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电影《朗读者》:两代人爱恨交错背后的时代之殇

《朗读者》由由史蒂芬·戴德利导演,《泰坦尼克号》女主凯特·温丝莱特和德国新锐男演员大卫·克劳斯主演,该片于2008年底在美国上映,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等五个奖项提名,凯特·温丝莱特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还被授予美国学院奖和金球奖的最高奖项。

影片改编自本哈德·施林克所创作的小说《朗读者》,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西德,15岁的少年米夏爱上了36岁的售票员汉娜, 米夏常常为汉娜朗读书籍,汉娜沉醉在文字带来的快乐中。但恋情因汉娜的不告而别结束。几年后,米夏作为法学专业学生旁听二战战犯的审判,却发现被告是汉娜,她被指责多种罪名并且全都承担了下来。米夏这才还得知汉娜原来是文盲,为了隐瞒这个秘密,她宁愿揽下所有罪名。

该片旨在反思德国人在二战时犯下的恶以及是如何影响了战时一代和战后一代,影片巧妙地将多个主题融合到一个故事中,德国战后一代对战时一代的感情表现为米夏对汉娜的爱恨交织,把德国对二战罪行的反思表现为法庭上的问答和研讨班上的讨论。

同时,影片虽然具体地讲述了两个人的生活经历,却折射出普遍存在的“孤岛人生”般的生活方式。下面,我将从汉娜和米夏两个不同的人物角度来解读人物内心“孤岛”般的精神世界,在本文的最后部分,我将结合电影剧情,谈谈这样孤岛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启示。

电影《朗读者》:两代人爱恨交错背后的时代之殇

汉娜的挣扎与自我毁灭

在影片中,凯特·温斯莱特所饰演的汉娜代表着德国战时一代,是一个被观众审视、思考的角色。她既是二战时众多的施害者之一,但更是一个受害者,她的一生都在“孤岛人生”中努力地挣扎着。

观看影片后,我一直疑惑着一个问题:在法庭上时,面对不属于自己的罪名,汉娜为什么因为害怕其他人发现自己是文盲而选择认罪?要知道,承担了这份罪名的结果是终身囚禁,有什么东西会比自由还要重要呢?当我去了解那个时代的德国后,我才渐渐理解了汉娜这个行为。

德国早在一战前,识字率就超过了90%,二战以后的比例更高,识字率被理解为国家文化水平、科学素养、凝聚力、身体素质等的象征。一个如此注重文化的国家,在连导弹都已经研制出来的年代里,可以说是鄙视不识字的人的,文盲几乎成为了一种象征野蛮的罪行,一种与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罪行。

不识字的罪在汉娜心中是大过在法庭承认杀死300人的罪,是她愿意用自由和名誉去掩饰的罪。这似乎也能解释汉娜走进教堂听着唱诗班孩子们的歌声时,为什么会泪流满面了。因为羞愧和自卑,因为不识字是一种罪。

这种“罪”让汉娜一生都在挣扎之中度过,既没条件感受生活,也没能力思考人生,只会埋头干活。文盲的身份让她不敢与别人来往,逐渐把生活变成一座孤岛。谁若把内心封闭成孤岛,谁就会陷入丧失人性的危险之中。

电影《朗读者》:两代人爱恨交错背后的时代之殇

米夏的逃避与救赎

大卫·克劳斯饰演的米夏代表着德国的战后一代。我们以上帝视觉来审视米夏的生活可以发现,他的生活是一座对社会这个“大陆”若即若离的“孤岛”:

  • 在家中,他与家人缺乏交流。虽然兄弟姐妹们总是关注他,却只是为了向父母告状。米夏的家庭完整富裕,但家人们自私自利,对彼此漠不关心。
  • 在学校,他没有要好的同学,总是独来独往。
  • 结婚后,他抛弃妻女,和每个伴侣在一起的时间都很短暂。

英国诗人约翰·邓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事实上也没有人想要成为孤岛,希望被人理解、尊重是人的天性,米夏也不例外。

由于原生家庭缺乏亲情,他强烈渴求母性之爱,而汉娜正好弥补了这一点。原本,汉娜对于米夏来说也只是个不辞而别的恋人,但多年后在法庭上,米夏却发现她是个导致300多个犹太人被活活烧死的女看守。本来就很难与别人产生联系的他,偏偏与汉娜这个纳粹罪犯的联系还是个耻辱,这让他更加孤僻沉默了。

米夏在法庭是原本是有机会为汉娜辩护,使其免受终身监禁的重罚的,但他最后却放弃了。因为他无法同时面对二人从前的恋情和汉娜的罪恶,只好选择逃避。对于无爱的家庭,米夏也选择远走他乡,连父亲去世了也不肯回来。在结婚又离婚后,米夏才意识到自己一直在逃避,而逃避是没用的。

所以,米夏翻出自己的旧书,继续为汉娜朗读,希望自己能得到救赎。可惜这仍然是一种逃避:仅仅录制朗读磁带虽然能帮助汉娜学习读写,但是他残忍地不回汉娜的信,断绝了二人心灵上的沟通,间接导致了汉娜最终的自杀。

米夏内心非常希望走出自己的孤岛人生,融入社会融入家庭。但一次次的逃避让他一次次堕落,离“大陆”越来越远,最后成为一座无人能走进的“孤岛”。只有理清过去才能正视现在,未来也因此才有了可能。影片中多次出现的书籍《奥德赛》也暗喻了米夏漂泊的心路历程:“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荷马这段史诗的主题是归家,但事实上,《奥德赛》讲述的乃是一段旅程。家只是你的梦中之地。”

电影《朗读者》:两代人爱恨交错背后的时代之殇

独特的叙述方式凸显“历史”与“当下”的交织

电影中的第一次倒叙是通过米夏推开的那扇窗户,观众就被带回到了汉娜和米夏相遇的年代。也就是从那个时刻起,电影刻意地混淆了时空,模糊了现实与历史的边界,这样的处理让过去与现实在米夏的现实生活中难解难分。同时,米夏总是在现实生活跳回过去,试图捕捉到过去的踪迹同时思考过去的所作所为。

影片改变了原著中完全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情节设计,通过别出心裁的倒叙将过去和当下两个时空桥灭地融合在一起,以多层叙述的方式呈现出一条跨越两个时代的救赎之路,从而更为鲜明地突出了“理解过去即是理解当下”的历史认知。

电影《朗读者》:两代人爱恨交错背后的时代之殇

对于孤岛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思考与启发

勇于正视和克服耻辱

在汉娜的人生中最大的羞耻就是她不识字。对于这个事实,她总在躲避,害怕别人发现后会被嘲笑。米夏人生中的羞耻是与汉娜的这段忘年恋,想要逃避,实际上却完全走不出来。

为什么人会有耻辱感,我想,这归根于太在意外界的看法了。米夏在少年时,面对别人以为汉娜是自己的妈妈时,会勇敢地去亲汉娜以示情侣身份。可长大后,却害怕被别人知道自己的这段不伦恋。

羞耻的标签来自外界的看法。所以,我们既会可惜汉娜不愿克服耻辱感,也会同情她的孤独和绝望;我们理解米夏的耻辱,但又因他的逃避而愤怒。两个人共同的弱点都是不敢直面自己的耻辱。人会因为羞耻感而怀有秘密,又因秘密而困锁。

不轻易对他人做评价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这么一句话:“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米夏并不能理解汉娜对于知识的渴望,他只看到了汉娜是纳粹分子的罪恶身份。但他却没有意识到汉娜从小没有接受过教育,认知水平不高,所以犯了“平庸的恶”。对于汉娜而言,她只是在自己的世界中按部就班的生活、工作。她既不去感受生活,也不去思考人生。

总结

《朗读者》是一个关于爱与恨,秘密与救赎的故事。和众多反映二战的影片不同,它聚焦在二战中普通人的所作所为以及二战对战时一代和战后一代的影响:战争不仅无情地夺取了无数人的生命,而且即使硝烟散去,它给人类带来的“孤岛人生”的悲剧依然在持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