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心理學:趁疫情,幫助自己改掉那些小毛病


心理學:趁疫情,幫助自己改掉那些小毛病

啃手指……(重災區)

吃東西之前先洗手……

打噴嚏要避人還要用紙巾捂住口鼻……

出門之前戴口罩……

手機電腦勤消毒……

等等。

活了幾十年都沒有讓我們改掉的生活“陋習”,被這場疫情猝不及防地“治好了”。

其實,這些“改不掉”的壞習慣,在維基百科上被定義為“輕度自殘“。

當然,這種狀況其實更多應該發生在兒童或者青少年時期。

但是現在,卻頻繁地出現在成年人身上。

這是為什麼?

以”重災區“啃手指為例。

弗洛伊德提出了口欲期固著的概念,指的是在人的性心理發展階段中,有一個”口欲期“,是人出生到第18個月。

心理學:趁疫情,幫助自己改掉那些小毛病

在這個階段,小嬰兒會吃手、吮吸母乳、叼奶嘴、把各種玩具往嘴裡塞……

他們通過口唇部位感受到的刺激,探索外部世界,獲得快感和慾望的滿足;

與此同時,他們也在通過這種過程,第一次建立於他人的聯結。

但是,這個階段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順利度過。

當我們在這個階段遭到忽視、沒有獲得足夠的滿足,或者被過度滿足,都會導致我們無法順利度過這個階段,甚至在成年後,依然持續追求口腔的滿足。

當然,這是佛洛依德的一個觀點。

還有其餘的觀點是,這種方式,是我們在平衡情緒。

幫助我們獲得適度刺激、暫時逃避壓力、轉移注意力。

但是,無論時口欲期固著,還是緩解焦慮。

這都不是一個解決的辦法。

甚至可能在某一次無法緩解時造成更嚴重的焦慮情緒。

遇上點小意外,還會更加焦慮。


心理學:趁疫情,幫助自己改掉那些小毛病


如果在疫情之中,還無法改掉你這些小毛病,怎麼辦呢?

①嘗試分散注意力

當你意識到自己馬上要出現這些小毛病時,讓自己的思維或者身體動起來。

當你有事可做,就不會下意識地重複啃手指地動作。

②緩解自己的情緒

其實,焦慮的時候,我們更應該避免自己被負面的情緒淹沒。

當前情緒的存在既是危機也是機遇。

當你面對一件會讓你產生焦慮的事情時,嘗試想想它所能帶給你的正面的能量。

當你發現這一點時,焦慮的情緒就能給你帶來正面的激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