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受疫情影响,今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可能会大量减少,一些农村摞荒土地的现象能解决吗?

帮扶路上奇闻轶事


我觉得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算大量减少也不会对撂荒地现象起到明显的减少作用!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现在大部分农村的土地生产条件决定了种地只能达到自给自足的水平,种粮很难满足一个家庭的开销,所以外出务工人员减少不代表实质性的务工人员减少!种地的微薄收入决定了种地人口只会减少,不会增加!

第二:疫情毕竟只是暂时的,我觉得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减少的现象应该不会出现,就算有那也是极少一部分,因为农民外出务工的根本原因就是家乡的收入水平低才会造成外出务工的现象,等到疫情控制下来我相信外出务工人员并不会大量减少,这样农村撂荒地现象也就不会减少!!

第三:种地人员普遍年纪较长,外出务工人员普遍较年轻,就算回到家乡真正种地的肯定少之又少!

第四:开垦荒地耗费时间、精力、金钱都不少,这与收入成反比,投入大回报小,疫情结束农村人员流失,开垦荒地意义不大!



茶人张光林


受疫情影响,今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可能会减少,但是农村的一些荒地的现象解决不了的!

如果单靠那几块地,在家务农的话是不现实的,根本就不可能养家糊口的,只是找了一大堆琐事来做,而且还不挣钱的,只能说疫情期间推迟复工,一些子女在家帮忙多干了点农活,或许会多种一两块地,但不是长久的,我就是因为推迟复工,在家帮忙种了两块地的花生,大部分地区的每家每户耕地是非常少的。

家里的耕地都是一些老人在家打理,有时候季节性问题直接就不耕,甚至有些比较偏远的也不去打理,果树也是如此!





酸辣分享


我作为四川农村上千万农民工的一员,也是家中有土地,还须去外面务工增加收入的人。我们这地方属浅丘陵,山不高,有田有土,交通还算方便,紧傍县道,村社公路也全部硬化。但由于土地少,粮食基本没多少剩余。经济靠养蚕和猪,但规模很小,收入有限,依然靠务工增加收入。但田土丢荒的现象,却也不多,因交通便利,全社的田被一个专业户承包,而沟里山脚的地,在家的留守老人和妇女们也能干了。丟荒的便只有山上的坡地。但周围交通不太方便的村社,丟荒的现象要严重得多。.因为大多在外面务工赚了钱,便在城里买房,于是一家人都住进了城里,自然田土便荒废了。这一次的疫情,让人感觉人口密集人传人的现象更严重,大多临时回到乡下。要说重新将荒废的地重新拣起来种,大多没有这种打算。因为人们都相信我们国家强大了,疫情很快就会过去,一切将回归正常。该外出务工还得出去务工,有其它想法也不是把丢荒的地重新捡起来。现在年轻一代已经对土地没有了感情,所以没多少人愿意重新开始种地。


来自桃花源


对于题主这样的一个想法我只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就那我们豫东地区来说吧,我们这里的土地的流转是在秋收的时候,所以现在基本上没有种地的可能了。对于题主说的撂荒的土地在我们这里基本上很少,因为我们这里是平原地带,人口密度大,人均土地合的也是比较少的,(人均土地基本上在1.5亩地左右)即便现在种植土地收益不是太高,但是对于常年出门在外打工挣钱的人来说他们都会把自己的土地直接给亲兄弟,堂兄弟或者本家族的来种植。

在2016年我承包土地种植大蒜的时候流转土地每亩地500元,而在2018年的时候直接下降到了240-260元一亩地。

撂荒的土地基本上集中在山区或者说看天吃饭的地方。面对这样的地方即便今年由于肺炎疫情的影响,大家闲着没事会把撂荒的土地给种植起来,但是在解封疫情以后我想大家还是会选择出去打工挣钱的。

这几年农作物的价格行情不是太好,种地的收益也不是太高。比如说2019年的时候我种植的花生每亩地只有500斤的产量,虽然说价格比较高,但是由于干旱的原因浇了三次水,农药和化肥的价格也是上涨的厉害,算了算种植投资成本大幅增加,一亩地的纯收入只有900多块钱。

可能大家觉得我们可以搞特种蔬菜种植或者说温室大棚,如果说没有种植技术或者经验的话也是不能保证成功的,所以还是希望大家能够想明白了再进入种植农业。“种植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共勉!


豫东小农


如今已经过完年一个月了,受疫情的影响还有很多农民在家里呆着,没有复工,今年农民工外出复工的时间肯定要晚,那么有没有可能大家都不外出务工了,留在农村耕种呢?从实际情况来看可能性不大,即使不去大城市务工,也不会留在农村务农的。


鉴于疫情还没有完全过去,再加上世界上其他国家也爆发了新冠肺炎,尤其是有两个国家还离我们比较近。为了防止因复工,人们大范围聚集而造成人传人的现象,很多工地现在都还没有复工,毕竟工地上的人员情况很复杂,有的时候全国各地哪里的人都有,而且都是租住房屋,不太好管控。可是农民工们一直没有工作,待在家里也不是那么回事儿。该怎么办呢?难道重新把撂荒的土地拾掇起来,这么做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估计大家都不愿意在回村里种地了。

其实农民工要找工地去打工,不一定非要走南闯北的到外地去,完全可以就近消化,创造一些就业岗位。如果当地的疫情不是很严重的话,就可以先到复工的企业去找工作,我们当地就有一家做家纺的企业,在疫情期间加速转型,经过层层审批之后,开始上新设备,加工医用口罩;还有一家做时装的企业,该做防护服了。相信这些企业在大批量订单到来之时,都要大批量的招工,而此时农民工不能去工地干活,也可以应聘到这些企业来工作。


所以说在我看来,虽然今年的农民工外出务工比例肯定会大幅下降,但是他们也不会留在村里种地,既然选择能一年到头不回家在外打工的,都是家里比较急用钱,如果只是种地的话,可能不足以支撑家里的花销。所以他们不会外出到别的省去打工,但也会留在当地就近找工作,关于土地撂荒的问题,我觉得并不太乐观。

其实在农村如果确实是不愿意种地,那也不要勉强,完全可以把土地流转给别人,让想种地的那些人可以规模种植,或者是参加村里的农业合作社,自己不需要管理,只需要把土地交给别人统一管理,还可以从中获得利益,而农民个人可以该打工,打工该赚钱赚钱。这样既不会荒废土地,也不会影响家庭收入。


一品小十六


受疫情影响,今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可能会大量减少,一些农村撂荒土地的现象能解决吗?农村老俗话说,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有些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是有很深层次的原因的,很多地方管理部门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你一个话题就能解决吗?

昨天二月二龙抬头,在家闲来无事,就去麦场挖荠菜吃,碰到村里的一个叔叔,闲聊之余我就问他,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复工了,你什么时候出门?叔叔说,现在建筑工地还不叫开工,只好继续待在家里,估计今年麦收头里是走不成了,晃眼时间麦就熟了,然后扛着锄头去麦地锄麦去了。确实,开春后天气回暖,小麦眼看着返青拔节,说熟就熟了,而工地不知道啥时候开工,再跑回来收麦子,农民有句话叫瞎来回折腾,不划算。

按照这位叔的话题思路,估计今年很多在建筑行业打工的农民工,全国不会很少,都会因为疫情而出不来门,那么就待在家里,家里有土地的,就会上地干活,给麦田打除草剂啊打农药防治病虫害啊追施化肥啊浇水啊等等,一忙起来也就不会再想出门干活的事情。但是还有一部分农民,可能家里的土地已经租赁流转给其他农户或者农业合作社以及种地大户手里,他们手里已经没有耕地可种,这部分没有耕地的农民,才是心里发慌的农民工,由于除了下建筑工地干活,没有别的技能和门路谋生,所以非常关注疫情防控的进展,期望疫情早点过去好出门干活。


我们老家农村,一般来说撂荒土地的现象很少很少,因为是平原地区,土地地力也好,随便种植也不会轻易撂荒,多少总会有些收成来补贴家用,就算不种了也会租赁给别人。容易撂荒的土地分布在哪里?很偏僻的山区和农村,耕地地形不好,土壤肥力也上不去,不管种植什么农作物产量总上不去飞,才会撂荒。昨天我还在老家麦田转了一圈,发现我们这里的农民不但不撂荒耕地,还会开垦荒地,甚至把原来宽的田埂也犁掉来扩大土地田块的面积。一部分农村人之所以狠心撂荒视为命根子的土地,是确实靠土地没办法继续生活生存下去,只有远走他乡谋生,说起来也是很无奈的事情。

那么这次疫情,能否改变部分农村土地撂荒现象?在农村老俗话看来,只有两个字:很难!有些东西,一旦成为定局,想逆转回来不太容易。因为这次疫情通过前期的防控措施,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相信不久就能彻底控制住,那么这部分撂荒土地的农民工又可以出门打工了,如果现在他们把撂荒的土地捡起来,也不容易,还要重新开荒翻耕复垦,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会低,按照有些人的说法,就算在家歇一个月也不会去干出力不讨好的事情。现在土地能产生的价值已经别看清,辛苦一年还不如出门打工一个月,孰轻孰重?



根本改变农村土地撂荒现象的问题,根本不在农民身上,而是现在农民生活生存的压力使然。如果种地能够维持农民应该有的生活水平,谁也不会到异乡打工,守着老家就业创业不好吗?所以改变农村土地撂荒现象问题,不仅仅是粮价的提升问题,粮价能提升的空间有多少?早已经是触碰到天花板了,现在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稻谷还实行最低保护价托底,可想而知。


农村老俗话


原来有的地区确实存在撂荒现象,但是今年受疫情影响被隔离在农村的务工人员无法外出打工,一些农村撂荒土地的现象一定可以大幅度减少。农民出去打工是为了挣钱,现在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那肯定得继续种田挣钱。

其实题主这个问题问的特别好,就在您问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村里的老少爷们们有不少人刚吃过午饭都去大棚里和地里干活去了,这其中就有不少人是之前在外地打工的农民工。

由于受疫情影响,这都快三月份了,本来应该过了正月十五就应该到城里去打工的人们全都被疫情隔在农村家里了。虽然疫情无情,但是日子还得过下去,不能因为无法外出务工就在农村干农活。

农民是勤劳的!这个靠劳动力换钱的人群,他们是父亲,是丈夫,是儿子,上有老下有小的,不干活就不挣钱,日子就没法过。

在我们东北,农民撂荒土地的还真的很少,大部分农民都是过了年抓紧就出去打工挣钱,等到春耕的时候回来种地,然后种完地再出去打工,中间抽空休息个几天给庄家打打药,等秋天再回来秋收,其他时间都是在外打工的,这样可以多赚些钱,土地种的粮食能挣钱,其他时间打工也能挣一些。

但是今年贯穿了整个春节期间,这新冠肺炎的病毒一直猖獗,导致农民工种地无法出去务工了,因为全国人民都在居家隔离,所有的门店和企业都休息,所以,农民工只好在家里另谋出路。

01、

种植大豆,玉米等大田的农户现在都没闲着,我们村里有几家的小伙子我看到已经买了小牛犊子,天天都出去地里放牛,等牛喂大了,也能赚不少钱,要是母牛再下仔的话,就多了收入。等到五一左右,大田就开始种植了,东北的大田利用率非常高,从没有被撂荒现象。


02、

小规模种植的农民,有很多人都在陆续的增建大棚

这种小规模种植的农民,是外出打工最多的人群,因为土地不多,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生活所需,所以除了种地的时间,大部分时间都出去打工。今年疫情影响,无法出去打工,他们就想办法使土地更值钱。

所以在东北架设大棚是提高土地收成的最佳办法,东北的冬季非常漫长,从当年的十月末开始上冻一直到次年的五月份才化冻,整整半年时间都是浪费的,而架设大棚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温室大棚里可以人工烧炉子取暖增加大棚的温度,使蔬菜可以提前上市,这样也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03、

土壤可以生态恢复,地面上搞养殖

食用肉类的需求从不会减少,比如鸡肉,猪肉,牛肉,羊肉。只是不同时期,有的畜禽能挣钱,有的就赚的少,但是农民认为,只要勤劳就都能挣钱,只是多少的问题,今年疫情把大家都隔在农村家里了,索性就在家努力,也一样,老一辈的人总说,农民不论到哪,勤劳能吃苦都饿不着,现在搞养殖获得的畜禽粪尿,正好腐熟了变成农家肥,过俩月暖和了再种上蔬菜一样可以卖钱。

根据我身处农村的人来判断,农民不像城里人生活的富有,有很多积蓄,农民就是靠劳动力干活挣钱,既然外出打工去不了,索性就充分利用土地,这也是作为农民的后手,也可以称为后勤保障,疫情严重,我们还可以回家种田,还能保障吃穿不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认为,有部分地区被撂荒的土地,也会被充分利用起来。


我是高老慢,三农领域创作者,诚邀您的关注,欢迎您点赞,评论,转发,收藏,感谢您的阅读。


高老慢


受疫情影响现在已是一月有余,现在特别是在农村人们都是一天三顿饭吃饱了无聊的半死,但是有一点农村就是农村,农民毕竟是农民俺们这什么都没有,像以前就是乱七八糟的路边沟头,摞荒地头长的满地草的特多。

然而由于受疫情的影响,宣传车每天都在宣传不聚众不乱逛又不让扎堆,农民们天天在家那个才叫无聊,出又出不去赚钱又没门路怎么办?马上己是2月底3月初了,疫情防护仍在进行中,但是农村农民有农民的生活方式,感觉没事时没有出外务工时自己也应该找点活干,能多收入一点绝不会错过机会,所以趁现在疫情防护期间一个人去那摞荒草坡地收拾收拾,能整多少算多少!

经过了这么长时间以来,农村的确那些摞荒地是少了不少,但是随着现实生活中土地越来越少,农村农民越来越知道了土地的重要性,现在在农村地头沟沟里农民都种的满满的了,摞荒地可以说越来越少了,慢慢的摞荒地也差不多都会解决的。





婷晴儿


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全国都处于停滞状态,农村也开始完全封闭了起来。正是在这般情况下,原本要外出务工的人员无法出村寻找工作,有些人就干脆打消了念头,开始在村子里开辟一些摞荒土地,开始进行春耕播种。

钟南山院士在2月27日中午表示,此次疫情在4月底之前会被彻底控制住,他对于这一判断有着很强的信心。由此看来,在4月底我们的生活就将会恢复原状。

从这样的角度来说,疫情在4月底被控制,此时还剩下了大半年的时间可供外出务工人员外出工作,那么,大家究竟会如何选择呢?

一个精壮的劳动力,在地里耕种一年获得的收益,是远远低于外出打工的收入,因此才会导致大量的农田在地里出现了荒废的情况。

因此,若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的问题,一旦生活恢复正常,农民还是会考虑外出务工,土地还是会照样荒废下去。


乐在三农


不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抛荒只会越来越多。农民也有追求好点生活的权利,别在危难时才记得农民。也别把大帽子扣在农民头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