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育儿新旧理念的冲突:隔辈教育,其实并没有那么“水火不容”

文|小鱼奶爸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社会压力的增大,使得隔代教育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与此同时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新式教育的兴起,祖辈与年轻父母这辈对幼儿的教育要求出现分歧,过于溺爱、过时的教育观念和方式,都是让年轻父母难以接受的。

当然,隔代教育是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调研数据显示,由父母双方或一方照顾孩子的家庭约占50%左右,而由祖辈照顾孩子的家庭也高达47%,不在少数;另一方面,隔代教育中又有7成以上以祖父母为主体,外祖父母照顾孩子的家庭仅为20%左右,其余10%则由其他祖辈代为照顾;而且这些照顾孩子的长辈年龄普遍偏大,60岁以上的人数约占65%;文化水平的差异也较大,70%左右为小学水平,15%左右为初中水平,甚至还有部分从未接受过教育。

从这些数据中就会得知,隔辈教育会带来矛盾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育儿新旧理念的冲突:隔辈教育,其实并没有那么“水火不容”



01隔辈教育的那些苦与愁

下面这样的场面,想必在大家的生活中都见过。

育儿新旧理念的冲突:隔辈教育,其实并没有那么“水火不容”

老人给孩子偷偷拆零食吃,年轻妈妈看见后就是一串“连珠炮”:

“妈,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这个时候不能给孩子吃零食,他最近都不好好吃饭,会影响发育的。而且你现在这样做,将来他还会听我说的话吗?”

老人则说道:“哪个孩子小时候不吃零食啊,你们不都健健康康长大了吗?现在管孩子管这么严,有必要吗?”

边说边抱着宝宝抱怨,嘴里唠叨着:“走,不理妈妈,妈妈不心疼宝宝奶奶心疼!”

涉及到的话题不仅仅是饮食,还有习惯养成和溺爱等种种问题。不论是在工作岗位上多么雷厉风行的女强人,在这种情况下也会感受到深深的育儿无奈:

本来可以自己独立生活的孩子,在老人的溺爱下,顿顿饭都要喂,现在也不用小马桶了,随地尿尿,老人跟在屁股后面擦。

而老人帮忙带孩子也是情分,抛下老家的事情来给儿女帮忙,还要被说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委屈的时候只能一个人偷偷流眼泪。

是不是隔辈教育到最后都会变成三代人的战争?到最后不仅家人之间心生嫌隙,孩子的习惯也难以养成。

要说请保姆,一是没经济条件,二是不放心。

因此,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为了避开这类育儿大坑,都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宁愿辞职在家,也不让老人带孩子!

但是,隔辈教育,真的有这么严重吗?在具体展开这个话题之前,我希望大家都能抛下自己的偏见,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

毕竟我国大部分家庭都存在隔辈育儿的情况,这是避不过的,而教育理念的冲突又是真实存在的,这种情况下去争谁对谁错显然没有意义,倒不如多想想如何用智慧解决这类问题。

育儿新旧理念的冲突:隔辈教育,其实并没有那么“水火不容”


育儿新旧理念的冲突:隔辈教育,其实并没有那么“水火不容”



02隔辈育儿也是存在优势的

1)孩子能在多元化的环境中长大

家庭中有矛盾不可怕,让孩子感受到也不可怕。

给孩子营造一个相对积极稳定的环境是必须的,但家长也不能粉饰太平。

孩子从矛盾中可以理解,人与人对于同一事件的看法肯定都存在不同之处,我们也没必要勉强或责备他人,要求他们和自己看法一样,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了。

多元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心态更加平和也更加强大,他们会知道坚持自我。

蒙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既然我们不能驾驭外界,就要驾驭自己,外界不适应我,那我就要主动去适应它。

孩子未来遇到的世界,必定是存在矛盾的,家长让孩子看到矛盾,也能帮孩子形成处理矛盾的能力。

育儿新旧理念的冲突:隔辈教育,其实并没有那么“水火不容”

2)孩子更有责任心和爱心

在大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通常责任心和爱心都更强,这是潜移默化形成的。

家中有老人,年轻父母的相处方式更能给孩子提供示范。我们常说家人之间要互相关心,晚辈对长辈要孝敬,最好的办法就是年轻父母以身作则。

儿童的行为,尽管出于天性,但也会模仿外界环境。

当然,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以及习惯养成,的确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阻碍,对此我们要客观和辩证看待。

而孩子前期的成长,也需要对家庭成员的稳定分工有所感受。

因此,我们对待隔辈教育应该做到基本的4个字——求同存异。既然两代人在孩子的问题上不可能不存在任何矛盾与冲突,但为了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也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大家都必须拧成一股绳,朝同一个方向努力。

育儿新旧理念的冲突:隔辈教育,其实并没有那么“水火不容”



03解决隔辈教育的问题,需要遵守什么原则?

1)避免情绪用事、少说多做

事实上,我们也知道遇到问题,发泄情绪不仅不能解决,反而会使问题越扩越大。

无论年轻父母还是老人,看到对方的表现与自己的理念不合时,都会首先发脾气。

育儿新旧理念的冲突:隔辈教育,其实并没有那么“水火不容”

其实想想我们也会发现,给孩子吃零食这件事情的伤害尚且还小一些,两代人当着孩子的面大声争执,才会给他添上更大的伤口。

《家问》中毕淑敏曾说过,在纷乱和丑恶气氛中长大的孩子,是伪劣家庭的痛苦产品。

家庭氛围好不好,不仅会影响孩子的个性形成,还会影响他未来的婚姻观和家庭观。

遇到问题比起发泄情绪,我们更应该着眼于行动,用行动表明自己的态度,多做少说才能让矛盾最大程度得减小。

2)看到双方的付出

父母对孩子的爱毋庸置疑,老人也同样希望孩子的未来发展得好。

尽管发生了矛盾和摩擦,但我们都必须承认,双方在带孩子这件事上都有自己的付出。

老人背井离乡帮忙带孩子,是需要感激的,有时他们做错事情的确是受到过往经验和成就理念的影响。

常常说家庭是讲情绪而不是讲对错的地方,双方如果能多沟通,加深理解,互相让步,对孩子来说才是件好事。

出于对子女的爱,好好说,只要不是那种胡搅蛮缠的老人,肯定会听。

育儿新旧理念的冲突:隔辈教育,其实并没有那么“水火不容”

3)抓大放小,只建立原则性的带娃秩序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的副教授沈奕斐,曾经在演讲中谈到过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

生大宝的时候,她谨遵医嘱,坚持不让婆婆给孩子包“蜡烛包”,两人为此矛盾不断。

二宝是在美国生的,医生却建议她给孩子包“蜡烛包”创造安全环境。

而事实上,这两个孩子一个包了,另一个没包,但全都健康地长大了。

说到底,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儿规则,其实在一些小问题上没必要太过纠结。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有时放松一下,老人的经验没准也不是不可行。

育儿新旧理念的冲突:隔辈教育,其实并没有那么“水火不容”

而那些涉及到原则的问题,在老人参与到带娃之前,就要双方展开商议,制定明确的规则。

原则底线制定好了,双方有依据,并专注到重要的事情上,就不会出现那么多问题了。

家长多跟老人说溺爱孩子的影响,并通过示范的方式向老人演示怎么带娃,多带他看育儿科普类视频,也是有用处的。

总而言之。父母有父母的原则,老人也有老人的经验。双方达成共识,才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最大的助力。

二胎奶爸一枚,擅长儿童心理和教育领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儿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