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淮安词汇:“牛”和“哦”


淮安词汇:“牛”和“哦”

淮安以古淮河为界,地分南北,河北曰侉,河南曰蛮(mào)。讲话略有不同:河南淮安区等地的人把牛读成“oú”,河北淮阴区、涟水等地的人把牛读成“liú”。我们小时用方言为难老师,让他写“ěn gā oú hā hé”,老师写成“我家牛下河”,我们都起哄说老师只把“河”写对了,事实上老师写的是对的,前面四个字,只不过在普通话里和在方言里发音不一样罢了。
把“牛”读成“oú”,似乎很多地方(比如河南)的方言里都这样干,确切的原因,我认为是和人们呦喝牛的时候发出的声音相近有关——如果使唤牛的人不喜欢打嘞嘞,那么他发出的声音是“哦”,声音有长有短,以此表明不同的含义:短的表示批评,提醒牛注意;长的表示鼓励,希望牛继续。
这是个象声词,用它代指牛的时候就变成了名词,于是稍微改变一下读音,读成“oú”。
淮安方言中把象声词当作名词的例子很多,比如苇莺,淮安人就说成“柴刮刮”或“刮刮叽”,“刮刮”或“刮刮叽”都是模仿它的声音。把唢呐说成“呜哇(淮安区)”或“呜哩哇(淮阴区)”,也是这方面的例子。
我的一个同学是淮安区南马场人,他的父亲写过一本《淮安方言初析》。因为这本书没有出版,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撮录他提供的资料以广见闻——他收录了淮安的一则传说:


刘秀被人追捕时遇一耕地的农民,请求帮助逃过此劫。农民想把地耕得深一些,这样刘秀就可以藏进去了。他是个好说话的主,可是人家牛不答应。最后他肩上的鞭子答应了,农民把鞭子甩了个响:“小主若能过此劫,一鞭抽出三尺深。”
躲在鞭子抽出的垄沟中,刘秀摆脱了追兵。
刘秀后来做了皇帝就不乐意了,铁了心不准牛和它同姓,于是牛被读成了“o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