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它记载着最早的中国,却曾被人遗弃在废品收购站,险些葬身火海

一般情况下,我们所熟知的文物都是来自于古墓,或者是民间捐赠,又或者是其他国家还回中国的宝物。但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有很多文物都是文物工作者在废品收购站“抢救”回来的,今天的这件文物就是如此,在葬身火海之前被救回,它跌跌撞撞的命运最终成就了它。

它记载着最早的中国,却曾被人遗弃在废品收购站,险些葬身火海

时间要回到1963年的初秋,在当时的陕西省宝鸡市下了一场暴雨,暴雨结束之后,贾村镇村民陈堆家里后院的黄土崖子被冲塌,一开始,陈堆一家以为没有什么危险,便并没有走近去看。后来,一天晚上,陈堆借着月光到后院上厕所,刚到后院的时候,陈堆发现在不远处正对的土崖有两道诡异的绿光,就像眼睛一样盯着陈堆。陈堆慌忙离开了后院,回到了屋子里,那天晚上,陈堆一家都没有睡好。

第二天天还没亮,陈堆就来到了土崖,他发现昨晚“盯”着他的是两个绿色的铜钉,回家取到锄头之后,陈堆便开始刨土,刨出铜钉的全样之后,陈堆发现这是一件青铜器。但是当时的陈堆并不知道这件青铜器是做什么的,也没有要把这件事情汇报给当地文物局的意识,在清理掉青铜器表面的铭文之后,陈堆便把这件青铜器带回家盛粮食了。于是这件青铜器就变成了一个盛粮食的器具,这一盛,就是两年。

它记载着最早的中国,却曾被人遗弃在废品收购站,险些葬身火海

1965年,因为陈堆家经济拮据,他们把一切能变卖的东西都卖掉了,这件青铜器也不例外。当时这件青铜器以30元的价格卖给了陈堆家附近的废品收购站,这件青铜器便被放进了废品收购站的仓库。一般情况下,这些废旧的器具都会被运往冶炼厂,进行回炉冶炼,达到再生的作用,当时这件青铜器也是如此,但是正当它要被运往冶炼厂的时候,一位叫老佟的人成就了它。

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为很多人都缺乏文物保护方面的知识,很多农民挖出来的国宝经常会被送到废品收购站,所以,文物局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跑废品收购站的习惯。一天,老佟像往常一样,来到废品收购站,在路上,工作人员告诉他,最近啊,还真的收了一件青铜器,并且把老佟带到了废品收购站的仓库。一见到这件青铜器,老佟就认出这是一件西周时期的盛酒器,虽然并不知道它背后的价值,但是只看这件青铜器的外貌,老佟就意识到,这绝非一般的青铜器,便以30元的价格把这件青铜器买下,带回了当时的宝鸡博物馆。

它记载着最早的中国,却曾被人遗弃在废品收购站,险些葬身火海

因为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文物局并没有办法对这件青铜器进行除锈处理,所以这件青铜器也只能一直放在宝鸡博物馆的展厅里,这一放,又是十年。1975年,北京要举办一场最新出土的文物展,全国各地最新出土的文物均在内,这件青铜器也不例外。当时参加这次展览的有很多文物专家,其中就包括中国青铜器专家马承源,马承源看到这件青铜器之后,就感觉这件青铜器绝非一般,便赶快对这件青铜器做了除锈处理。这一次的处理,打开了通往这件器物的大门,在青铜器的内胆和底部均有铭文记载,上面记载了西周早期的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包括周文王受命,周武王灭商,周成王迁都。在这些铭文上,还记载了最早的“中国”。

它记载着最早的中国,却曾被人遗弃在废品收购站,险些葬身火海

铭文里有一句话,是这样的:“余其宅兹中国”,这句话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中国”这个词语,只不过根据专家所说,当时的“中国”并不是现在的“中国”,这句话里的“中国”是一个地理概念,而非国家概念,它的意思是,洛邑是天下的中心,而并不是现在的中国。这一发现,震惊了整个文物界,后来,这件青铜器也成为全国最早禁止出外展出的文物之一,也成为现在宝鸡青铜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它记载着最早的中国,却曾被人遗弃在废品收购站,险些葬身火海

在青铜器上,还记载了这位青铜器的铸造者,名为“何”,所以这件青铜器被命名为何尊。设想一下,如果没有陈堆的偶然发掘,没有老佟的慧眼识宝,没有马承源先生的精心研究,这件何尊和它背后的故事,应该早就埋葬在冶炼厂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