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歸心-陽明心學實修手記(連裁11)


心學之門(後半段)

陽明先生說:

凡明不得,行不去,須反在自心上體當即可通。蓋《四書》、《五經》不過說這心體,這心體即所謂道,心體明即是道明,更無二。 此是為學頭腦處。

所以,古代的經典都在說我們的心,求道只有在心體上下功夫, 並且也只有我們自己才可以辦到,這是做學問的“頭腦”。

在心上求,就是自我領悟,《傳習錄》說:

學問也要點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當。不然,亦點化許多不得。

《莊子·天道》中“輪扁斫輪”的故事,說明“自家解化”比“點化”更重要。

春秋時代,有一次,齊桓公在堂上讀書,輪扁在堂下製作車輪。

看見齊桓公在讀書,輪扁就放下制輪工具走上堂來,問桓公: “請問,您讀的是什麼書呀?”

桓公說:“我讀的是聖人之言。” 輪扁又問:“聖人還在嗎?”桓公說:“已經死去了。”輪扁就說:“那麼您讀的便是古人的糟粕!” 桓公憤怒地說:“我讀書,制輪的工匠怎麼敢妄加議論!能說出道理可以原諒,不能說出道理就要處死你。” 輪扁回答:“我是從我做的事情看出來的。製作車輪,做得太慢,車輪可能不牢固;做得太快,車輪可能放不進去。不快不慢,心手相應,這是最好的辦法。但是這裡面的道理無法說清楚。就是因為不能向兒子講清楚這個道理,兒子得不到我的傳承,所以我已經七十歲了還在制輪。同樣的道理,聖人去世,其道無法言說, 那您讀的書,便是古人遺留下來的糟粕啊。”

道無可言,因此書籍本身可以說是“糟粕”。書籍的可貴之處在哪裡?在於它是道的載體,為我們指出道的方向,我們按照 它所指引的方向去追尋,才是更加可貴的事情。

道即良知,那如何能夠證明良知在我們每個人心中呢?目前還沒有什麼科學的辦法。但是,《年譜》上關於陽明先生勸說和尚的故事倒是說出這個事實。

陽明先生曾經在杭州西湖養病,在淨慈寺、虎跑寺等寺廟都居住過。這期間聽說有一個和尚閉關修煉三年,一直閉目禁言。

先生就去見這個和尚,只見他不說話也不睜眼。

先生突然大聲說:“你這個和尚每天嘴裡唸唸有詞在說什麼? 每天睜大眼睛在看什麼?”

先生用的是佛家的機鋒方法。和尚心裡一直有所動,所以聽後大吃一驚,睜開眼睛,站起來和先生攀談。

先生問起他家裡情況。他回答說:“家裡還有老母親。” 先生又問:“閉關期間,會不會因為老母親而起念呢?” 和尚回答:“不能不起念。” 先生和他講愛親是人之本性,和尚哭泣著向先生道謝。 第二天再打聽這個和尚,他已經離寺而去。

還有一個關於盜賊的傳說。

相傳,先生在廬陵擔任縣令時,下屬捉到一個強盜。 先生主審,試圖用傳統道德感化他,讓他承認自己的罪行。

可是,這個強盜滿不在乎地說:“要殺就殺,要剮就剮,談什麼禮義廉恥,不要廢話啦!” 先生說:“那好,我們就不說這些。天氣熱,你把外衣脫了吧。” 強盜正燥熱難耐,毫不猶豫就脫掉了。 過了一會兒,先生說:“看你還是有些熱,不如把內衣也脫

掉吧。” 強盜仍是不以為然:“脫就脫,赤膊是常事,沒什麼大不了的。” 過了一會兒,先生又說:“就剩下內褲,也脫了吧,這樣豈

不是更涼快?” 強盜忽然扭捏起來,擺出一副殺了他也不再脫的樣子。

和尚是修行之人,講究眾生平等,心無掛牽,可是他的孝親之念無法斷絕;盜賊殺人越貨,無惡不做,可是他的廉恥之心卻不能泯滅。孝親和廉恥,與生俱來的良知,人人心中所具有。我們似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它並不會消失,適當的時候,它自然會顯現。

進入心學之門,需要反身內求,撥開歷史和現實的重重迷霧, 追本溯源,尋找心中的桃花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