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淮盐天下珍


淮盐天下珍

“百味之祖盐为先。”在收集、整理有关淮盐文化及历史资料时,我常为淮盐文化与中国历史交织得如此密切,而感到惊讶不已。据相关史料显示,不管是中国的古代史,还是近代史,其经纬中都有淮盐的线条,其影像中都有淮盐的影子,其辙印间都有淮盐的踪迹。说淮盐是悠久华夏文明史的一条闪光伏脉这一点也不为过。在历史上,淮盐经常是作为国家的一件秘密武器而使用的。这从一些著名人物能登上历史舞台,一些著名历史时段何以能誉满千秋,一些历史事件何以能够发生发展和解决,可以得到证明。

淮盐天下珍

《元史·食货志》言之:“国之所资,其利最广者莫如盐。”国家经费,“盐利居十之八,而两淮盐独当天下一半”。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吴王朱元璋克张士诚义军据地泰州、淮安盐区,遂仿元制设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辖泰州、淮安、通州三个分司30场盐课司,实施对淮盐的生产、行销的管制,攫取其巨额利益。当时的淮安分司统辖着白驹场、刘庄场、伍佑场、新兴场、庙湾场、天赐场。明王朝对盐业的统制,由此而始。明时,两淮仍为著名盐区,乾隆《两淮盐法志》卷14所引弘治《运司志》、嘉靖《两淮盐法志》都有详细记载。
明亡清起,因战事连连,灶丁严重逃亡于战争,淮盐生产遭受极大破坏。乾隆二十四年(1759),两淮三分司之一的淮安分司由淮安移至海州(今连云港市海州),四年后改称海州分司,辖板浦、临兴、中正三场。淮北在明朝时就采取晒盐法,至清时进一步推广,晒制技术也趋提高。清廷时期就《两淮盐法志》曾经五次大纂修,初修于康熙三十二年,再修于雍正六年,复修于乾隆十三年,嘉庆十一年第四次重修,光绪十八年第五次纂修。可见两淮地区其时仍是全国最大的盐区。

淮盐天下珍

明清时期,驻节扬州的两淮盐运使司便是总管两淮盐场生产、运销的机构。因此,扬州是两淮盐的主要集散中心。然而,两淮盐区海岸线太长,特别是远离扬州的淮北盐场,管理、运销上大有鞭长莫及之叹。因此,淮北盐区又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集散中心。在交通条件不发达的古代,运盐和运粮大多依靠水路。扼守京杭大运河、盐河、淮河等河流交汇之处的淮安,不但是漕运的中心,也是淮北盐的集散中心。这个集散中心,从南北朝时期到明朝初期,大多在古淮河北岸、淮河与淮北盐河交汇处的涟水城。而明朝中期至清道光十一年这段时间,逐渐转移到淮安城北河下镇。


河下是淮北盐的集散地,淮北盐运分司曾设在这里,并有很多盐商在这里业盐。现今河下“湖南会馆”、“新安会馆”等遗址,便见证了当年盐商云集、繁荣兴旺的景象。很多资料表明,明清时期,两淮盐运使司上缴中央政府的盐税,“实居天下诸司之半”,正常年份大致占中央全部盐税的45%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