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2019年中国城市GDP二十强榜单:回归真实,回归理性,回归未来

2019年中国城市GDP二十强榜单:回归真实,回归理性,回归未来


山川网:自打时间进入到2020年,就一直有朋友向我追问2019年度的中国城市总排名数据,什么时候能够出来。答案其实也十分简单:由于数据发布一直都是掌握各地统计局官方手中,所以一定是他们什么时候能发布,我们才能够搜集整理后进行分享。每年都是如此,但每年都还是有不少朋友等不及。


今天的好消息是,大家心心念念的2019年度中国城市排名,终于要向大家安排推送了。但与此同时,也需要告诉大家的是,今天我们能够推送的城市排名,还仅限于年度前20强城市,因为距离年度百强城市的完整数据公布,现在各地官方的公布进度还要差很多,绝不是一天两天,甚至五天十天就能保证完成的。


而即使是这份2019年度中国城市20强榜单,其中起码还有3座城市准确数据官方至今仍未公布,我们能够使用的数据也仅是通过去年的年度数据得出的预测数据。关于这点,在下文中我们还会有进一步介绍,一起来看吧——


2019年中国城市GDP二十强榜单


2019年中国城市GDP二十强榜单:回归真实,回归理性,回归未来


非常凑巧的一件事是,截止目前2019年度中国内地城市二十强之中,仍未对外公布准确经济数据的三市,正好是华中三省河南、湖北、湖南三省的省会郑州、武汉和长沙。


根据目前我们能够得到的关于三市的2019年度经济数据分别是——


郑州市:2018年,郑州市共完成GDP总量10143.32亿元,历史上首次GDP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排名居同期全国地级市第16位。在当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2019年GDP增速的目标,设定为8%左右。在上表之中,我们标注的2019年郑州市预计GDP数据1.1万亿左右,正是考虑了郑州市2018年GDP修订因素和增长预期后,大致给出了比较有参考性的一个数据。


武汉市:根据相关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9年武汉市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左右,2020年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7.8%。按照7.8%左右的年度GDP增速,我们暂且将武汉市2019年GDP总量标记为1.6万亿左右。而准确数据,还要参考武汉市2018年GDP数据的修订情况。


长沙市:根据相关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9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同样按照7.8%左右的年度GDP增速,我们暂且将长沙市2019年GDP总量标记为11884亿元左右。


之所以一定要给予郑州、武汉、长沙三市相应的2019年度GDP预估数据,在于三市位居全国城市二十强的地位十分稳固,需要相应的参考数据,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大家理解相关的数据情况。


也正是由于类似的情况,我们同样是在表格标题中使用了“2019年中国城市GDP二十强榜单(初版)”这样的字样,敬请知悉。


如果想要在时间上抢先了解年度城市经济数据,那么对应地在数据准确度上一定会受到相应的牺牲,这是必然的道理。


2019年中国城市GDP二十强榜单:回归真实,回归理性,回归未来


2019年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大变之年。这种“大变”,集中体现在大量城市对过去2018年的GDP数据的重新修订后,全国及区域经济排名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上。


以今天我们要分享的2019年度中国城市GDP二十强榜单来说,除了榜首的上海、北京二市真正在经济体量上对于榜单其他城市形成了真实的“维度压制”外,其余的所有城市排名从实际情况看都还远远谈不到稳定与安全。


排名第三的深圳获得该席位时间尚浅,且相较于北上广三大综合性城市而言,本身的长短板效应十分明显,GDP增速延续2018年的回落趋势,在2019年度进一步回落至6.7%,可以预见在接下来会逐渐进入经济增长的缓行期。调整过往多年得益于政策优势,高速发展后积累下的诸多经济与社会矛盾,已经成为下个十年深圳必将面对的重大课题。


而全国排名在前不久在刚刚从第三位回落到第四位的广州,这把“交椅”的稳定性同样是值得思量的。2019年度,全国城市第四位广州与第五位重庆的GDP总量差别仅为22.83亿元,几乎是一步之遥。而依照重庆市本身的土地面积及人口体量优势,以及政策上持续地倾斜与扶持,未来二市之间的排名情况同样犹未可知。


那么关于2019年度中国城市GDP二十强的排名变化,是否就仅限于前五名之间的“明争暗斗”呢?显然不是,真正精彩的,还是在后面城市之间的剧烈变化。


回归真实,回归理性,回归未来


2019年中国城市GDP二十强榜单:回归真实,回归理性,回归未来


如果说前五名城市的排名无论种种原因,最终还是保持了2018年度的既定排名情况,还能够维持表面排位的话。那么从第六位的城市开始,基本就进入了“大乱斗”的局面——


首先,必须要说的自然还是天津。没办法,虽然在此前的对篇推文之中,我们已经对于天津市由于2018年全国城市经济数据的重新修订,既有经济体量大幅缩水,全国城市排名大幅下滑的情况有所介绍,但是在今天的2019年度中国城市二十强榜单中,还是免不了还要单独拿出来再进行一下点名。


从全国第6位到全国第10位,天津市仅用了一年时间。“得益于”天津市的排名大幅度下滑,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四市的全国排名均得到了一个位次的提升。虽然截止目前武汉市的2019年度精准GDP数据尚未公布,不过综合多方面情况来看,四市彼此间的排名暂时应该得以保持。


其中,长三角双雄苏州市和杭州市的年度表现尤其值得一提。苏州市年度GDP已经站上1.9万亿+的新高度,距离现阶段一线城市2万亿GDP的目标仅一步之遥平。而杭州市GDP总量也首次超过了1.5万亿的门槛。按照此前我们的分析,我们认为当下时间段1.5万亿左右的GDP,已经成为新一线(经济)城市的全新标准。


更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天津市2019年度全国城市经济体量第10位的排名同样较为侥幸。因为与第11位城市南京间的差距不到百亿,而增速差距则高达3%。所以如无意外,2020年将是天津市彻底离开全国十强城市的重要时间点。


此外,山东省两座上榜全国城市20强的城市青岛和济南的表现,同样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根据此前济南市统计局数据显示,经山东省统计局统一核算并反馈,2019年济南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数据为944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合并莱芜后,济南市才真正有了经济大省省会应有的底子和面子。但是,这显然还只是个开始。


但收之桑榆后,往往亦会失之东隅。2019年度,是过去长期以来山东省经济第一市青岛市十分艰难的一年。结合近两年国内极具压力的发展环境,从年度经济增速来看青岛市6.5%的表现并不太差,但由于与相邻三市宁波、长沙、无锡的差距十分接近,再加之经济数据修订的相关因素,出现了年度全国城市排名下滑3位的阶段性挫折。


长期来看,青岛市全国二十强的地位并不会轻易被撼动。但青岛市如何定位,如何押宝,去和与南方诸市差异化竞争,是决定青岛市排名靠前些还是靠后些的根本。


综上,通过2019年度中国城市GDP二十强的经济表现,我对于这一年中国区域经济的最终评价是三句话:回归真实,回归理性,回归未来。


回归真实,就是说新中国已经建立已经超过70年了,全国各城各地任何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早已丧失了意义。当下是信息化时代,更是大数据时代,通过遮掩的方式获得短暂的虚假繁荣和虚荣心满足,只会遗祸无穷,给对应地区居民的幸福生活蒙上巨大阴影。泡沫早一日破灭,城市发展早一日回归正常轨道。


回归理性,是指各城各地的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都不尽相同,过去人人都想要成为北京上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是改革开放红利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必然的膨胀与爆发,但是很快就会回归理性与客观。大城市有大城市的重担,小城市有小城市的幸福,回归理性就是认清自己,不盲目攀比,不做与城市实际发展水平相背离的浪费。


回归未来,区域经济的良性未来是什么样子?是无论你生活在哪里,总有不同的生活幸福感在等待着你。具体化到城市群中,核心城市是什么样,近郊地区是什么样,卫星城又是什么样,各不相同,但是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城市的诞生与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给予人类更多更好的选择,而绝不是唯一的、强制性的选择。


那么如果意外,2020年回归真实与理性后的中国十强城市名单会是:

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南京


长三角四席,珠三角二席,西部二席,中部一席,北部一席。这些城市的排名会日趋稳定,成为下个阶段引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核心。


东南双璧: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年度表现


2019年中国城市GDP二十强榜单:回归真实,回归理性,回归未来


可能在上文中我提到青岛的时候,有些朋友就会有意见了。青岛市年度排名回落了3名,都被单独进行了介绍。为什么宁波市年度排名上升了3名,但是却一句都没有提到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榜单前20强中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按照惯例我们是必然要单独开辟一个章节进行讲解的。原因无他,这是真正能够决定中国未来经济走向和成长高度的最核心区域。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讲到,在2019年度中国经济十强城市中,长三角上榜三席:上海、苏州、杭州;珠三角上榜两席:深圳、广州。


如果我们将排名进一步扩大到二十强城市榜单,长三角上榜城市再次增加三席:南京、宁波、无锡;珠三角再次增加两席:佛山、东莞。


一直以来,有很多朋友都在问,未来中国区域经济的大格局,最终的发展方向会是什么样。其实对此类问题我一贯的态度都是恒定的:现在是什么样,未来就是什么样。吾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那么现在的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是什么样的呢?如果你看清楚了,其实非常简单——


天下若均为十,长三占其三,珠三占其二,其余各地共分其五。


但是长三角的潜力,却还远不止这个天下的三成。相较于全国所有区域,长三角城市梯队健康性与成长性都是独一无二的。从超一线城市,到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长三角地区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的,都是最为突出的。


大家回看一下上文中我们分享的“2019年中国城市GDP二十强榜单”。在20强城市之后,我又单独列出了四座城市——合肥、福州、南通、西安。


这四座城市为什么值得大家关注呢?首先当年那就是经济体量的优势,2019年度四市的GDP总量都在9000亿以上。大概率上,再有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四市可能都会迈入万亿GDP。在这其中,合肥和南通依旧是长三角区域的重要成员。


这还远远没有结束。在合肥与南通之后,另外两座长三角重镇常州和徐州二市在2019年度经济总量都已经开始朝着8000亿元的目标前进。这也就意味着,三四年之后,长三角地区将再次增加至少两座万亿GDP城市。


届时,长三角城市群拥有的万亿GDP城市数量,将历史性地达到十座之多。从经济学来看,长三角经济体量最终达到全国的四成,同样也并非没有可能。


中国城镇化进程不能孤立南北来看


2019年中国城市GDP二十强榜单:回归真实,回归理性,回归未来


长期以来区域经济领域都有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就是人为将中国的南北方对立来看,这显然是十分荒谬的一件事。事实上不止南北,中国各个版块之间都是有机协调的整体。


比较的目的不在于让某一数据上靠前的地区“趾高气扬”,让某一数据上靠后的地区“垂头丧气”。地大物博如中国,任何一个你可能从未听说过的城市,都能找到几个全国第一甚至全国唯一的优势领域。取己长而较人之短,一叶障目而已。


为什么长期以来我一直高度关注长三角的发展动态,正是长三角是目前国内真正意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所有领域上,实现了南北包容,东西交汇的这样一个城市群复合体。


长三角的最大优势有很多,此前在我们的各类推文中都有过多维度的讲解。但是如果一定要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的话,长三角的最大的优势在于——亦南亦北。


一直以来,大家都日渐能够接受的一个观点是——未来人口向哪里流动,哪里的发展就更有希望。


那么究竟什么是决定人口流动的第一要素呢?过去很多人都认为经济是人口流动的第一要素。即哪个地区经济越发达,工作机会越多,收入水平越高,哪个地区就对外地人口更具有吸引力。


这种情况事实上存在一定的前提,就是城镇化进程处于初中期阶段时,由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巨大的差异性,经济发达地区及其稀少,可供人口流动选择的目的地十分有限,人们追求生存和物质几乎是流动的唯一要素时,才可能产生对应的结果。


那伴随着2019年中国整体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区域重点城市的城镇化率纷纷超过80%的大背景来临后,中国城镇化进程已经全面迈入了中晚期阶段。


那么城镇化中晚期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是什么呢?是各区域几乎都已经拥有至少一个区域中心城市。且全国范围内除去超一线城市这一级别的存在外(北京上海),区域中心城市间的收入差异是在日益缩小而非日益扩大。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人口情况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是人口过剩,但是由于人口的综合素质并不高,所以能够从事的岗位也基本以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所以能够提供更多的劳动密集型岗位,哪里的生活成本最低,最终能够结余的资金越多,哪里就越受到对应人口的青睐。


但对于新生代的年轻人而言,他们的选择更多了。他们基本不会再像父辈那样由于信息闭塞,动辄跟着三五乡亲,远行千里到一个气候、文化、饮食、语言完全不同地方去工作和生活,而目的仅仅是为了多赚点钱养家糊口。


那么文化与生活习惯由什么决定的?是由地理位置决定的。古时候讲隔河不下雨,十里不同风,根源就是在这里。为什么非常多的北方朋友清楚知道南方的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收入水平更高,但是依旧不会选择迁徙向南呢?除了亲情友情难以割舍外,最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生活方式的难以适应。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有意向南下发展的北方人,我基本上只会建议他们考虑长江沿线城市。这个区域几乎是北方人最容易接受和融入的所谓“南方”板块。换而言之,如果你在长三角区域都觉得难以融入,继续向南其融入难度只会不断增加。


从现阶段来看,长江以南地区人口的省外流动性逐年都在减弱。比如过去的人口流出集中地西南大版块,目前以成都和重庆为代表区域中心城市的崛起,正在不断吸引过去的流出人口出现回流。


而另一个人口流出集中地华中大版块,伴随着郑州、武汉、长沙三市的崛起,同样对于对应各省的人口流出情况起到了非常明显的影响。


所以由此来看,未来十年可能是中国跨省人口较明显流出的最后一个阶段,其规模相较之前虽然会有非常大的下滑,但是其人口素质则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提高。而由于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日渐明朗清晰,真正还有出省流动的地区,事实上仅剩下华北、西北和东北三省。


这其中,西北和东北目前经过过去多年的人口变化,目前已经呈现出地广人稀,老龄化情况加速的典型情况。而华北,事实上应该算是中国未来人口流出的一个最后一块集中地。该区域,是目前为数不多就业机会、质量与区域人口数量、素质存在明显矛盾的版块。


所以华北地区的人口,特别是其中有相应教育基础的年轻人,在日益收紧入口的北京,以及不能够完全提供足量、匹配就业岗位的天津、青岛之外。他们会流向哪里,对于下一个阶段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十分明显。


从过去的经验看,这些人始终都在持续流向长三角地区,并且持续帮助更多的北方亲人朋友向该区域迁徙。来自北方相邻、相近省份的人口持续流入,是继安徽全省入长三之后,帮助该区域经济再上层楼的又一关键要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