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2019年中國城市GDP二十強榜單:迴歸真實,迴歸理性,迴歸未來

2019年中國城市GDP二十強榜單:迴歸真實,迴歸理性,迴歸未來


山川網:自打時間進入到2020年,就一直有朋友向我追問2019年度的中國城市總排名數據,什麼時候能夠出來。答案其實也十分簡單:由於數據發佈一直都是掌握各地統計局官方手中,所以一定是他們什麼時候能發佈,我們才能夠蒐集整理後進行分享。每年都是如此,但每年都還是有不少朋友等不及。


今天的好消息是,大家心心念唸的2019年度中國城市排名,終於要向大家安排推送了。但與此同時,也需要告訴大家的是,今天我們能夠推送的城市排名,還僅限於年度前20強城市,因為距離年度百強城市的完整數據公佈,現在各地官方的公佈進度還要差很多,絕不是一天兩天,甚至五天十天就能保證完成的。


而即使是這份2019年度中國城市20強榜單,其中起碼還有3座城市準確數據官方至今仍未公佈,我們能夠使用的數據也僅是通過去年的年度數據得出的預測數據。關於這點,在下文中我們還會有進一步介紹,一起來看吧——


2019年中國城市GDP二十強榜單


2019年中國城市GDP二十強榜單:迴歸真實,迴歸理性,迴歸未來


非常湊巧的一件事是,截止目前2019年度中國內地城市二十強之中,仍未對外公佈準確經濟數據的三市,正好是華中三省河南、湖北、湖南三省的省會鄭州、武漢和長沙。


根據目前我們能夠得到的關於三市的2019年度經濟數據分別是——


鄭州市:2018年,鄭州市共完成GDP總量10143.32億元,歷史上首次GDP總量突破萬億元大關,排名居同期全國地級市第16位。在當年度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於2019年GDP增速的目標,設定為8%左右。在上表之中,我們標註的2019年鄭州市預計GDP數據1.1萬億左右,正是考慮了鄭州市2018年GDP修訂因素和增長預期後,大致給出了比較有參考性的一個數據。


武漢市:根據相關地方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9年武漢市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8%左右,2020年預期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7.8%。按照7.8%左右的年度GDP增速,我們暫且將武漢市2019年GDP總量標記為1.6萬億左右。而準確數據,還要參考武漢市2018年GDP數據的修訂情況。


長沙市:根據相關地方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9年,長沙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8%。同樣按照7.8%左右的年度GDP增速,我們暫且將長沙市2019年GDP總量標記為11884億元左右。


之所以一定要給予鄭州、武漢、長沙三市相應的2019年度GDP預估數據,在於三市位居全國城市二十強的地位十分穩固,需要相應的參考數據,才能夠更好地幫助大家理解相關的數據情況。


也正是由於類似的情況,我們同樣是在表格標題中使用了“2019年中國城市GDP二十強榜單(初版)”這樣的字樣,敬請知悉。


如果想要在時間上搶先了解年度城市經濟數據,那麼對應地在數據準確度上一定會受到相應的犧牲,這是必然的道理。


2019年中國城市GDP二十強榜單:迴歸真實,迴歸理性,迴歸未來


2019年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史上的又一個大變之年。這種“大變”,集中體現在大量城市對過去2018年的GDP數據的重新修訂後,全國及區域經濟排名出現了明顯的變化上。


以今天我們要分享的2019年度中國城市GDP二十強榜單來說,除了榜首的上海、北京二市真正在經濟體量上對於榜單其他城市形成了真實的“維度壓制”外,其餘的所有城市排名從實際情況看都還遠遠談不到穩定與安全。


排名第三的深圳獲得該席位時間尚淺,且相較於北上廣三大綜合性城市而言,本身的長短板效應十分明顯,GDP增速延續2018年的回落趨勢,在2019年度進一步回落至6.7%,可以預見在接下來會逐漸進入經濟增長的緩行期。調整過往多年得益於政策優勢,高速發展後積累下的諸多經濟與社會矛盾,已經成為下個十年深圳必將面對的重大課題。


而全國排名在前不久在剛剛從第三位回落到第四位的廣州,這把“交椅”的穩定性同樣是值得思量的。2019年度,全國城市第四位廣州與第五位重慶的GDP總量差別僅為22.83億元,幾乎是一步之遙。而依照重慶市本身的土地面積及人口體量優勢,以及政策上持續地傾斜與扶持,未來二市之間的排名情況同樣猶未可知。


那麼關於2019年度中國城市GDP二十強的排名變化,是否就僅限於前五名之間的“明爭暗鬥”呢?顯然不是,真正精彩的,還是在後面城市之間的劇烈變化。


迴歸真實,迴歸理性,迴歸未來


2019年中國城市GDP二十強榜單:迴歸真實,迴歸理性,迴歸未來


如果說前五名城市的排名無論種種原因,最終還是保持了2018年度的既定排名情況,還能夠維持表面排位的話。那麼從第六位的城市開始,基本就進入了“大亂鬥”的局面——


首先,必須要說的自然還是天津。沒辦法,雖然在此前的對篇推文之中,我們已經對於天津市由於2018年全國城市經濟數據的重新修訂,既有經濟體量大幅縮水,全國城市排名大幅下滑的情況有所介紹,但是在今天的2019年度中國城市二十強榜單中,還是免不了還要單獨拿出來再進行一下點名。


從全國第6位到全國第10位,天津市僅用了一年時間。“得益於”天津市的排名大幅度下滑,蘇州、成都、武漢、杭州四市的全國排名均得到了一個位次的提升。雖然截止目前武漢市的2019年度精準GDP數據尚未公佈,不過綜合多方面情況來看,四市彼此間的排名暫時應該得以保持。


其中,長三角雙雄蘇州市和杭州市的年度表現尤其值得一提。蘇州市年度GDP已經站上1.9萬億+的新高度,距離現階段一線城市2萬億GDP的目標僅一步之遙平。而杭州市GDP總量也首次超過了1.5萬億的門檻。按照此前我們的分析,我們認為當下時間段1.5萬億左右的GDP,已經成為新一線(經濟)城市的全新標準。


更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天津市2019年度全國城市經濟體量第10位的排名同樣較為僥倖。因為與第11位城市南京間的差距不到百億,而增速差距則高達3%。所以如無意外,2020年將是天津市徹底離開全國十強城市的重要時間點。


此外,山東省兩座上榜全國城市20強的城市青島和濟南的表現,同樣非常值得我們關注——


根據此前濟南市統計局數據顯示,經山東省統計局統一核算並反饋,2019年濟南市地區生產總值(GDP)初步核算數據為9443.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0%。合併萊蕪後,濟南市才真正有了經濟大省省會應有的底子和麵子。但是,這顯然還只是個開始。


但收之桑榆後,往往亦會失之東隅。2019年度,是過去長期以來山東省經濟第一市青島市十分艱難的一年。結合近兩年國內極具壓力的發展環境,從年度經濟增速來看青島市6.5%的表現並不太差,但由於與相鄰三市寧波、長沙、無錫的差距十分接近,再加之經濟數據修訂的相關因素,出現了年度全國城市排名下滑3位的階段性挫折。


長期來看,青島市全國二十強的地位並不會輕易被撼動。但青島市如何定位,如何押寶,去和與南方諸市差異化競爭,是決定青島市排名靠前些還是靠後些的根本。


綜上,通過2019年度中國城市GDP二十強的經濟表現,我對於這一年中國區域經濟的最終評價是三句話:迴歸真實,迴歸理性,迴歸未來。


迴歸真實,就是說新中國已經建立已經超過70年了,全國各城各地任何打腫臉充胖子的行為早已喪失了意義。當下是信息化時代,更是大數據時代,通過遮掩的方式獲得短暫的虛假繁榮和虛榮心滿足,只會遺禍無窮,給對應地區居民的幸福生活蒙上巨大陰影。泡沫早一日破滅,城市發展早一日迴歸正常軌道。


迴歸理性,是指各城各地的自身定位和發展方向都不盡相同,過去人人都想要成為北京上海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那是改革開放紅利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必然的膨脹與爆發,但是很快就會迴歸理性與客觀。大城市有大城市的重擔,小城市有小城市的幸福,迴歸理性就是認清自己,不盲目攀比,不做與城市實際發展水平相背離的浪費。


迴歸未來,區域經濟的良性未來是什麼樣子?是無論你生活在哪裡,總有不同的生活幸福感在等待著你。具體化到城市群中,核心城市是什麼樣,近郊地區是什麼樣,衛星城又是什麼樣,各不相同,但是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城市的誕生與發展歸根結底是為了給予人類更多更好的選擇,而絕不是唯一的、強制性的選擇。


那麼如果意外,2020年迴歸真實與理性後的中國十強城市名單會是:

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蘇州、成都、武漢、杭州、南京


長三角四席,珠三角二席,西部二席,中部一席,北部一席。這些城市的排名會日趨穩定,成為下個階段引領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核心。


東南雙璧: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年度表現


2019年中國城市GDP二十強榜單:迴歸真實,迴歸理性,迴歸未來


可能在上文中我提到青島的時候,有些朋友就會有意見了。青島市年度排名回落了3名,都被單獨進行了介紹。為什麼寧波市年度排名上升了3名,但是卻一句都沒有提到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榜單前20強中的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按照慣例我們是必然要單獨開闢一個章節進行講解的。原因無他,這是真正能夠決定中國未來經濟走向和成長高度的最核心區域。


在上文中我們已經講到,在2019年度中國經濟十強城市中,長三角上榜三席:上海、蘇州、杭州;珠三角上榜兩席:深圳、廣州。


如果我們將排名進一步擴大到二十強城市榜單,長三角上榜城市再次增加三席:南京、寧波、無錫;珠三角再次增加兩席:佛山、東莞。


一直以來,有很多朋友都在問,未來中國區域經濟的大格局,最終的發展方向會是什麼樣。其實對此類問題我一貫的態度都是恆定的:現在是什麼樣,未來就是什麼樣。吾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那麼現在的中國區域經濟格局是什麼樣的呢?如果你看清楚了,其實非常簡單——


天下若均為十,長三佔其三,珠三佔其二,其餘各地共分其五。


但是長三角的潛力,卻還遠不止這個天下的三成。相較於全國所有區域,長三角城市梯隊健康性與成長性都是獨一無二的。從超一線城市,到一線城市、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線城市。長三角地區無論是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的,都是最為突出的。


大家回看一下上文中我們分享的“2019年中國城市GDP二十強榜單”。在20強城市之後,我又單獨列出了四座城市——合肥、福州、南通、西安。


這四座城市為什麼值得大家關注呢?首先當年那就是經濟體量的優勢,2019年度四市的GDP總量都在9000億以上。大概率上,再有差不多一年的時間,四市可能都會邁入萬億GDP。在這其中,合肥和南通依舊是長三角區域的重要成員。


這還遠遠沒有結束。在合肥與南通之後,另外兩座長三角重鎮常州和徐州二市在2019年度經濟總量都已經開始朝著8000億元的目標前進。這也就意味著,三四年之後,長三角地區將再次增加至少兩座萬億GDP城市。


屆時,長三角城市群擁有的萬億GDP城市數量,將歷史性地達到十座之多。從經濟學來看,長三角經濟體量最終達到全國的四成,同樣也並非沒有可能。


中國城鎮化進程不能孤立南北來看


2019年中國城市GDP二十強榜單:迴歸真實,迴歸理性,迴歸未來


長期以來區域經濟領域都有一種錯誤的思維方式,就是人為將中國的南北方對立來看,這顯然是十分荒謬的一件事。事實上不止南北,中國各個版塊之間都是有機協調的整體。


比較的目的不在於讓某一數據上靠前的地區“趾高氣揚”,讓某一數據上靠後的地區“垂頭喪氣”。地大物博如中國,任何一個你可能從未聽說過的城市,都能找到幾個全國第一甚至全國唯一的優勢領域。取己長而較人之短,一葉障目而已。


為什麼長期以來我一直高度關注長三角的發展動態,正是長三角是目前國內真正意義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所有領域上,實現了南北包容,東西交匯的這樣一個城市群複合體。


長三角的最大優勢有很多,此前在我們的各類推文中都有過多維度的講解。但是如果一定要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的話,長三角的最大的優勢在於——亦南亦北。


一直以來,大家都日漸能夠接受的一個觀點是——未來人口向哪裡流動,哪裡的發展就更有希望。


那麼究竟什麼是決定人口流動的第一要素呢?過去很多人都認為經濟是人口流動的第一要素。即哪個地區經濟越發達,工作機會越多,收入水平越高,哪個地區就對外地人口更具有吸引力。


這種情況事實上存在一定的前提,就是城鎮化進程處於初中期階段時,由於全國區域經濟發展存在巨大的差異性,經濟發達地區及其稀少,可供人口流動選擇的目的地十分有限,人們追求生存和物質幾乎是流動的唯一要素時,才可能產生對應的結果。


那伴隨著2019年中國整體城鎮化率已經超過60%,區域重點城市的城鎮化率紛紛超過80%的大背景來臨後,中國城鎮化進程已經全面邁入了中晚期階段。


那麼城鎮化中晚期階段的區域經濟特徵是什麼呢?是各區域幾乎都已經擁有至少一個區域中心城市。且全國範圍內除去超一線城市這一級別的存在外(北京上海),區域中心城市間的收入差異是在日益縮小而非日益擴大。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人口情況同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是人口過剩,但是由於人口的綜合素質並不高,所以能夠從事的崗位也基本以中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所以能夠提供更多的勞動密集型崗位,哪裡的生活成本最低,最終能夠結餘的資金越多,哪裡就越受到對應人口的青睞。


但對於新生代的年輕人而言,他們的選擇更多了。他們基本不會再像父輩那樣由於信息閉塞,動輒跟著三五鄉親,遠行千里到一個氣候、文化、飲食、語言完全不同地方去工作和生活,而目的僅僅是為了多賺點錢養家餬口。


那麼文化與生活習慣由什麼決定的?是由地理位置決定的。古時候講隔河不下雨,十里不同風,根源就是在這裡。為什麼非常多的北方朋友清楚知道南方的經濟發展更具活力,收入水平更高,但是依舊不會選擇遷徙向南呢?除了親情友情難以割捨外,最大的一個原因就在於生活方式的難以適應。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對於有意向南下發展的北方人,我基本上只會建議他們考慮長江沿線城市。這個區域幾乎是北方人最容易接受和融入的所謂“南方”板塊。換而言之,如果你在長三角區域都覺得難以融入,繼續向南其融入難度只會不斷增加。


從現階段來看,長江以南地區人口的省外流動性逐年都在減弱。比如過去的人口流出集中地西南大版塊,目前以成都和重慶為代表區域中心城市的崛起,正在不斷吸引過去的流出人口出現迴流。


而另一個人口流出集中地華中大版塊,伴隨著鄭州、武漢、長沙三市的崛起,同樣對於對應各省的人口流出情況起到了非常明顯的影響。


所以由此來看,未來十年可能是中國跨省人口較明顯流出的最後一個階段,其規模相較之前雖然會有非常大的下滑,但是其人口素質則會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提高。而由於中國區域經濟格局的日漸明朗清晰,真正還有出省流動的地區,事實上僅剩下華北、西北和東北三省。


這其中,西北和東北目前經過過去多年的人口變化,目前已經呈現出地廣人稀,老齡化情況加速的典型情況。而華北,事實上應該算是中國未來人口流出的一個最後一塊集中地。該區域,是目前為數不多就業機會、質量與區域人口數量、素質存在明顯矛盾的版塊。


所以華北地區的人口,特別是其中有相應教育基礎的年輕人,在日益收緊入口的北京,以及不能夠完全提供足量、匹配就業崗位的天津、青島之外。他們會流向哪裡,對於下一個階段的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影響十分明顯。


從過去的經驗看,這些人始終都在持續流向長三角地區,並且持續幫助更多的北方親人朋友向該區域遷徙。來自北方相鄰、相近省份的人口持續流入,是繼安徽全省入長三之後,幫助該區域經濟再上層樓的又一關鍵要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