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农业知识」愁死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规律及预防措施

天佐种业


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的主要病害,被棉农称为棉花的“癌症”,具有传播迅速,损失严重,防治困难的特点。近年来,棉花黄萎病发生较重,并有蔓延趋势。探讨棉花黄萎病发生原因,对于棉花生产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

黄萎病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自然条件下幼苗发病少或很少出现症状。一般在3~5片真叶期开始显症,生长中后期棉花现蕾后田间大量发病,初在植株下部叶片上的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斑块,后逐渐扩展,叶色失绿变浅,主脉及其四周仍保持绿色,病叶出现掌状斑驳,叶肉变厚,叶缘向下卷曲,叶片由下而上逐渐脱落,仅剩顶部少数小叶,蕾铃稀少,棉铃提前开裂,后期病株基部生出细小新枝。纵剖病茎,木质部上产生浅褐色变色条纹。夏季暴雨后出现急性型萎蔫症状,棉株突然萎垂,叶片大量脱落,发病严重地块惨不忍睹,造成严重减产。由于病菌致病力强弱不同,症状表现亦不同。

主要类型

1、落叶型:该菌系致病力强。病株叶片叶脉间或叶缘处突然出现褪绿萎蔫状,病叶由浅黄色迅速变为黄褐色,病株主茎顶梢侧枝顶端变褐枯死,病铃、苞叶变褐干枯,蕾、花、铃大量脱落,仅经10天左右病株成为光秆,纵剖病茎维管束变成黄褐色,严重的延续到植株顶部。


「农业知识」愁死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规律及预防措施


2、枯斑型:叶片症状为局部枯斑或掌状枯斑,枯死后脱落,为中等致病力菌系所致。


「农业知识」愁死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规律及预防措施


3、黄斑型:病菌致病力较弱,叶片出现黄色斑块,后扩展为掌状黄条斑,叶片不脱落。在久旱高温之后,遇暴雨或大水漫灌,叶部尚未出现症状,植株就突然萎蔫,叶片迅速脱落,棉株成为光秆,剖开病茎可见维管束变成淡褐色,这是黄萎病的急性型症状。


「农业知识」愁死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规律及预防措施

【黄萎病发病条件】

适宜发病温度为25~28℃,高于30℃、低于22℃发病缓慢,高于35℃出现隐症。在6月份,棉苗4、5片真叶时开始发病,田间出现零星病株;现蕾期进入发病适宜阶段,病情迅速发展;在七八月份,花铃期达到高峰。在温度适宜范围内,湿度、雨日、雨量是决定该病消长的重要因素。地温高、日照时数多、雨日天数少发病轻,反之则发病重。在田间温度适宜,雨水多且均匀,月降雨量大于100mm,雨日12天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发病重。一般蕾期零星发生,花期进入发病高峰期。连作棉田、施用未腐熟的带菌有机肥及缺少磷、钾肥的棉田易发病,大水漫灌常造成病区扩大。

黄萎病防治方法

生产中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要因地制宜,宜早不宜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农业防治

1、栽培抗(耐)种类是现在最有用的办法。在棉花生产中,选用抗病种类,增强植株抗病性,控制病害发作。

2、对轻病田拔除病株,并进行土壤消毒;进行轮作换茬,可与小麦、玉米等禾谷类作物轮作3-4年。

3、加强田间管理。勤中耕,深中耕,提高地温,下降土壤湿度;开沟排水,下降地下水位;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和磷、钾肥,防止偏施氮肥。

5、科学管理棉花。一是按棉花生长规律控制施肥量,现蕾至开花期(6月上旬~7月上旬)要轻施、稳施氮磷钾肥,约占总施肥量的15%~20%;开花至结铃期(7月上旬~8月上旬)要重施氮磷钾肥和有机质肥,约占总施肥量的60%;

6、群防群治病虫害。根据虫情预报对症用药,瞅准害虫繁衍关键时刻着重捕杀。

(二)化学防治

1、种子和土壤处理:做好棉花耕种前的药剂浸、拌种作业,消除种子上的菌源,或选用杀菌好的包衣棉种。对零散病点进行土壤消毒。

2、因地制宜,对症用药救治。

【北疆、南疆黄萎病病史棉田】往年有轻度发生或预防的棉田:


预防期使用枯草芽孢杆菌+500g矿源黄腐酸。

初花期和初铃期施用2次左右,配合常规滴灌肥随水滴灌效果更佳。乙蒜素亩用量20-30克叶面喷施。

中度以上发生的棉田:乙蒜素亩用量200克滴施,间隔一水后滴施微生物菌剂+1kg/亩矿源黄腐酸。

初花期至初果期前后施用,连续2-3次(根据情况第3次矿源黄腐酸1.5kg/亩),配合常规滴灌肥随水滴灌效果明显。

防治该病的最佳办法是防患于未然,即主张广大农户朋友加强田间查看,发现零散发病棉田,及时拔除病株并烧毁,并对病株处的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