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疫情期间四川共处置医废5380吨 涉疫医废单独收集、存放、转移 全省环境质量安全可控

疫情期间四川共处置医废5380吨 涉疫医废单独收集、存放、转移 全省环境质量安全可控

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谢燃岸 摄影 柴枫桔

突出疫情防控阻击战,统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疫情期间,四川的生态环境质量同样交上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2月28日,在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十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银昌分享了一组数据,疫情期间,全省优良天数率为95.4%、同比提高21.3个百分点;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平均达标率为91.1%,较去年同期上升4.3个百分点。

同时,医疗机构、污水处理厂、医废处置单位外排废气、废水都达标排放,全省环境监测、化验人员零感染,“截止目前,全省未发生因医疗废物、废水处置不当造成的二次污染,全省环境质量安全可控。”

严格医疗废物处理

疫情期间全省共处置医废5380吨 含疫情医废375吨

“我省医废处置能力是能够满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的。”据李银昌介绍,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卫健、住建、交通等部门,重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全过程安全可控。

具体而言,在源头上,权衡将定点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产生的医废分开,把疫情医废与一般医废物分开,实现精准分类、源头减量。在过程坚守“严管”的原则,全面强化医疗废物收集、暂存、运输、处置等各环节监管。在末端上做好处置能力两个“加法”。

“总体看,我省医废处置能力充足,全省医废处置单位35家,具备10.1万吨/年(约282吨/天)处置能力。”李银昌表示,疫情期间,全省共处置医废5380吨,含疫情医废375吨,占比6.97%,平均每天产生医废160吨,处置负荷率在50%左右,还有一半的富余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涉疫医废,四川采取了单独分类收集、单独区域存放、单独联单转移的方式。

四川省卫健委副主任宋世贵表示,所有新冠肺炎相关医疗废物包装袋、利器盒上均标注“新冠”字样,同时标注产生单位、产生部门、产生日期、类别等信息,单独建立台账,逐层登记交接。离开污染区前还需要对包装袋表面进行消毒,或者加套一层医疗废物的包装袋。

同时,在专人管理的新冠肺炎相关医疗废物专用暂存区域,每天至少会进行两次严格消毒。新冠肺炎医疗废物,在医疗机构内部贮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医疗废物处置中心贮存时间不超过12小时。它们的最终去向及经办信息,需要详细登记,其登记资料要保存3年。

“在监督管理上,还探索运用了电子标签、二维码等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精细化全程跟踪管理,以确保人员和环境安全。”宋世贵说。

严防二次污染

在全国率先出台医疗废物应急处置技术指南

医疗废物具有全空间传染、急性传染和潜伏传染等特点,一旦发生传染,危害非常大。为满足疫情防控需要,严防二次污染,四川率先在全国出台了省级技术指南,针对医疗废物处置全过程、各关键环节明确了操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便于各地各有关部门有效实施安全监管。

“要确保安全稳妥处置,就需要我们生态环境与卫健、住建、交通、公安等多个部门,密切协作、联防联控。”据李银昌介绍,在医废的“院内出生阶段”,主要由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将疫情医废与一般医废严格区分开,分区暂存,在预消杀后,专袋、双层、密封包装。

“运输阶段”主要由交通和公安部门负责,专用车辆密闭运输,2人以上押运、互控监督,运输途中视频录像、GPS定位,确保途中情况可追溯,进入处置企业时进行再次消杀,走专用通道。“因为使用专车运输、专袋密封包装,因此,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即便发生交通事故,也不会造成疫情医疗废物泄露。”

到了“消亡阶段”,就主要由生态环境部门负责,走专门线路、在专门的区域,采用专门方式科学处置:一种方式是高温高压长时蒸煮,在2个大气压、134度的高温下蒸煮45分钟以上;第二种方式是高温焚烧,在800-850度的高温下焚烧,确保病毒杀灭。

值得注意的是,对焚烧无害化处理后的飞灰,还要在专门区域,按规范要求进行填埋。“通过各部门紧密协作,紧紧扭住上述9个关键环节,我们做到了所有疫情医疗废物做到日产日清、即到即处,实现处置及时规范、科学安全,迄今没有发生二次污染。”

据不完全统计,通过联防联治,全省共规范收集处置的社会零散废弃口罩104吨,处置率达100%。

医疗废水监管监测

对医院等重点单位监测次数达2300余次

疫情期间,四川确定了212家省市县级定点医院,这些定点医院排出的医疗废水,以及为防控疫情大量喷洒消毒水,是否影响了地表水?

监测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平均达标率为91.1%、比去年同期上升了4.3个百分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水质安全无毒性。

“医疗废水收集处置和环境监测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事关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终胜利。”李银昌表示,与平时相比,疫情医疗机构的废水收集和应急监测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在监测指标上,增加余氯和生物毒性监测,以及时、全面地掌握医疗废水的消毒情况,以及地表水、饮用水的水质状况,“使我们对水环境做到心中有数。”

在监测频次上,对饮用水,由原来的每月监测一次增加到每周三次以上;对疫情医疗废水,由原来的随机抽测改为每日监测。

在处置方式上,对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要求安装污水处理在线监测装备,对余氯实施自动监测。对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的隔离点,要求建设应急收集设施,采取加氯、过氧乙酸等措施消毒杀菌,防止带病毒的废水进入污水管网。对无法进入污水管网的,用专用车辆转移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同时,为了防止发生二次污染,四川加强了环境应急监测。

例如,在强化重点监测上,全省突出疫情医疗机构、医废处置单位、污水处理厂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这些重点部位,开展应急监测,确保环境质量安全。

截至目前,已经对31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150个医疗机构、140座污水处理厂、35个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开展手工监测,监测次数达2300余次。

在强化监测保障上,密切关注环境质量状况变化,重点监控疫情定点医院、医疗废物处置单位、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数据情况,对273个空气自动站、150个地表水水质自动站、34个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站,和污水处理厂、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的在线监测系统,开展运行维护2600余次。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