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康熙王朝》中,康熙明知道容妃說的話是真的,為什麼還要懲罰她?

聆聽花開語


我認為:因為康熙已經堅定了廢除太子的打算,為了大清朝的長治久安、盛平太世,他必須這麼做,而容妃卻依然選擇在眾皇室宗親面前說老祖宗懿旨不能廢太子,容妃心善但卻不明白康熙的良苦用心,所以康熙不得不在眾人面前懲罰她,而懲罰她是向眾人傳遞兩個信息,

第一,向眾皇室宗親表達他沒有收到老祖宗的懿旨,容妃說的話是假的。第二,如果誰給反對他廢太子,那麼也一樣會受到和容妃一樣的懲罰。

一、 事件的經過

  • 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御駕親征葛爾丹,殲滅葛爾丹後,班師回朝途中,索額圖手下葛禮密謀朱三太子刺殺康熙帝,讓太子提前登基,不料刺殺計劃失敗,康熙在這些亂黨當中發現了葛禮,料定京城有變,立馬回京並將索爾圖逮捕入獄。
  • 索額圖是康熙的國丈,和納蘭明珠兩人都是康熙的左膀右臂,索額圖不僅是少年康熙擒拿鰲拜的功臣,更是《尼布楚條約》簽訂者,康熙帝在開審索爾圖之前這樣說過,”無論你犯了什麼罪,朕保證都不會殺你”,可見康熙對索爾圖是非常感激和尊重的,但是審判的結果讓康熙帝大出意料,索爾圖一共27款罪狀,其中大半跟太子有關,其中很多罪狀都是弒君竄逆的大罪,康熙帝問太子索爾圖弒君謀反,你是否知情,太子的回答讓康熙帝徹底下定了廢除太子的決心。
  • 最終康熙下旨著親王、郡王、公主、皇阿哥、皇格格、皇貝勒、皇孫以及後宮皇妃等等去奉先殿祭祖告天,康熙當著列祖列宗的面,公然廢除了太子。

二、 康熙廢太子的原因

康熙給出的廢太子的理由是“無義無孝、寡廉鮮恥、秉性暴力、驕縱不羈”其實是給太子留了足夠的面子,其真正的原因如下:

  1. 太子性格脆弱,難堪大任

<strong> 太子胤礽的母親也就是索爾圖的侄女,在生胤礽時大出血而死,胤礽從小就缺少母愛,而康熙更多的是關注太子學習等各方面的能力,而忽視了性格的養成問題,最終使得太子有點不懂人情世故,隨著其他皇子的長大,太子在韜略、軍事、文化造詣等方面也遜於其他阿哥,這讓太子更加有危機,繼而把怒火發洩給他身邊人,康熙知道後,對他倍感失望。特別是索額圖被囚禁後,太子沒有了主心骨,整天瘋瘋顛顛,甚至精神方面還出現了問題,康熙對此忍無可忍。

2.結黨營私、弒君竄逆

以索額圖為首的太子黨為了提前登基,聯合朱三太子多次刺殺康熙大帝,收復臺灣時刺殺過,親征葛爾丹時也行刺過,這樣的大罪時康熙所不能忍的,還有一次時康熙自己親自發現,一次木蘭場打獵,康熙發現每天晚上胤礽都在帳篷外窺測帳篷內康熙的行動,這使康熙引起了疑慮,覺得太子要謀害他,迫使其下定了廢太子的想法。康熙不在京時,由太子代理朝政,胤礽亂打王公大臣、私吞貢品、縱容手下等等舉動逃不過康熙的眼線,這些劣跡讓康熙也大失所望,再者太子集團過於強大,已經影響到了康熙的統治,而且還不收斂,康熙給了胤礽和索爾圖很對機會讓其改正,最終換來的確是變本加厲,如此下去,康熙在不廢太子,自己的生命都會出現危險。

3.不忠不孝、不仁不義

<strong> 康熙大帝深受儒家文化影響,他要選的是忠孝兩全,仁者愛人的明君,但顯然胤礽不是,一次康熙生病,幾乎所有的皇子都來過來安慰康熙,祝皇阿瑪早日康復,而胤礽居然沒有任何憂慮的表情,這樣的情商讓康熙覺得為人不孝,不堪重用,還有一次康熙巡幸途中,皇十八子胤祄患了急性病,康熙十分著急,而太子確不急不躁,對於自己的弟弟竟然沒有任何憐憫之心,真是無情無義,康熙絕對不會選這樣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人為太子,否則就會遭到祖宗和後世的唾罵。

三、 懲罰容妃的原因

容妃的人品和德行其實康熙是非常認可的,但是在廢太子的問題上康熙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而且在奉先殿在所有皇上宗親面前,她必須懲罰容妃。

向眾皇室宗親表達他沒有收到老祖宗的懿旨,容妃說的話是假的。

他也相信老祖宗確實給了她遺詔,一旦太子被廢,骨肉就會相殘,但是他不能讓一個不成器的太子繼承大位,否則不光是骨肉相殘的問題,天下更會相殘,那祖宗基業更加不穩,所以他必須否定容妃的說法,否則當時的情況眾皇親也會議論,天下百姓更會議論,後果不堪設想。

如果誰給反對他廢太子,那麼也一樣會受到和容妃一樣的懲罰。

只有懲罰了容妃,才能立威,其他人才會消寧,廢太子這件事不能由任何人反對,誰如果反對容妃的下場就是你們的下場,所以處罰了容妃,廢太子得以順暢進行,再也沒人提出異議。

最終容妃一貶在貶,先是貶成皇常在,後被貶為奴刷馬桶,最終累死,死後康熙為其平反並追諡號孝慈仁皇后。要成就偉業必有犧牲品,當時為了擒拿鰲拜,犧牲了蘇克沙哈,而今為了廢太子只能犧牲容妃,待到以後在為其平反,只能這麼說,做一個像康熙這樣皇帝真的是太難了。

綜上分析,康熙廢太子這件事是思考良久的,即使他知道容妃是善意,為了大清基業,為了天下天平,他也必須這麼做,而容妃只能作為犧牲品。


坐看雲起時1218


我是棗兒,我來回答。

《康熙王朝》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古裝劇,陳道明也是我最喜歡的男演員。劇中他飾演的康熙有血有肉,演出了一個帝王的霸氣的同時也詮釋了一個最高統治者的無奈。容妃是康熙最喜歡的妃子,生下了藍齊兒格格是康熙最疼愛的格格。容妃性格剛直真性情,說話不懂得拐彎,最後得罪了康熙,奪了封號,脾氣倔強甘願去刷馬桶。古有魏徵做明鏡,為何容妃忠言真情卻落到如此下場呢?



容妃忠言逆耳為何會落到如此下場?

容妃究竟說了什麼,會讓康熙勃然大怒?其中緣由聽我慢慢道來。



孝莊太后生前早就知道康熙有廢儲之意,也知道廢儲會給康熙帶來多大麻煩,所以一直壓著康熙打消廢儲的念頭。孝莊也知道,她百年以後以康熙的性格一定會廢儲,所以在臨終之前將容妃喚於塌下。叮囑容妃,在康熙廢儲之時一定要力保太子。這天終於來了,太子的不作為徹底激怒了康熙,廢儲之心勢在必行。



而容妃卻不顧康熙的臉面,冒死進諫,讓康熙顏面掃地。此做法無疑是火上澆油,最終怒火也燒到了容妃頭上。不但奪了容妃的封號,還將容妃貶為賤婢。



康熙為何龍顏大怒?有兩點,第一點,容妃干政了!後宮不得干政,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死規矩。第二點,容妃駁了康熙的面子,讓一個皇帝的顏面掃地。最終牽連自己受到了懲罰。



我是棗兒,謝謝您的觀賞。您還有什麼好的想法?歡迎留言分享。


棗兒影視觀


我是為你我受冷風吹789,很高興為你回答這個問題!

康熙明知道容妃說的話是真的!為什麼還要懲罰她?由一下幾點!

1:太子為人懦弱,結黨營私還想刺殺康熙提前登位!這樣的人不仁不義不忠不孝!必須廢掉!如果他當了皇帝,大清朝必亡!康熙為了是整個大清朝!而容妃卻力保太子!


2:後宮不能參政!容妃在大殿上守著滿朝文武!來力保太子!這就是參與政治!要這樣下次!後宮的那些娘娘妃子們那個不希望自己的兒子是太子!到時候必亂了!

3:容妃沒有考慮周到!到大殿上鬧等於不給康熙面子!那個帝王都不會駁了自己的面子!如果這樣下去如何立威!怎讓滿朝文武去信服他!她完全可以在後宮去和康熙說的!


所以必須罰她!康熙也是為了不想讓自己的親生骨肉自相殘殺!更不能斷送整個大清朝!所以只能委屈她了!但最後容妃死後把欺負容妃的太監全部陪葬!並封為皇后!說明康熙還是很愛容妃的!

以上是個人觀點希望能幫到你!謝謝!


為你我受冷風吹789


《康熙王朝》中,康熙明知道容妃說的話是真的,還要懲罰她的原因就是,不能讓坑爹坑天下的兒子胤礽當皇帝。如果原諒直來直去的實在人容妃,等於原諒兒子胤礽,胤礽會拖延時間見縫插針奪得上位機會,登基當皇帝,那麼就是坑害整個大清朝了。

所以,康熙容忍著痛苦把這個錯做下去,懲罰容妃。

在《康熙王朝》中,和康熙最有愛情和夫妻相的就是容妃,其他的妃子和皇后只是康熙用人才的獎勵下的女人。並非真的愛情。康熙一直把容妃當成自己的妻子,可是自己是皇帝,需要籠絡大臣,冷落了容妃,心中很愧疚。

康熙為了避免具有禍害性質的胤礽繼位。廢了太子,容妃卻哪壺不開提哪壺的直言說孝莊遺言懿旨不能廢掉太子。康熙強忍失去愛情懲罰了容妃。


英雄少年66265076


《康熙王朝》中:太子胤礽與康熙的一個妃子鄭春花偷情,被康熙識破。康熙盛怒之下,於奉先殿祭祖告天,在列祖列宗面前當眾廢去 胤礽太子之位,容妃力諫康熙不能廢太子,並說出老祖宗(孝莊太后)遺旨:為防止骨肉相殘,不能廢太子,康熙命人把容貴妃拉下去。而後親自到容妃宮怒斥容妃,說: “今天的事影響太壞了,容妃,朕剝奪你 貴妃位,降為 常在,仍在宮中居住,但是,從此以後,不允許你出宮門半步。

這簡單的一段話中,包含了三層意思:

一,當面教子,背後教妻。

應該說《康熙王朝》在這個細節描寫上是非常非常符合一位帝王的心思的。奉先殿上,百官雲集,自己的女人犯了錯,不能當著別人的面批評。所以即使容貴妃當時犯了那麼大的錯,康熙依然是回後宮中教育他的妻子。這個細節描寫,符合中國傳統夫妻文化。

二,賞罰分明,維護法統。

康熙首先是一位皇帝,其次才是容貴妃的丈夫,是皇子們的父親。九州萬方,億兆生靈,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不能憑感情去做事。必須賞罰分明。容貴妃因為當日所做的事情影響太壞,所以剝奪了他的貴妃,降為了常在,但依然能夠留在宮中,只是不能踏出宮門一步。

三,康熙明知貴妃所說的事肯定是真的,孝莊皇太后肯定也是留下遺照,不能廢太子的。那他為什麼還要這樣做呢?4個原因:

1.後宮干政。

對於像康熙這樣的一位殺伐果決,乾綱獨斷的聖明君王來說:後宮干政永遠是大忌。雖然說康熙小時候,在沒有親政之前是由孝莊皇太后垂簾聽政的,但在擒拿鰲拜,平定三藩之亂這些涉及到國家存亡的大事上來說,康熙從來都是乾綱綱獨斷的。廢掉太子之位,這樣關係國本的大事,他不會聽任何人的意見,更何況是後宮的女人們。

2.不合時宜。

康熙內心裡很清楚,容妃所說的孝莊皇太后留下的不能廢太子的遺旨肯定是真的。但容妃在奉先殿文武百官面前說出這件事,那就不合時宜。面對文武百官,容妃以一個後宮人員身份阻撓國家大政,這很不合時宜。如果容妃當時在後宮或者其他地方與康熙單獨談這件事效果可能會更好。

3.皇帝尊嚴。

在康熙眼裡認為:一位帝王的尊嚴在任何時候都要放在第1位。康熙在列祖列宗面前,在文武百官面前剛剛宣佈了要廢除胤礽的太子之位,容貴妃馬上就說你不能這麼幹,因為我有你奶奶留下來的遺旨:你雖是皇帝,也必須要按照遺址去做。這就相當於當眾狠狠的抽了一個皇帝的嘴巴。這是康熙所不能忍的。




4.殺雞儆猴。

胤礽畢竟是做了30年太子的人,在朝野內外皆有自己的力量,比如書中寫了:太子胤礽的奶哥哥(太子奶媽的兒子)凌普就在熱河當都統。手裡是有兵權的。一個處理不好,很有可能天下大亂。

所以康熙不得不違心的說:孝莊皇太后的遺旨是假的。太子是必須要廢的。同時對於提出這個遺旨說法的容妃,也做了嚴肅處理。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壓住了很多蠢蠢欲動的不臣之心。



四,容妃的結局。

康熙因紅玉的事遷怒容妃 (這個紅玉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女兒,後來被索額圖收養,並將紅玉獻給太子。康熙知道紅玉的身份後,就準備把紅玉殺掉,斬草除根),容妃私下裡放掉了紅玉,引起了康熙的震怒。後來剝奪了容妃的所有職位,爵位,逐出了後宮,變為了奴隸,至死。讓人唏噓萬分。


“容常在聽旨,你獲罪以來,不思悔改,反而變本加厲為亂後宮,現追加你三款重罪:一、抗旨干政,二、私縱紅玉,三、褻瀆聖上,著剝奪所有尊容銜位,逐出後宮,交宗人府為奴,欽此。 ”

少校柳下惠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為什麼康熙明知容妃講的是孝莊的遺詔是真的,卻高呼她偽造詔書呢?

牛娃認為,主要原因是:胤礽的所在所為,傷透了康熙的心,非廢不可。而孝莊又有遺言不讓廢。既然不能否定老祖宗,那就只能說容妃矯詔,這樣才能下的來臺。

事情的來龍去脈

1.胤礽是誰?


胤礽是皇后赫舍裡唯一的兒子。在《雍正王朝》中,康熙特別疼愛赫舍裡,簡直愛得不要不要的。結果,赫舍裡最後難產,生下兒子胤礽後,閻王爺已經向她在招手了,可她擔心兒子,心願未了,硬是憋著一口氣,死活不願意走。

在周培公的建議下,康熙當即立斷,立剛出生不久的胤礽為太子。

胤礽一天天長大,康熙也十分疼愛他,想著自己死後,遲早要把這天下都交給他。無奈,康熙太長壽,活的時間太長了。胤礽當了40多年太子,都還遲遲不能繼位。因此,心裡開始越來越扭曲。

2.康熙對他寄於厚望,立了廢,廢了立,最終不得不再次廢黜。


▲胤礽與鄭春華

他先是違揹人倫,睡了康熙的妃子鄭春華,氣的康熙忍不住,廢了他的太子之位。

後來各位阿哥為了太子之位鬥來鬥去,康熙為了穩定,起了重新恢復胤礽太子之位的念頭。加上這時從三阿哥胤祉處,查出原來大阿哥胤緹曾經對胤礽做法,下過魘術。康熙於是借坡下驢,剛好以此為理由,恢復了胤礽的太子之位。他以為,吃一塹長一智,胤礽經歷磨難後,應該長進不少。

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這段經歷,不僅沒有讓胤礽真正反思自己的錯誤,反而破罐子破摔,變得陰險毒辣,在錯誤極端的路上越走越遠。恢復太子之位後,他先是斬草除根,命令十三阿哥胤祥殺死那個和他一起睡覺的妃子鄭春華。接著,利用康熙南巡,自己監國的機會,大肆安插自己的人手,清除異己。再接著,一不做二不休,更換紫禁城防衛,調動部隊,準備殺死康熙,早日登上皇位。

康熙見狀,知道胤礽已經無法再回頭,不得不動定思痛,決定再次廢黜他。

3.容妃拿出孝莊遺詔,試圖阻止康熙廢黜胤礽,康熙大怒。



按照規定,太子乃國本。廢黜太子,要先召集所有妃子,阿哥到奉先殿,當著歷代祖宗之靈位,畫像,表達自責,說明理由,做出決定,以獲得祖宗的諒解和支持。

就在康熙宣佈廢黜太子胤礽後,此時,容妃突然站出來,高呼:皇上,不可。老祖宗有遺詔,絕對不能廢黜胤礽的太子之位。場面一度很是尷尬。康熙大怒,指責容妃假傳孝莊太后懿旨,是矯詔,剝奪她的貴妃之位,罰去洗馬桶。


康熙為什麼這麼做?

第一,胤礽的所作所為,太傷康熙的心了。

俗話說,愛之深,恨之切。因為對皇后赫舍裡的愛,康熙愛屋及烏,一直對胤礽疼愛有加。可誰能想到,胤礽竟然會如此對待疼愛他的父皇,如此的冷血無情,性格乖戾,不堪大用。

康熙,因此太傷心了。

第二,胤礽已經不適合做太子。

帝王自古無情。如果說,胤礽只是無情,並不妨礙他做一個好皇帝。可事實證明,他不是當皇帝的料。

一是沒有擔當,推卸責任。鄭春華的事情,根源在於他。他不主動,鄭春華是不敢勾引他的。作為一國之君,要有擔當。要麼,就痛痛快快站出來,向康熙懺悔是自己的錯,不要懲罰鄭春華。如果有種,甚至可以請求,將鄭春華賜給他。

可他呢?根本不認為是自己的責任,反而把所有責任推到鄭春華身上,下令要除掉他。枉費鄭春華為了他,痴心一片,自己無怨無悔得累死累活,就希望他能再次當太子,屆時自己就可以沒有遺憾的去死。

二是心胸狹窄,瑕眥必報。任人唯親,把所有曾經支持老八的人,全部通通處罰,罷官,連上書房大臣馬齊都要跪著。這哪裡像一個帝王應該做的?昔日齊桓公不計較,為了天下,重用曾經的敵人管仲;唐太宗為了天下,尊敬曾效忠李建成的屬下魏徵。而胤礽呢?和這兩位相比差遠了。

三是滅絕人性,冷雲無情。鄭春華和他有過恩愛,他動起手來毫不手軟。康熙對他疼愛有加,他起兵殺父,眼睛都不眨,沒有絲毫父子親情……

對康熙來說,他無論如何,也絕對不能把這大清江山,交給胤礽這樣一個不符合條件的人手中。他必須廢黜他的太子之位,尋找更加適合的太子人選。

至於孝莊太后的遺詔,就只能視而不見了。畢竟,在孝莊太后的眼中,胤礽還始終是那個孝順,懂事,可愛的孩子。如果孝莊太后知道了胤礽乾的這些喪心病狂的事情,也絕對很傷心,會收回自己的那道懿旨,支持自己廢太子的決定。

總結語:《康熙王朝》中,康熙再次廢黜太子胤礽,是迫於現實的無奈之舉。胤礽的沒有擔當、推卸責任,心胸狹窄、睚眥必報,滅絕人性、冷血無情,使得他已經不再符合康熙心目中太子的標準。

至於孝莊太后的懿旨,此一時彼一時,估計她下這道懿旨時,也沒有想到胤礽會如此性情大變,走向極端,所以要與時俱進,從實際出發,不能被一道死的懿旨所阻攔前進的腳步。處罰容妃,就是前進過程中必然要付出的代價。


執著的放牛娃


康熙容妃歷史原型是榮妃。

補充介紹:

榮妃,原名馬佳氏,員外郎蓋山女,是康熙帝最早的妃嬪之一。

馬佳氏於康熙十六年八月被封為榮嬪,並在康熙二十年十二月晉為榮妃。一生共生有五子一女,又是康熙帝第一個皇子的生母,但是其中只有皇子胤祉和皇女固倫榮憲公主長大成人。隨後,痛失四子的榮妃看透宮禁事變,從而在後宮中過著平逸的生活,以此來穩固自己的地位,再未進封。最後,榮妃於雍正五年丁未閏三月初六日薨,十二月初四日奉安於景陵妃園寢。

從這可以看出來,容妃這個角色的構造是基本虛構的,至於為什麼要加入這個情節,我覺得是帝王人生的一個補充需要,帝王人生是孤獨的,是孤家寡人。

看一下,廢太子之前的康熙,對外平三藩,收臺灣,對內孝莊太后主持內宮,自己有容妃有蘇麻喇姑,諸子孝順懂事,大臣雖分幫但都可控制。這種生活不是小說和影視劇的結局,於是,轉折點就是太子叛亂。太子叛亂後,太子被拿下,索額圖被抓,其它皇子都認為自己為皇的機會加大,皇子間的勾心鬥角會更加劇,所謂的父慈子孝也已經蕩然無存,宮裡孝莊和蘇麻喇姑同時去世,從小的兩大支柱同時離去,打擊不小,什麼都不剩了,還要什麼愛情,還有愛情的話不是孤家寡人,說實話,這段情節我覺得安排的有點牽強,但為了達到孤家寡人的效果硬塞的吧。包括廢容妃導致最愛的女兒也離他而去。


抗白小楊


在《康熙王朝》中,容妃的結局無疑是一個悲劇 ——死在惡臭的馬桶之中。相信看過本劇的朋友都知道容妃的話是真的 。那麼,為什麼康熙明明知道容妃的話是真的 ,卻依然要懲罰她呢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

1.康熙廢太子之意已決。當初 康熙立胤礽為太子時,是赫舍裡在臨死之前 康熙對她的承諾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太子胤礽的表現出來的智慧和能力都表明他不能夠擔任太子。但是當時印人沒有什麼太大的過錯,所以康熙也沒有廢除太子胤礽。而當康熙在平定葛爾丹的過程中生病,太子胤礽則在京城趕製皇袍準備繼位!這一消息傳到了 御駕親征的康熙耳中,康熙對此勃然大怒 ,由此廢太子之意已決。這是第一個原因 。

2.為江山穩固和不違背孝莊遺詔,不得以懲罰容妃。康熙為了大清江山可以世代流傳 以及大清江山社稷的穩固,即使他知道容妃的話是真的還是要堅決的廢黜太子胤礽。容妃在大殿上宣佈的是太后遺詔 ,康熙不能違背太后遺詔 ,所以堅持說容妃所說的話是假的 。這樣一來 文武百官也就 沒人敢替容妃求情 。而容妃此時也就犯了欺君之罪 ,被廢掉妃位。這是其中的第二個原因 。

3.後宮不能參政 。歷朝歷代以來都有所規定 ,後宮的妃嬪是不能參與朝廷政事上來的 。廢除太子是朝廷重議,康熙是不可能讓容妃的話 來左右朝廷政事。結合再結合到第一條和第二條原因來看 ,康熙懲罰說實話的容妃也就是必然的了。而不幸的容妃,無疑是這次事件到最大犧牲者。

對於容妃所說的話 ,康熙知道她沒有說謊 。容妃死後 ,康熙 在她的遺體面前也說其實他什麼都知道 ,但是他為了江山不得已才這麼做。並且下令 將見到過容妃刷馬桶的人全部處死,也是為了保護容妃的尊嚴 。





大冬食咖


《英雄記》裡記載過:三國時期高順多次勸諫呂布不要兩面三刀,希望他能多聽從屬下的建議,可呂布是“知其忠,然終不能用”。

不止如此,呂布還剝奪了高順陷陳營的領導權,將其交給了親家魏續負責,只在高順出戰的時候才把這支軍隊還給他。從呂布知道高順的忠心卻始終不能用的情況,大概就能知道為什麼康熙明知容妃的話是對的,但卻不能聽從,還要懲罰她的原因了。


高順和容妃都犯了一個錯,那就是太過直白了

自古以來領導者都是不喜歡說話太直的人,像李世民和魏徵的情況,千百年來只此一例,其他犯上直諫者,要麼歸隱山間,要麼下獄獲罪。像高順這樣只是被剝奪了軍隊領導權的還算是仁慈,而像容妃這樣被一棍子打到底,不止被廢了妃子封號,降為嬪之外,還要去辛者庫洗馬桶的卻比比皆是。

高順對呂布忠心是不錯,但他卻不瞭解:呂布在前不久遇到過郝萌之變,據當時平叛的曹性所說,呂布軍師陳宮也參與其中,雖然呂布沒處理陳宮,但難保心裡不舒服:郝萌是親信部下,陳宮的心腹軍師,這兩個人的背叛讓之後的呂布是看誰都像二五仔。普通的還不可怕,可怕的是有兵權、有威望、有能力的,恰好高順就是三者兼備的一員大將,這不能不讓呂布有所顧忌。

所以呂布知道高順忠心,卻不敢用他,而是把他的軍隊交給親家魏續,此人不論哪一方面都弱過高順,可也就是因為這樣,呂布就不怕他反叛,就算反叛也是在呂布的能力控制範圍之內。同樣的容妃也是一樣。


以她在孝莊和康熙身邊的地位來看,她的話有足夠的支持力量,康熙也知道她不會說謊,但此時的康熙剛經過索額圖謀反,連太子都牽扯其中,一個是親信大臣,一個是親生兒子,這兩個人都反對自己。這時候的康熙就和呂布一樣,優先保證的絕對是自己的安全,而不是所謂的遺令和忠心,連自己的安全都維護不了,又談何保家衛國?

本來如果容妃是在閨房之中和康熙提到此事,康熙雖然還是要廢太子,但至少不會對容妃做出過大的處置,最多說幾句就完事了。但容妃卻在大庭廣眾之下,以太皇太后遺命來質疑皇帝的命令。這對於一向說一不二的康熙來說,不止是挑釁,更是一種侮辱。

想當年康熙想削藩就削藩,就連孝莊苦口婆心地勸也不管事,又何況是現在,作為已經執掌大清五十多年的康熙來說,容妃的勸諫不是忠心,反倒是公然的挑戰皇帝的權威。如果不重重處理容妃的話,那讓當時在場的嬪妃皇子、王公貴族會怎麼想,難道皇帝的命令就像空氣一樣,說了就完了嗎?

所以康熙知道容妃不會說謊,也知道她的良苦用心,但君無戲言,說廢了一定要廢,而處理容妃,除了讓她收斂一下,說話要注意之外,還要警示一下其他人。畢竟胤礽也是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的,勢力盤根錯節,為了自己的利益,肯定會有人上表保住太子,而且人數還不會少。

不幸的容妃就這樣成了康熙的一顆震懾彈,用來震懾想要保護太子的人。最後容妃死於汙穢之中,康熙也是悲痛欲絕,可又能怎麼辦,只好多給予她身後的榮耀了。



一貳一橙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蒼生不負卿

這句話對於康熙來說,可能是最好的解釋了。

愛新覺羅玄燁,第一層身份是大清國的異國之君,四萬萬臣民的統帥,千里江山的主人,九五之尊,這個國家的榮辱興盛,祖宗江山的穩固,是他第一需要考慮的;此為大家;

第二層身份才是容妃的丈夫,藍齊兒的父親,此為小家;

作為君王的康熙,有太多的無奈,太多的迫不得已,尤其在這種可能動搖國本,危及江山社稷的時候,國家的穩定才是第一需要考慮的,祖宗江山的傳承才是最重要的;莫說犧牲一個容妃,就是犧牲更多人,也是在說不惜的;

忘了那個平三藩,除內亂,救了康熙和孝莊無數次的周培公,文能定國,武能安邦的周培公,康熙為了滿漢的團價,滿朝文武的人心安定,也不得不找一個莫須有的罪名貶到盛京,流放10年,鬱鬱而終;

1、為了皇帝的尊嚴

此時的太子,已經病入膏肓,無可救藥。做下了多少不君不臣,不仁不義,不忠不孝的醜事,作為千古一帝的康熙來說,胤礽之於康熙是一處巨大的敗筆,他不允許自己的兒子變成這副模樣,還要將自己的江山託付給他。皇帝是一個非常講面子的職業,金口玉言,九五之尊,說出的話無論如何也不能更改,哪怕是錯誤的。

但是康熙知道,自己這麼做,是無比正確的一個決定,這樣才能對得起大清朝的列祖列宗,才能對得起滿朝文武,才能對得起黎民百姓;而容妃卻當眾駁了自己的面子,這對於康熙來說是致命的;

當初平三藩的時候,孝莊一樣反對康熙平三藩,同樣康熙對於孝莊也沒有留多少情面,孝莊太后都不能做到的事情,何況一個容妃呢?

大概這就是皇帝的尊嚴吧,這就是千古一帝的康熙的勇氣!

2、為了江山永固,傳襲萬世

我們知道,太子生性輕浮,德衰品劣,毫無謀略,完完全全不可能成為皇位的繼承人。這樣一個頑劣的人,作為聖君的康熙自然無法容忍。就算全天下求情,他也不可能斷了廢黜太子的念頭;

別說遺詔,就算是孝莊太后還在世,親自來了,康熙也未必能夠承情收回成命。因為這個決定是為了大清朝江山做的,做一個皇帝的責任永遠比當一個父親的責任要重的多。

然而此時孝莊太后已經不再人世了,康熙明明知道遺詔是真的,但是對於這樣一位傳奇的奶奶,康熙不可能批判老祖宗的決定是錯誤,只能犧牲容妃,成為這段歷史的罪人。

所以,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帝王家的親戚是最難當的,為了皇位的傳承,為了江山的穩固,要承受的太多的委屈,要喪失太多的尊嚴,要明白太多的莫須有,因為他們只是歷史長河裡一顆小小的星星,不管如何掙扎,歷史的車輪都不可能阻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