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为啥历史上的韩国特别忠心于明朝?

阿诚的vlog


在我国历史上,明朝与朝鲜王朝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这种良好的关系保持了整整两百余年。之前,

明朝建立后,太祖朱元璋对朝鲜半岛的高丽确立友好政策,遣使臣赴高丽封恭愍王为高丽国王,表明对高丽“一视同仁,不分化外”的政策,此时,明朝与高丽关系已经十分密切了,在政治上互相派遣使臣,经济上互通往来。自1392年武将李成桂夺得政权之后,明朝开始承认李成桂的合法地位,并且明太祖赐予“朝鲜”国号,封李成桂为朝鲜王朝太祖大王,明成祖时期,明成祖正式赐予朝鲜国王称号,自此开始,明朝和朝鲜遍开始建立了宗藩关系。朝鲜王朝对明朝采用“事大”的尊奉政策,而明朝对朝鲜王朝采用“字小”的政策。两国的关系更加密切。所以,明朝和朝鲜王朝亲密的第一个原因便是,两国具有政治上的互相认同感。

韩国(当时叫朝鲜)忠心于明朝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明朝曾经帮助朝鲜对抗倭寇,最终将其赶出了朝鲜,恢复了朝鲜的历史独立性。万历年间,中国支援朝鲜对抗倭寇的战争总共有三次。

由于日本统一了岛屿,迎来了发展时期,于是在万历二十年(1592)初,丰臣秀吉正式发布命令,出征朝鲜。史书记载,"时朝鲜承平久,怯不谙战,皆望风溃",日军迅速占领王京(汉城),进而攻占平壤。明朝得报,开始了第一次的救援,派遣副总兵祖承训、辽东游击史儒率军三千余去朝鲜作战,结果明军全军覆没,史儒战死,祖承训只身逃回。于是,明神宗又第二次派遣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为经略,以提督陕西总兵李如松为东征提督,部署军事,前往支援,最终收复了朝鲜。

第三次是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二月,丰臣秀吉又调集十四万大军,再次侵入朝鲜。明朝得知,以兵部尚书邢玠为总督,佥都御史杨镐为经略,麻贵为提督,再次赴朝抗倭,在釜山南海的一次海战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三次“抗倭援朝”战争,使得中朝两国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而朝鲜的国力不如周边国家强盛,不足抵御外国军队,并且此次抗倭,使朝鲜深深意识到了明朝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会忠心与明朝,并且记得明朝的恩情。

朝鲜忠心与明朝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得从明朝的朝贡制度说起了,朝贡制度是一种中外关系维护制度,有学者讲:“把中国国内的君臣关系扩大到了周边国家,把国内的政治统治照搬到了外交领域,强调礼的秩序大于经济利益。”

从实质上看,朝贡制度具有两个性质,一个是它缔造了一个国家与其附属国之间的礼仪秩序,使得它的属国具有自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第二个特点是,具有很大的赏赐性质,因为是“外夷”的上贡,所以身为“上国”的明王朝,无论给价还是回赐往往超出“贡品”价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中国的金属、缎、绢、瓷器、茶叶、书籍,都是各国的生产、生活必需品。所以,朝贡制度对其附属国来说,是一个有利可图的事情,这也一样能够加强朝鲜对明朝的附属关系。

朝鲜对明朝的忠心十分深厚,在明末清初时期,朝鲜想念明朝的恩情,拒绝接见清朝的使臣,直到清朝时期攻打朝鲜才结束。


青山故垒


对明朝忠心的王朝叫朝鲜,而不是韩国。明朝时,有十多个藩属国,朝鲜是其中之一,也是最终于大明王朝的。

清朝灭亡之后,这个藩属国的国王居然倾尽国力策划反清复明,并且私下使用崇祯年号超过两百年。可见它对大明王朝的忠心简直不一般。

为什么这个朝鲜王朝,会对大明王朝这么忠心呢,原因有下面几点:

首先,这个忠于大明王朝的朝鲜王朝,它的建立,受到明朝的帮助。朝鲜这个名字,就是朱元璋给赏赐的。

朝鲜王朝之前,是高句丽王朝。

当时,高句丽王朝的大将军李成桂,掌握了高句丽的实权。掌权的李成桂,在朝廷内部排除了异己,在1392年,篡位称王,高句丽王朝灭亡,朝鲜王朝建立。

这个时候,刚好是朱元璋的明朝洪武二十五年。

篡位的李成桂,知道自己得国不正,很需要在外部给自己找一个大靠山。

朝鲜半岛上的王朝,很早以来就是中国各个王朝的附属国。

篡位后的李成桂,他主动对明朝报备,得到明朝朱元璋的认可。

李成桂给朱元璋报备了两个名字,一个是“朝鲜”,一个是“宁和”,结果朱元璋就给他赐了一个国号“朝鲜”。并附会上了“朝日鲜明之国”的内涵。

其次,明朝万历年间,大明王朝帮助朝鲜复国。

朝鲜王朝初期在太祖李成桂、太宗李芳远、世宗李祹、世祖李瑈等几位有为之君的统治下发展到极盛。

到了朝鲜第十一代君主中宗李怿继位,朝鲜王朝开始衰落。

明朝万历年间,朝鲜王朝隔海相望的日本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向朝鲜王朝发动侵略战争,朝鲜王朝国土沦陷、国都城破,几近亡国。

当时明朝在位的万历皇帝,本着宗主国的义务,派大军支援朝鲜王朝,几经艰辛终于把日本军队赶出朝鲜王朝,朝鲜王朝成功复国。

正是因为明朝对朝鲜王朝有再造之恩,所以朝鲜王朝对明朝感恩戴德,对明朝忠心耿耿。

再者,由于文化原因,朝鲜并不认同清朝

到了明朝末期,满清崛起并入侵明朝。

皇太极又进军神速,率先征服了朝鲜王朝,朝鲜王朝第十六代君主李倧被迫断绝与明朝宗藩关系,停用明朝年号,改用清朝年号。

但是他们私下仍然在用崇祯皇帝的年号崇祯。在一些朝鲜王朝的史书或者文书,居然出现了崇祯几十年、崇祯一百多年、崇祯两百多年等等的纪年。

而且朝鲜的君主,竟然也有反清复明的计划,虽然各种原因,计划没有实施,但是朝鲜对大明王朝的忠心可见一般。

这个里面,除了对大明王朝对他的再造之恩的感激,还有长期受汉文化影响,对满清异族文化的蔑视的原因。


烟花三月09


明朝对朝鲜的建立有两次大功。

首先,高丽将领李成桂,率高丽12万军队出征明朝,却从“威化岛回军”,从此逐步取得高丽军政的支持,最终为最终的夺权奠定基础。

然而,李成桂最大的问题是,在诛杀高丽王氏以后,各地高丽势力依旧强劲,如果明朝趁机攻打,对新建立的朝鲜政权将是致命的。

因此,李成桂极力向明朝示好,继任者李永芳更是在明朝为质子,见识到明朝的兴盛,对明朝更加倚重,最终被明太祖朱元璋定为“永世不征之国”,朝鲜从此发展内政,再无兵祸之忧!

第二次,就是著名的壬辰朝鲜倭乱,朝鲜升平已久,面对百年战乱历练的日本,二十余万军队全面溃败,三个月国家政权就已经崩溃,朝鲜只能求助明王朝。

而明王朝其实也处于内忧外患,先是宁夏之变,又有蒙古寇边,而朝廷府库空虚,但再多的困难,明神宗毅然派兵助朝鲜抵御日军,明朝面对日军付出巨大的伤亡。

两次援助朝鲜,虽重新确立明王朝的地位,帮助朝鲜复国,所耗费的军力物力,极大的消耗了明王朝在辽东的威慑力,最终为女真部努尔哈赤崛起提供了机遇。

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助朝鲜李氏王朝取代高丽王朝统治,明神宗万历帝助朝鲜抗击日寇复国,两点功劳被朝鲜君臣永世铭记!


多臻贵


明朝时期没有“韩国”这个国度,只有明太祖册封的藩国“朝鲜”。历史里的朝鲜,虽然与明皇朝依旧有些小冲突存在,但在相对来说,是所有异性藩属国中,最忠心于明皇朝的。甚至清朝替代明朝后,朝鲜半岛依旧坚持使用崇祯的年号。

为什么历史里的朝鲜特别忠于明皇朝?

一、册封朝鲜——李氏朝鲜的前世今生

元朝时期,高丽王朝其实已经被忽必烈吞并的了,并将半岛设为征东行省,并在半岛内设立驿站、派遣达鲁花赤、军队控制整个王室及管理半岛事务。

后来,高丽王室派遣世子王倎到元朝做质子时,王倎探到蒙元的驸马是拥有实权,能成为一方封君的,因此当忽必烈覆灭南宋之后,王倎以藩王质子的名义多次请求娶元朝公主。

开始时,忽必烈并不认可这个一战就灭国的“王子”,直到第一次征讨日本失败后,由于高丽在这次征讨日本的筹备时很是听话,为了能获得高丽半岛的全面支持,忽必烈后来同意了王倎求娶公主的请求,并将嫡长女孛儿只斤·忽都鲁坚迷失公主嫁给了高丽世子王倎。

娶了元朝公主的高丽世子王倎,获得了元朝的全力支持,并允许其返回高丽,并扶持其成为高丽国王。

这里必须要注意的,蒙元时期的驸马是拥有“军政合一”的实权的,因此虽然忽必烈允许王倎用高丽国王的称谓,实质上在元朝时期,高丽半岛依旧是元朝实质控制附从区域,类似于今天的南朝鲜一样——驻军权和指挥权是由元朝控制的。

元末红巾军起义之时,北方的红巾军攻下元大都之后,在元朝的围剿之下,红巾军推往高丽半岛,并将战火引到了这个区域内,很快元朝的军队就将红巾军堵在了半岛之内,随后这支红巾军选择了投降元朝。

这次红巾军事件,导致了高丽半岛内的元朝达鲁花赤以及元朝军队覆灭,间接让高丽王朝获取了自身军队的领兵权。

后来朱元璋在中土南方崛起,并发动对北方元廷的北伐战争。高丽王室趁“元廷内乱”,吞并辽东的开元路的一大部分(南抵长白山,西临辽河,北逾黑龙江达外兴安岭)。

明朝朱元璋大怒,派遣使者要求高丽王室退出开元路,结果高丽王室选择了开战,以保“岳父(元)之恩情”,派遣李成桂出兵入侵辽东半岛,结果李成桂发动兵变,推翻了高丽王室的600年统治(类似于宋朝赵匡胤)。

随后李成桂派遣使臣到大明皇朝,请求成为藩篱,随后朱元璋册封李成桂为国王,国号“朝鲜”。

这次册封让整个朝鲜半岛上下欣喜若狂,为什么?因为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承认其为独立的国度,也间接承认了李成桂的朝鲜王朝占据图们江的事实。

要知道,从汉代起,中原王朝虽然承认半岛王朝为藩属,可对于北部是直接设置郡县的,虽然是强时占据、弱时后退的局面,可也意味着每当中原王朝强大之时,半岛必需面对灭国战争的局面。

另一方面则是明朝强大的军事实力。

李成桂在图们江一带驱逐、绞杀女真时(占据该地),明朝此时也在图们江南岸“招抚”女真部落,虽然没有明确的史料显示明朝是如何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实力的,但在明成祖朱棣时期,直接就在东北区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在黑龙江设立船厂,以及在永乐二年时派遣舰队出使日本(“友好要求”日本必须管制好浪人,别再形成倭寇海盗)时途径半岛。

二、朱元璋将朝鲜半岛列为了不征之国

就如前面提到的,每当中原王朝强大之时,半岛必将面临灭国战争,朱元璋的这次册封以及列为不征之国,等同于认可了李氏朝鲜的独立,也认可了朝鲜半岛的统一性。

因此朱棣时期,虽然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且朝鲜也越发恭敬。可整个明朝一直以来都秉承了“祖制”,并没有对朝鲜进行任何一次的军事行动,甚至都没有过非法越境的行为。

《朝鲜李氏实录》中,常见明朝官员到达朝鲜,要求朝鲜返还被逃到朝鲜境内的,女真部落劫持的汉人奴隶。从来都没有派兵讨要的说法,相对比较平等。

三、与朝鲜共享文化

明朝的“禁海”有一点与清朝的“禁海”不同,就是明朝禁止与日本贸易,而不禁南海贸易(清朝则相反)。

只是明朝虽然禁与日本贸易,可对于朝鲜与琉球来说并不再禁止之列,因此朝鲜和琉球这两个属国快速通过中转模式,成为了贸易线上的中转站,获取了大量的海上贸易利益。

特别是日本对中土的书籍需求,使得朝鲜与琉球在明朝时期,成为中原文化传播典范。

另外,明朝的科举考试,对朝鲜和琉球、交趾等区域没有设置壁垒。这种认可,使得在古代掌握舆论的文人对明皇朝极其认可。

四、再造朝鲜——壬辰倭乱

在《朝鲜李氏实录》中,后来的朝鲜王室认为,明皇朝万历时的援朝战争,是导致明皇朝覆灭的根本因素之一。因为壬辰倭乱,明皇朝必须要加税来维持救援朝鲜半岛的军费,最终过重的农税、以及天灾,导致了民乱,最终明皇朝才被清朝所替代。

因此朝鲜王室认为,明皇朝是为了朝鲜才亡国的。

再加上女真族,历来都是半岛政权对辽东扩张最大的敌人,特别是后金建立之后,为了获取粮食,对朝鲜半岛进行的征伐以及不顾朝鲜死活,强行多次征粮等等的做法。

更加使得朝鲜王室和文人集团在内心中不认同清朝的正统性(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特别是崇祯十年时毅宗烈皇帝(崇祯皇帝)面对内忧外患之际仍命登莱巡抚率兵援助朝鲜的大恩,使得当时的整个朝鲜上下都感动。

因此在公元1704年时,也就是《朝鲜李氏实录》提及的大明思宗(朱由检)殉国甲子周年,朝鲜肃宗设立大报坛,崇祀明神宗皇帝。再后来的1749年,增修大报坛,崇祀太祖、神宗与思宗。大报坛被视为李朝后期规格最高礼仪最为隆重的大祀。

正好这个时候,清朝爆发三藩之乱,若是从法理上看,三藩同样也是藩国,若是此时作为藩国的朝鲜,也同时起兵的话,可能清朝就要面临多面作战的危险。

可朝鲜并没有跟随三藩起兵,反而是设立大报坛纪念明朝皇帝,因此清康熙立刻给了朝鲜王室嘉美评价,同时告诉朝鲜,“减免岁贡”、“优礼朝鲜国王与使臣”、“提高出使朝鲜的官员级别”等等高规格待遇,就是要稳住朝鲜这个东北藩属,谨防朝鲜也在大报坛纪念明朝皇帝后,起兵攻打清国。

清平定三藩之后,继续延续了这个政策,只是朝鲜半岛上下已经形成统一的尊周思明思想,执行“事大政策”,即大事跟随清朝,内部依旧施行明朝的各种规章制度。

图片均来源网络


史之为用


特别忠心明朝的“历史上的韩国”就是朝鲜半岛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朝鲜王朝,简称李朝。朝鲜王朝上下为何对大明如此死忠?无外乎三点即:大明对朝鲜社会形成全方位的影响;大明作为天朝上国帮助其抵御外侵;满清异军突起后对朝鲜王朝的横刀夺爱。

首先是大明作为天朝上国对朝鲜王朝的建立和社会发展影响巨大。

朝鲜王朝开国之君李成桂本是高丽王朝的大将,高丽自不量力,竟然要李成桂率军北伐去进攻大明。李将军可是明白人,大军半路杀了回马枪,直接将国君给废了,造反也比去进攻大明好,要知道此时的大明君主正是太祖朱元璋,连凶悍无比的蒙古人都被他打到沙漠深处里,五鬼不见烟的不敢出来了,何况你几个大棒子。

李成桂会来事,抢了王位,还给朱元璋打报告请求予以批准(请上国册封)。朱元璋一高兴,大笔一挥:“朝日鲜明之国”,你就叫朝鲜吧,使臣赶紧跑回去禀报,这就是朝鲜的由来。

连名字都是大明爸爸给取得,朝鲜王朝为了示好,干脆咱们就学习上国的制度吧,全方位保持一致,于是朝鲜王国进行了改革,全面确定了儒学的国学地位,同时比照大明制定官服、重农抑商、事大交邻等国策都是此时确定,开始影响朝鲜社会至今,现在我们有时也会惊叹韩国人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保留的这么好,有的甚至还继承发扬光大了。

大明在日本侵入朝鲜王朝危难之时伸出援手,与朝鲜并肩作战,建立鲜血凝成的友谊。

日本一代枭雄丰臣秀吉,心比天高,在岛内所向无敌后便想到捡个朝鲜王朝练练手,于是日军随便找了个理由就渡海打了过来,此时安逸了上百年的朝军不堪一击,闻风而逃,入侵20日,日本人就拿下了国都汉城,朝鲜国君慌忙躲到北边鸭绿江畔,向大明紧急求援,朝鲜人称此为壬辰倭乱。

明朝得到消息后,这还得了,即刻派大军入朝,很快就帮助收复了汉城等城池,将日军赶到了南方的海边,这仗打的惨烈,据朝鲜人记载,日军善用火绳枪,弹如雨下,明军则是火炮占优,大炮一响,地崩山裂。朝鲜的明将李舜臣也是在这次战争中脱颖而出并壮烈殉国的。直到丰臣秀吉突然病死,日军才算彻底不再袭扰朝鲜。

对于天朝的再造之恩,朝鲜王朝上下自然感激涕零,对这位大哥佩服的五体投地,更加坚定了大明的宗主国地位。

后金女真崛起后对朝鲜进行了多次入侵,满清问鼎中原后,朝鲜上下情感更加同情大明。

努尔哈赤所领导的女真凭借着八旗军队在东北各部落所向披靡,并很快向明朝发起挑战。双方都向朝鲜发出了协助自己一方的命令,朝鲜王朝两个都不敢得罪,结果两个都得罪了。愤怒的努尔哈赤在第二次入侵朝鲜时选择了亲征,朝鲜君主被迫对他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保证脱离明朝,效忠清朝。

明朝因为满清的进攻和国内猛烈的农民起义而很快走向灭亡,自顾不暇,再也无力对朝鲜施以援手。看着骨子里奉为正溯的明朝惨烈的覆灭,朝鲜肃宗为了以示纪念,专门还修建了大报坛,用来祭祀明朝皇帝。朝鲜百官的官服依然采用了明朝样式,在往来公文中虽采用大清年号,但私下还用着“后崇祯纪元”。这些都可以看出朝鲜上下对于明朝的眷恋和依赖。

虽然大明亡了,但朝鲜上下依然沉浸在对大明崇拜模仿的影子里,丝毫没有关注到外界变化,日益衰落的朝鲜最终沦为日本殖民地,日本控制下的李氏王朝成员结局万分悲惨,但是这个国度对于明朝的忠心让人敬佩!


巷陌观史


朝鲜在明朝时候是藩属国,朝鲜的国号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赐予的,朝鲜的国王要得到明朝的册封才算是合法。作为宗主国明朝对朝鲜也给予了各方面的优待,甚至在万历帝时代还帮助朝鲜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维护了朝鲜的统一和独立。

朝鲜统一后主动向大明朝示好

1392年高丽王朝三军都制使李成桂废除了高丽王朝第三十四代王,自立为帝。为了取得明朝的支持李成桂派使臣向明朝示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明太祖)取“朝日鲜明”之意,赐国号“朝鲜”,由于历史上朝鲜和中国就有封建宗主国关系,因此朝鲜在明朝时期还是藩属国。

历史上从汉朝开始朝鲜就是中国的藩属国,此次明太祖朱元璋遣使至朝鲜赐玺书再次明确了朝鲜与中国的藩属地位。由于得到了大明朝的支持李氏朝鲜一直延续数百年是朝鲜的正统王朝对朝鲜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万历年间的抗日战争让朝鲜得以继续独立生存

丰臣秀吉结束了日本战国时代将国家统一,但是他并不满足在日本称王。万历年间他发动了两次入侵朝鲜的战争,朝鲜无力对抗日本只得向宗主国明朝求救,明朝在万历帝的支持下两次派兵进入朝鲜,并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朝鲜的独立得益于明朝的出兵援助,因此朝鲜和明朝的关系就更加的紧密了,这种亲密的关系一直持续到明朝末期。由于关外形势的变化导致了朝鲜失去了明朝的庇护也最终脱离了明朝。

皇太极统一关外并将朝鲜打败,朝鲜变为清朝藩属国

后金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逐步的发展壮大,1616年在赫图阿拉建都并正式和明朝分庭抗礼。此后后金在关外取得了骄人的战果,并最终占领了关外的大部分土地,朝鲜作为是明朝的藩属国当然是支持明朝的,这引起了后金的不满。

1636年皇太极改后金为清,为了剪除后方的威胁,皇太极亲率10万大军出征朝鲜,李氏朝鲜自然不是清军的对手,都城汉城被清军攻破。朝鲜国王迫于无奈只能接受了清军的条件,停用明朝年号,断绝与明朝的一切交往,并奉清朝为宗主。

由此可见明朝和朝鲜的亲密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这与明朝的强大和明朝开放的外交政策有关。朝鲜和明朝的关系虽然亲密,但在明朝衰败后还是断绝了任何关系,这只能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实力。


秋雨鲁北说历史


在明朝被清朝推翻后,朝鲜李朝虽然表面上每年向清朝纳贡,但在国内却依然延续了明朝崇祯纪年,同时还收留了不少明朝遗民。一个朝代已经灭亡,但在邻国却依然被虔诚崇祀几百年,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朝鲜为什么就服明朝而不服清朝?

明朝初年时,朝鲜就跟明朝有交往,到永乐年间,明朝已经十分强盛,当时有藩属国100多个,许多国家的服饰都模仿明朝的,比如越南、朝鲜,当时朝鲜派人过来学习中国的文化,双方关系迅速升温,朝鲜为了表示永远臣服明朝,还主动废除了公爵、伯爵的称号。

明朝万历年间,日本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决定进攻朝鲜,进而占领中国,时任朝鲜国王急忙遣使向明万历皇帝求援。1592年,明朝将军李如松率领明军驰援朝鲜,与日军混战数月先后收复平壤、开城、汉城等城池,将日军逼至朝鲜半岛南部诸道。日军无奈提出议和,再加上丰臣秀吉不久也病死,于是日军从朝鲜撤军。这次明朝驰援朝鲜,一方面对日军造成毁灭性打击,为朝鲜半岛带来200年的和平。万历皇帝这次毫无保留的“患难与共”,让朝鲜认为是对其的“再造”之恩。此外明朝国力因这次战争显著衰退,为以后王朝覆灭埋下祸根,这种悲壮色彩让朝鲜对明朝尤其有一种负疚感,所以即便在明朝灭亡后依然对其忠心耿耿。

在明朝灭亡后,朝鲜仍在私下使用明朝的“崇祯”年号,收留明朝的遗民,甚至让他们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编修史书,祭祀明朝皇帝;朝鲜国王去世后,不使用清朝赐予的谥号;朝鲜在明朝灭亡后,甚至还准备联合郑成功等人,一同讨伐清朝,兴复明朝。只不过后来形势不允许,才被迫放弃。

其实在皇太极时期,清朝与朝鲜就建立了宗藩关系。清朝是由满族统治,发端与东北,与朝鲜临近,早期跟朝鲜结盟时,他俩都还是以平等的兄弟关系相互对待。但是双方一直都有各种各样的小矛盾,纠纷不断,相处得很不愉快。皇太极称帝时,朝鲜也拒绝给皇太极庆贺,皇太极一气之下,派遣军队进攻朝鲜。朝鲜一个弱小的藩属国家,当然是敌不过强大的清军,战败的朝鲜最终只好接受与清朝的宗藩关系,从此每年都要为清朝送去大量的贡品。朝鲜一直认为自己是明朝衣冠的继承者,称自己为“小中华”,使臣给清朝朝贡的时候,穿的也是明朝的服饰。“尊周思明”的思想浪潮一直在朝鲜徘徊。强烈的文化隔阂,使得朝鲜不愿意接受清朝。对于明朝,朝鲜是无比尊敬。因为清朝是以武力的方式征服朝鲜的,而明朝则不同。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后,派遣使臣到各个国家告知,并且欢迎各个国家主动与明朝建立宗藩关系。以和平、平等的方式建立起的关系,当然比武力征服更加有力牢固。朝鲜的这个名字,也是朱元璋亲自裁定的。

明朝,作为一个大国,具有大国风范,以德服人,获得了朝鲜的尊重与肯定。而清朝的野蛮暴力,与前面的明朝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朝鲜会对清朝表示鄙视,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聊哥说历史


历史上的可没有韩国,韩国和北朝鲜历史上统称朝鲜。朝鲜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的附属国,并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历史上的朝鲜半岛

自商朝灭亡,箕子入朝,朝鲜半岛与中原王朝的爱恨情仇不断上演,隋唐时期更是直接占领的朝鲜半岛。

当然每一次的战争伴随灾难的同时,同样也会带来经济文化的传播,到了明朝时期朝鲜基本与中国文化,制度别无他样。

朝鲜为何感谢大明

万历初年,日本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为了解决国内矛盾开始大举侵略朝鲜,朝鲜当时腐败不堪,军无斗志结果可想而知,朝鲜八道迅速被占,朝鲜王哭着向大明求救!

当时的大明其实也在逐渐衰弱,但依然耗费巨额军费入朝参战,经过打打停停六年的时间,最终打败日本,迫使日本三百年再未踏出日本半步!

战后朝鲜王感恩戴德,差点直接并入中国,当然我们不是那样的国。

大明军队,大显国威分次退出朝鲜,并未向朝鲜要一分银两,如此大恩朝鲜没齿难忘。

大明灭亡朝鲜有点自责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清军乘机入关侵占中原,朝鲜觉得大明的灭亡一定是帮自己所以引发内部财政危机才使得后金崛起,大明内部农民起义而深感抱歉!所以朝鲜王曾在吴三桂云南起兵时招兵十万,从朝鲜进攻东北联合南方势力欲回复大明江山奈何吴三桂称帝台湾跑路最后作罢!

朝鲜王朝本身并没有年号,一直沿用明朝年号,明朝灭亡后,为了纪念大明的再造之恩一直沿用明朝崇祯年号即崇祯后多少年一直到近代日本侵吞朝鲜之后才停止。

朝鲜忠于大明一方面体现了,我们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其次大明对朝鲜的再造之恩更是千古传诵


外太空的首富


这里是平興论史。

自满清入关以后,朝鲜一直以“小中华”自居,自认为是明朝以后华夏衣冠的正统继承者,视满清为“夷狄”,这也是韩国人自认为的文化自信来源之一。回到问题,为什么韩国(视作朝鲜王朝)忠于明朝呢?我们从“三大恩”以及政治需要两个方面来简单分析一下。

政治需要

为何说忠心于明朝是所谓政治需要呢?我们从两个不同的时间段来分析。在清军入关以前,朝鲜忠于明朝的原因是遵循亚洲的“宗藩制度”,在政治上朝鲜是明朝的藩属国,它有责任也有义务忠于明朝。而是寻求庇护,朝鲜王朝自壬辰倭乱(万历朝鲜战争)以来,深刻地意识到忠于明朝的好处还有军事上的支持,所以简言之在清军入关之前朝鲜忠于明朝一是实际需要,二是政治需要

在满清入关以后,忠于明朝就完全属于是政治需要。朝鲜自仁祖大王经历“丙子胡乱”后,历代君主对内都是以此为耻辱,大家可以比作南宋君臣对“靖康之变”的态度。忠于明朝一是为了笼络国内人心,用以巩固君权。其次也是为了体现其“小中华”的正统性,在法理上处于高于清朝统治者的地位。

“三大恩”

为什么韩国(朝鲜)忠于明朝?如果从官方书面记载,可以概括为“三大恩”。分别是“大造之恩”、“再造之恩”、“东援之恩”

大造之恩

明太祖亲赐朝鲜二字国号。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明,建元洪武,第二年,高丽国王就按部就班派遣礼部尚书亲至南京恭贺称帝,并请封爵。接着明太祖颁布诏书,接受高丽为明藩属,允许高丽国继续朝贡。在洪武二十五年,高丽国内发生政变,高丽大将李成桂废高丽宗室自立,他以“权知高丽国事”的身份向明太祖遣使上表,称高丽宗室王瑶昏庸,群臣国人以社稷生灵为虑,共推李成桂主国事,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在其中。

伏望圣裁,俯从舆意,以安小国之民

面对李成桂已废高丽宗室而自立的事实,明太祖朱元璋只能答复:

果能顺天道、合人心以安东夷之民...实彼国之福也

明太祖朱元璋就此默认了李成桂的政权,李成桂大喜过望,感激涕零。随后不久,李成桂遣使节,请求明朝赐予国号。明太祖回复道:

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

于是李成桂更改国号为朝鲜,建立了具有合法性的政权,绵延五百余年的朝鲜王朝就此奠基,可以说朝鲜王朝是得益于明太祖才能建国的,这就是所谓“大造之恩”。

再造之恩:

之前提到过的壬辰倭乱(万历朝鲜战争)发生在了朝鲜,明廷应朝鲜王之请,发各省精兵以赴援。明、朝联军乘丰臣秀吉病亡、日军撤退回沿海的机会,在露梁海阻截围歼其舰队,此役日军几乎全军覆没。至此,明朝帮助朝鲜结束了旷日持久的战争,自己本身也是损失惨重,日军被全部逐出了朝鲜。朝鲜为明朝将士逐一建立祠堂,以感念明朝相救的恩德。此次战争共计七年之久,明朝“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可以说是是倾全国之力相助,使朝鲜国境失而复得,国祚得以继续绵延。朝鲜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对此感激涕零,对明朝是极致的尊崇。不仅当时人人感恩,其后朝鲜君臣士人论及明朝时,也无不极言神宗皇帝的恩泽之厚。尽管朝鲜后来被迫臣事于清,朝鲜人却仍然以“

神宗皇帝再造之国”“神宗皇帝所活之民”自居。可是反观现在,大部分韩国人认为万历援朝反而拖累了朝鲜军队,真实悲哉至极!

东援之恩:

自天启开始,关外各部女真的形势可以说是极其严峻。皇太极在当时遣使通报朝鲜国王,自己已经称帝,顿时朝鲜举国哗然,对要朝鲜参与劝进的行为嗤之以鼻。各地士大夫纷纷上疏,痛批:

臣堕地之初,只闻有大明天子耳…我国素以礼义闻天下,称小中华,而列圣相承,事大一心...今乃服事胡虏,偷安仅存,纵延晷刻,其于祖宗何,其于天下何,其于后世何!

在举国激忿的情势下,朝鲜国王决定不见后金使节使,不接受其书,坚守气节。皇太极称帝建清后,改年号崇德,是为清太宗。当时恰有朝鲜使臣在清廷,被要求跪拜朝贺,被朝鲜使臣断然拒绝,清、朝两国的关系公然破裂。十二月,皇太极领兵亲征朝鲜,一路望风披靡,仅十余日便迫近汉城。情势紧迫,朝鲜王子和妃嫔全部被送往江华岛,为国家保存血脉,国王则自己与世子百官避往南汉山城固守待援(此处便是仁祖大王)。朝鲜告急的消息也传入大明,此时的明王朝关外有虎狼之敌,内有寇乱,但崇祯帝仍然“命总兵陈洪范调各镇舟师赴援”。三月,洪范奏官兵出海。可惜,在援军到达之前,多尔衮所部清兵已经攻陷江华岛,俘虏了岛上的朝鲜宗室,押至南汉山城下,最终朝鲜国王被迫与清人签订了城下之盟,成为了清朝的藩属国,并举行了三叩九拜大礼。因为消息阻隔的缘故,崇祯皇帝曾发兵相救之事直到1749年才为朝鲜君臣所知。朝鲜国王说:

试思崇祯时景象,清兵满辽阳,流贼遍中原,然犹欲涉海出师,远救属国,中夜念此,不觉泪下。毅宗德意,无异神皇。

他们认为崇祯皇帝的功绩堪比万历,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朝鲜国的“政治需要”。

总结

朝鲜忠于明朝的原因有很多,以上列举的只是其中之二罢了。三大恩可以理解为政治需要,也是朝鲜对亡明的悼念于巩固政权的一种宣传手段

这里是平興论史,我们下次再会。

附:

东国方多难,吾王功乃成;抚民修惠政,事大尽忠诚。赐号承天隅,迁居作邑城;愿言修职贡,万世奉皇明。


平興论史


首先要说明一点,古代朝鲜半岛的统一王朝从来就不叫韩国。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自主。1897年,朝鲜王国改成大韩帝国。

朝鲜半岛的居民与中国地缘相近,血缘相亲。秦汉以来,就有不少中国大陆居民为了躲避战乱,来到朝鲜半岛,逐渐融入朝鲜民族。在反抗日本侵略朝鲜的斗争中,历史上中国政府多次派兵帮助朝鲜打败日本侵略者,因此朝鲜对中国有一种历史的亲近感。元朝建立后,曾征服朝鲜半岛,设“征东行省”,元朝后期朝鲜独立。明朝建立后,朝鲜成为中国的藩属国,明太祖朱元璋定朝鲜半岛的国号为朝鲜。1592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率20万大军入侵朝鲜,几个月就打到鸭绿江边,朝鲜军民死亡将近一半,在这种情况下,明朝政府派大将李成梁率4万大军入朝作战,一直把日军打到釜山附近。1597年,丰臣秀吉又率14万大军再次进入朝鲜。明朝政府再次派兵支援,1598年彻底打败日军。明朝等于把亡国的朝鲜重新复国了。因此,朝鲜君臣和老百姓对明朝感恩戴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