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度日如年:找個“時間填充物”


度日如年:找個“時間填充物”


  作為成年人,我們一定知道自己平時做什麼,會產生時間飛逝的感覺,只要那個活動是安全的,你就去做,然後刷新自己的時間知覺。

----------------------------

  每天在家數日子,期盼低迷的時期趕快過去,光明的一天趕緊到來——這是近一段時間中國人正體驗著的心境。因為疫情困守在家的,彷彿度日如年。目前為止,雖然形勢出現樂觀變化,但目前的主旋律肯定還是嚴防死守。

  在14億人自我隔離,自覺停止一切社交聚會和公共娛樂活動的時刻,陡然間,我們每個人都多出來大把時間,以往需要耗費我們大量時間的外界要求幾乎沒有了,我們不用到校上學,甚至不用去辦公室,同時也不必為維護工作關係或人際關係而花費社交時間。但要命的是,多出來的大把時間無法存儲,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其自然流逝,於是在我們的心理現實中,時間就變慢了。

  從心理學角度看,這是人們的時間知覺出現了錯覺。

  所謂時間知覺是指一個人對時間的流逝或對事件持續時間的感知的主觀經驗,在不同個體以及不同環境中會有顯著差異。

  “時間知覺”反映的是人在時間感上的相對性。雖然時間是客觀的,但是人對時間的感覺卻是主觀的,有時感覺“光陰似箭”,有時卻是“度日如年”。而今天中國人面臨的最大時間知覺偏差就表現在“等待時間知覺”上,即當前中國人在等待疫情結束過程中,對時間長度的主觀感受和心理體驗。

  在當前這種高度不確定性的情境中。如果有人非常確定地告訴我們,2020年的某月某日某時,生活就可以完全恢復正常,那麼這種可預期的等待就能夠緩解大家的焦慮和不安。但事實是,現在誰也無法作出這樣的預言。於是絕大多數人在“等待時間知覺”上發生了錯覺,覺得時間過得非常慢,慢得讓人無法忍受,慢得讓人無處藏身,是慢本身讓人感覺:度日如年。

  當等待的時間確定時,人們通常可以有效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但是當等待時間不確定時,人往往就會喪失控制感,就會產生時間知覺上的錯覺。

  研究表明,影響“等待時間知覺”的客觀因素包括三點。一是外在環境,二是等待時間的確定性,還有等待過程中的“時間填充物”。而主觀因素則主要包括人的情緒與性格特點。

  從客觀因素看,疫情仍然沒有出現明確的拐點,時間上仍然存在高度不確定性,但是我們所擁有的優勢是:可以在安排時間填充物上發揮我們的自由意志。

  所謂“時間填充物(time fillers)”是指我們在某個單元時間中所安排的活動,比如閱讀、寫作、遊戲、做家務、做工作、朗誦、畫畫、唱歌、跳舞等等。目前為了讓居家隔離的中國人能夠擁有高質量的時間填充物,很多大網站開放了免費電影電視,也有的網站提供很多能夠幫大家放鬆心情的視頻。

  研究表明,時間填充物通過娛樂或忙碌,把等待時間轉化為體驗的時間,從而讓人們感覺到的時間變短。此外,時間填充物吸引分散了人們的注意力,從而也會縮短其時間知覺。

  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一定知道自己平時做什麼,會產生時間飛逝的感覺,只要那個活動是安全的,你就去做,然後刷新自己的時間知覺。

  說到影響時間知覺的內因,目前有關的腦科學研究,越來越關注情緒在扭曲時間知覺上所產生的作用。

  一個好消息是:研究表明,時間知覺是可塑的。我們可以如上所說,通過豐富我們的時間填充物而解決問題。也可以通過直接調節情緒的方法,改善我們等待時的時間知覺,

  喜歡看書的就多看書,喜歡追劇的就去追劇,平時來不及做飯的,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大秀廚藝。不論做什麼,只要找到自己喜歡的室內活動就可以。

  此外,時間雖然不可以存儲,但是卻可以“挪用”。回憶一下疫情發生前你多次想過的“等有時間就做”的那些事,其中一定有適合室內和現在做的事。如果你現在就去做,那麼不僅了卻自己長久以來的心願,而且也可以讓自己的“等待時間知覺”變得相對客觀。既然如此,何樂而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