命之源?

杨广剧照

这个隋炀帝杨广是怎么做的呢,当然了秦始皇能挖运河,他杨广也能挖啊!此时年轻的皇帝在地图上大笔一挥,画出了两条线,一条从洛阳出发,往东北方向直抵北部边陲的涿郡;另一条也从洛阳出发,往东南方向直抵钱塘江流域的重镇--余杭。看到这个蓝图,大家都能知道杨广心里打的什么算盘,东北方向的运河,那是为了将军队、武器、粮食等物资运往北方,对付东北强敌高句丽;东南方向的运河,则是为了将南北方的物产方便地双向运输,一旦南方有变,也可以及时派兵镇压。这个工程远比灵渠浩大,作为全国建没工程的总没计师,杨广按下了搭载好几颗卫星的火箭的按钮。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建没运动展开了。从朝廷官员到黎民百姓,全体动员起来,不论愿意不愿意,都必须跟随着热血沸腾的杨广皇帝向前进,再向前。

运河修好后,隋炀帝东征高句丽,三次攻打高句丽都功大于过,意志消沉的隋炀帝躲起来花天酒地了,但是民间百姓受不了这一个又一个的工程和征兵劳役,各地起义反抗隋炀帝,隋炀帝被杀,隋炀帝死了,隋王朝亡了,但大运河还在,这条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瑭江五大水系的人工运河,根本性地改变了此后中国的天下局势。

之后的唐王朝继承了大运河这笔珍贵的遗产,唐朝定都长安、虽然有关中平原的粮食压箱底,但关中地区人口不断增长,仅靠这个小平原的粮食产出已经无法满足长安及周边地区的生活需要,有时甚至给官员发薪水都出现困难。正是依靠大运河从南方调运来的粮食和其他物资,唐朝才维持了长安的各项开支。女皇武则天甚至长期居住在大运河的中枢洛阳,就是为了让行政机关离运河近一些,物资调运更方便。

为什么无恶不作的他却给后来王朝缔造了生命之源?

唐太宗李世民剧照

唐朝初年,每年由大运河运输的粮食只有20万石左右,到了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粮食运输量达到了每年700万石,更不用说其他一些各地运送来的土特产了。前人挖河,后人运粮,李世民享用着杨广的大运河之便,还说杨广是个无恶不作、贪婪低能的末代皇帝。不过通读历史的同志们也知道李世民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之后的北宋建立后,首都定在了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比长安更靠东,和大运河的联系也更紧密了。北宋时期大运河的运输量基本上与唐朝持平,最多时曾经达到每年800万石粮食,超过了唐朝的最高纪录。北宋连战略物资也靠大运河。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但北方沦陷,只剩下半段大运河可用了,所以南宋坚持不了久了。果不其然,元朝替代宋拥有了大运河,但是元朝是游牧民族,并且又是从北方草原过来,所以定都北京,一方面考虑到依靠运河之利,可以顺利地把黄河流域乃至长江流域的物资调入京城,另一方面也考虑到维持对广袤的蒙古高原的控制,总之,两手要抓,两手都要硬。

忽必烈当政时期,国家建设的重点就是把隋唐大运河截弯取直,修建一条基本上南北走向的运河。最终,从北京直达杭州的新运河出现了,槽船可以满载着江南的货物直接北上,抵达元大都。隋唐大运河改头换面,变成了京杭大运河。忽必烈打通京杭大运河,对于元、明、清三代影响深远,除了明朝前期定都南京之外,从元朝建立到清末,北京城一直作为中国的都城,虽然与经济重心江南地区相距远,却依然可以把整个中国牢牢掌控,这全靠京杭大运河一端连接了都城,另一端连接了经济中心。

为什么无恶不作的他却给后来王朝缔造了生命之源?

忽必烈剧照

京杭大运河已经不仅仅是王朝的一条运输粮食的食道,它更是王朝的坚强脊柱,撑起了中华王朝的庞大身躯,王朝的运转和经济效率已经不是隋朝之前的朝代所能比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