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疫情期間四川共處置醫廢5380噸 涉疫醫廢單獨收集、存放、轉移 全省環境質量安全可控

疫情期間四川共處置醫廢5380噸 涉疫醫廢單獨收集、存放、轉移 全省環境質量安全可控

封面新聞記者 杜江茜 謝燃岸 攝影 柴楓桔

突出疫情防控阻擊戰,統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疫情期間,四川的生態環境質量同樣交上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2月28日,在四川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十一場新聞發佈會上,四川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李銀昌分享了一組數據,疫情期間,全省優良天數率為95.4%、同比提高21.3個百分點;全省地表水環境質量平均達標率為91.1%,較去年同期上升4.3個百分點。

同時,醫療機構、汙水處理廠、醫廢處置單位外排廢氣、廢水都達標排放,全省環境監測、化驗人員零感染,“截止目前,全省未發生因醫療廢物、廢水處置不當造成的二次汙染,全省環境質量安全可控。”

嚴格醫療廢物處理

疫情期間全省共處置醫廢5380噸 含疫情醫廢375噸

“我省醫廢處置能力是能夠滿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的。”據李銀昌介紹,生態環境部門聯合衛健、住建、交通等部門,重點採取針對性措施,實現全過程安全可控。

具體而言,在源頭上,權衡將定點醫療機構和其他醫療機構產生的醫廢分開,把疫情醫廢與一般醫廢物分開,實現精準分類、源頭減量。在過程堅守“嚴管”的原則,全面強化醫療廢物收集、暫存、運輸、處置等各環節監管。在末端上做好處置能力兩個“加法”。

“總體看,我省醫廢處置能力充足,全省醫廢處置單位35家,具備10.1萬噸/年(約282噸/天)處置能力。”李銀昌表示,疫情期間,全省共處置醫廢5380噸,含疫情醫廢375噸,佔比6.97%,平均每天產生醫廢160噸,處置負荷率在50%左右,還有一半的富餘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涉疫醫廢,四川採取了單獨分類收集、單獨區域存放、單獨聯單轉移的方式。

四川省衛健委副主任宋世貴表示,所有新冠肺炎相關醫療廢物包裝袋、利器盒上均標註“新冠”字樣,同時標註產生單位、產生部門、產生日期、類別等信息,單獨建立臺賬,逐層登記交接。離開汙染區前還需要對包裝袋錶面進行消毒,或者加套一層醫療廢物的包裝袋。

同時,在專人管理的新冠肺炎相關醫療廢物專用暫存區域,每天至少會進行兩次嚴格消毒。新冠肺炎醫療廢物,在醫療機構內部貯存時間不超過24小時,醫療廢物處置中心貯存時間不超過12小時。它們的最終去向及經辦信息,需要詳細登記,其登記資料要保存3年。

“在監督管理上,還探索運用了電子標籤、二維碼等信息化技術手段,進行精細化全程跟蹤管理,以確保人員和環境安全。”宋世貴說。

嚴防二次汙染

在全國率先出臺醫療廢物應急處置技術指南

醫療廢物具有全空間傳染、急性傳染和潛伏傳染等特點,一旦發生傳染,危害非常大。為滿足疫情防控需要,嚴防二次汙染,四川率先在全國出臺了省級技術指南,針對醫療廢物處置全過程、各關鍵環節明確了操作的技術標準和操作規範,便於各地各有關部門有效實施安全監管。

“要確保安全穩妥處置,就需要我們生態環境與衛健、住建、交通、公安等多個部門,密切協作、聯防聯控。”據李銀昌介紹,在醫廢的“院內出生階段”,主要由衛生健康部門負責,將疫情醫廢與一般醫廢嚴格區分開,分區暫存,在預消殺後,專袋、雙層、密封包裝。

“運輸階段”主要由交通和公安部門負責,專用車輛密閉運輸,2人以上押運、互控監督,運輸途中視頻錄像、GPS定位,確保途中情況可追溯,進入處置企業時進行再次消殺,走專用通道。“因為使用專車運輸、專袋密封包裝,因此,在整個運輸過程中,即便發生交通事故,也不會造成疫情醫療廢物洩露。”

到了“消亡階段”,就主要由生態環境部門負責,走專門線路、在專門的區域,採用專門方式科學處置:一種方式是高溫高壓長時蒸煮,在2個大氣壓、134度的高溫下蒸煮45分鐘以上;第二種方式是高溫焚燒,在800-850度的高溫下焚燒,確保病毒殺滅。

值得注意的是,對焚燒無害化處理後的飛灰,還要在專門區域,按規範要求進行填埋。“通過各部門緊密協作,緊緊扭住上述9個關鍵環節,我們做到了所有疫情醫療廢物做到日產日清、即到即處,實現處置及時規範、科學安全,迄今沒有發生二次汙染。”

據不完全統計,通過聯防聯治,全省共規範收集處置的社會零散廢棄口罩104噸,處置率達100%。

醫療廢水監管監測

對醫院等重點單位監測次數達2300餘次

疫情期間,四川確定了212家省市縣級定點醫院,這些定點醫院排出的醫療廢水,以及為防控疫情大量噴灑消毒水,是否影響了地表水?

監測數據顯示,疫情期間,全省地表水環境質量平均達標率為91.1%、比去年同期上升了4.3個百分點;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水質安全無毒性。

“醫療廢水收集處置和環境監測直接關係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事關奪取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最終勝利。”李銀昌表示,與平時相比,疫情醫療機構的廢水收集和應急監測均有不同程度的變化。

在監測指標上,增加餘氯和生物毒性監測,以及時、全面地掌握醫療廢水的消毒情況,以及地表水、飲用水的水質狀況,“使我們對水環境做到心中有數。”

在監測頻次上,對飲用水,由原來的每月監測一次增加到每週三次以上;對疫情醫療廢水,由原來的隨機抽測改為每日監測。

在處置方式上,對具備條件的醫療機構,要求安裝汙水處理在線監測裝備,對餘氯實施自動監測。對沒有汙水處理設施的隔離點,要求建設應急收集設施,採取加氯、過氧乙酸等措施消毒殺菌,防止帶病毒的廢水進入汙水管網。對無法進入汙水管網的,用專用車輛轉移到汙水處理廠進行處理。

同時,為了防止發生二次汙染,四川加強了環境應急監測。

例如,在強化重點監測上,全省突出疫情醫療機構、醫廢處置單位、汙水處理廠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這些重點部位,開展應急監測,確保環境質量安全。

截至目前,已經對312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150個醫療機構、140座汙水處理廠、35個醫療廢物處置單位開展手工監測,監測次數達2300餘次。

在強化監測保障上,密切關注環境質量狀況變化,重點監控疫情定點醫院、醫療廢物處置單位、汙水處理廠在線監測數據情況,對273個空氣自動站、150個地表水水質自動站、34個飲用水源地水質自動站,和汙水處理廠、醫療廢物處置單位的在線監測系統,開展運行維護2600餘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