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四大發明:造紙術和印刷術是如何影響世界的?

導讀

造紙術和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二,造紙術提供了新的出版載體,印刷術提供了新的出版技術,兩者都是出版領域的偉大發明。它們不僅改善和提升了古代中國的文化生產方式,同時也改善和提升人類文明的演進範式。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在 12-14 世紀經絲綢之路傳到歐洲,對沖破中世紀的矇昧與黑暗,推動歐洲文藝復興蓬勃展開,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歷史性作用。

一、中國造紙術對歐洲文藝復興的推動作用

(一)價格低廉的植物纖維紙及其製造技術傳入,促進歐洲文藝復興識字群體擴大

四大發明:造紙術和印刷術是如何影響世界的?

李約瑟說:“要不是火藥、造紙、印刷術和指南針,歐洲封建主義的終結也許是無法想象的。”在中世紀的歐洲,主要的書寫載體是羊皮紙。羊皮紙的主要生產原料是羊皮,少數使用小牛皮等。每生產10張左右A4紙大小的羊皮紙就要宰殺一隻羊。由於動物出生週期緩慢,動物數量有限,所以羊皮紙的製作成本極高,而且過程也比較複雜。若想寫一本100頁左

右的書,至少要使用10張羊皮,300張羊皮才能抄錄一部《聖經》。在中世紀,一部手抄的羊皮紙《聖經》,“相當於一座葡萄園的價格”。高昂的價格使大部分的平民百姓享受不到書籍這種文化奢侈品,社會低層嚴重缺乏購買力,只有有權勢的貴族和宗教團體才有文化教育的接近權和觸達權。明顯的兩極分化和嚴重的文化壟斷大大制約了歐洲文化的普及與思想的交流。

公元12-13世紀,“從阿拉伯經北非到西班牙和意大利——造紙術西傳完成跨海動作。”②傳遞線路主要有兩條,“一條是經過摩洛哥再渡海於1150年到歐洲的西班牙;另一條是通過地中海進入西西里島於1276年傳至意大利,再轉傳到歐洲內陸各地。”中國造紙術被傳入西班牙和意大利,經過推廣和提升,很快就對當時的主導性出版載體——羊皮紙形成挑戰。到“公元13世紀晚期,羊皮紙逐漸被植物纖維紙所替代。”由於中國植物纖維紙的主要成分是樹皮、

破布等廉價原料,所以價格低廉的優勢受到西班牙、意大利各個階層的追捧。意大利由於商貿更為發達,因此受到造紙商的青睞。法比諾亞、熱那亞、威尼斯、倫巴第等多個造紙中心逐漸形成,意大利也由此成為歐洲植物纖維紙的主要原產地和造紙技術的重要改良提升和中轉輸出之地。這為歐洲文藝復興在意大利及歐洲各地的蓬勃興盛奠定了創新文化傳播和信息流通的載體基礎。

四大發明:造紙術和印刷術是如何影響世界的?

正是這種中國造紙技術的引進及廉價植物纖維紙的普及使用,使得原先只有高級神職人員和極少數貴族才擁有的知識獲取權的重心開始下移。一些中下層人士甚至平民也有條件獲得知識和信息,這實際上是打破了中世紀神權對人性的桎梏和對知識壟斷的魔咒。由此,以意大利為中心的歐洲社會,讀書、識字的群體範圍大大擴展,形成了一個以知識階層為主體的文化名流和思想精英輩出的時代。思想解放、文化昌盛、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史稱“歐洲文藝復興”。如詩人但丁、畫家達芬奇、文學家莎士比亞等,讓更多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士有了施展自身才華的機會,鼓勵了更多的平民百姓注重精神上的追求。英國威爾斯博士說:“即謂歐洲文藝復興之得力於紙,亦不為過。”

(二)造紙術發明擴散為印刷術提供完美匹配的承印載體,推動文藝復興思想傳播

德國人亞可布說:“我們還是靠中國人蔡倫的智慧,才能享受現在的這種便利。”其實蔡倫並不是中國造紙術的發明人,現已出土的6大考古發現,將中國造紙術的發明時期鎖定在西漢。學術界基本認同造紙術“西漢發明,東漢蔡倫改良”說。造紙術經蔡倫重大改良後,“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蔡侯紙”因其影響巨大,以至於後世認為造紙術是蔡倫發明的。造紙術經歷漢代、三國、兩晉500多年的發展,在東晉元興年間(公元402—404年),由當時的實際執政者太尉桓玄下令:“今諸用簡者,皆以黃紙代之。”中國造紙術後傳至近鄰朝鮮、日本及周邊越南、印度等國,在盛唐時期傳播到中亞,“撒馬爾罕紙”名聞遐邇,而後傳播到西亞和非洲。

四大發明:造紙術和印刷術是如何影響世界的?

公元10—11世紀,“巴比倫紙”和“開羅紙”開始風行。終於在12世紀造紙術完成“跨海一躍”傳至歐洲,最早在西班牙和意大利開花結果,尤以意大利所結“果實”最大。造紙術在中國與唐代發明的雕版印刷術形成完美佳配,傳到歐洲後,在15世紀中葉又與古騰堡發明的鉛活字印刷術佳偶天成。美國著名的印刷權威德文尼指出:“沒有紙,就不可能有印刷。”紙張和印刷術關係密切。“紙的廣泛應用,刺激了印刷術的進步”,為雕版印刷術及活字印刷術提供了絕佳的承印載體。

歐洲此前使用的羊皮紙(犢皮紙)具有天生的缺陷,導致其難以應用於印刷技術,這些缺陷包括:粗糙、磨損、油膩、費墨,潮溼時又鬆弛、管理困難。早期人們也曾嘗試用羊皮紙印刷,但在羊皮紙上印的書遠沒有在紙質載體上印的書著墨性好、字跡清晰,由於羊皮紙油膩鬆弛,承印壓力會使得紙張變形,所印之書往往排列很不整齊,加之成本極高,使之無法與批量印刷的印刷術達到完美結合的程度。在一本《聖經》需300只羊皮來承載的時期,即使限制紙張的尺寸,也沒有足夠多的綿羊來滿足印刷機一週的需求。

相較於羊皮紙,中國的植物纖維紙則具有原料易得、柔軟光滑、吸墨性好、版面規整、承載信息量大等不可替代的特殊優勢。中國之所以能發明印刷術,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國最早發明了與印刷術完美契合的植物纖維紙製造技術。德國古騰堡之所以會在15世紀中葉創新出金屬活字印刷術,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的植物纖維紙及其製造技術此時在歐洲已經非常成熟,並大面積普及,更重要的是其品質非常適合印刷。

四大發明:造紙術和印刷術是如何影響世界的?

正是因為有了出版載體的跨越式發展,才為出版印刷技術的臺階式躍進提供了基礎性條件,這才促進了歐洲成為近代金屬鉛活字印刷技術的創始發明地。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完美結合,使得知識和信息複製效率極大提高,徹底改變了手抄複製時代知識生產的效率低下和差錯率高之狀況,與此相伴隨的是較少傳抄訛誤的印刷品的大量出現。古騰堡時代的印刷所投資人約翰·賽斯特,曾一次攜帶十多部印刷本《聖經》到巴黎大學售賣,結果卻被當地手抄書行會認為“有魔鬼相助”而舉報到警察局,他差點陷入牢獄之災。十幾部《聖經》就被認為非人力所能及,可以想象手抄複製的效率是何等低下。“文藝復興初期的特點是重新翻譯、編寫、編印古代科學文獻。”若沒有印刷技術的幫助,這些都不會發生。

正是因為造紙術呼喚印刷術與之適配,在歐洲文藝復興前夜及文藝復興過程中,各種進步思想和人文思潮才通過印刷複製媒介迅速傳播到社會各個階層,有力推動了文藝復興的快速興起和蓬勃展開。

(三)紙張和造紙術的普及有助於社會結構的去中心化及文學藝術的普及化

《後漢書·蔡倫傳》說:“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12《博物志》雲:“蔡倫始煮樹皮以造紙。”從歷史文獻的記載中發現,蔡倫改良的植物纖維紙,原料常見、容易獲得、製作成本極其低廉,為紙張的批量生產和大量信息的承載提供了條件;且屬性柔軟,易於摺疊,利於攜帶和傳播,因此所到之處便很快成為當地的主流出版載體。

四大發明:造紙術和印刷術是如何影響世界的?

13世紀末,《馬可·波羅遊記》介紹了中國的紙張、鈔票等,讓歐洲人大開了眼界,歎服於中國的造紙發明。植物纖維紙及造紙術傳到歐洲以後,和此前的莎草紙及動物皮紙相比,有著無可替代的獨到優勢。由於其承載的信息量較此前的任何載體都大,加上價格低廉,書籍製作成本急劇下降,書價平民化培育出大量顯在的或潛在的消費者,由此帶來文化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的全局性改觀及文化產量的爆炸式增長,所以很快引起了歐洲社會結構的鉅變。

吳敬璉認為,中世紀的歐洲是兩頭大、中間小的啞鈴型社會:兩頭大的分別是貧民和權貴,中間市民階層的力量十分薄弱。社會階層鴻溝巨大,財富與教育資源被貴族和教會嚴重壟斷,在資源分配極度不平衡的時期,社會矛盾極其容易激化,政治訴求也容易走向極端。直到中國紙張與造紙技術的引進,書本的價格大幅下降,歐洲普通群眾也有了學習識字,享受精神食糧和教育的機會。“社會按舊有等級劃分等級的情況減少,一定程度上甚至取決於受教育的水平。”市民和知識階級開始不斷壯大,話語權也開始重新分配,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會和貴族對輿論的把持能力,即有助於中世紀的歐洲去中心化。這為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神權至上向人文主義轉變奠定了基礎,同時廉價易得的紙質載體為大量的法令和會議文件的形成及廣泛傳播提供了基礎載體,有助於中下層知識分子和普通市民參與政治、文化及宗教活動,對新政體的形成和新教派的產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紙張和造紙術的普及的確對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社會結構起到了非常顯著的“去中心化”作用。自從中國紙張及其製造技術傳入了歐洲,並結合歐洲實際,有了新的改良和提升(如意大利造紙多使用碎布)之後,歐洲出現了迭代性的載體更革。植物纖維紙有能力承載更多的文字符號、繪畫符號、音樂符號,使得人文主義和人性解放氣息濃厚的諸多進步思想活躍於紙面,以供人們表情達意,交流學習。除《聖經》外,大量的小說、戲劇、詩集、美術及手繪地圖相繼誕生。紙質作品碩果累累,內容形式極為豐富,《神曲》《哈姆雷特》《蒙娜麗莎》等藝術性極高。

四大發明:造紙術和印刷術是如何影響世界的?

此外,文字符號的字形字體也因為書寫載體的改進而呈現藝術化趨勢。在中國植物纖維紙引入後,歐洲誕生了大量的書法家、藝術家,創新出多樣的字母體式,如文藝復興體,花體,圓體,哥特體,隨著思想禁錮被打破,藝術家們開始在紙質載體上對字母符號進行革新和藝術化。這是中國紙及其製造技術對歐洲文藝復興藝術普及化的貢獻。

二、中國印刷術對歐洲文藝復興的積極影響

(一)中國印刷術為歐洲文藝復興直接提供一些思想啟蒙印刷品和讀物

“歐洲人最初看到的中國印刷品,是元代的紙幣。”他們對紙幣代替金銀進行貿易交換很不理解,極大顛覆了他們的思想和觀念。古代中國與歐洲保持著十分密切的聯繫,“1294年,意大利傳教士孟高維諾曾在北京用中國的印刷技術出版宗教讀物”,較早地接觸並認識了中國印刷術。大批留學生和傳教士來到中國求學和傳播宗教思想,返回時往往帶走中國大量的圖書、文獻等印刷品,以興本國學業。這直接為歐洲帶去了現成的提供思想啟蒙的中國印刷品和讀物。

四大發明:造紙術和印刷術是如何影響世界的?

13-14世紀,隨著蒙古的擴張,貫穿中國和波斯直達歐洲腹地的道路也連通起來。在東西方的頻繁交往中,歐洲商人大量收購中國廉價的印刷品讀物,然後高價售賣給歐洲消費者謀利。1400年左右,歐洲接觸到中國除紙幣外的另一種印刷品“紙牌”。紙牌這種印刷品最早是由中國人發明的,雖尚不清楚是通過什麼途徑進入歐洲,但意大利作家瓦列雷·柴尼寫道:“威尼斯人第一次把紙牌從中國帶到威尼斯來,威尼斯是歐洲知道紙牌的第一個城市。”紙牌作為娛樂印刷品傳入歐洲,豐富了歐洲人的休閒生活,開拓了歐洲人的視野,有助於解放神權禁慾主義對歐洲人的思想禁錮。“13-14世紀起歐洲人已對中國雕版印刷和印刷品有所瞭解,甚至接觸過這類實物,他們有可能直接獲得這方面的技術信息。從而進一步利用這一技術發明。”中國印刷術為歐洲文藝復興直接提供了一定量的思想啟蒙印刷品和讀物,“對人類知識的傳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二)“鐵線固字”“紙幣植字”“彩色拼板”等技術及“活印思想”影響古騰堡,間接推動文藝復興

在印章、拓印和製版印染技術的共同推動下,中國在唐代發明了雕版印刷技術。“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意味和標誌著印刷術的成功發明。”人類從此走上高效複製的印刷時代。經過數百年的發展,中國在北宋慶曆年間(公元1041-1048年),布衣畢昇研製出膠泥活字印刷術,直接彌補了雕版印刷術靈活性差的弊端。從此,印一本書無須再從頭刻起,只需要根據文稿撿字排印即可,減少了雕版的浪費問題,極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人類從此進入了活字印刷時代。

四大發明:造紙術和印刷術是如何影響世界的?

但由於中國漢字數量驚人,總數近10萬個,活字字模儲備動輒在數十萬之巨,這給鑄字、撿字和排印都帶來很大困難,因此活字印刷在中國一直處於緩慢發展狀態。但這期間也有幾次大的臺階式提升:一是元代旌德縣令王禎發明轉輪撿字法,部分解決了撿字困難問題;二是元代紙幣印刷以雕版印刷為主體,印製過程中也經常採用“紙幣植字”的活字字模印刷技術;三是元代紙幣印刷採用套色拼板技術,該技術進一步發展成為“餖版技術”;四是元明之間金屬活字技術被髮明,特別是銅錫合金的活字技術日趨成熟,合金活字的發明基本解決了活字字模的強度問題;五是金屬活字字模為排列整齊及防止受力晃動而採用了“鐵線固字”技術。

以上五大活字印刷的臺階式進步基本上是在元代或元明之間完成的,更為重要的是,元代是中國印刷術(雕版及活版)快速傳播的關鍵朝代。13-14世紀是元朝疆域和政權急劇擴張的時代,隨著蒙古大軍的西征及東西商貿往來的加速,中國印刷術的西傳駛上快車道。由於元朝是“弓馬天下”的王朝,因此,在域內全局性印製、發行和使用紙幣,域內商人均以紙幣作為法定貨幣,國際商客亦需將自己的物質或金銀等貨幣兌換成紙幣然後才能交易。因元朝疆域廣大加之四大汗國的協進,紙幣的印製和流通使用幾乎在整個歐亞大陸板塊的大部分區域進行。元代紙幣在中國印刷術外傳過程中具有“積極作用和獨特貢獻”。

中國印刷術的西傳,由於西式拼音文字天然地適合活字印刷方式,所有單詞都是由數量極有限的幾十個字母構成,只要將小小金屬字母的字模強度提高到一定程度,這樣就能由字母而單詞,由單詞而句子,由句子而段落,由段落而書頁,由書頁而書本。再加上適合印刷的中國植物纖維紙載體此時在歐洲已普及使用並適配印刷,德國金屬匠出身的古騰堡汲取了畢昇活字印刷術思想精髓及上述活版印刷技術,經仔細研究和反覆試驗,創新性地用鉛、錫、銻合金鑄造字母字模,並將葡萄酒壓榨機的動力裝置移植到印壓技術系統中。他同時還發明瞭適合印刷的新式油墨,並借鑑了“鐵線固字”技術和彩色拼板等技術,創造了一套西文活字印刷系統,發展了書籍印刷行業。從此高效的新式金屬活字印刷術登上歷史舞臺。古騰堡革命同時也導致了拉丁語的衰退和英語的普及。

四大發明:造紙術和印刷術是如何影響世界的?

1585年,西班牙胡安·岡薩雷斯·門多薩在《中華大帝國志》中說,中國印刷術是古騰堡印刷術“最初的基礎”,並明確指出“印刷術這項發明是中國人傳給我們的”。與古騰堡相距不遠的外國學者的論斷,應該不是憑空所發,必定是有所依憑的。而古騰堡印刷術對於歐洲文藝復興的影響和推動作用無論怎麼高估都不為過。

因而,中國的活版印刷思想及活版印刷技術間接對歐洲文藝復興作出了巨大貢獻,這個判斷應該並不牽強。

(三)印刷術提高了歐洲紙質出版物的產量和信息傳播速度,助力文藝復興思想傳播

大約在1455年,古騰堡成功地運用現代金屬活字印刷技術印出了基督教的教義《聖經》。該《聖經》是由3卷拉丁文編成的,由於印出的每頁幾乎都是42行,故被稱為《四十二行聖經》,也就是著名的《古騰堡聖經》。這是歐洲首部批量印刷出版的紙質出版物。此後較為著名的印刷“搖籃本”還有《紐倫堡編年史》《法蘭西編年史》等。印刷術極大地提高了歐洲的出版物產量和信息傳播速度。

四大發明:造紙術和印刷術是如何影響世界的?

由於印刷技術的發明和發展,在1500年,歐洲至少已經有2000萬冊書,被1000多個印刷所“生產”出來。文藝復興的中心地——意大利的印刷書籍量“佔歐洲同期圖書出版總量的45%”。威尼斯因其印刷業高度發展,更是成為歐洲的印刷中心和文藝復興的思想策源地,“15世紀意大利印刷圖書的12000個版本中,威尼斯印製的佔4500種。”261500年威尼斯已有150家印刷廠。印刷術引入之前,公元8世紀至15世紀八百年間,整個歐洲共生產地圖約1500幅,“每十年只有少數幾幅地圖”,到1600年達130多萬幅,生產效率大約提高千倍以上,“印刷術使機械複製地圖成為可能”。

文化的傳播往往需要有一種統一的語言文字符號。隨著英文印刷品的廣泛傳播,英語日益成為了標準化的語言。1531年,埃利奧特爵士出版了《統治者之書》,此書是第一本用英語寫就的重要教育論著。29印刷術對英語的定型化、規範化和標準化具有突出作用,英文字母和英語印刷品的大量印刷和普及使得英語日益成為歐洲通用語言,為後世英語成為國際化語言奠定了基礎。由此也助力文藝復興運動從局域走向廣域,漸次發展成為波及全歐的文化革新運動。

由於新式印刷技術的成熟推廣,不僅可以提高印刷和發行的效率,加快信息的流通速度,而且印刷的成本大幅下降,這讓學習資源從貴族、教會流向普通民眾,形成了更多市民文化,加快了知識形態多元化,促進了全社會教育普及。由此,也助力文藝復興運動從精英階層走向普羅大眾,最終發展成為歐洲社會各階層的文化進步運動。

(四)中國印刷術傳入歐洲導致印刷廠和出版商湧現,並促成出版與教育良性互動

四大發明:造紙術和印刷術是如何影響世界的?

“歐洲受中國活字印刷術的影響,在15世紀中葉發明了用鉛、錫、銻合金鑄字,並建立了最早的印刷工廠。”301450—1460年代,現代印刷術的故鄉德國,各地陸續開設了印刷所,美因茨、法蘭克福、克隆、巴塞爾、奧格斯堡的印刷業開始興盛;1466年,羅馬出現了印刷廠,後來佛羅倫薩、米蘭等地也都相繼有了印刷廠;1476年,卡克斯頓在英國倫敦建立了第一家英國印刷廠;1482年,最早的印刷廠在北歐成立;1489年,葡萄牙里斯本出現了印刷廠。除此以外,歐洲其他地區也出現了大量的印刷廠、出版商,隨著“印刷地圖成本的降低,也擴大了製圖工作的潛在市場。”

版權保護思想開始萌芽,為現代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開闢道路。印刷術的出現不僅推動了圖書出版業和編輯事業的發展,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還保障了作者的權益,標誌著新的經濟形式和生產關係的發展,由此推動了歐洲文藝復興向縱深發展。

在中國印刷術傳入歐洲之前,歐洲的教育幾乎完全由教會壟斷,其教育的內容和方法都以宗教神學為準。然而,印刷術的出現打破了教會獨霸教育的堅冰,其中,圖書館和世俗大學的興起最為典型。在文藝復興期間,由於印刷業勃興,意大利各種圖書館發展迅速,藏書熱帶來了貴族圖書館、教會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大學圖書館、私人圖書館等各類圖書館的悄然興盛。書籍的生產從手工抄寫轉為機器印刷,館藏量日益增多,涉及各種主題;藏書結構有了新的突破,古典和世俗作品逐漸成為館藏主流,宗教藏書則降為非主流;對圖書管理的重心逐漸由重收藏轉向重利用。

三、文藝復興成果反哺中國,造紙術與印刷術經留洋升級後榮歸故里

(一)文藝復興成果反哺中國

因受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積極影響,加之其他因素的大力促進,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在14-16世紀蓬勃興起,文藝復興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興起後擴展到西歐各國,這場高舉“人文主義”大旗、以反對神權和恢復古希臘、羅馬古典文藝為標榜的思想文化運動於16世紀達到頂峰。歐洲文藝復興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也為人類歷史掀開了新的篇章。歐洲文藝復興的積極成果很快就對世界各地產生深遠影響。其人文思想、現代科學、文學藝術的積極成果對造紙術和印刷術的母國——中國,形成了反哺。

四大發明:造紙術和印刷術是如何影響世界的?

以利瑪竇為代表的最早一批西方傳教士帶來了西方的天文學、地理學、幾何學、算學、美術、音樂等現代科技文化知識。利瑪竇還協助徐光啟翻譯了《幾何原本》。他們還帶來了一些西方的美術和繪畫作品,這給中國的西洋式建築和園林設計及繪畫帶來了巨大靈感。比如圓明園中的大水法和西洋樓,設計風格來自於歐洲文藝復興的成就。傳教士郎世寧在清朝乾隆時期帶動了皇室高層對歐洲文藝復興美術的瞭解。“西風東漸”態勢到鴉片戰爭後越加強勁,“洋務運動”就是在“中體西用”思想指導下的一次“師夷長技”的國運圖強活動。隨著西著中譯及西式報刊出版的日漸繁盛,“民主”和“科學”思想開始在等級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國生根開花,以至於“德先生”和“賽先生”成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兩面最鮮豔旗幟。

(二)造紙術與印刷術經留洋升級後榮歸故里

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除了對歐洲文藝復興有著啟蒙性作用外,兩者還翻山越嶺地走遍世界,帶動了技術傳播沿線國家的發展。1575年,中國造紙術傳入美洲,在墨西哥建造了紙廠,而美國的第一家造紙廠是1694年在費城建立的;1638年美洲出現了第一家印刷廠。1788年英國向殖民地澳洲輸送囚犯帶去了第一臺印刷機,印刷術傳到澳洲;19世紀後期,中國造紙術傳入澳洲,澳大利亞在墨爾本附近建立起第一家造紙廠。自此,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經過千餘年的環球旅行,終於傳遍五大洲,促進了人類文化的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的革命性變革。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基本原理在傳播過程中與世界各地實際相結合,常有創新和發展。

四大發明:造紙術和印刷術是如何影響世界的?

中國造紙術傳播到中亞,改良提升為“撒馬爾罕紙”;傳播到西亞,改良提升為“巴比倫紙”;傳播至北非發展成為“開羅紙”;傳播到意大利則造出著名的“倫巴第紙”;傳播至美國則生產出“牛皮紙”“銅版紙”;傳播到加拿大則製造出“木漿紙”“新聞紙”。這些紙類紙型較之於中國的土造黃紙則產量更大,品質更優,因而才能“榮歸故里”。

四、總結

中國印刷術在沿途傳播過程中,也根據所在國家和地域的文字符號等特點進行改造和改良。最初從中原地區傳播到西域地區,其活字印刷技術開始從方塊漢字轉變成維文的準拼音文字,字模完成從直線直角向弧線弧角的轉變。元代是中國雕版印刷技術和活版印刷技術外傳的黃金時代,而雕版尤盛。最早傳入歐洲的是木版雕刻印刷術,由於有受潮或風乾易開裂變形的致命缺陷,難以大面積推廣。15世紀,歐洲對此進行改善併發明瞭銅板雕刻印刷,有效克服了刻板開裂變形問題,不久歐洲發明蝕刻金屬板印圖技術。

古騰堡在中國印刷思想和印刷技術啟發下於15世紀中葉發明鉛活字印刷技術,以致於鑄造鉛字模在16世紀竟然成為一個行業。16世紀末,阿姆斯特丹出現“荷蘭印刷機”,有“每小時可印250張之印刷能力”。36之後,印刷商哈斯又將其改進為“哈斯印刷機”,到20世紀,海德堡印刷機問世,印刷速度可達16500頁/小時,傳統印刷技術發展到新境界。印刷術像造紙術一樣,在經歷留洋升級後也“榮歸故里”,為母國知識文化生產和傳播服務。

四大發明:造紙術和印刷術是如何影響世界的?

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沿“一帶一路”傳播至歐洲等世界各地,改善和提升了人類知識生產和信息傳播的方式,打破了中世紀教會對知識和文化的壟斷,推動了歐洲“文藝復興”的蓬勃展開,對人類文化發展和世界文明躍升作出了不朽貢獻。

在中國大力建設“一帶一路”和全力構建國家形象的當下,如何講述好造紙術和印刷術的中國故事,如何傳播好造紙術和印刷術的“中國聲音”,如何彰顯好造紙術和印刷術的“中國創造”,塑造好歷史中國和當下中國的雙重善美文化形象,確證中華文化和中國科技有重大原創的歷史基因和文化傳統,顯得必要而迫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