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黃欣偉:宅家看直播的日子裡,購房者必須的“四個反省”

縱觀2020的春節樓市,炮製出好幾個“舉疫反三”的混賬結論:

除了“疫情過後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權且沒毛病,其他那些侮辱智商——

其一:“買房還是得買別墅”;

其二:“市中心不能住了”;

其三:“不能再高容積率了”。

如果上述的脫口而出隸屬於脫口秀地調侃也就罷了,但從有名無名的磚家嘴裡得出這些結論,主觀得有點無厘頭了。

但是,這個屬於“宅家”和“看直播”的悠長假期裡,購房者也的確應該反省並調整自己的購房認知和標準,買房是不可逆的剛性需求,但在過去兩年乃至未來一段時間都大概率得以持續的窗口期,腫麼選房倒是真的值得思維刷新。


黃欣偉:宅家看直播的日子裡,購房者必須的“四個反省”

一、“重審”地段:聯洋有一個機會可以叫板市中心

市中心之所以成為市中心,不光是地理位置,還有(其在)市民心中的地位。

但是,到底是先有人,還是先有商店?

這個疑問就是無頭案了。

今天,摩肩接踵的人流和琳琅滿目(背後)的商場形成了消費者心中的“進城”觀念,好像市中心就應該是以上述兩個指標來呈現和評判的;

但,“疫情過後要反思人流密集”其實已經給相關主管部門甚至城市規劃建設部門一個很好的命題,城市級(甚至區域)中心,如何在保障人氣基礎上做好業態的規劃。

規劃部門可以本能耍賴的:“沒辦法,市中心的密集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這話其實也沒錯,如果現在調整“中華第一街”南京東路的規劃是要付出極大代價的。


黃欣偉:宅家看直播的日子裡,購房者必須的“四個反省”

倒是因為浦東開發的重新規劃,今天聯洋地區可能成為未來市中心的典範——商場、豪宅、體育場、公園的四位一體,在同一個區域裡實現“快速的集中和疏散”的近距離切換。

現在的輿情有點矯枉過正,好像疫情是“一年一度”,所以恨不得把市中心的規劃都按照郊區來做以保障所謂的“安全”,全不顧地段價值裡必須包含的商業屬性和價值,不可取。

不是說浦西的市中心都是毫無價值而言,也不能把歷史遺留問題一下子全部推翻,但如今甚囂塵上的城市更新,的確可以考慮在密集的市中心區域,通過精緻的騰籠換鳥允出一些城市空間的適度留白。

作為購房者,“人多就是市中心”的地段價值論,需要發生一些微調——人氣與空間的分置、繁華和留白的對稱,或是城市更新在疫情背景下的認知昇華。


黃欣偉:宅家看直播的日子裡,購房者必須的“四個反省”

二、“重審”配套:地鐵房到醫區房,距離才能產生美

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購房者內心的矯枉過正因子,很是讓他們自己受傷:以地鐵房為例,從“有地鐵”→“地鐵走走就到”→“地鐵上蓋”,人對於地鐵的距離已經從有無上升到百分百依賴。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從出行便利的顯性考量,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出於“地鐵→人流→配套”的梯度邏輯,認為地鐵周邊的房源,政府是會優先解決配套的。

這觀點沒錯,但事實上,地鐵上蓋的業主只有在入住之後,才會感受到便利和繁華背面的兩大副作用,即噪音擾民、震動加速沉降。

同樣的直觀感性,還出現在近些年普遍的“醫區房”,因為醫療資源的稀缺,和上海城市人口基數的不斷放大,三級甲等醫院的“分不過來”造成奇貨可居被飢餓營銷所無限放大,同樣也是“有醫院”→“有三級甲等(醫院)”→“步行可達”→“(最好醫院)就在隔壁”。

事實上,一個家庭對醫院的依賴概率,和因此而“房價拉開檔次上的距離”相比,就像東南向和西南向的房價差一樣——“可以有適度高低,但差距過大就要重新審視”。


黃欣偉:宅家看直播的日子裡,購房者必須的“四個反省”

說個真實案例:2003年非典期間,位於閘北某醫院對面的新盤開盤,因為一個謠傳“裡面收治了一個疑似病例”導致開門黑,後來一度到鼓勵內部員工購買。當然,當時的所有不願意和被迫,如今都得到了十倍回報,但當時的謠傳的確值得購房者重新或者說“降維”地理性看待配套。

“配套不嫌多,愈多愈密集愈好”的觀念,在本次疫情之後其實會迎來購房者的反省和思考:

適度便利、適度熱鬧,但當“大規模+小概率”的疫情出現之後,可分可合的辯證思維,應該被植入和灌輸到購房者的忌憚思維。

黃欣偉:宅家看直播的日子裡,購房者必須的“四個反省”

三、“重審”社區:真理就在身邊,美好都是免費的

疫情剛來的時候,聽網紅醫生張文宏關於市民如何防治的介紹,聽完之後有點失望也有點思考:

有點失望——是因為張醫生的告誡中沒有想象中的秘籍,都是一些日常的“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開窗通風、交流保持距離、養成戴口罩的習慣”,這些不都是一直以來被灌輸的麼?!不都是一些“日常”級別的防護知識麼?!

也有點思考——就像“世間所有的美好都是免費的,比如陽光、空氣和水”,防護本沒有秘籍,差別在於個人執行到位與否;同理移植到購房中,“通風、採光、日照、間距、密度、採光、環境、生態”都是人人知道的評價標準,但囤於房價也囤於樓市之熱,“能買到就不錯了”,大多數購房者在自我妥協和自我安慰中接受了現實。


黃欣偉:宅家看直播的日子裡,購房者必須的“四個反省”

“中間套雖然不能南北通透,那就多開開空調吧!”

“採光差一些,那就買一臺烘乾機吧,外國人都用烘乾機晾衣服的!”

“高層和多層單價差好多,高就高點吧,不是有電梯麼!”

看看,我們的購房者多麼會自我原諒和安慰,但究其原因不還是因為房價的關係麼?所以,大多數消費者被詬病的阿Q劣根性,也是因為客觀不容許的脅迫。

回到本文開頭的站著說話不腰疼:“疫情之後,還是買別墅好”。

購房者當然知道別墅好,但問題是價格如攔路虎橫亙在前,能有1‰的購房者人近可膚麼?答案是否定的。

這兩天,還有一種啼笑皆非的觀點說:“房子一定要大,以後便於隔離”,莫不是以後建築規範要把“便於隔離”強行質監?!

在目前的房價和樓市面前,針對疫情能做的產品啟示,務實一點講:兩個衛生間的配置是可以實現的,也是購房者需要較真的,畢竟這個對價“算是說人話”。


黃欣偉:宅家看直播的日子裡,購房者必須的“四個反省”

四、“重審”物管:有比較就有受教,絕非“雙保”這麼簡單

回想自己購房時候(2000年)的購房考慮權重,和如今差別並不大,主要是:價格、交通、配套商業等顯性的硬件賣點,對物業管理基本就屬於“隨口問了一嘴價格”;

甚至到自己從業房地產之後,在項目營銷的21世紀前一個十年階段,物業作為賣點也是屬於位列“前六之外”的輔助地位,但是從2010年開始,物業管理的重要性在地產營銷中已經越來越被認識和重視。

首先,是開發商開始讓物業管理前置介入,從最早的“賣房時候物業還未確定”到如今“售樓處開放物業已經全面介入”,不僅是主管部門(拿預售證)的硬性規定,也是認識到——好物業可以為營銷加分。

另一方面,做出口碑的那些物業公司,對承接市場項目的嚴苛,也證明了物業對質量有一定的倒逼作用,而大多數消費者還停留在“物業就是保安保潔”的認知,甚至在買房決策時候,物業被物業費所代庖,高一點的物業管理費成為了“逆向賣點”

本次疫情中,我們可以在身邊的社區反饋中得到啟示:

好的物業公司和一般的物業公司,在疫情之下的社區管控方面表現天差地別,不光是封閉管理的有序和人性化,僅社區消毒、蔬菜配送、入口登記這幾項看似簡單的管控,有些社區已經弄得雞飛狗跳、人神共憤。

業主和物業的矛盾,大多數是誤會或者說溝通不利造成的,這種現象也讓關於物業的問題逆行而上,來到了購房者“看來要重視”的選項前列,那麼如何在購房階段來評估物業公司呢?


黃欣偉:宅家看直播的日子裡,購房者必須的“四個反省”

總結一下,非專業人士的購房者大致可以用“5看”來加權平均一下優劣:

1、看品牌——但也要辯證,好品牌不代表好團隊,何況還有“物業管理”和“物業顧問”這個梗,別迷信品牌,但有品牌總好過沒品牌,這點其實對於購房者而言是碰運氣,只能增加運氣的概率;

2、看售樓處——看物業公司(保安保潔)團隊作業的規範,如果滿意也不要得意,有必要向銷售人員瞭解一下“此物業公司是否彼(未來社區的)物業管理公司”;

3、看工地——如今,“去售樓處”和“看樣板房”已經高度協同,所以高大上的售樓處只是觀象之一,看看“髒兮兮”的工地通道,反而更能體現物業管理在規範操作上的專業度;

4、看同類現場——購房者對物業公司的瞭解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勢必還要加上一條“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措施,問詢或檢索一下該物業公司在周邊服務的同類項目,然後微服私訪一番,“盡功課聽天命”吧!

5、看團隊配置——不僅是可以第一時間看到和接觸到的保安保潔,還有工程和客服團隊在保障著未來的業主生活,瞭解一下團隊的人員和工種配置(特別是工程團隊),杜絕“共享團隊”,杜絕外包措施。

黃欣偉:宅家看直播的日子裡,購房者必須的“四個反省”

經歷了本次疫情,宅家許久的購房者,勢必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有足夠的時間”應對樓市的窗口期,這和之前“能買到就不錯了”已經天壤之別,只是作為購房者需要正確地完成思維更新,用【後疫情時代】的購房標準來重構自己的買房決策。

祝各位好運,生在一個高房價的時代,購房者能做的也只是“瓷器店裡捉老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