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你真的瞭解“內控制度”的真面目嗎?

“內控制度”這個詞,今天已經被很多企業所接受,其包含的內容,也與最初使用“內控制度”的概念有了很大差別。那麼,內控制度這一概念是基於怎樣的環境條件下產生的呢?內控制度的設計、實施和執行,該注意哪些事項呢?結合工程公司的具體特點,從1)內控制度的演變過程、 2)內控制度的整體設計、3)內控制度的建設實施等三個方面進行簡單說明或分析。

一、內控制度的演變過程

目前,國內所謂的“內控制度”,也是個“舶來品”,英語為Internal control system。

1、內控制度在西方社會的發展歷程大致為:美國是內控制度最發達的國家,像巴塞爾委員會這樣的國際性銀行組織對內控制度也特別關注,發佈過很多相關的、有價值的文件。在西方,內控制度的概念具有歷史性,是逐漸發展和完善起來的。

① 1934年,美國《證券交易法》使用“內部會計控制”的術語。

② 1949年,美國註冊會計師協會首次將內部控制界定為“一個企業為保護資產完整、保證會計數據的正確和可靠、提高經營效率、貫徹管理部門既定決策,所制訂的政策、程序、方法和措施”,內部控制突破了財務會計的範圍,包括了成本、預算等項內容。

③ 1958年,會計程序委員會發布《獨立審計人員評價內部控制的範圍》的報告,其中將內部控制分為內部會計控制和內部管理控制。

④ 1986年,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發表《總聲明》,賦予內部控制新的涵義,即“作為完整的財務和其他控制體系,包括組織結構、方法程序和內部審計。

⑤ 1988年,AICPA發佈《審計準則公告第55號》,將內部控制界定為“為合理保證企業特定目標的實現而建立的各種政策和程序”。

⑥1992年,COSO委員會①發佈《內部控制———整體框架》的報告,即著名的COSO報告,後陸續進行了補充完善。COSO報告中的“三個目標”和“五個要素”,組成的內部控制的整體框架。

⑦ 1997年,巴塞爾委員會發布《銀行組織中內控制度的框架》的報告,該報告實際上是對巴林銀行失控案例的積極反應,但同時也將內控制度的範圍推廣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2、內控制度在中國的發展過程

① 1986年,財政部頒發《會計基礎工作規範》,對內控制度作了明確規定。

②1999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新《會計法》,將內控制度當作保障會計信息“真實和完整”的基本手段之一。

③2001年6月,財政部發布《內部會計控制———基本規範(試行)》和《內部會計控制規範———貨幣資金(試行)》。

④2000年11月,證監會發布《公開發行證券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要求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應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

⑤1997年1月,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實施《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9號──內部控制與審計風險》。

⑥1997年1月,國家審計署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基本準則》,對內控制度的測試當作“作業準則”予以規定。

中紀委、中組部等近幾年也發佈了一些相當於內控制度的文件(如“收支兩條線”的規定)。營利組織特別是“三資”企業大多有一套成文的內控制度。

不言而喻,我國內控制制度建設已具備相當的規模,取得重要成果。但是,對內控制度在概念上並不統一。我國現存內控制度忽略瞭如何執行制度、判斷和報告制度執行的狀況、矯正制度執行的偏差等方面。

已經嚴肅地說明了“內控制度”在國內外的變化發展過程,那麼,就應該輕鬆一點了。下面說一些自己的觀點。

二、內控制度的整體設計

1、內控制度建設的本身

一家公司啟動內控制度建設活動,一是有開始、有結束,即有時間的基本要求;二是有人員參與,有費用投入,即有資源的投入量;三是有大致的工作量和一定的質量要求。

這些正好符合“項目”的基本特徵,因此,將“內控制度建設”當做“項目”來做,實施項目化管理。那些項目管理專家們,這個提法對不對呢?

2、內控制度整體設計的前提條件

這麼簡單的一件事,還需要分析前提條件嗎?組織人寫就行,各寫各的,寫完了一疊厚厚的書面東西,一發布,OK!多簡單的事情,真是庸人自憂!

我只是有點怕,怕寫完了,驢是驢、馬是馬,驢唇不對馬嘴!那不就是瞎子點燈白費蠟?凡事還有要有章法的,還是應該分析一下。畢竟內控制度是一家公司的大事,是幾百號人工作的依據呢。一直討厭那些板起面孔說教的人,包括寫幾行文字的人,行文枯燥,長臉無笑,嚇人!

為避免給人一種“板其臉孔說教”的錯覺,擬通過提問的方式,說明幾個觀點。

問題一:內控制度為誰服務?

首先體現的是公司管理層的“管理意願”,代表了公司的管理模式、管理思路和公司的發展方向,要體現出企業的文化特色(或者追求的企業文化)。因此,在組織編制一整套的內控制度文件之前,必須與“文件編制人”進行管飯的溝通、交流,將以上管理意願搞得明明白白,要體現在將要編制的制度文件中。這個環節缺失,就是目標不明確,容易各隨編制人的意願去組織文字了。公司的戰略規劃是什麼?企業願景、戰略和經營目標的要求是什麼?公司目前的管理能力在什麼層級上?公司對不同事項管理的“粗細”程度是什麼?這些問題,必須搞清楚。

例如:在一般的工程公司,是體現“矩陣管理模式”還是“直線管理模式”?是“以項目為中心”還是“職能管理為中心”?公司的管理跨度與管理層級怎麼設置?公司是實行集權制還是分權制?如何建立組織得以運行的保證———經濟責任制度和崗位職責制度?這些問題不想清楚,內控制度的編制,就容易陷入“為編制制度而編制制度”的泥潭!

問題二:內控制度要“規範”哪些問題?也就是內控制度要制約的內容是什麼?

同樣是工程公司,不同的工程公司因為其市場業務範圍的不同,其“功能領域圖”就不同,因此,必須根據公司的具體特點,將公司的“功能領域圖”編制清楚、完整,把擬要規範的“功能”,根據重要程度、熟悉程度排序,明確文件名稱和等級,不可將公司的所有“功能”平均用力,也不要將公司“百年不遇”的一些事項和自己還根本不懂的事項,也去編制一些列的文件出來。

問題三:什麼是體系?

估計一般人都知道,內控制度本身是一個體系,那麼,工程公司的質量管理、市場開發、人力資源管理、績效管理、項目管理是不是體系?若是,那這些體系之間是什麼關係?

現代企業的內控制度是一個體系。所謂體系是指一個有結構或由若干因素組成的整體。體系之間分大小,有層級和嵌套關係,因此,在“內控制度”這個大體系下,其內部又可根據“功能”的不同和相近程度,分為不同的小體系,各個小體系之間也有重疊和交叉。

所以,不可能離開公司的“內控制度”這個大體系,另行獨立編制什麼其他的“小體系”。

問題四:如何確定內控制度文件的數量?

內控制度文件的數量,要和公司的“功能劃分”相關,也就是公司的“項目”數量,所謂公司的項目,是指內控制度的基本單位,例如:公司的人事招聘、市場投標、設計工程、總承包項目、危機處理、合同管理、安全廠消防、採購管理、施工安裝管理、成本控制、財務預算與預測、採購計劃、員工績效評估等等。

這才是內控制度文件數量確定的基礎,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功能”數量以及公司對各項功能給力的“粗細”程度。

問題五:權限手冊和管理流程是一個東東嗎?

權限手冊是管理權力的分配,流程是為了實現某些功能,明確各個參與單位在不同流程環節上的工作內容。因此,兩者並不完全相同。不僅“長短”不一樣,“粗細”也不一樣。前者一般屬於公司管理層,後者多在操作層。

公司的各個層級的組織、不同的功能和管理流程,三者形成了公司內控制度的三維立體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