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失败与伟大,未必代表着标准答案

创客笔记 |失败与伟大,未必代表着标准答案

笔记撰写者:以见科技创始人 罗锋

“《斯通纳》。我们大多数人,有对生活的憧憬,亦有或大或小的失败,也有内心深处各自不同的坚持。对每一个生命个体而言,失败与伟大,未必代表着标准答案。

但希望都能如书封所写: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创客笔记 |失败与伟大,未必代表着标准答案

《斯通纳》

《斯通纳》是一部非常小众的小说,作者是美国作家约翰·威廉斯。同样是美国小说,它没有《了不起的盖茨比》那种精致的哀愁和贵族气息,没有《漫长的告别》的豪放随性,也没有《麦田里的守望者》般激烈的愤世嫉俗。它是如此毫不起眼,乃至很少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


它无法给你某种实用的生活建议,或者有关生命意义的真相,它只能给你带来一种细微而深远的惆怅,片刻平淡而又亲切的人生瞭望。它无法给你注入强劲的活力,却能带来些许安慰——在无处不在、时时冒头的虚无中,我们并不孤独。


它是一部普普通通的人物传记,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你我的传记。


主人公威廉·斯通纳出生于一家农场,于1910年进入密苏里大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正激烈行进的时候,获得了自己的哲学博士学位。随后他成为母校的一名助教,并终生在这所大学执教,直到死去。并且到死也没升到助理教授以上的级别。学生不记得他,同事不关心他,他就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这样平平无奇,没有激起丝毫波澜的人生,在一些野心家眼中或许可以称为“失败的人生”。


斯通纳完全明白自己的“失败”。在一次好友聚会上,其中一位好友马斯特思发表了针对大学本质的一通讲话,犀利地指出“大学就像一个庇护所,是给那些体弱、年迈、不满以及失去竞争力的人提供的休养所”,并且对斯通纳坦然评价道:


“你同样因为失败而与世隔绝;不会跟这个世界拼搏。你会任由这个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来,你还躺在这里纳闷,到底做错了什么。因为你总是对这个世界有所期待,而它没有那个东西,它也不希望如此。你在这个世界没有安身之地。”


这番评价一语成谶,成了斯通纳一生的写照。天性羞怯、内向的斯通纳似乎总是命途多舛:笨拙却成功地求婚了自己一见钟情的女子,结果证明那是一场失败的婚姻;作为大学教师的工作渐入佳境,从中为自己找到了激情与尊严,却因为一次意见分歧被升迁的同事终生刁难;因为命运的邂逅,结识了唯一能理解自己、给予自己精神告慰的情人,这对灵魂伴侣也因为同事的施压而不得不忍痛分别。


创客笔记 |失败与伟大,未必代表着标准答案


这些磨难并非一招致命,甚至在初期展现出希望的曙光,而在之后才将绝望与衰落缓慢注入人心。半生之后,斯通纳在日复一日的、与世隔绝的孤独中,习惯了与存在的虚无相伴。


“他发现自己有些迷茫,自己的生活是否值得过下去,是否有过生活。他认为,这是在某个时候所有人都会想的问题。这个问题随之会带来某种伤感,不过这是一种整体的伤感,他想跟自己或者他的特殊命运没有多大关系。


他相信,这个问题是这些年日积月累中来的,是从各种偶然事件和限制中来的,是从他开始对这些东西的领悟中来的。他努力获得的小小学问启发自己达到了这样一种认识:从长远看,各种东西,甚至让他领悟到这点的这份学问,都是徒劳和一场空,而且最终要消解成一片他们撼动不了的虚无。


我们很难说斯通纳是一个软弱、消极的人,因为我们自己就时时经历着同样的困扰,看着旁人带着同样的表情,正如寺山修司的小诗:


站住!

人人都是一张

仿佛背负着重物的脸


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追问是每个人都无法绕开的人生一环,对于天生道德质地娇柔的人群来说,它过早地降临,直至对其整个命运产生影响。在困苦、贫贱、荒凉的一生中,他们深深洞悉人类的这种共同痛苦,但他们只是在不为人知的角落独自伤心损耗,毫不声张。


斯通纳就是这样一个人。没人能嘲笑他的“失败”,因为人人都是西西弗斯。


创客笔记 |失败与伟大,未必代表着标准答案

最后,斯通纳在衰老、病痛、虚弱中走向了死亡。他回想了自己这一生中落空的希望:两个好友一个在蓄意的自我毁灭中死于战争,另一个退缩进生活的序列;最终得到了婚姻的平静,却又为时已晚;拥有过爱和激情,然后又放弃了;做了一辈子教师,梦想着正直与绝对的纯洁,而在他人眼中始终是一个冷漠之人;想在岁月的尽头找到智慧,到头来只收获了无知……


但在弥留之际,他却突然意识到,这些在他看来似乎很重要的失败,和他曾经度过的生活相比,是多么微不足道。他想到,他就是自己,他知道自己曾经是什么样的人。


那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同样借用马斯特思在那次好友聚会上发表的讲话:


“即便像我们这样不堪,也比外面那些人强,满身污秽,比那些外面世界的浑蛋强。我们不做坏事,我们心口一致,我们为此得到报偿,这是一种天然美德的胜利,或者快他妈的接近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