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南美洲避开了两次世界大战,为什么现在没有发达国家?

多维观察者


从内因来说,南美洲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本土人口密集。在16世纪遭到西班牙、葡萄牙人全面入侵后,西班牙、葡萄牙很快在当地建立了强大的殖民帝国。仅仅依靠开矿山和种植园,奴役印第安人和贩卖来的黑人,向欧洲出售诸如金银、蔗糖、咖啡之类的基础资源产品,就足以让殖民者赚得满盆满钵。因此,作为商业帝国的西班牙葡萄牙没有什么动力去发展殖民地的工业,当地殖民者也满足于当躺着赚钱的大矿主和农场主。这种经济模式反过来又使得南美形成了种植园主政治。掌握大片土地的土财主成为本土政治主导者。简单说就是类似封建时代的政治特色。这种特色一直延续至今。

相对而言,英法占据的北美殖民地要更寒冷、更贫瘠,原本人烟也稀少。这一方面使得大量涌入的白人殖民者成为主体民族,同时反过来迫使殖民政府和本国政府在殖民地开展工业化。例如17世纪法国就形成了“拉美殖民地提供资源,北美殖民地进行粗加工,本土精密加工”的分工合作规划。当时法国殖民地(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加拿大)人口只有不到10万,却已经拥有比西班牙殖民地(上千万人口)更发达的工业。

缺少成体系的工业,也就缺少有组织的工人,国家经济政治命脉把持在大种植园主兼大资本家手中,而民众则不懂得该如何为自己命运奋斗,只知道索要福利。于是二战之后,南美洲各国不断在左与右之间摇摆。右派上台搞全面市场化,弄得资金外流,民不聊生;然后左派上台搞改革增加福利,运气好可以维持一段,运气不好一旦遭遇挫折,福利维持不下去立马下台,改革措施人亡政息。就这样陷入摇摆波动。

从外因来说,南美洲早期遭遇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如前所述,西葡两国作为早期殖民国家,模式野蛮粗暴,就是资源出卖型,其对殖民地的建设和管理远不如英法等国。而在1783年美国独立后,成长为美洲最大的强国。拉美各国虽然在19世纪前期陆续获得独立,但一则四分五裂,二则制度落后,远比美国弱小。于是形成了“大树下面只能长草”的局面。美国在19世纪初即宣称“门罗主义”,制霸美洲。19世纪中叶美国通过美墨战争吞并了墨西哥2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并逐步向南扩展势力,只是当时还遭到英国的阻击。

到19世纪末,美国已经形成了足够和英国抗衡的实力后,全面侵吞,先把中美洲各国变成了自己的香蕉共和国,随后进一步在南美扶持傀儡政权。冷战时期,美国支持了南美多国的军人政变,建立极右翼军政府。直到如今,美国对于南美各国,依然是保持压制,生怕有人动了他的后院。比如委内瑞拉就是现成例子。南美各国又如何能跟美国抗衡呢?于是陷入困境也就更正常了。


巴山夜雨涮锅


由德国、意大利、日本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涉及了全世界将近一半的国家,超过二十几亿的人口被卷入这场战争,累计伤亡将近一个亿的人口。可以说二战时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但是偏偏有个地区就没有卷入二战之中,那就是南美洲地区,他们和北美洲一样都是二战期间的幸运之地,但是他们和北美的情况却截然相反,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国都相继成为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而南美洲地区却始终没能诞生一个发达国家,这其中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首先,南美洲内部之间的争斗从未停止过,他们没有参与世界性的大战,但是内部之间往往会因为领土问题发生局部战争和冲突。巴西、乌拉圭、阿根廷等大国之间常常发生争斗,并且持续时间较长,战争往往会牵扯到南美的周边小国,从而使整个南美地区动荡不安。

第二点,南美地区长期是葡萄牙西班牙等欧洲殖民者的殖民地,南美地区大多数成为了他们的种植园区,他们的经济结构十分单一,就是农业畜牧业等第一产业,种植的作物大抵是香蕉、向日葵、菠萝等。经济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导致他们的商品的技术含量也低,永远只是在做最基础的工作。南美洲的国家很容易因为这些农产品和奶制品的价格暴跌而陷入经济混乱。

最后一点就是南美各个国内的起义游行冲突爆发不断,经常会发生政变或者游行示威活动,因此各个政府的政策和主张都推行困难,政治的动荡导致人民的生产生活极不稳定,因此经济也就没法安定发展。


环球网


正是因为他们避开了两次世界大战,今天才没有成为世界发达国家。

确切的说,因为南美洲国家错过了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机会,才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没有跟上世界的脚步,从而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包括之前),南美的很多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像阿根廷这样的国家,由于畜牧业发达,他们的生活水平还是很高的。在那个时候,世界各主要工业国刚刚完成产业升级,和南美国家拉开的距离并不大。所以,依靠传统行业,阿根廷人仍然能够保证GDP总量世界第七,人均GDP和德国相当。那个时候阿根廷人就显得非常富裕,他们是除了美国人之外,另外一个到欧洲买买的国家。

(繁忙的阿根廷港口)

其他国家虽然没这么富,但也还不错。

可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南美国家普遍抱有一种吃瓜群众看热闹的态度,对这场战争不热心,以一种世外高人的心态远离世界主流。这就让他们脱离了主流国家的发展轨迹,从而变得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的时候,其实对于南美国家来讲并没有什么感觉。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在东亚和欧洲地区,这里距离南美洲上万公里,并且从民族感情上来讲,南美洲各国的主要民族,和二战的各方主要参与者血缘关系和文化联系都不大。作为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国家,他们更关心的还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态度,而在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欧洲已经属于边缘国家了,所以南美国家更不感冒。

在当时,很多南美国家在评价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说这是白种人与黄种人的战争,和我们拉美人没什么关系!

(二战中期形势图)

直到后来美国参战,轴心国要完蛋了,这些国家才逐渐加入到了同盟国一方,但最多也就是提供一些简单的支援,或者是在道义上高呼几声罢了。当时除了巴西比较积极之外,其他国家都是这样一个状态。也正是巴西这种对世界局势的参与感比较强,让他能够在新世纪的时候发展成为金砖国家之一,虽然现在也没落了。

拉美各国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让他们在二战结束后的经济发展中,并没有享受到胜利果实。

(二战重建)

说实话,现代主要工业国都是二战经济起飞的受益者,他们想是得益于二战重建带来的经济刺激,后又享受到了科技发展的成果。而作为二战的旁观者,拉美国家就跟看戏一样看个主要经济体蓬勃发展,可惜他们和这些国家联系的不紧密,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当然,作为旁观者,他们也没有机会享受到科技成果,进而改变自己的国家。

这就导致北方各国在经历了一次次的产业升级之后,拉美国家并无本质变化,这是他们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原因,一如战国时期的越国。

拉美国家的未来

由于和先进国家交流不足,拉美的状况只会越来越糟糕。所以拉美国家想要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抛弃孤立主义政策,积极的融入到国际社会中来,与其他各国互通有无,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历史风暴


南美洲,有人说它是被上帝偏爱的土地,因为它有着宜人的气候,丰富的资源;也有人说它是被上帝诅咒的土地,因为它普遍没有稳定的政局和发达国家。即使阿根廷,也在混乱中跌出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至今没有重返。

为什么南美洲坐拥优越的自然资源,也幸运的避开了惨烈的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却仍未产生一个发达国家呢?

事实上,资源与和平并不是跟发达国家必然相关,只是相较其他国家的一个优势。

首先从地理上来说,南美洲的位置十分尴尬,世界七大洲中,除南极洲外,南美洲是距离世界其它地方最遥远的大陆,这决定了南美洲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间的物流成本要高于其他洲。即使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临近东南亚诸国。南美洲除了北方的北美洲外三面环海,到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名副其实的远赴万里。

其次,经济的平稳发展除了良好的资源基础,更重要的是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使资本能够在此投资发展。可惜南美洲各国由于历史原因,政府更迭频繁,甚至有军人政变上台,实行长期的高压统治。这样的局势很难让市场经济有正常的发展。

我们以智利(在南美非常典型)为例进行说明,大家可以以此为基础查阅其它国家。

军人皮诺切特于1973年发动武装政变,推翻了当时的人民团结政府并杀死时任总统阿连德。之后实行高压统治,对内大力镇压,监禁并处决反对者。数万人被逮捕,失踪。更多的人选择了流亡国外。尽管皮诺切特推行新经济政策,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在休克疗法的作用下,国家经济大起大落,单一的铜矿出口经济在遭遇经济危机时没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因此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智利又陷入到债务危机之中。

皮诺切特

阿连德

皮诺切特所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精髓是依靠强制手段,推行自由市场经济,通过市场优胜劣汰鼓励企业创新,通过压低工人福利,降低用工成本,提高工业竞争力。可只有发展了现代工业,才能谈新自由主义的优越性。一个没有现代工业,单纯依靠采掘业的国家依靠自由市场经济是很难有。

智利时至今日,铜矿依旧是最大的产业:出口总值中,铜占53.6%;葡萄和酒加起来,占10.8%;木材和纸,占5.5%;海产品占4.5%;黄金占2.1%。并没有什么现代工业。完整产业结构和变成发达国家无从谈起。

智利铜矿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入两个概念:“资源诅咒”、“荷兰病”。

资源诅咒是个经济学的理论,多指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增长的更慢。经济学家将原因归结为贸易条件的恶化,荷兰病或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等,主要由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的过分依赖导致。

荷兰病,是指一国(特别是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的现象。20世纪50年代,已是制成品出口主要国家的荷兰发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荷兰政府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业,出口剧增,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经济显现繁荣景象。可是,蓬勃发展的天然气业却严重打击了荷兰的农业和其他工业部门,削弱了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荷兰遭受到通货膨胀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增加的困扰,国际上称之为“荷兰病”。

缺乏良好的产业结构,左右民粹交互上台,政局动荡不安(这背后还有很深的文化根源,但并非本文可以尽述),是南美经济发展受阻,无法上升到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


破破的桥


南美洲天生就不是一个发展经济的地方,总的趋势来说,这块面积不小的土地肥沃绵延,有巴西平原,亚马孙大平原,金、铜、石油、水力、森林资源相当丰富,为什么发展不起来,就是因为这里的资源太丰富,加上地广人稀,不需要怎么打拼,都能够养活自己和全家,导致这些国家长期的不思进取,不想拼搏的懒惰情绪滋生漫延,在他们最大的国家巴西,还流行偷盗抢窃,就是说生活这里的人不正常心态,在美洲属于第三大的国家,全年的GDP,还不如中国广东省2018年的GDP强大。这样一个国家,又不是没有资源,还不是因为懒惰,只知道成天玩耍,踢足球,不管国家发展不发展,只要自己自在能够随心所欲,就是最大的幸福。巴西是这样,那些国家就更加不好说了,委内瑞拉,阿根廷,玻利维亚哪个不是资源丰富的国家,这就是南美洲的现实,只认为他们国家是最富有的国家,也从来不去了解外面的世界,使脑筋一直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水平,真的不知道天高地厚和导致越来越落后保守。美国还说是他们的后花园呢?这就是美国精心打造的后花园吗?美国这么强大,‘’后花园‘’如此的落后,难道说美国就没有责任?


6353902879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战争虽然是毁灭的源头,但是战争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科技的进步很多时候都是靠战争催化的结果。从大航海时代开始,每一场战争都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而社会和科技进步到瓶颈又会引发战争。这就是因果关系。

再说南美洲。虽然南美洲避开的世界上最大的两次战争。但是南美洲国家也避开的发展交流的机遇。一直以来南美洲国家都是自己和自己玩。貌似不和外界交流。虽然没有和外界打过仗。但是南美洲国家自己内部一直都打的不可开交。比如巴西,乌拉圭,阿根廷这三个南美洲的大国经常相互发生斗争,而且打起来就没完没了。所以南美洲实际上一直都处于混乱之中,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国家一直都处于混乱之中还谈什么发展。


南美国家在整个近代史上都没有什么位置。因为南美洲国家的建立初期是有欧洲国家扶持,后来美国强大之后又加上个美国。说是欧洲国家养育了南美洲这都不过分。失去了欧美国家的帮助,南美洲国家寸步难行。没有钱没有技术没有人才。想发展都没办法。只能发展最原始的行业,比如农业畜牧业等等。而单纯的发展农业畜牧业又使得国家经济模式太过于单一。再加上没有领先的技术,就算是农业畜牧业也比不过其他科技发达的国家。这就使得南美洲国家进一步的落后。一步差步步差。国家也就越来越落后。


以前的南美洲国家事受欧洲的影响很深。现在的南美洲国家和非常也差不了多少。不同的是非洲受很多国家剥削。而南美洲国家成了美国的后花园。一方面南美洲国家互相争斗导致发展不起来。另一方面美国也不希望南美洲出现强国从而威胁到美国。你想吧有美国从中做梗还能好的了?而现在南美洲国家混乱不堪正好符合美国的利益。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有什么见解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小小小百科全书



前行者149478967


这就是我一直重复说的那个古老话题啊。

文明发展的原动力是什么?

按理说没有被战乱波及,不说发战争财,至少可以获得发展先机,获得弯道超车的机会。然而现实不是这样的,中南美洲不仅落后于从废墟中跑起来的各国,而且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就将他们远远甩在身后了。你信不信,越南发展发展,也会把他们甩在身后。

南美洲曾经是白银之地,按理说最有获得发展的机会。可是到了今天。当《侣行》节目里张昕宇梁红重走白银之路时,那里更加贫困了。大量的人依赖的还是高度污染的矿业,曾经辉煌的城市不是向前发展了,而是沦为半废墟了。

印第安人历史上有多牛,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大家以为他们只是创造了美洲的玛雅文明、印加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其实不然。这么说吧,人类所有文明里都有他们的身影,而且可能都还是以高级贵族的身份存在。今天的欧美白人曾经是给帝养马的人,人称弼马温。给谁养马呢?我说匈奴是由黄种老三支系苗蛮、老大支系乌拉尔和与俄罗斯人一致的白匈奴构成的。但是匈奴贵族墓里却发现了印第安基因Q系。很多人怀疑殷商的主导者是印第安人,虽然没有看到确凿的证据和消息,但可能性是很大的。很多人说意大利人长得很像印第安人,实际上欧洲和中国都有很多人长得像典型印第安人那种模样。欧洲的印第安基因是很多的。我怀疑印第安基因是职业祭司阶层,他们以高级贵族身份存在于全世界各个族群里。历史上东渡美洲一是逃跑,二是追寻太阳升起的地方,三可能与一些神秘因素有关。

这么牛的印第安基因就这么坠落了,而且是以一种永远爬不起来的方式陨落的。今天生活在美洲的印第安土著,你根本看不到他们再次起飞的迹象。印第安基因Q系在人类基因树上与欧美人的R系和东亚的NO系都是最后出现的人种,也是与人类文明扯得上关系的几个基因之一。可是现在的他们就是看不到希望了。南美是欧洲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主导者也是欧洲人,西班牙、葡萄牙还兼具古罗马和日耳曼多重身份。可到了美洲为何就不行了呢?资源一挖完立马就不行了。可是就算没有当年白银时代的辉煌,那美洲也是一块宝地啊,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街头小吃动不动就是野生乌龟汤。巴西种什么成什么,种植、优质草原、矿业,大自然给予那片土地的实在太多。可还是不行。

说到这,其实就不得不说那个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了,人种智商。这是回避不掉的。为何当今只有东亚能发展起来与欧美竞争?热门工业品与别的地区都没有关系。为何中国能成为世界代工厂,而不是美洲和印度。中国人口红利降低后,越南要接棒了。还是没有他们的份。就是代工厂好像也不是谁都能接手的。欧美企业又不是疯了,干嘛不选择更近的南美,而选择最远的东亚。

美国人做过测试,发现美洲的西班牙裔智商远低于美国白人。从墨西哥开始一直到巴西都是高度混血区,是人类基因的大熔炉。可结果呢,竟然不优秀。印度其实也是高度混血地区,结果如何?印度有种姓制度,保留了一部分白种成分。倘若都混没了,你觉得印度今天的境况会如何?我也不想这么认为啊,可是这是铁的现实。当今智商最高、最接近的就是欧美纯白和东亚黄,所以热门工业品、科技只能是他们之间比拼。阿拉伯那么富,除了玩玩宗教,别的都不会。到底是聚宝盆式的资源重要,还是能发展创造的智力重要?

未来能够引领世界的,当然是保持智商优势的区域了。跨代混血不优秀,这是肉眼就能看出来的,欧美白与东亚黄混血似乎会好一些,这也是能看到的。但欧美里存在太多的小头颅,其实是他们带入欧洲的高加索人种混入的结果。也就是那个所谓的I系北欧基因了。所以判断谁是纯白还是个技术活,中亚到阿拉版北非那些都不是,基因树上也是排在中间的人种。人类已经不如文明开启时代的祖先优秀了,这是可以肯定的。因为无论是欧美白还是东亚黄,也都混过了。最后说一点,东亚人的智商可能还与我们祖先一开始是渔民有关,所以我们的核心图腾是鱼钩和蝎子,也就是飞檐,可能有很长时间食物是依赖于鱼。但这不是关键的。


國病


主要是没有核心文化,没有核心价值观。其实我们看西方国家,经历了多次内部战争,又是一,二次世界大战,也可谓打得体无完肤,但又能很快发展起来。同样,中国,日本,韩国,这些儒家文化圈的国家,也是经历了很多灾难,也能很快发展起来,这些都是民族核心文化起了很大作用。

相反,躲过大战的非洲,南美这些国家本应该很好的发展起来。但是却给人感觉发展缓慢,其实还是因为这些国家没有核心文化。当年,西方开始殖民时,非洲,南美地区还大都处于部落阶段,文明程度很低,因此也没有形成先进文化,也缺乏文化积累。因此现在他们所继承的文化都是殖民者的文化,因为殖民者大多是暴力殖民他们,所以其文化里含有大量的暴力文化在里面。因此他们并没有继承到太多的西方文明的精髓,反而沾染了太多的垃圾文化在里面。

令一方面,美洲国家又离美国太近,美国人的枪支,毒品,性开放等所谓的自由文化像病毒一样非常容易的攻克了这些国家。因此这些地方的暴力犯罪,毒品,性犯罪是世界上最高的,这些都严重的破坏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对南美的影响大多是暴力犯罪,大毒枭和足球,足球也许是上帝给这片土地的希望吧!

因此一个国家发展程度是和他们的文化是有很大关系的。


时光工坊


南美虽然是两次大战中置身事外的政治实体,但是显然战争并不是主导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更多更丰富的原因才是。对比失败的南美和两次都战败的德国你就会同意这个观点。制约南美洲发展的,其实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美国的控制和失败的政治体制。


先来说美国的控制。自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的一个对外政策的主攻方向就是把南美洲纳入自己的后花园当中。南美洲拥有优秀的自然资源,无论是农产品还是矿产资源都是出口大国,对美国的经济稳定性有重要作用。为了争夺南美的控制力,美国排挤竞争对手(英法德)、倾销工业品、大量扶持南美新政府,彻底地把这里改造成了自己的后花园。到了20世纪前期,美国已经是南美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占到了总进出口额的1/3。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新政府就受到了美国的控制,一切国家利益本质上变成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比较典型的就是新建立的巴拿马。这个国家本来是哥伦比亚北方的一部分。因为有修建运河的潜力,这里很早就被美国人盯上了。运河的修建和租借被哥伦比亚反对,美国人干脆支持当地分裂势力独立。这样新建立的政府,能为自己的老百姓考虑才是咄咄怪事了。
第二是失败的政治体制。虽然体制不是决定一个国家前进速度的唯一因素,但是恶的政治一定是导不出好结果的。南美洲就具有这个情况。由于在没有经历过近代化和人口改造的情况下直接适用了来自西方的民主制度,南美洲的民主变成了民粹的战场。每一届政府上台,都要无下限地讨好自己的选民,最终就变成了一种政治家表演节操的舞台。
不得不说,老百姓作为一个集体,选择必然是短视的、贪图稳定的。竞争而动荡的激情环境永远都只是冒险家精英的乐土。于是,被民众拥戴的政客,就会选择对国家长远发展不利的民粹政策,最终耗尽国家的原始积累。比较典型的人物有贝隆夫妇、委内瑞拉的查韦斯等。
这些人一旦上台久了,必然影响国家的经济活力,最终让国家变成一台破车。看不下去的军人于是站出来,赶走不靠谱的民选政府,组建强硬的军政府。但是军政府也并不是什么好东西,一个普遍的特征就是面对残酷的国内压力只会使用挑起国外战事的方法转移矛盾。于是国家被进一步弄得民穷财尽,老百姓日子更加没法过。除了智利的皮诺切特以外,没有能做长久做好的南美军政府。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所以魔幻又现实,按照作者自己的说法,就是因为南美人早就习惯了魔幻的现实生活。在这里什么都会发生。
在这两个负面因素下,南美的悲剧并非不可想象。
更多有关南美经济陷阱的故事,请关注头条号 | 地球知识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