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走沒2步就摔,孩子走路愛摔跤,是“視覺智能”不足,家長要重視

走沒2步就摔,孩子走路愛摔跤,是“視覺智能”不足,家長要重視

最近在小區樓下散步的時候遇見樓上的鄰居王阿姨,她帶著小孫子到樓下玩耍。小孫子已經兩三歲了,可是看他走路還是跌跌撞撞,走不穩。王阿姨都不敢放孫子自己走路,緊緊地跟在孫子屁股後面。聊天的時候王阿姨說:"這孩子學走路到現在還學不會,在家也是走沒2步就摔,磕磕碰碰,走樓梯也是跌跌撞撞。"

生活中確實有很多的孩子走路總是走不好,走沒幾步就要摔,總是需要大人緊緊跟在後面。但很多的家長都覺得這是因為孩子學走路學不好,時間長了孩子自然能夠走好,所以也沒有很在意。但其實,孩子走路走沒幾步就摔並不是出於孩子學不好,很大可能跟孩子的"視覺智能"能力有關。家長們要注意,孩子走不老愛摔,是"視覺智能"不足。

孩子走路愛摔跤隱藏信號是:視覺智能不足

何為"視覺智能"?

所謂的"視覺智能"就是指我們的視覺對外界事物的感知和敏感程度。在《孩子的大腦:智商與情商的真相》一書中, 作者阿爾瓦羅·畢爾巴鄂說:"視覺空間智能"是指孩子對色彩、線條、形狀、空間及它們之間關係的敏感度。"

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曾經 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它包括八個部分: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作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探索智能。我們的視覺智能也是一種,而也常常被我們的父母所忽略。

走沒2步就摔,孩子走路愛摔跤,是“視覺智能”不足,家長要重視

一般而言,那些視覺智能高的孩子在生活中能夠對外界的感知更加敏感,他們的觀察能力也更強,也比其他孩子更加容易將所看見的東西表述出來。視覺智能高的孩子在數學空間模型,幾何學,圖像處理等方面的能力都比較突出。

這種常常被父母們忽略的"視覺智能"看上去似乎功能不大,實則卻對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都非常重要。視覺空間能力發展較好的孩子,能夠準確地分辨物體的形狀,大小,遠近距離。"視覺智能"不足的孩子在走路易摔跤,那些走沒2步就摔跤的孩子,或者那些走路磕磕碰碰的孩子,經常不小心碰壞東西的孩子,很大可能就是他們的"視覺智能"發展不足。除此之外,"視覺智能"不足的孩子在學習上也很受影響,容易出現寫作業寫錯行,漏行,數學能力不好等。

要想提高孩子"視覺智能"能力,父母先是要全面地理解"視覺智能"的具體內容,才能更好地激發孩子"視覺智能"方面的發展。

走沒2步就摔,孩子走路愛摔跤,是“視覺智能”不足,家長要重視

鍛鍊孩子的"視覺智能",孩子不會輕易摔跤

1、視覺整合能力

視覺整合能力的全稱是"視覺動作統合能力",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說的手眼協調能力就是一個例子。

當我們看到一件東西時,我們眼睛裡的視網膜就會接收到光波,將光轉化為電信號傳遞到我 們大腦中的視覺中樞,從而產生視覺信息。而當我們的大腦皮層接收到這些視覺信號時,就會對人體的相應部位做出反應,進而做出動作。因此,父母在日常中要多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多做手眼協調動作。

2、視覺記憶

視覺記憶就是當我們看到一件物品時,在大腦中產生對該物品的印象。當這些物品消失後那些仍然存留在我們大腦中的記憶就是我們所說的"視覺記憶"。

一般而言,對於3—8歲的孩子來說,我們右半腦的圖像處理區域會發育得更加成熟一點,因此父母可以抓住這個關鍵時期,利用孩子的右腦影像功能,培養孩子的視覺記憶能力。

走沒2步就摔,孩子走路愛摔跤,是“視覺智能”不足,家長要重視

3、視覺辨別能力

視覺辨別能力是指我們能夠利用視覺能力來分辨周圍的事物,進一步區分這些事物之間的不同之處。

孩子在剛開始認字的時候,容易將一些比較相似的字詞混淆,這主要就是因為孩子大腦的視覺辨別能力不足。生活中,父母多拿一些相似的字或圖來考驗孩子,提高孩子的視覺辨別能力。

4、視覺完形能力

完型能力也就是將一些不完整或者有缺陷的東西中看出原本完整的模樣。視覺完形能力比較好的孩子,在立體幾何學的學習以及想象力方面都會比較吃力。

為什麼有一些人看到背影就能準確地認清這人是誰?為什麼有些孩子看到一些圖形就能還原原本的圖形?這些都跟人的視覺完形能力息息相關。在生活中,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拼圖遊戲,圖形拆分等,幫助孩子提高視覺完形能力。

培養孩子"視覺智能"能力的技巧,請簽收

1、多用空間型詞彙培養孩子方向感

我們的大腦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我們常說:習慣成為自然。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使用一些用於描述空間物體的詞彙,這樣可以加深孩子大腦中的方向感,培養孩子的"視覺智能"。

當你要跟孩子描述一件物品的位置時,比如不要跟孩子說:"我把那隻玩具車收起來了。"而要學會跟孩子說:"我那那隻玩具車放在了客廳抽屜的第二個格子裡。"這樣,孩子就能夠明確地知道玩具車的位置,把物體和具體的位置建立起聯繫。

走沒2步就摔,孩子走路愛摔跤,是“視覺智能”不足,家長要重視

2、教導孩子用自己的身體作為參照物

當我們認方向的時候,我們都會找一個參照物。我們大腦中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以我們自己的身體為參照物,從而幫助我們定位。

比如當你走在街上,向路人問路,別人告訴你往北走時,我們會很自然地以我們自己為參照物,這是因為我們大腦裡的空間感在起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教孩子學會以自 己的身體為參照物認方向。

當和孩子一起出門遇見拐角時,父母不要直接跟孩子說:"往這邊走。"而是告訴孩子:"我們往你的右手邊走。"平日告訴孩子東西的位置時,也不要直接拿給孩子,而是告訴孩子方向位置,讓孩子自行尋找。

3、平日可以和孩子一起畫地圖

畫畫幾乎是每個孩子都喜歡的活動,與其讓孩子自己在白紙上塗塗畫畫,不如和孩子一起畫一畫地圖。

畫地圖可以從家裡的佈局開始,家長可以先幫孩子還畫出一個平面圖,然後讓孩子辨別分別代表的是家裡的哪一個房間,然後再和孩子一點點填上。無論是時常走路上學的路線,去超市購物的路線,還是出門去玩的路徑都可以成為我們畫畫的素材。

通過畫畫這個行為,大腦會調動我們大腦的視覺記憶,視覺整合,視覺完形等多種能力,讓孩子在遊戲中也能夠提高視覺智能能力。

走沒2步就摔,孩子走路愛摔跤,是“視覺智能”不足,家長要重視

4、通過詢問方式培養孩子"空間思維"

詢問是引發人思考的一種重要方式,生活中我們通過詢問的方式幫助孩子發育"視覺智能"。

比如,當孩子玩玩具的時候,父母今天問一問孩子:"你最喜歡的玩具放在哪裡?"並讓孩子描述出玩具所在的具體位置。或者平時帶孩子去上學的時候,問問孩子要走哪條路更近呀?多用詢問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激發孩子對空間的敏感程度,培養孩子的"空間思維"。

我是奶瓶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