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为什么古人书法作品很多都在石碑上?

王木样书法


嗯,从历史上来讲啊。中国传统文字的载体先后有陶器,动物甲骨,青铜器,竹简,木牍,谦帛,纸,题主说书法作品,严格来讲青铜器之前的不能算书法作品,因为它只是一个符号。青铜器作为文字载体也是到晚期的时候才能算文字。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青铜器后期的几个文字载体都不容易保存的,包括竹子,木头,布和纸。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主要都是在石碑上的书法作品。而且很多都是现代人仿造的,譬如杭州那个著名的《枫桥夜泊》那首诗的石碑,原版被日本人抢走了,那你现在国内看到的只是现代人仿制的。


华中胜阳光61号


制作石碑过程:一种是用毛笔蘸着朱砂,写在石碑上,然后由工匠凿刻。另一种是把己复制好的空心字先描在石碑上,再由工匠凿出字形。古人把书法作品刻在石碑上,有记功绩或其它文字内容的作用。主要是石碑比泥土和木板上保存年代久远。

汉代名碑《衡方碑》赏析

此碑立于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九月,原立于山东汶上县,现藏山东泰安岱庙,碑高240厘米,宽110厘米。

此碑险峻古朴,浑厚苍茫。方圆并用,用笔沉着。系衡方的门生所立,用以歌功颂德。清.姚华评:"《景君》高古惟势甚严整,不若《衡方》之变化于平正,从严整中出险峻。″

《衡方碑》局部


神韵轩书法


为什么古人书法作品很多在石碑上?这个问题和我们中国

第一,记录功能

记述前朝重要事情和隆重庆典等,把文学形式和书法家的手迹经过名匠刻手,刻凿在悬崖和石碑上。南北朝以来,记事碑刻大量产生,范围非常广泛,如皇帝出巡、农民起义、历史人物、城市兴衰、桥梁修补、地震灾荒等各方面,内容驳杂,通常是历史文献中遗漏掉的部分,通过这类碑刻得到了补充。

例如,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 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颜真卿撰文并书。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四月立。碑旧在江西临川,明季毁于火。楷书,据传世剪裱本计共901字。碑文苍劲古朴,骨力挺拔。

第二,为帝王歌功颂德。

《琅琊刻石》《峄山碑》《会稽刻石》《九成宫碑》都是属于这一类。

秦始皇东巡郡县,站在琅琊山上,遥望一统江山,心中大悦,遂“作琅琊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这座刻石,便是后来驰名天下的琅琊刻石。 丞相李斯一夜撰文会稽碑文,用钱塘"岑石"作为铭文碑体。

第二,

树碑立传 。

把生平立传的纪事文字镌刻于石上,再将此石立于墓葬庙观处。《张迁碑》、《张黑女碑》、《簏山寺碑》等就是 将歌功颂德、生平立传的纪事文字镌刻于石上,再将此石立于墓葬庙观处,称之为碑。

例如:《张迁碑》全称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碑于山东东平县。现陈列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碑主人张迁,字公方,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其功德,刊石立表以纪之。碑阴三列,上两列各19行,下列3行,刻有捐钱人题名和钱数。

正是因为我们古代独特的汉字文化,才出现了研究碑刻的书法流派,现在学习书法的人也大都是临摹古人碑帖拓本来作为基础入门必修课。


瘦金体花间书


为什么古人书法作品很多都在石碑上?主要原因是石材质地坚硬,易于保存。纵然千年,字迹可辨,便与观赏。

一、石碑分类

1、最早的为刻石:比如《泰山刻石》是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书写为李斯。到了西汉时期,刻石皆为古隶,如《莱子侯刻石》等。

2、摩崖刻石:摩崖指的是在山崖石壁上刻字,盛行于北朝时期,代表作有如《石门颂》等。

3、碑与碣:古代区分方为碑,圆的为碣,碣一般都是天然的石头,比如《石鼓文》。

4、石经:石经基本都是石刻儒家、佛家或道家的经典。

5、造像记:指各种宗教石窟、神龛等像的制作留下记录的文字。著名的造像记有《龙门四品》等。

6、墓志铭:墓志盛行在隋唐,在唐代最为流行。代表作如《司马迁妾随清娱墓志》,传褚遂良书。

二、刻碑方式

1、直接用毛笔蘸朱砂写在碑上,然后再刻,就就是所谓的“书丹上石”。

2、刻碑者直接刻上去,这非常考验工匠的水平。

3、写在纸上,然后把纸放在碑上刻。

4、写在纸上,再用一张透明的纸放上面把字描出来,然后在透明的纸背面再描一遍,再把透明的纸的背面描的印在碑上刻,这种最复杂,称为“双钩上石”。

三、刻碑不足

1、工匠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和原作一样,这和工匠的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技术高超的工匠能非常接近原作,如果工匠技术欠佳,出现一些微小的失误是不可避免的。

2、刻碑是刀刻,而毛笔是柔软的,所以毛笔写出的字有时候是刀刻是没法完全表达的。

石碑对书法艺术的传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历代书法大家的作品都能在其中显现,如李斯、李阳冰、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智永、以及米芾、蔡京、赵佶、苏轼等。篆、隶、楷、行、草无所不包,可以以说是中华文明中的一块瑰宝。


静心手写


古代书法是实用的,是生活化的

当今中国书法家协会应该有几百万人吧,关于书法类的协会也是不胜枚举。我是云南大理人,在我们大理也有几百个书法家呢。但是古代是没有书法家这一种说法的,大家全国老百姓都在写字,只不过写得多了,隔壁张三可能会夸你写的字比旁边王老五好,于是有邻居可能会请你给他们家写春联,总说不好意思,耽误你扫地,有时候会给你一棵大白菜什么的。过年的时候,隔壁村听说你写的字好也许会几个人成群结队的来请你写春联,也许会给你扛一袋洋芋什么的,够你吃好几天。这就是古代社会,书法离老百姓并不遥远。字除了写春联,还有很多写在石头上,为什么呢?


一,纸不耐风吹雨淋,石头相对好点

老百姓的生活中有很多字是要写在外面的

1,摩崖刻石;直接遭遇石壁上的文字,用于记述功绩或记事。比如今天大家开了条隧道,要在隧道旁的一块大石头磨平,再在上面刻上今天是几月几号,今天天气怎么样,咱那个地方,是归哪个县长乡长管理的地点,村委会主任某某带领村长和谁谁谁今天开凿了这条隧道,隧道有多宽,有多长,以后要过隧道收不收费什么的。

2,碑碣,给去世了的祖先,记述功绩,表达怀念之情

3.墓志,特别是汉代的时候最为盛行,有棺椁之分,小棺材外面套一个大棺材,内是棺,外是椁,墓志也有葬砖等的名字,墓志和墓碑不一样,兴起于汉代贵族中,墓碑一般竖于坟头,而墓志则是至于坟内,墓室之中,有的还要放入棺椁之中,一般墓碑说明竖碑人与亡者的关系,简要注明去世人的生卒,而墓志则比较详细的记录去世的祖先的生平。一般墓碑比墓志要大很多。

4,造像记

,就是在佛教在中国盛行后流行刻佛像什么的,刻佛像完成再在佛旁刻上刻者的名字等等,也许还会写一首禅诗什么的。

5,还有界碑,明确两地的界限,张家地和李家地分开,南山县和北山县地界清楚等作用;井栏,也许会刻一些,取水排队,小心落水;还有题记,就是俺老孙到此一游这种行为,但古代人刻的一般是诗,不会刻某某我爱你,估计李白等人就刻过不少。

二,书法在石头上原因是石头相对廉价

你想想如果把碑文刻在金银上,有都少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他们有这个条件吗?况且界碑井栏这些都用金银刻成估计晚上就被人挖了,所以不现实。

今天我啰啰嗦嗦的说了一些,以上简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如果觉得我说的不错,请点关注,我是心墨z谢谢!


心墨z


这个咋说呢?按本意来说也就是好保存。像纸质不宜留存,刻在碑上,可以保存留存。

但很多恰恰是刻成碑才在后世保存下来,并为时人所知。这在魏晋之前表现得尤其明显。

但相应的来说的,我觉得古人的书法作品那刻在碑上留存下来。还是挺好的。就是看人们发现的早与晚的问题。





水灵儿芳芳


古人的许多书法,都要刻在石头上,这是和古代文化的传播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们知道中国的汉字流传下来,它依靠的工具和材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的。在汉朝以前,中国的书法,那个时候还没有纸张,古人要把文化知识保存下来,只能通过刻石或者是刻在竹简、木板上。

显然,刻到石头上又比刻到木板和竹简上要保存的时间更长。

从汉族方面的纸张以后,大多数的书法作品,文化知识,都可以通过纸张书写来流传下去。所以用纸书写就变成了人们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化知识传播途径。尤其是宣纸的发明,让中国的书法能够保存的时间更长。历史上那些最著名的书法作品,大多数都是在宣纸上书写的。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书法用碑刻字一直是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流传下来。

用碑刻字这个既有历史传承的原因,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古人刻碑这种传统相联系。

王羲之集字作品

我们都知道古人的墓葬,尤其是一些达官贵人,帝王将相的墓葬,在他们的墓旁边,都会用碑刻来记载他们的生平历史和主要功绩。刻这些字儿的必须是著名书法家书写的,然后由具有高超艺术手段的的匠人来进行雕刻。

除了墓葬用碑刻以外一些风景名胜或者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场所,也要用碑刻,这当然也是古人为了更好的把文化和书法传下去的最好方式。

不过,用纸书写的书法和用碑刻出来的书法,他们即使是一个人书写的,但是审美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用纸书写的书法,无论是如何书写,都不可能出现那种干净,锋利整齐划一的刀刻效果的。

古人用纸将写好的书法让石匠刻到石碑上,石匠的书写功夫,一般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达到书法家那种地步,但是一个好的石匠,可以把书法家的那种书写特征最完美的呈现出来。

但是用刀刻出来的字体和用毛笔在纸上书写出来的字体即使表面看是一模一样的,但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碑刻无论如何都不能刻出来毛笔书写的那种流畅性,灵动性(所以碑帖上面的字体大多数都是楷书或者是隶书,行草书较少)。同时碑刻字体的刚硬,劲爽的,也是毛笔书写所达不到的。再加上碑刻大多数是在室外,常年受大自然的风吹日晒,上面会有一些斑驳陆离的效果,这种效果又增添了碑帖的独特的魅力。

也许古人很早就发现了他们二者之间的共同特征和相互之间的一些细微区别,所以碑学和帖学,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起来了。而这对我们后人而言,学习书法也就多了一个学习选择的渠道。


素心明月


大家好,我是(文博人西诺)我从小就喜欢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后来我学的文化专业,目前我现在在云南博物馆担任博物馆馆员,每天为大家介绍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提交大家对历史文化的理解,我也是这个领域的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让我用专业的角度回答下笔友的这个问题:

从汉族方面的纸张以后,大多数的书法作品,文化知识,都可以通过纸张书写来流传下去。所以用纸书写就变成了人们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化知识传播途径。尤其是宣纸的发明,让中国的书法能够保存的时间更长。历史上那些最著名的书法作品,大多数都是在宣纸上书写的。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书法用碑刻字一直是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流传下来,用碑刻字这个既有历史传承的原因,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古人刻碑这种传统相联系。


文博人西诺


柳公权《神策军碑》

李斯《泰山刻石》

大家好,我是爱上唐诗。

古人最早的文字不是写的,而是刻在龟甲、兽骨之上,这也是甲骨文的来历。后世有了金属又把文字籀(zhòu)在金属上,称为金文。这些记录方法都很费劲,商代以后竹简书逐渐流行起来,比甲骨文和金文记录起来更加简便。纸张的发明使得文字记载更加便捷,也大大加快了文明的进步。

因此,古人把书法作品刻在石碑上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传统,因为最早的记录文字的方法就是刻。

第二个原因,保存长久。书法作品有写在纸张上面的,也有写在绢布上的,但是两种方式都不适合长久保存,随着时间的推移,腐烂残破,面目全非,能够保存下来的纸质书法作品或者绢布书法作品放在现在都是无价之宝。相比而言,书法作品刻在石碑上不容易破坏,也不怕水火,能够长久保存。古代大书法家的作品能流传至今,要感谢碑刻。

第三个原因,彰显功绩。石碑上刻的内容,无非是丰功伟绩,或是名人事迹,或是佛经教典,或是墓碑刻上祖宗亲人的相关信息,都是希望被后人铭记。石碑不怕风吹日晒,可以放在显眼处供人观瞻。某些书法大家的作品也会因为上述原因被镌刻于石碑,流传后世。这是第三个原因。

欢迎大家发表意见。


爱上唐诗


一是石头的坚固性,不容易损坏,保存时间长。二是现在看到碑主要用来做墓碑,墓地多数又在深山老林中,远离尘世。

墓碑有主要用了记事一个人的生平和功绩,墓地天生带有死亡的气息,在中国人眼中是不详之地,几乎没有什么人会无缘无故的去墓地。

死者为大,对死者的尊敬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