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格物致知之悟

抗疫宅家閒著,其實也忙著,忙的是人生思考和悟。思考經歷得失成敗,悟人生哲理,以致有究天地人之變的慾念。不由想起先賢王守仁(陽明)"格物致知″與″致良知″。

以往對″格物致知″、″致良知″的理解和認識就是:中國哲學對知行合一的一種表達,是主觀唯心主義認識論和先驗論,它把知(天理和良知)作為人生而具有的先驗存在,貫穿踐行於事事物物行為中,知行合一就是通過自身實際行為認識實現人生而具有的良知,實際對″格物致知″、"致良知″不知所以。

認真讀思查閱資料後才初識″致良知″、″格物致知″來龍本意。″致知"原出巜禮記。大學》。巜大學》說:"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良知″出於巜孟子》。巜孟子》提出:"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把"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先驗道德意識,叫良知、良能。王守仁繼承和發揮了巜大學》、巜孟子》的思想,提出了先驗的″致良知"學說,認為″良知″是人生固有的天理,把人的認識看作是"心″或″良知″的自我認識過程。他說:″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在此基礎上解釋了″格物致知″:"所謂格物致知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以上引文見巜答顧東橋書》)也就是說″格物致知″就是把自己固有的良知、天理貫徹到事物當中去,實際上也就是"致良知"。

顯然,從認識路線看,王守仁的"心″學及"格物致知″、″致良知″是主觀唯心主義先驗論的路線,但他強調在實際行動中,在貫穿於事事物物中去認識良知與天理,把知行合一有機結合,是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對後世影響深遠。當我們靜心思考時,實際也是在反思自己的言行作為而重新認識自己的觀點和方法,這本身就是一自我修養過程。

主席在巜實踐論》中,把實踐觀點作為辨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之第一的首要的基本觀點,把知行合一概括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次循環,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併成為認識運動的總規律,進而形成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通過實踐檢驗和發展真理的思想路線和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更是我們各項事業取得勝利和成就的根本保證。

格物致知之悟


格物致知之悟


格物致知之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