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本台记者对话省新冠肺炎重症专家组组长马晓春

(记者:魏建君)“订10:45的票吧……”2月27日上午,在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负压病区外,记者好不容易等到了辽宁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专家组组长、中国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马晓春。作为全省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团队的总指挥,马晓春刚刚结束早会,即将赶往朝阳,那里还有一位危重症患者等待他的救治。从疫情发生到现在,马晓春每天几乎马不停蹄地奔波在抗疫一线。

本台记者对话省新冠肺炎重症专家组组长马晓春

越来越好,辽宁仅剩下一例危重症患者

马晓春介绍,“目前,只有朝阳市有一位特别危重的患者,其他的都已转为普通型。在沈阳曾有一位特别重的患者,经过团队的精心治疗,今天我们也申请从重型转为普通型,前两天这名患者是从危重转为重症,整体恢复还算顺利。这样的话,辽宁就只剩下一位危重患者了。”

马晓春表示,对危重症病人的救治最为棘手,“比如现在大家都知道的ECOM,有的病人情况很严重,呼吸机已经支撑不了,所以我们给患者上ECOM的时间比较长,目前来看支持效果很好,很多危重患者在ECOM的支持下可以转危为安。”

在抗击疫情中,重症医学团队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来看,在湖北武汉,有3万多医护人员参与到救治当中,其中三分之一是重症医学团队在工作。在辽宁,先后有31位重症病人,这些病人由重症医学团队统一管理。其中一例死亡,主要原因是年龄比较大,长期卧床,基础心肺功能差,除此之外,目前辽宁还没有其他死亡病例。”

本台记者对话省新冠肺炎重症专家组组长马晓春

敌暗我明,诊疗指令每天从这里发出

在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负压病房外,有一个狭长的走廊,走廊两侧是医生的办公室和会议室。每天早上,辽宁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专家组都会在这里开会,讨论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及下一步治疗方案。马晓春表示:“我们在六院设立了重症病人救治临时指挥部,有医大一院、盛京医院、省人民医院、市六院的团队,锦州和大连中心分别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院,锦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及周边一些重症团队共同组成。根据每个病人的不同情况做具体方案设计,根据病人的变化来改变,现在来看,效果很好。”

治疗中没有以往的病例可以借鉴,医生们只能不断在摸索中前行。马晓春表示,对这种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过程,医生们有太多的不知道,“每次重大传染病一定会有重症病人出现,需要我们特殊应对。现在辽宁的重症团队除了面对省内患者,还担负着湖北、武汉的的救治任务,我们很多同事都在湖北前线担负着重要的工作,而且取得很好的成绩。”

本台记者对话省新冠肺炎重症专家组组长马晓春

提醒市民,不可掉以轻心

作为重症医生,马晓春对新冠病毒的传播力和破坏力认识更为深刻。他提醒,虽然目前形势有了积极的变化,但市民绝不可掉以轻心,“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比较强,大家在思想上要认真对待,在公共场合要戴口罩,勤洗手,避免聚集型活动。从国际上来看,多个国家已经出现死亡病例,比如伊朗、日本和韩国等,所以这个病毒现在到底从哪个途径进来还不知道,都需要我们去研究。”

马晓春提醒,鉴于会遇到一些经过治疗转阴,后来又转阳的病例,因此出院后的隔离依旧有必要:“这个原因很复杂,一个是当时的阴性是不是真的阴性,还是试剂或取材等原因造成的假阴性,这个需要数据来支撑。但目前来看,病人整体携带病毒时间很长,这与以往我们见到的流感和急性病毒感染不一样。它的传染风险大,需要隔离好。”马晓春说。

马晓春同时也表示,形势依旧严峻,但普通人不必恐慌,“辽宁4000多万人口,100多人感染,整体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样不可控,所以不必产生惊慌的情绪,要理性对待。把自己的防护做好,就基本可以做到不被传染。”

感谢后方支持,我们同心协力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抗击疫情中,从消毒、供应、机关职能科室到后勤,没有一个部门缺席。对于这段时间的工作,马晓春表示,十分感谢一起辛苦工作的同事,“我们属于前线打仗的,但实际打仗打的是后勤。我十分感激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给我们的良好保障,没有好的支持,我们无法全心全意扑在一线,安心工作。后方的同事们做了很多工作,我都能感受得到,谢谢他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