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古代诗歌高度凝练化和人格特点

古代诗歌有凝练化的特点,高度凝练化的诗歌似乎能反映诗人的人格特点,进而反映社会的开化程度。

古代诗歌高度凝练化和人格特点

《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适合于配乐演唱。其中大部分都是民间歌谣,但也有高度凝练化的特点,并不都是大白话。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很多诗歌完全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日常生活中君主、奴隶主们对于下层人民的压榨,男人对于女人的漠视,下层人民的辛苦、反抗都写进了诗歌。

古代诗歌高度凝练化和人格特点

诗歌凝练化之后,言简意赅,似乎便于记诵,但很容易让人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意识形态的渗透以及“王顾左右而言他”式的不着边际。孔子早就注意了这种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却没有说明诗教传统的弊端。诗歌的凝练性让人很容易忘记事实,整天瞎乐呵,从而忘记了身份、地位以及生活的悲苦。

古代诗歌高度凝练化和人格特点

到了《古诗十九首》,消解了一部分凝练性的特点,清新淡雅,较为贴近现实。那时战乱凭仍,很多老百姓流离失所,也有很多人间的悲剧发生。统治者顾不得审查诗歌,也没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渗透,于是出现了一批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朴素而又深刻的五言诗。

古代诗歌高度凝练化和人格特点

到了唐代,诗歌气象峥嵘,不仅有清浅浮艳的宫体诗,宁静幽美的山水田园诗,而且还有苦寒的边塞诗,神来之笔的绝句、结体严整的律诗。诗体形式大大革新,诗歌的凝练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律诗,更是凝练性独树一帜。如此一来,很多文人整天琢磨诗歌的凝练性,琢磨诗律和诗意,而忘掉了官场的不公、制度的不公、世道的不公、命运的不公。

古代诗歌高度凝练化和人格特点

诗歌写多了,可以哀民生之多艰,可以讽喻时势,可以悲叹自身命运,可以抒发远大理想。但诗歌本身的凝练性以及诗体形式确实束缚了诗人的自由,使他们脱离了现实生活,生活在自己狭小的境界里。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白话文运动的时候,鲁迅、胡适们那么激进,要打倒文言文,用白话文写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