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帶你瞭解明朝中後期女子們最愛穿的衣服——襖服

明代中後期,由於中央集權統治對地方的管控日漸廢弛,以及商品經濟的活躍態勢,社會觀念也隨之轉變,由明初的強權制約而呈現出的質樸敦厚的社會面貌,在此時迸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進而描繪出一幅陸離絢爛的生活景象。在服飾方面,打破了明代初期等級森嚴的服飾禮制,形成了逾禮越制、尚奢競靡、追新逐異、爭豔好麗的服飾潮流,而且服飾變換週期短、日新月異,成為中國古代服裝史中最多彩絢麗的時期之一。

在這種服飾風尚的影響下,作為中國傳統服飾之一的襖服,也由初期的簡樸單一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在款式、紋樣、色彩、面料等方面都極具特色,具有很強的審美藝術特徵,飽含了深厚的文化內涵,折射出明代中後期的政治、文化、經濟、外交等多層面的時代特徵,成為明代女裝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服式。

女襖的源起和發展

襖,《中國衣經》中解釋為有襯裡的上衣,而《漢語大詞典》中襖的釋義為“短於袍而長於襦的有襯裡上衣”。漢代及其以前,通常將上衣下裳統稱為衣裳,而在東漢以後,漢服上衣多稱為“襦”,魏晉以後多用“襖”、“衫”,唐以後“襦”字逐漸被“襖”、“衫”替代。明代一般將無裡的單衣稱為“衫”,有裡的夾衣稱為“襖”,裳則被裙所取代,所以衣裳制也因此被一些學者稱為襦裙制、襖裙制。關於襖出現的時間,宋代高承的《事物紀原》卷三曰:“襖子,《舊唐書·輿服志》曰:燕服,古褒服也,亦謂之常服,……則今代襖子之始,自北齊起也。”也即,長襖是古時候的褻衣,短襖則起始於北齊。還有一種說法是產生於漢文帝時,五代後唐馬縞《中華古今注》卷中記載:漢文帝在立冬時給宮人和文武百官賞賜以五色繡羅或者錦緞的披襖子,然後才有了襖這個稱謂。

而對於襖的來源,目前學術界主要持有三種觀點。一種認為襖是由裀轉變而來。馬大勇在《霞衣蟬帶:中國女子的古典衣裙》中寫到:襖,和襦有些相似,它的前身是裀,或作絪。盧翰明《中國古代衣冠辭典》中的釋義是:“裀,夾衣,《廣雅·釋器》:復襂謂之裀’,清王念孫《疏證》:‘此所謂重衣也,襂與衫同,……注以衫為褝襦,其有裡者,則謂之裀,裀猶重也’。”意思是兩層的衫稱作裀,衫為單襦,有裡子的衫(單襦)就是裀,也就是說裀是類似複襦的一種夾衣。此外,《廣雅·釋器》還有記載:“裀,……裑也”,而清代王念孫《疏證》中也同樣記錄:“裑,謂衣中也,通作身。”由此可以看出,裀等同於裑,是一種穿在貼身內衣以外、外衣以內的服式。根據其類似複襦的形制以及穿著使用的方式可以判斷出,裀很有可能是襖的前身。

另一種認為襖的前身是袍,是由袍衍生而來。盧德平在《中華文明大辭典》中寫道:“襖本是袍一類的長衣,古時屬於內衣,至北齊始有短襖。”黃輝的《中國曆代服制服式》中也同樣寫到:“

襖子,是從古人袍蛻變而成。”這些從《舊唐書·輿服志》中記載的:“襖子燕服,古褒服也,亦謂之常服”以及《古今注》中記載“襖子蓋袍之遺象也”也可以得到佐證。

還有一種認為襖最早是由襦演變發展而來,這也是大部分學者的觀點。周汛《中國衣冠服飾大詞典》中對於襖的定義是:“襖,亦稱‘短襖’,短衣,由短襦演變而來,最初多作為內衣,名‘襦襖’。”《魏書·任城王傳》中記載:“高祖曰:‘朕昨入城,見車上婦人冠帽而著小襦襖者……’”由此可見,當時雖有襖,但制式並不明確,而是和襦混在一起,合稱襦襖。襦的形制有很多種,按長短來分,有長度僅及腰間的腰襦,位於腰部以下、膝蓋以上的短襦,以及下襬齊至膝蓋的長襦;按單夾來分,有僅有一層的單襦,裝有襯裡的夾襦,以及納有棉絮的複襦。襖的形制則與夾襦和複襦相似。而後由於服飾風尚的變化,穿用者日漸增多,襖的形制也日趨明確。為了將襖和襦這兩種服式進行區分,人們把長度不超過腰部的短上衣稱為襦,比襦長但是比袍短的夾衣稱之為襖。

明代以前女子襖服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來自北部的遊牧民族和西域各族的異族文化和漢族文化互相薰陶、浸染,胡漢服飾交融,從褒衣大袖的漢族服式轉變為圓領窄袖的胡服。婦女服飾繼承了秦漢遺俗並吸收了異族服式,進入了一個發展的新時期。南北朝時期婦女的日常服飾一般上身以襦、衫為主,下身穿裙子。襖服所著不多,但一些文獻中也有記載,比如《資治通鑑·齊紀》的“帝曰:‘朕入城,見車上婦人猶戴帽、著小襖,何謂曰新?’。”以及《冥祥記》載:“宋·陳秀遠夢有一嫗,年可三十許,青襖白裳”。這些都是婦女著襖服飾的記述。

此時,南朝婦女所穿襦、衫有寬大又有狹窄,而北朝多合體,以窄袖為多。襖的形制也和襦、衫一樣,多以合體窄袖。並且在一些出土文物中也可以得到證實,圖 1 是南京中華門外砂石山南朝墓出土的女立俑,上身穿右衽交領窄袖短襖,下身穿裙;圖 2是北齊陶侍女俑,上身則穿著右衽翻領小袖襖。從這些可以看出,南北朝時期女襖的基本形制是以小袖短身合體為主,沿襲了漢族傳統服飾的交領右衽,但也受到北方胡服的影響,衍生出了翻領的形制。


帶你瞭解明朝中後期女子們最愛穿的衣服——襖服

圖1.南朝短襖


帶你瞭解明朝中後期女子們最愛穿的衣服——襖服

圖2.北齊翻領小袖襖

隋在朝時間短,自北而南統一,服裝制式基本承襲了南北朝之制。而唐代國力強盛、思想開明、富於創新,樂於吸收外來文化,使得唐代服裝服式新穎、靈便實用、百美競呈。隋唐時期的婦女服飾,大都是上身著襦、襖、衫,而下身穿長裙。《中華古今注》卷中:“煬帝宮中有云鶴金銀泥披襖子,則天以赭黃羅上銀泥襖子以燕居。”以及《唐會要》載:“在外官人百姓,有不依令式,遂於袍衫之內,著朱、紫青、綠等色短襖子,或於閭野,公然露服,貴賤莫辨。”並且唐文宗太和六年定袍襖制度,責令丈夫袍襖的下襬離地不能超過二寸,衣袖袖寬要在一尺三寸以上。由此可以看出,襖服的制式差異在唐代已經成為明尊卑辨等級的標誌之一了,這也從側面說明襖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更加廣泛的穿著和使用。

隋代及唐初,由於與外域經濟文化方面的往來交互,服飾風尚受波斯、胡服影響很大。服式轉變為盤領、窄袖、寬窄適體的袍衫,複雜的冠式也被簡約的唐巾所替代,女子服飾則以短小緊身並且袒露胸部的襦、衫和修身長裙為時尚。中、後唐服式類型恢復漢制,又崇尚寬袍大袖及穿裙之風,但已不是秦漢時期那種煩瑣的寬、大、肥、長,而代之較適體的寬衣長袖。在這種服飾審美風尚的變化過程中,女襖也一樣從初期的窄袖短衣變得寬鬆肥大,領口與袖口等部位成為裝飾的重點,加施鑲拼綾錦,或用金絲綵線紋繡以及刺繡裝飾;襖的領式也受到異族服裝的浸染,除了交領、圓領和方領以外,還有各種造型的翻領。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寫到:小袖翻領外衣是由北朝舊俗沿襲而來,到了唐代又出現了小袖翻領長襖,下穿條紋小口袴、錦緞軟靴,頭上梳個高高聳立的回鶻髻,成為一種新的著裝形式,圖 3 中所示即是此種裝扮。


帶你瞭解明朝中後期女子們最愛穿的衣服——襖服

圖 3 西安南里王村韋泂墓出土石刻線畫(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時至宋代,據宋《禮儀典·輿服志》記載,宋初的服式服制基本上繼承了晚唐至五代舊制,而後在程朱理學的觀念影響下,提倡“言理不言情”,審美觀崇尚平易而雋永,淡泊而含蓄。和唐代服式的富麗、恢弘相比,宋代衣飾則更顯幽雅、嚴謹內斂,服式、服色、裝飾格調高雅大氣。宋代女子服式上衣主要有襦、襖、衫、褙子等,下身穿裙、褲。服飾風尚隨時間轉移亦有變化,在崇寧、大觀年間,女子上裝傾向於短而窄小;至宣和、靖康之際,則更加趨向緊偪狹窄,而後再易。總體來說,服飾風格是清新典雅,服裝流行瘦長,修長稱體。

宋代的女襖形制和唐代相比略有不同,腰身和袖口以修身適體為主,衣身比較短小,下襬都在裙外,與襦的款式愈加相似,而後都被稱作襖。宋代婦女所穿女襖通常都是右衽大襟,且多為勞動婦女所穿著,其款式變化和適用範圍都不及唐代。服飾色彩也比較清淺,一般多使用間色,比如淺綠、粉紫、銀灰、月白等等,或素或繡,總體來看以素樸、秀麗為雅。圖 4 宋《蠶織圖》中所繪即是勞動婦女穿著襖裙的形象。宋代洪巽撰的《暘谷漫錄》中也記述了一個專門為達官貴族家做菜的廚娘,剛到富人府上時還穿著紅色衫子和綠色裙子,但是進入廚房做菜時便“更團襖圍裙,銀索攀膊,掉臂而入”。在圖 5 中的廚娘磚刻畫上也能見到廚娘穿襖煮菜的場景,由此可見襖在宋時是通常的一種衣著。


帶你瞭解明朝中後期女子們最愛穿的衣服——襖服

圖 4 宋《蠶織圖》中村婦圖 (傅伯星《圖說宋人服飾》)


帶你瞭解明朝中後期女子們最愛穿的衣服——襖服

圖5 河南偃師酒流溝宋墓出土廚娘磚刻畫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元代為蒙族所統治,在服式方面近取金、遼、宋,遠學漢、唐。由於民族的隔閡與等級關係,服式形成了蒙與漢兩套類型,而後也逐漸交融、同化,廣泛地採用漢制。蒙族婦女多穿左衽袍襖,腰繫軟帶,下穿窄瘦褲,腳穿靴,衣飾華麗。其所穿的襖還有用動物皮毛製成的,《元朝秘史》中記載,成吉思汗將妻子學兒帖帶來的“黑貂鼠襖子”獻給部落首領王罕,王罕非常高興,可見其珍貴。漢制婦女服式多沿襲宋制,簡素樸質,身穿交領右衽的大袖或窄袖衫襦以及襖,外穿半臂、褙子,披雲肩,下身長裙,內穿褲,淺低鞋履。後受蒙古族婦女服裝的影響,也穿左衽窄袖長袍或襖。

元代的女襖服式較為短小寬鬆,其領襟主要有漢族傳統的右衽交領以及受蒙族影響的左衽交領。如圖 6 所示故宮博物院藏元代女俑,即是婦人著交領左衽小袖女襖,下身著裙的形象;而圖 7 所示壁畫中的侍女,則穿的是交領右衽小袖短襖,外穿半袖短衣,下系長裙。並且《元史·順帝紀》裡也有“大紅銷金長短裙,金雜襖”的服飾。由此也可以看出,襖服在元代一般婦女中的普及。


帶你瞭解明朝中後期女子們最愛穿的衣服——襖服

圖 6 故宮博物院元女俑


帶你瞭解明朝中後期女子們最愛穿的衣服——襖服

圖 7 太原市小井峪元墓壁畫中的侍女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

明代女襖的普及

明代處於元代和清代之間,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國商品經濟萌芽的特殊時期。因其特殊的歷史地位和社會狀態,使明代服飾的發展呈現出了與以往任何一個朝代不同的特點。明代初期,明朝政府採取了上乘周制、下取唐宋的治國方針,在服飾制度上規定“

詔復衣冠如唐制”,強調尊卑有等與良賤有分的階級觀念,推崇質樸的風俗,嚴禁奢靡和僭禮越制。而到了明代中後期,由於人們價值觀、消費觀的改變以及商品經濟的日益發展,嚴苛的服飾等級制度受到衝擊和破壞。並且隨著政府管控力度的逐漸削弱,服飾僭越違禁和奢靡之風盛行,服飾款式多樣,變化週期短,服飾穿著更加註重個性,展現了社會轉型時期服飾的時代特點。中國傳統女子服飾發展到明代,繼承了唐宋時期傳統服飾的精髓,又吸收了本朝新奇華美的服飾文化,呈現出一種雍容華貴,大氣端莊的風格,是中國近古服飾藝術的典範。

明代女性的服裝主要是“兩截穿衣”,所謂兩截穿衣,就是上身穿襖衫,下身穿裙,分作兩截。各式或長或短的上衣與裙搭配,被稱為“襖裙”或“衫裙”,上襖下裙,也是明代女子著裝中經久不衰的典型搭配。明代的襖服與前代相比要流行的多,適用範圍也更為廣泛,上至皇后命婦,中至庶民婢女,下至優伶娼妓,皆常服之。初期其等級地位主要通過襖的用料和裝飾手法來區分,貴族婦女使用精美的絲綢錦緞織物或者貴重的裘皮,普通婦女則服用質料較差,色調也較為單一的襖。

例如明代憨融上人所撰的《宮廷睹記》中記載:“宮裝的樣式為疊髻、長裙、短襖、大袖、鳳鞋。”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如圖 8),則更加直觀、生動的展現了明代成化年間後宮女子的形象,和書中記載的一致,宮人都穿著交領右衽短襖,下著長裙,有些襖上用金線繡了精美的紋樣,有些則是素面的,由此可見身份等級的差異。北京定陵孝端、孝靖皇后的陵墓中也出土了一些襖服,墓中共出土了兩位皇后的各種質料、制式的女襖數十餘件,可見襖服在明代宮中的盛行。《明史》中也有記載:“命婦一品常服,服式是長襖、長裙,衣料上各種顏色的紵絲、綾、羅紗隨意使用,長襖鑲貼紫或綠色緣邊,上面施蹙金繡雲霞翟鳥紋,……凡婢使,則是絹布狹領長襖、長裙。


帶你瞭解明朝中後期女子們最愛穿的衣服——襖服

圖 8《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

這些從很多明代的容像中也可以得到佐證,比如圖 9 中明代唐白雲夫人的容像,內穿水紅右衽交領襖,領口綴白色護領,外穿綠色纏枝牡丹紋補子圓領袍,下著黃色四合如意雲紋馬面裙,裙襬飾有窄裙襴,和朝中規定的制式完全符合;而圖 10 中的婦人則是裡面穿淺素色無裝飾的交領短襖,領口綴白色護領,袖口有白色袖緣,外面穿著素色對襟半臂,下穿素色長裙,只在裙邊有很窄的一條深色鑲邊;從這些素色完全無花紋裝飾的衣裳以及其頭上的頭飾可以推斷出,此婦人應該是平民普通人家;其後小婢則穿著深素色交領短襖,下著淺色長裙。而且,在明代的許多小說中也描述了很多女子著襖的形象,《金瓶梅》中的妓女李桂姐,“穿著紫丁香色潞州綢妝花眉子對衿襖兒。”《警世通言》第 32 卷《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描寫杜十娘,“花鈿繡襖,極其華豔,香風拂拂,光彩照人。”這些足以證明女襖在明代的普及流行,其適用人群涵蓋了明代婦女中的各個階層,是歷代以來使用範圍最為廣泛的,這種普適性也促使襖服成為明代女裝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服式之一。


帶你瞭解明朝中後期女子們最愛穿的衣服——襖服

圖 9 明唐白雲夫人像


帶你瞭解明朝中後期女子們最愛穿的衣服——襖服

圖 10 明無名氏夫婦容像

明代中後期女襖的種類

明代女子的襖服和唐代相比,少了一些富麗與華美,但多了一些清雅和恬淡,但也不像宋代的襖服,沒有那麼的呆板和拘束。精緻的女襖,搭配各類女裙,加上裙襴,裙上花色圖案與襖相呼應,濃淡適宜,考究而不奢華,十分雅緻,凸顯出明代女子獨特的魅力,也使得襖服更得女子喜愛。而襖作為明代女子使用最普遍的上衣,在中後期追求“新”、“奇”、“華”“美”的服飾風尚的影響下,其種類變化更是多種多樣。

(1)按女襖長短分類

明代中後期女襖款式多樣,分類較為豐富,按衣服長短來分,有長襖、中襖以及短襖。

長襖較長,下襬的位置一般在膝部以下,可直接外穿,也可在外加上披風或長袍,比如圖 12 與圖 13 中婦人所穿女襖,長度都在膝蓋以下,都屬於長襖,款式也相同,都是豎領大襟,而前者在長襖外加了一件披風,後者則是直接外穿。


帶你瞭解明朝中後期女子們最愛穿的衣服——襖服

圖 11 明無款容像 (中國藝術研究院藏)

短襖,下襬位置在腰線與臀部之間,可內穿也可外穿,例如圖 8《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宮人所穿的皆為短襖,下襬在臀部上下,且都是直接外穿的;而圖 10 中,婦人所穿的短襖外面則是又穿了一件半臂。


帶你瞭解明朝中後期女子們最愛穿的衣服——襖服

圖 12 明 佚名 《婦人像》

中襖長短介於長襖和短襖之間,可直接穿用,也可穿在袍內;圖 2-9 中唐白雲夫人所穿的襖則是中襖,下襬位置在臀部以下,外套圓領袍;而圖 2-11 明代初期婦人容像中的交領左衽補子襖,同樣是中襖,則是直接穿在最外面的。長襖、中襖和小襖皆可內穿也可外穿,內穿襖多使用較為柔軟的面料,面料圖案花紋也較為素簡單一。


帶你瞭解明朝中後期女子們最愛穿的衣服——襖服

圖 13 明無款容像 (石穀風《徽州容像藝術》)

(2)按女襖穿著季節分類

按女襖的穿著使用季節來分,可分為春秋季穿著的夾襖和冬季穿著的棉襖、皮襖三類。

夾襖,是指內加一層襯裡,面、裡共兩層的襖。明代多個墓葬中都有夾襖出土,比如明弘治年間的寧靖王夫人吳氏墓,墓中共出土了 4 件夾襖,其中一件素緞夾襖在屍身上穿著,形制不明,還有一件是折枝小花紋緞夾襖(如圖 14),應是內穿。另外兩件中,一件是在緞面上先織以八寶團鳳紋,然後在夾襖的胸背和肩袖處施以金鳳紋做裝飾;還有一件襖面則是用折枝暗花緞,然後用織金和妝花工藝在肩與胸背部織以八寶瓔珞紋,這兩件夾襖裝飾較為精緻應該是外穿的襖。吳氏墓中夾襖的衣長平均在 58 cm 左右,都屬於短襖。明代小說中也有關於女夾襖的描寫,比如《醒世姻緣傳》第十四回:“

只見珍哥猱著頭,上穿一件油綠綾機小夾襖,一件醬色潞紬小綿坎肩。

棉襖,是指面與裡之間蓄上絲綿或棉花的襖。在宋末元初,有位被稱為黃道婆的人把先進的紡織技術和紡織工具從海南帶到江南後,棉花在中原才得以推廣,在此之前,棉襖中的填充物多以絲綿為主。明代中後期墓葬中出土的棉襖中的填充物既有絲綿也有棉花,比如江蘇武進明代王洛家族墓[25]中,王洛之妻盛氏墓中出土了絲綿襖共 3 件,均為交領、右衽、寬袖,右腋下有兩副紮帶,其中兩件的用料一致,面料為淺黃色素綾,襯裡是棕色素絹,另一件面料為米黃色素絹,襯裡是淺豆黃色素絹,三件填充的皆為絲綿;而在江蘇泰州明代徐蕃夫婦墓[26]中,徐氏身上所著的一件素綢小襖,豎領、右衽、寬袖,右領處有素綢扣袢一付,右腋下同樣有紮帶兩付,面料襯裡都是素綢,內裡填充的是棉花;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情況,同樣在徐蕃夫婦墓中,徐氏的身上還有一件素綢棉襖,同樣是交領、右衽、寬袖,右腋下有兩副紮帶紮結,襖裡用薑黃色綢,但是中間的填充物則是下層襯棉花,棉花上加鋪一層薄薄的絲綿,同時使用了兩種填充物,這種情況也是比較少見的。

皮襖,則是指由動物皮毛製作而成,常用的材料有貂皮、狐皮、銀鼠皮等,形制以對襟為主,也有做成氅皮襖的。明朝官員嚴嵩被抄家時的家產清單《天水冰山錄》中記錄有裘襖與貂鼠裘襖二件。明末清初小說家褚人獲在《堅瓠集》中描寫晚明吳中女子妝飾時雲:“寒回猶著新皮襖,只欠一雙野雉毛。”明代小說中也有許多皮襖的描寫,如《金瓶梅》第七十四回(潘金蓮)道:“你把李大姐那皮襖與了我,等我㩟上兩個大紅遍地金鶴袖,襯著白綾襖兒穿”;第七十八回:“藍氏已換了大紅遍地金貂鼠皮襖,林太太是白綾襖兒、貂鼠披風”。


帶你瞭解明朝中後期女子們最愛穿的衣服——襖服

(a)正面


帶你瞭解明朝中後期女子們最愛穿的衣服——襖服

(b)背面圖 14 明寧靖王夫人吳氏墓 折枝小花緞夾襖(趙豐《紡織品考古新發現》)

關於明朝中後期女子襖服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交流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