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馬爾克斯的作品中有著永恆的孤獨

如果要評選20世紀最令人欽佩的作家,恐怕非加西亞·馬爾克斯莫屬。他孜孜不倦地向讀者揭示20世紀上半葉,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丁美洲人民封閉落後生活環境。他筆下的《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鉅著,其中《百年孤獨》還榮獲了 1982 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然而馬爾克斯本人卻認為,自己的中篇小說《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是與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齊名的作品,其藝術成就甚至超過自己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


馬爾克斯的作品中有著永恆的孤獨

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


在《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中,馬爾克斯塑造了一位不幸而又自尊的七十多歲的老上校,五十六年來,老上校一直絕望地等待著政府發放的退伍撫卹金。這位上校19歲那年參加了“保衛共和國的戰爭”,戰爭結束後,新政府許諾要給他們養老金安度晚年。

年邁的上校生活窘迫,妻子患有嚴重的哮喘病,兒子也在一次鬥雞中死去,孤苦伶仃的老兩口唯一的希望,就是政府能信守承諾,給他們寄來養老金。但是,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等待中,老上校漸漸絕望,他把最後的希望寄託在一隻鬥雞身上,抵禦著飢餓,期待著那筆遲遲不肯到來的養老金,就像是在期待一項擺脫冷漠的制度。最終,他帶著一種悲喜交集的英雄色彩走向所謂的勝利與解脫。

以馬爾克斯和外祖父為真實背景下的作品

1957年,29歲的馬爾克斯經過十次修改後,終於將《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定稿了,又過了兩年,才肯在波哥大的《神話》雜誌上首次發表。

《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一經發表便在世界文壇上大放光彩,智利文學評論家路易斯·哈爾斯評價道:上校這個人物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刻畫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

事實上,馬爾克斯之所以能成功塑造出上校這個豐滿感人的形象,得益於他豐富的人生經歷。

1928年3月6日,加西亞·馬爾克斯出生在哥倫比亞的一個加勒比沿海小鎮阿拉恰達卡。他在小鎮上的外祖父家一直長到八歲,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是沐浴著加勒比海的陽光雨露和風暴長大的。

加勒比地區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生態環境薰陶著幼年的馬爾克斯,這裡這裡先是受西班牙殖民主義者的殘酷掠奪和壓榨,後是長時間的內戰與黨派之爭,接著是美國香蕉公司由盛到衰,這一系列的歷史事件對他後期的作品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後來都一一出現在他的文學作品中,他的小說裡的“馬孔多”就是阿拉恰達卡,更是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大陸的縮影。


馬爾克斯的作品中有著永恆的孤獨

加勒比海


1940年,12歲的馬爾克斯跟隨父母來到首都波哥大,在一所教會學校讀書,就這樣離開了小鎮。但小鎮的生活令他無比懷念,他不止一次地夢見自己回到小鎮,醒來後就在腦海中構思關於小鎮的故事。

當上校這個鮮明的形象出現在馬爾克斯的腦海時,他突然發現,這個形象與自己的外祖父尼古拉斯·馬爾克斯上校的經歷是那樣相似。

外祖父曾經參加過兩次內戰,立下赫赫戰功,榮獲上校軍銜。退伍後,他一直都在等著領取國家承諾過的軍功獎。然而事與願違,這筆錢直到老人去世也沒有得到兌現。馬爾克斯的外祖母在丈夫去世之後接替丈夫繼續等待這筆酬金,直到雙目失明也仍然天真地抱有希望。她對馬爾克斯說:“等我死後,你們應該可以領到這筆錢。”結果卻是望穿秋水,希望落空。

多年後,馬爾克斯曾告訴別人,他所寫的一切都是他八歲之前所知道的事情,這些素材存在於他記憶中,經過了漫長的時間,在某個時刻突然集合起來,形成了後來的作品。


馬爾克斯的作品中有著永恆的孤獨

馬爾克斯


然而事實上,這部作品也是馬爾克斯當時生活現狀的寫照。如同卡夫卡的《變形記》、加繆的《局外人》、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一樣,馬爾克斯根據自己的經歷,塑造出了20世紀最輝煌的文學形象之一。

作品中的上校曾經在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到了晚年窮困潦倒,和妻子住在一所已經抵押出去的房子裡,“用小刀把咖啡罐壁上的咖啡末連同一些氧化物一起刮下來”,自己不捨得喝,把它讓給患有哮喘病的妻子。要去參加小鎮上“多年來頭一個自然死亡的人的葬禮”,卻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這種遭遇跟當時的馬爾克斯如出一轍。

當時,馬爾克斯在《觀察者報》擔任記者,揭發了轟動一時的走私醜聞。結果觸怒了獨裁當局,他不得不離開哥倫比亞,到巴黎避難。沒過多久《觀察者報》就被查封了,遠在巴黎的馬爾克斯失業了,生活很快捉襟見肘。之後的三年,他的生活異常艱難,有時靠撿酒瓶、舊報紙賣錢度日,有時從別人那裡借骨頭來熬湯,然後再把骨頭還給別人。他每天期待著報社能重新開張,給他寫信,然而卻始終絕望。

因此在作品中,從內戰中倖存的上校打了一場持續8年的官司,接著又耗費了6 年多的光陰才有了享受養老金的資格,為此,他每個週末都會去港口等信,一等就是15年。這遙遙無期的等待,是上校的精神支柱,也是他悲劇命運開始。

1968年,馬爾克斯對採訪的記者說:“我要是沒有這三年窮愁潦倒的生活,我可能當不了作家。”的確,這段生活經歷給了馬爾克斯真實的生活素材,所以他才能夠在《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中,把上校焦急不安等帶來信的舉動寫得那麼真切動人。

在不疾不徐的舒緩表面下,隱藏著令人窒息的暴力

熟悉馬爾克斯作品的人都知道,馬爾克斯善於在作品中控訴社會的黑暗,他喜歡在作品中用磅礴的氣勢表現悲觀、孤獨、鬱悶的氣氛。但《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卻沒有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反而像是一條緩緩流淌的河水,在不疾不徐地講述一個老小孩的故事。

表面上看,上校樂觀開朗,實際上,失去兒子的悲傷和食不果腹的絕望,讓他內心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和孤獨,這就導致了他的一些想法和行為非常荒唐可笑,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堂吉訶德。

1948年,哥倫比亞發生了舉世震驚的“哥波大事件”,從那以後,暴力活動始終未斷,許多人在耳聞目睹了那些恐怖的暴力活動之後,變得衝動乖戾,就連文化都開始表現得黑暗冷庫,在五六年的時間裡竟然出版了五十多部表現暴力的小說。

馬爾克斯發現了這個嚴峻的問題,他想扭轉這個不正常的局面,因此他開始動手寫《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儘管為了作品出版後不會沒人看,他不得不隨波逐流地設計了一些殘忍恐怖的包裡描寫,比如掃蕩村鎮,燒殺搶掠,殘害無辜等等。但他並不是直接赤裸地描寫暴力,而是通過暴力對人們造成的影響來渲染情緒。


馬爾克斯的作品中有著永恆的孤獨


上校老了,戰爭中留下的傷害導致他渾身是病,風溼、胃病、高燒無時無刻不伴隨左右,更糟糕的是,他唯一的兒子因為散發傳單被打死了,只留下一隻鬥雞。上校夫婦精心餵養著這隻鬥雞,把它看做是家裡唯一的財產。但家裡已經揭不開鍋了,因此老兩口面臨著一個矛盾:是繼續想方設法餵養這隻鬥雞呢,還是把雞送給兒子的朋友們,亦或是還是賣掉它換幾個錢?

到此,上校的生命裡,除了等到那封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到來的信之外,就只剩下面對這隻雞的糾結。

一直沒有等到信的上校無奈之下去找律師,這時候他才第一次意識到,他的同事們都在等信的期間死掉了,他現在是孤身一人。沒有人理解他的無助,就連跟他生活40多年的妻子也始終沒有體諒過他。用書上的話說,“他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才意識到:自從內爾蘭迪亞投降之後,他就再也沒有得到一分鐘的安寧。”這裡隱藏的暴力,是戰爭留下的陰霾。

也正因如此,當上校意識到對養老金的等待終究是一場空望時,他把全部的希望都轉移到了鬥雞身上。

本來,家徒四壁的上校根本沒有多餘的糧食來餵養鬥雞了,但他決定“等玉米吃光了,就是拿自己的心肝也要餵它”。後來,身體上的病痛讓他沒有能力照顧公雞時,妻子勸他把公雞送到兒子的朋友們那裡,結果年輕人們告訴他,要為他提供公雞的食物。就這樣,供養公雞的食物陸續被送到上校家裡,老兩口開始共享公雞的食物。

這時,他兒子的教父堂薩瓦斯來勸說上校賣掉公雞,並給出了一個誘人的價錢,在妻子的逼迫下,上校動了心。可沒想到第二天堂薩瓦斯卻藉故砍掉了一半的價格。這裡隱藏的暴力,是人心的黑暗。

上校帶著公雞回家,決心好好餵養它,讓它重新上“戰場”,做一隻優秀的鬥雞,給本鎮和自己爭得榮譽和財富。儘管這個想法是可笑的,但至少上校的人生又有了新的目標。

在小說的結尾,妻子一再逼問上校:“告訴我,我們吃什麼?”上校知道自己理屈詞窮,他75歲了,一直誠實、正值,沒有做過傷天害理的事,然而在這一刻,他竟被生活逼得無路可走了。到了這一刻,他的尊嚴、孤獨、絕望、積壓心底多年的憤怒、一切的一切,達到了最強烈的程度,他給出了一個答案:“吃屎。”這裡隱藏的暴力,是吃人的社會和獨裁專制導致的絕望。

到此,《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從上校走投無路的辛酸中,揭露了統治階級對百姓的壓榨和摧殘。

上校的孤獨,是整個拉丁美洲勞苦大眾的孤獨

上校悲劇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這原因主要來自拉丁美洲的民族特點和文化特徵。

在馬爾克斯看來,專制是拉丁美洲最大的悲劇,與小說中內心純潔的上校之間有著無法調和的衝突。為了突出這種衝突,馬爾克斯說,“我不得不讓他死去,他死了,我躺在床上為他哭了整整兩個小時。”

上校有著光榮的歷史。他在戰場上浴血奮戰,20歲就當了上校。他曾經用一頭騾子馱著兩箱內戰所需的資金進行了六天艱苦的跋涉,在條約簽定前半小時,牽著快要餓死的騾子到達了駐地,把兩箱資金交到了軍需官的手上。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為了拯救共和國而流了血的上校卻在暮年時生活無著。但即使是在這樣的困境中,我們看到的仍然是一個人窮志不短的老上校。醫生來給他的妻子看病,並給了她一些免費的藥。上校在醫生告辭時卻咬著牙低聲問他自己欠他多少錢,絲毫沒有因自己的貧困處境而打算佔別人的便宜或靠人施捨。

上校的代理律師對他委託的養老金之事久拖不辦,在上校去找他時尋找種種託辭,說些不冷不熱的話。上校在氣惱之中忍不住說了一句責怪律師的話,隨即卻覺得自己對律師太不公平,覺得很難為情,不僅立即糾正了自己的話,還自責說因天氣熱,自己腦袋裡的螺絲都生鏽了,以致於說出這樣不當的話來。

上校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家裡實在揭不開鍋了,妻子到處找人當結婚戒指、賣家裡的鍾和畫。上校得知後,他的第一個反應是不安,因為他擔心這樣一來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們快要餓死了,而這是一樁丟臉的事。當妻子派他去找成衣店老闆賣鍾時,上校覺得自己簡直倒黴透了,他擔心別人取笑他。後來在妻子的勸說之下,上校才同意去賣鍾。可到了成衣店之後,他又謊稱自己只是順便從這兒過,鍾是送到德國人那兒去修的。正是他的這種太愛面子的弱點阻礙他去尋求可能的幫助,使他拒絕一些好心人的任何幫助,將自己完全封閉起來,使他暮年的生活變得愈發可悲和淒涼。

上校很天真,看不清社會的實質。早在內蘭迪亞條約簽定時,政府保證給二百名革命軍官旅途補助費和賠償損失。而這筆錢,上校等了差不多 60 年還杳無蹤影。上校打了一場持續八年之久的官司,後來又用了六年多的時間才被登上養老金花名冊。此後的 15 年裡,上校懷著老牛般的耐心每個星期五到碼頭上去等他的養老金,然而,每次都是乘興而去,失望而歸。連信件管理員都得出結論:沒有人給上校寫信,肯定來的只有死亡。

正是由於這一切,使得暮年的上校尤為孤獨,讓人唏噓不已。他的英勇奮戰換來了和平,卻並沒有因此享受到一點福利,反而比那些什麼都沒做的人活的更慘,這就是當時拉丁美洲勞苦大眾的生活現狀,被壓榨,被剝削,只能苦中作樂,自我調劑。


馬爾克斯的作品中有著永恆的孤獨


在這篇小說中,馬爾克斯還塑造了一系列性格迥異的人物形象,無論是上校的妻子,醫生,還是堂薩瓦斯,他們也都是拉丁美洲勞苦大眾的典型代表。

上校的妻子有許多和上校相同的內在品質,為了不讓左鄰右舍知道他們已經有許多天揭不開鍋了,她拿石頭煮了又煮。她跟上校一樣有著自我犧牲的精神,為了養活鬥雞,她拿出家中僅有的五角錢,讓丈夫去買玉米來餵雞,全然不顧自己還在捱餓。她耿直而又實際,總是冷靜地提醒丈夫:“幻想是不能吃的”“尊嚴也不能當飯吃”。

如果說,妻子的形象主要是為了突出生活的艱辛,那麼醫生的形象則主要是為了突出社會的不公。

醫生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他十分同情上校的處境,經常免費給上校的妻子看病。他心疼上校總是抱有幻想,提醒他說:“別天真了,上校!我們已經是大人了,用不著等待救世主。”他憎惡堂薩瓦斯,在上校走投無路、要把鬥雞賣給堂薩瓦斯時一針見血地指出:“惟一吃人肉的畜生是堂薩瓦斯。”馬爾克斯在這裡借醫生之口,無情地揭露了堂薩瓦斯一類奸商的醜惡嘴臉,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他們剝削的本質。

堂薩瓦斯陰險狡詐,趁人之危,先是誘惑上校把鬥雞賣掉,然後欲擒故縱地降低價錢,實則另有所圖。正是有了他的對比,上校才顯得更加正直感人。堂薩瓦斯象徵著當時社會陰暗的一面,他的一舉一動都代表著拉丁美洲專制階層的貪婪無恥行徑,令人作嘔。

《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是以一種自嘲而幽默的方式結尾的。上校終於醒悟到,他苦苦追求的全都是泡沫。信件是永遠等不到了,就連鬥雞也不屬於他,而是屬於整個鎮子。他徹底釋然了,他無奈地將痛苦昇華成了信念,然而這信念也改變不了他的命運,在歷史面前,他成了一個永恆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